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张PPT)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 凰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209国道和湘黔省道从县境穿叉过,铜仁大兴机场距县城仅27公里, 交通实为便利。
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穿过成就沈从文的边城凤凰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土
家
吊
脚
楼
两岸的吊脚楼象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茁的原始气息……
万 名 塔
日子平淡而又从容的过着,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的个性,却不会改变。这里的人们仍旧热情、善良,淳朴……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
凤凰人对爱的坚守和渴望,充满神性,它已留在了沈从文为我们叙述的故事里……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宅的蛛网,都板结成时间的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线装书,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阅读凤凰,不能不记住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沱江用一派清波拥抱了一个至善若水的灵魂……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边城
沈从文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一、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部分作品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 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坎坷的一生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
从文笃定了想法,便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的姓名:郁达夫。过了两天,柴扉上真有人轻叩了三下,又重叩了两下,沈从文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着灰布衣衫书生,凉凉的镜片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他就是救星郁达夫了。看看屋子破庙样的寒碜相,再看看沈从文冻馁交加的样子,郁达夫立刻就明白了这年轻人眼下已沦落到何种困境。在附近的馆子里,郁达夫点了一份葱爆肉丁,还点了好几个荤菜,沈从文狼吞虎咽。这顿饭,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钞付账,还找回三元多,他都推给了沈从文,又解下脖子上的围巾,送给这位酷爱文学,以至于拼命的小兄弟。两人含着泪依依告别。昔年漂母一饭救了韩信,此日(郁)达夫一饭也救了(沈)从文,那可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极其苍凉而又温暖的风景。
徐志摩亦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胡适与沈从文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胡适任上海公学校长时,对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大批著名学者来校授课。年仅26岁的沈从文向胡适求职,也被胡适算在受聘者之列。当时校方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沈从文学历太低,只读过高小,虽然发表了一些灵气飘逸的散文,但要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差距还是太远了,况且此人又不擅言辞。就连沈从文自己听到被聘的消息,也大为吃惊,马上给胡适写信说:“先生作为从文谋教书事,思之数日,果于学校方面不至于弄笑话,从文可试一学期。从文其所以不敢作此事,亦只为空虚无物,恐学生失望,先生亦难为情耳。”但胡适却慧眼独具,力排众议,不拘学历,坚持延聘。结果沈从文一上讲台,就闹了一个笑话。他在台上整整呆了10多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原先准备好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10分钟就讲完了,往下无话可说,而离下课尚早,显得十分尴尬。
最后,他只好老老实实地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很多,我害怕了。”一时传为笑谈。然而,胡适在评议这堂课时,赞赏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认为这是“成功”的。他认准沈从文是个人才,坚决支持他走上讲台。处于尴尬境况中的沈从文,能够遇到胡适这位“伯乐”,真是一种幸运。后来,他终于不负重望,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不仅能够胜任教学任务,而且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成为著名的教授。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和都是聪明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号称“张门四枝花”。按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梁实秋《回忆沈从文》),既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祭出自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书信攻势,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炫的笔调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朱光潜说: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他的创作之路向类似日本的川端康成; 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文革中他受到严重迫害,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故垒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到了1988年,据说,瑞典文学院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可惜,他却在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
他不是过客,
他是凤凰的归人
从水乡走出去的沈先生最终还是魂归故里。沱江岸边,矗立着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在他的墓旁,不败的山菊,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陪伴着这个不朽的灵魂。
古语说,凤凰择良木而栖。沈从文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良木故土。
湘西的流波碧水,裹挟着一个自称“乡下人”的深深眷恋,更加辽远悠长、绵绵无尽……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
我知道许多管船渡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
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
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
在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
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
她永远等待
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正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
沈从文《在昆明的时候》
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玉溪生李商隐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通过学习《边城》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创作来源:
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
青岛崂山见到的戴孝女孩;
自己的妻子
(“用身边的新妇做范本,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
初读他的作品,觉得像在喝一杯玻璃杯里的白开水,没有酒那么浓烈,也没有咖啡那么香醇。但总保持着自己的透明,保持着特有的平淡自然。
再读时,那是一杯淡淡的茶,细细品味,慢慢体会,一丝苦,一丝甜,都沁人心脾。
这是一个老故事,如果你想听听旧日往事,那就坐到这石阶上来,只要你悉心感受这河边的微风,侧耳倾听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边城》。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写作背景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题解】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为什么小说以“边城”命名?
