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7 09:1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情分析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出景物。通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
设计理念
始终贯彻创设情境理念,通过设计游程图和声音与图片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掌握游记的特点,以及怎样把感受最深刻的一处景致写清楚。在这基础上以朗读为经,以品悟为纬,通过读课文、谈感受、说画面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照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根据课后习题,自己说出游览顺序。
3.结合自己游览经历,写一写自己参观的游览顺序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
在诗仙李白的眼里,游览庐山瀑布的感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大文豪苏轼的眼中,徜徉西湖的感受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巴金爷爷的眼里,看到这样的景致,不由得发出感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多年前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里,还写下了一篇游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入题
师:既然是游记,课文中的记是什么意思?生:记载,描写的意思。
三、作者
师:叶圣陶爷爷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还记得之前学过他的文章吗?
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三年级下册《荷花》、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另一篇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知道双龙洞位于哪里吗?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Zhe 翘舌音 读:浙江
四、初读
1.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我们开火车来读吧,读对了,你们一起跟着他读,每个词语两遍。2.认词语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罗店 杜鹃 狭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登录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蜿蜒 突兀森郁在这里面有两个词语难以理解:蜿蜒、突兀森郁。
师:他们是什么意思呢?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或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师:课文中蜿蜒指什么呢 ?在课文第六自然段说到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师:这里的蜿蜒指的就是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呀,所以双龙洞由此而得名。
师: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茂森。用在文中突出洞口的气势。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3.写生字
师:词语会认了,会写的字呢?这篇课文有1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一起来读读,每个字读两遍。15个字当中,老师挑选了4个字,请大家认真观察。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 鹃 郁 肩 臀
生:都有月字,但是他们的大小位置各不相同。
师: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最多,最难写。是:臀。我们有什么样的好方法记住它?生:月亮上面建造宫殿。生:肉殿:谐音垫。书写的时候注意些什么?生说:
师书写:臀字上下要紧凑,“共”字长点变短点。右上注意不带钩,月字一撇变成竖
师:请在书写本上写两个臀
师: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展、足安
4.读句子
师:词语我们会读了,字我们会写了,这些句子会读吗?谁读读
PPT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这个句子中有一个明艳,你能结合这个句子和下面的图片,说说什么是明艳吗?
生:我觉得是明亮、鲜艳。把这个词语分开,就是明亮而鲜艳
师:这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生:我认为是明亮又鲜艳。因为映山红是五颜六色的,山是粉红色的就特别鲜艳。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绿得耀眼、绿得明亮。
师:分析得太棒了!我们读课文知道叶圣陶先生是四月份游览双龙洞的,四月份可是踏青的最好季节。谁能把明艳的山间景读给我们听听?
师:这是作者看到的,他又听到什么呢?请继续读
PPT: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同学们,正是由于山势不同,溪流宽窄不一,才形成溪流速度缓急不同。
同学们看看,听听,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呀,谁能读读,读出溪流变换调子。
师:总结 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句子也读好了,现在奖励你们每人一张游双龙洞的邮票吧。让我们到文章中游览双龙洞。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齐读单元导语: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
师:从单元导语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是:习作策略
出示幻灯片:看,这是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儿,并写下一篇游记(板书: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我们一起认真地书写课题: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指名说)
学生交流: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请同学两人合作结合关键词及文中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作者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从洞口走进去就到了外洞,穿过孔隙来到内洞,游完内洞,最后出洞,原路返回。
师: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写作的。现在我们一起为作者设计一张游程图,在活动单上完成游程图。
点拨:游程图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写游记不光要写清顺序,还要写出作者的见闻和感受。
聚焦孔隙:(学写法 )
过渡:在作者旅游的这些景点中,哪一处景点让作者最好奇?(孔隙)
聚焦孔隙:观察这两个字写法以及这两个字的意思。( 指名说)
师点拨:孔是窟窿的意思,“隙”字好像一个人耳朵贴在墙上从缝隙往外看,一丝光线射进来。由此我们了解到孔隙的特点是:狭小。
幻灯片出示: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狭小的?圈画出相关词句,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展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幻灯片出示句子。
1.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点拨:作者没有写孔隙有多小,而是通过小船的小,表现孔隙的小。用四个“小”字让读者感受孔隙小的特点。
朗读指导:读出孔隙的“小”
2.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指导臀的写法,找出含有部首“月”的字,发现这些字和身体部位有关系。
学生:一边读句子,一边找对应的身体部位。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部位?(指名说:因为船行进时,这些部位需要紧紧“贴”在船底)
朗读指导:边朗读边感受孔隙的狭小。
3.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这些句子写得是作者的感受,行船时,作者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有这些感受?
4.情景再现:一起游双龙洞
幻灯片出示:双龙洞的照片,配音。(随着音乐的渐进,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狭小,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总结:作者亲自游览了双龙洞,才会把自己最好奇的地方写清楚,不光写出自己的见闻,还写出自己的感受。
拓展迁移:(小练笔 )
过渡: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不止双龙洞,还有福建武夷山的一线天,观察这一处景点,你发现它和孔隙有什么相同之处?(狭小)
练笔要求:请仿照作者写孔隙的特点,写出自己看到一线天的特点和自己过一线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