(共77张PPT)
第3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
(4)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进人民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新思想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
1.背景
(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
(2)魏源
①著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_____________”,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影响
(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2)为洋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代表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 (1)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2)清末“新政”初期也以“中体西用”为主旨
影响 (1)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与维新思想相抵触)
(3)维新运动之后,“中体西用”论仍流行
[归纳总结]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两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两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教材补缺] 体用之争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
三、维新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________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君主立宪
5.主要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___________》,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_______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孔子改制考
进化论
6.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3)要求建立________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
君主立宪
[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四、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1.背景
(1)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________》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
(4)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辛丑条约
2.表现
(1)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1903年,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保皇立宪主张,邹容在《革命军》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3)1905年,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将“建立民国”确立为奋斗目标。
(4)1905~1907年,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________政体展开论战,为民主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使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民主共和
[特别提示] 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无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坚持改良主义道路。
五、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高涨。
(3)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________成立。
2.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平均地权”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______________”,统称为“三民主义”。
同盟会
创立民国
民族、民权、民生
3.内容
(1)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________,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________的纲领。
共和国
土地问题
[易错辨析]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4.评价
(1)进步性
①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④对结束____________、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
(2)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封建君主专制
5.实践
(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2)《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多次失败;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含义
(1)民族主义:突出_____的内容;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意义:是第一次________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反帝
国共合作
[图示明史] 孙中山三民主义
七、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思想:袁世凯掀起________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文化: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
(4)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
(1)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_______________。
(4)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尊孔复古
青年杂志
民主与科学思想
3.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的观点看,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②李大钊: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②鲁迅在《________》中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狂人日记
4.影响(评价)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易错辨析] 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激进、迫切了一些。
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十月革命前
①________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②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2)十月革命后
①李大钊发表《_________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②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梁启超
庶民的胜利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背景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五四运动时期,各种“主义”蜂拥而入。
③工读互助团等社会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传播方式
①三次论战:___________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通过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组织学会:1920年,________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们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
问题与主义
李大钊
3.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理论指南
(1)趋势: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向________指导思想转变。
(2)表现
①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②陈独秀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3)影响
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社会改造
[图示明史]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
互动课堂
考点一 “师夷长技”思想
(一)历史概念——“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二)读图明史——“经世致用”思想
[解读] 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系统认知]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三)史料探史——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史料 “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摘编自《复兴之路》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答案: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
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
[解读] 联系鸦片战争的背景,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对比分析。
[系统认知]
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努力抗争;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近代化。
(1)从被动到主动
鸦片战争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民主”与“科学”,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2)从“天朝上国”到平等交往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为“夷”,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为“夷务”。而从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逐渐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逐渐演变为“洋务”。这反映出统治者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
(四)史料探史——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史料 “中体西用”后来就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 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探究] 概括史料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系统认知]
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考点二 维新变法思想
(一)史料探史——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史料一 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摘编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史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
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
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解读] 两则史料的结尾句均为其核心,抓住这两句核心语句分析是关键。
[系统认知]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2)成因
①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②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二)归纳总结——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
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①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考点三 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概念——“民主与科学”“问题与主义之争”
1.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2.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二)读图明史——打倒“孔家店”
[解读] 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三)史料探史——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史料 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探究] 依据史料,指出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
答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
[系统认知]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有关
目的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 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四)归纳总结——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从学习内容看 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
从学习主体看 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从学习背景看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从学习目的看 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考点四 三民主义
(一)历史概念——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
(二)史料探史——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史料 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①宣言中,孙中山表示:“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②,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③。”这里节制的“资本”既指私人资本,也指外来资本,最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孙中山节制资本,仍然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权益,发展国家资本,让全国人民得益④。
——摘编自冯洁《“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其提出的原因。
答案:经济思想:发展实业,节制资本。
原因:中国工业落后的现实,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孙中山在欧美的经历及与时俱进的精神。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既是中外古今思想融合的产物,也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相联系。结合①②③所获取的信息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
① 反映了此时的三民主义已经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是解答问题的时间限制
② 反映了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受苏俄新经济政策影响
③ 体现了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
④ 说明了节制资本的目的
[系统认知]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不同点 内容 民族 主义 反对满族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
民权 主义 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
民生 主义 只提出“平均地权” 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
影响 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推动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相同点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内容 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作用 都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三)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从时代 背景看 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从纲领 核心看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从民生 意识看 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从民主 政治看 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从时代 发展看 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随堂训练
1.[2022·湖南卷,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解析:晚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使得人们在关注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时,注意到了与《墨子》的记载相似,从而引发了国人对《墨子》的关注与研究,所以说墨学的复兴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影响,故选C项;题干只是提到了墨学复兴的背景,并未提到其结果和影响,排除A项;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本身并不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异,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科技以经验和观察为主,而不是以实验为主,排除D项。
2.[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陈宝箴在湖南推行变法改革,同时又上书称康有为过于“嚣然自命”且宣传“民权平等”的激进思想,故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一做法在当时有利于减轻对顽固势力的冲击,有助于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陈宝箴对康有为激进思想的反对,不能推动新旧势力的合流,故A项错误;陈宝箴支持变法,但根据材料中他对《孔子改制考》的态度,可见陈宝箴仍赞同中国传统的文化,不是对“中体西用”的突破,故B项错误;材料批判《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阻力、推动变法,并非为了彻底否定变法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3.[2021·江苏卷]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答案:C
解析: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梁启超对时局的看法
1898年 各国竞争的起因在于“欧洲全境”“生产过度”,其“所产物”在欧洲已无销场,“不能不觅销售之地”。
1902年 “欧洲区区之地,断不能容此孳生蕃(繁)衍之民族,使之各得其所”,因而“不得不”采取“殖民政略”以扩大容身之地。
1919年 国际联盟是实现“将来理想的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巴黎和会一定能建成体现“人类大合同、大进化之国际同盟”的基础一以“扫廓”过去民族竞争造成的“一切扰攘根源”。
4.[2021·海南卷]据表可知,梁启超( )
A.希望西方国家给予经济援助
B.基于变法革新进行社会改造
C.宣传民权思想实现君主立宪
D.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
答案:D
解析:梁启超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竞争的根源是生产发展,而人口的增加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对外侵略,最终梁启超寄希望于国联,认为国联能实现世界大同,这说明梁启超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D项正确;梁启超并未主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A项;社会改造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1·湖北卷]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
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答案:B
解析:根据“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认为只能学习外国的技术,外国的社会制度和风气是不可学习的,体现了鲜明的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属于制度的内容,是沈葆桢反对的,排除AC项;沈葆桢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进行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1·天津卷]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主要是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要早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1·山东卷]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
8.[2021·全国甲卷]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9.[2021·广东卷]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