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38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人文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
(2)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3)苏格拉底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4)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将对人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高度。
(5)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6)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出现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自主学习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的启蒙
(1)背景
①政治: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高峰时期。
②经济: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③思想: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性质: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3)特点: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4)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______________”是其观点的中心内容。他也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人是万物的尺度
(5)评价
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智者运动被看做是西方________的滥觞。
③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④忽视制度、法律、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人文精神
2.苏格拉底
(1)地位: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_____”的化身。德尔菲神谕说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
(2)主张
①提出“__________”,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②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③“认识你自己”。
④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智慧
美德即知识
(3)评价
①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_____”。
②苏格拉底崇尚理性,追求思想自由,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③苏格拉底之死,既服从了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了自身的________和人格尊严。
自我
思想自由
[教材补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影响: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主张 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代表作 《理想国》
影响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斯多亚学派
(1)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芝诺、西塞罗和塞内卡。
(3)思想: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______。
(4)意义:第一次论证了________、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平等
天赋人权
[易错辨析]
1.人文精神并不是当时官方主流思想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有局限性,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人文精神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人文精神并不是当时官方主流思想。
2.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哲学命题具有片面性
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但苏格拉底忽视了其中非理性的一个方面,因此,他的“美德即知识”命题也只能是片面的。
[归纳总结] 人文精神的起源
二、文艺复兴
1.背景
(1)思想:_______占据神权统治地位,主张禁欲主义。
(2)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城市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________的乐趣。
(3)文化:______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2.核心:人文主义。
[易错辨析] 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反对教会扼杀人性,主张将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3.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基督教
世俗人生
意大利
4.成就
阶段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内容概括
初期文 坛三杰 (意大利) 但丁 《_____》 赞颂了人的伟大,率先揭露了______的贪腐
彼特拉克 《歌集》 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薄伽丘 《十日谈》 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________的思想
高潮 (英国) ________ 《哈姆雷特》 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_______的高尚与尊严
神曲
教会
人类平等
莎士比亚
人性
[教材补缺]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哥白尼(1473~1543年,波兰),提出太阳中心说,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动摇了神学理论的基础,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2)开普勒(1571~1630年,德国),认为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3)布鲁诺(1548~1600年,意大利),提出宇宙无限论(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名义烧死)。
(4)培根(1561~1626年,英国),提倡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5)伽利略(1564~1642年,意大利),研制天文望远镜,发现新星体,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6)牛顿(1643~1727年,英国),发现万有引力。
5.影响
积极影响 政治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经济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 冲破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文学 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的文学艺术成为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自然 科学 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消极影响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成为________发展的障碍。
(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意识增强,专制君主兴起。封建君主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要求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3)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兴起,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
(4)思想上: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5)直接原因:罗马天主教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6)导火线:教皇出售“________”激起德国民众愤慨,马丁·路德张贴《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
赎罪券
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1)“因信称义”:靠自己虔诚信仰即可得救。
(2)直通上帝: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____》,直接与_____沟通和对话。
(3)思想自由:______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
圣经
上帝
自由
3.影响
(1)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________。
(2)将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________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5)打击了教会势力(剥夺了教会在新教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
[教材补缺] 加尔文宗教改革
由于政治迫害,法国新教倡导者加尔文流亡到瑞士。1536年发表《基督教原理》,主张“信仰得救”,人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信仰耶稣而直接与上帝沟通。但他比路德更进一步,提出“先定论”,他依据“选民弃民说”论证资产阶级剥削的合理性,否定封建贵族特权,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互动课堂
考点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历史概念——“人文主义”“美德即知识”
1.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通常称作人文精神、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它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沉淀。
2.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的意思表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二)读图明史——人文精神的觉醒
[解读]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追求真善美,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最终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他的死充分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也说明了他虽然受到不公正的判决,也不肯违反国家的法律而求生,为维护民主制度仍然勇敢殉道,坚持真理与正义的信念!
