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16:3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
(1949-1950)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954)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4)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5)
那么,进入70年代后到今天又有哪些成就呢?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能说出及其原因会分析。
3.说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全方位外交的成就。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0月,是二战后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联合国
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行使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中国政府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正义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美国看到无法阻止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步伐,便伙同日本提出“双重代表权”议案,即接纳新中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并保留台湾当局在联合国拥有的代表权。这种制造“两个中国”的荒谬主张,当即遭到中国政府严正拒绝和驳斥。
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压倒性通过——中国重返联合国
第26届联合国大会,对阿尔巴尼亚等23国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进行了表决。10月25日,大会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压倒多数,通过了阿等国的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
1971年: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升起
1971年11月15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的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第26届联大全体会议,受到各国记者的“包围”
“乔的笑”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西方报道
1971年11月《时代周刊》封面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会议。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发表了讲话
意义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与联合国——不能没有对方
  中国重返联合国以来,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展开了各个领域的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
中国军队完成组建8000人规模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
中国首支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山东莱阳举行誓师大会
【合作探究】
美国的阻挠下,中国为什么能够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新中国。1950—1953年,中国被迫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材料二: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落成
中国的军事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材料三:毛泽东后来对此评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材料四:1969-1970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西欧开始背离美国,苏联对抗美国,第三世界反对美国,美国在国际社会中时常陷入孤立状态,美国主宰世界的时代摇摇欲坠。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根本原因
建国初美国对华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1950年12月《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蝗虫明确的表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
在政治上,美国孤立中国并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操纵联合国阻挠新中国取代被国民党非法占据的席位。
  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在美国的拉拢和压力下,到1953年,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国家达到数十个。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下风
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关系恶化,珍宝岛事件
国家利益
曾经有人感叹,美国人可以踏上月球,却无法踏上中国的土地。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成了第一批踏上新中国土地的美国客人——
“小球转动了大球”——乒乓外交
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实现了两国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民间交往。
1971年4月4日时,美国运动员格伦·科恩趁人不备,偷偷溜到了中国的大巴车内,而且他完全不认生,和在场的中国运动员打起了招呼。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国手庄则栋站了起来,他和这位大胆地美国人打了招呼,并送了他一件小礼物。并且,庄则栋让翻译告诉美国人:“尽管美国政府对中国有敌意,但中美人民还是朋友。”
第二天给庄则栋回礼了一件运动服。双方互赠礼物的事情很快在全世界传开,整个地球都被这一件小小的事情震惊了。在其他国家的眼中,这是美国和中国和解的信号,甚至可以看作是冷战要破冰的信号。既然两国关系已经化冰,那么就更是要趁热打铁。中国方面在比赛结束前一天晚上连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1年4月,日本名古屋,中国乒乓球队选手庄则栋(中)与美国乒乓球队选手格伦·科恩(右)握手交谈
1971年4月,日本名古屋,庄则栋(左)将一块杭州织锦工艺品赠送给格伦·科恩(右)
一颗小小的乒乓球,打开了封闭20多年的中美交往大门
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周恩来
1971年4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周恩来发表讲话的几个小时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对华解禁措施,结束已经施行了20年的中美两国间的贸易禁令。
中美建交过程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和叶剑英等与他举行多次会谈,着重就台湾问题以及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安排等进行磋商。16日双方同时发布了会谈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将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候访问中国。
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欢迎。尼克松成为第一个踏上新中国土地的美国总统。这张照片其后成为冷战的标志性画面之一。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降落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其下是迎接尼克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尼克松访华成果
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的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美国方面声明: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建交的政治前提: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邓小平(左)与卡特签署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正式建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变化。
1949年
1972年
1979年
敌视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思考:中美关系的缓和说明了什么?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两国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美苏冷战)和各自国家利益(美国需要强大起来的中国扭转当时被动的局面)的需要,调整双方关系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善了我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经多次会谈9月29日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
1972年9月,中日两国政府经过谈判发表建交联合声明。1978年8月,中日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一时期,中国同西欧各国也出现了建交高潮。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冰岛、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西欧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1975年,中国还同欧共体建立了正式关系。与此同时,中国还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
到1979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0个,中国的朋友遍及五大洲,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全方位外交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睦邻友好关系
周边国家
外交理念:
中美关系
稳定发展
中日关系
稳定发展
中苏关系
逐步实现正常化
发展中国家
政治经济合作
欧盟国家
积极发展关系
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积极参与全球外交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全方位:我国对外开展双边、多边、区域、全球德外交活动。
多层次:我国对外开展政治、经济、能源、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外交。
立体化:我国不但有政府间的外交,还有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
外交成就:
(1)截止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2)中国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1中美转折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课堂总结
外交事业的发展
1971.10
1971.4
1971.7
1972
1979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乒乓外交”
基辛格访华
尼克松访华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
正常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