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一曲乡村挽歌
一部怀旧经典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情节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蘸(zhàn) 酒
泅 (qiú)水 傩(nuó)送
蚱zhà)蜢(měng)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茶峒 (dòng) 埋(mán)怨
阗 (tián) 角隅(yú)
歇憩 (qì) 睥睨 (nì)
糍粑(cí bā)
字词预习
《边城》充满了一种牧歌情调,是一幅没有任何阶级纷争与伦理规范的静穆和谐的人生图画。
《边城》不是以塑造人物和设计惊险情节来取胜的,而是以描摹和谐的人际关性系与淳朴的风俗民情见长。
——沈光明《牧歌下的边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其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三)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四)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五)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六)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故事情节
【自读品味】
自读课文,用心品味小说中自然、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谈谈你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
边城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在小说中,每
个人都热情诚
实,人人均有
君子遗风。
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
也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
这样的风俗,带
有与民同乐的意
味,更衬托出边
城人和睦安乐的
风貌。
节选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保留多年的节日习俗,请找出相关语句,了解风俗特点.
a.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
b.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c.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d.中秋月夜青年男女用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具体研读
翠傩爱情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 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
后来翠翠和打火扛送她回家的人重逢, 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祖父夸赞顺顺一家人,偏偏说漏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祖父)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提大老来做媒,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这里面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心里想的是傩送,自然“不稀罕”。
最后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启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小说是怎样表现翠翠内心的情感的?
以平实、简明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拓展延伸: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翠翠和以上两位女子相比,显得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为的在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三则在天意和人
闻一多先生说,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祖孙亲情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这里洋溢着人情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都不相同,但纯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他们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充分体现了边城人纯朴的民风。
这里,古朴、淳厚、善良、透明,这里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
淳朴的民风——人情美
如边城的端午节时画“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等。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真是其乐融融。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还有月下对歌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古老的风俗习惯——风俗美
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观全文,总结翠翠的形象:
纯真可爱,情窦初开,温柔清纯。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十分依恋关心。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是“爱”与“美”的化身。
傩送形象
英俊:诨名岳云
淳朴善良:好意邀请翠翠去家里坐坐,被她误会也不予计较。不跟水手说荤话。
能干:捉了五只鸭子。
幽默:“大鱼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
爷爷形象探究
(1)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
(2) 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3)重义轻利。
天保兄弟:
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祖 父
翠 翠
天 保
傩 送
亲 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小说是怎样体现纯朴的人性之美?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主题】
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 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探讨研究
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
思路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思路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思路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脆脆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
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等待 邵诗波
我不知道 风风雨雨里
还要等你多久 凋谢了青春
村口的路边 如果承诺
我等你 注定要在千年后
站成了百年老树 开花结果
花开花谢 那么我只有在等
不见你的归期 待中 慢慢变老
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五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憨实的男子
两人相识在朦胧的年纪
男子只因难以承受心中的那份愧疚
而背井离乡
翠翠在渡口独守那份执著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执著依旧
她等着他的出现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今夕是几何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村人的心里是断肠
无法言语而又难以把握的命运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安辑(jī) 蘸酒(jiào) 泅水(qiú)
傩送(tān) 氽水(tǔn) 踹水(chuài)
茶峒(tónɡ) 喧阗(tián) 结实(jiē)
角隅(yú) 歇憩(qì) 睥睨(nì)
D。A.辑jí 蘸zhàn。B.傩nuó。C.峒dònɡ。
解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接壤 干躁 呐喊 缓促
踪迹 景至 粗鄙 欺侮
生疏 镂空 结据 薄雾
检点 攀引 放肆 装饰
D。A.“干躁”应为“干燥”。B.“景至”应为“景致”。
C.“结据”应为“拮据”。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