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3)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③1956年1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④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________上百家争鸣。
学术问题
[图示明史] “双百”方针
(4)成就
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5)意义
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易错辨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______”一枝独秀的状况。
样板戏
3.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历史转折:中共____________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宪法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到_____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1965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________”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上山下乡
[教材补缺] (1)扫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2001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
1958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开始对教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
②1977年12月,恢复_____。
③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④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⑤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_______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⑥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高考
科教兴国
(2)成就
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
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图示解史] 现代中国的教育
三、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发展科技的措施
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③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④1956年,国务院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
①国防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1964年,中国第一颗______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_____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②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农业:1973年,______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原子弹
1970
籼型
[教材补缺]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互动课堂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
(一)历史概念——“863计划”“星火计划”“科教兴国”
1.863计划
1986年3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1986年11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启动。“863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旨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2.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3.科教兴国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史料探史——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史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摘编自新华社电
史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
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影响: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根据史料二概括邓小平论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
答案:
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解读] 史料一强调了卫星发射成功给当时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史料二强调“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系统认知]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背景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①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三)唯物史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2)不利因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考点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艺术与教育成就
(一)历史概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 200万至1 800万之间。
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二)史料探史——“双百”方针
史料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探究] 据史料,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
答案: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解读] 史料反映了陆定一指出中央的政策是要求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反映了“双百”方针的目的。
[系统认知]
“双百”方针提出的现实意义、经验教训及其实质
(1)现实意义
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经验教训
①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②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③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3)实质:“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艺术和学术自由。具体地讲,人们在艺术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三)史料探史——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史料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①”“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②。”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③。”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④。”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⑤,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⑥。”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⑦,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⑧。”
[探究] 阅读史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
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中国近代教育与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相联系,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深受苏联影响,强调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则突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②④⑤⑧说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相同点是“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① 说明晚清时期教育目标受西方自由、平等理念影响
③ 说明中华民国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共和国公民为目标
⑥ 说明新中国初期,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⑦和⑧ 说明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系统认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四)归纳总结——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
(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
(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随堂训练
1.[2021·海南卷]《红色娘子军》是刘文韶在海南工作时基于真实的革命斗争而创作的报告文学,1960年改编为同名电影,1963年底又改编为芭蕾舞剧,次年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成功后,受到了各地群众的喜爱。该作品( )
A.表明文艺创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
B.凸显了革命性、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C.说明革命斗争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D.体现了抽象性、科学性与本土性的结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红色娘子军》从报告文学到改编为电影和芭蕾舞剧,受到各地群众的喜爱,体现了该作品凸显了革命性、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B项正确;社会稳定和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排除A项;革命斗争是文艺创作的来源之一,不是唯一源泉,排除C项;《红色娘子军》是基于真实的革命斗争而创作的报告文学,不是抽象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1·浙江卷]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得益于( )
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
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
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新中国的科技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这得益于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是1986年提出的,不属于新中国初期。故①②④正确,排除ABD。
3.[2020·浙江7月选考,14]2020年6月,“嫦娥四号”团队4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②“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③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C项正确。“向科学进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科学事业的口号,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
时间 成就
1984年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2年 “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
2003年 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2007年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011年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4.[2020·江苏卷,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答案:B
解析:由“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可知,新中国的种痘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可知,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B项正确。由“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可知,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A项错误;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干材料与此无关,C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D项错误。
5.[2019·全国卷Ⅰ,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1954年中国的“一五”计划刚刚开始,而“一五”计划中的许多工业项目是苏联援助建立的,当时中国的建设者们迫切需要了解苏联情况,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增的现象,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当时科学研究尚未与国际前沿接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当时借阅俄文书刊主要是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技术,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