(三)史料探史——人文精神的滥觞: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史料一 普罗塔戈拉曾说:“雅典人所议之主题含有政治睿智,他们会倾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拥有这一美德;否则,便不会有城邦①。”对此,后世的黑格尔指出:“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定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完成的②。”
史料二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③。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④。这就是我的教义。
——摘编自苏格拉底的演讲
[探究] 比较史料一、二,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答案: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而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美德作为个人存在价值的重要内涵。结合①②③④所获信息从哲学发展上分析。
① 智者学派强调个人的感觉和利益
②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和作用
③ 苏格拉底强调知德合一
④ 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系统认知]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比较项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相同点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和人类社会
不同点 对道德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民主政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对
历史地位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考点二 文艺复兴
(一)历史概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及人文主义者的人神观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2)以理性和科学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提出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3)立足于现世生活,追求物质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神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批判基督教的堕落和腐朽,鼓吹人性解放;另一方面又是虔诚的基督徒。这导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既注重人性的因素又不忽视神性的内容,既讲究世俗的文化又不背弃基督教精神。他们创造性地阐发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思想资源,用以解释其新型的人本观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神观就是神与人、神性与人性、宗教与世俗的和谐统一。
(二)读图明史——人文主义的内涵
[解读] 中世纪圣母像表情呆板冷漠,充满忧愁和悲痛,头部有圣光,借此表达神性。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和中世纪的圣像画完全不同,他把圣母从冰冷的神坛上拉回了人间,注她以血肉、以温情,使她从高不可及、冷若冰霜的偶像变成了一个人人所爱的大众母亲,是他消去了圣母脸上僵化严肃的表情,带上了人性的慈光。拉斐尔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的健美完美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
(三)史料探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史料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史料中所说的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答案: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缚,宣传了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系统认知]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①人文主义主要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②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③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④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⑤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2)影响
①思想上,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文学艺术上,涌现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
③自然科学上,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④经济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运动。
⑤过分推崇人文主义,也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考点三 宗教改革
(一)历史概念——“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先定论”
1.“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
(1)“因行称义”,就是要按照教会规定的行为,按教皇的命令去做才能得救,本质上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服务。
(2)“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提出的,是指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内心进行忏悔,就能够赎罪,而不需要靠教会、教职人员和繁琐的圣功。
2.先定论
先定论是加尔文提出来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生与死都是由上帝决定好的,与教会无关。人只要虔诚信仰上帝,就能得救。
(二)读图明史——教皇地位的衰落
[解读] 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徒,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和地位。
(三)史料探史——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内在关系
史料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因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探究] 根据史料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宗教改革怎样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答案:强调“因信称义”、俗权至上、民族自由,全面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体现了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宣传从个人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解读] 省略号前后分别反映了“深化”的两个方面,从中分层概括即可。
[系统认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处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时期。
②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③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对抗天主教权威,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对人的认识 强调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及尊严 强调神的伟大,一切以神为中心
借助的形式 借助了文学艺术的形式 借助了宗教的形式
表现领域 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的上层 更多地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对待宗教的态度 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有和解的态度 直接否定教皇权威
随堂训练
1.[2022·全国乙卷,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中叶”“捍卫法国文化”“与意大利人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日益下降,各国家的民族文化意识得到强化,“法国意识”由此萌发,故A项正确;当时新兴阶层未完全摆脱宗教神权束缚,故B项错误;当时还处于前工业化阶段,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主权”学说最初由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故D项错误。
2.[2021·湖北卷]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 )
A.专制主义理念 B.自由主义精神
C.法律至上原则 D.小国寡民情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可知,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发展应该是自给自足,这种设想蕴含着小国寡民情结。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古希腊有数百个城邦,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城邦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专制主义理念,排除A项;材料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至上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1·辽宁卷]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具有理性精神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集文化之大成 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有人认为地震是神灵启示,修昔底德却用理性分析,故选A项;材料与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判断修昔底德是集文化之大成,排除C项;材料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021·湖北卷]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的玻璃镜风靡欧洲。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
A.禁欲观念的消亡 B.实用主义的流行
C.人文主义的兴起 D.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可知这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从而肯定自我,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并不是禁欲观念的消亡、实用主义的流行,排除AB项;启蒙思想的传播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1·辽宁卷]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答案:D
解析:15世纪西方思想界有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的学校教授各种知识,可知思想解放运动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故选D项;材料与近代化的教育制度无关,排除A项;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排除B项;这所学校涉及教会法规,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排除C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
6.[2021·山东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C;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
7.[2021·广东卷]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及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体现了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A项是17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排除A;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C;浪漫主义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而出现的,排除D。
8.[2020·全国卷Ⅱ,33]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 )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5世纪中叶”“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可知,这一主张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材料信息“15世纪中叶”不符,故B项错误;C项误读材料,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宗教神学内容,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