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疏通诗中的字词,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2.准确的背诵并默写《书愤》
3.简单的领会关于诗律的相关知识。
4.学生可以深刻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学习鉴赏《书愤》时,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察作者的感性信息。
2. 学生在鉴赏《书愤》时,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能够将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与诗歌欣赏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ppt——陆游诗词片段导入学习的方法,使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背景的了解,易于同学们领会作者的创作情感。
2.深刻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情趣。
行为1——朗读或背诵诗歌富有情感、韵味和节奏;
行为2——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自己的情感;
行为3——在平时生活中,对古诗词有诵读、摘抄的兴趣;对名家名句,仔细斟酌,咀嚼。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
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亘古男儿: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这些成为了他一生中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其二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他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讲到这,你们一定已经知道他是谁了——他就是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的陆游。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说:无目标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可见,目标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课前我们也有必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准确地背诵并默写《书愤》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其对国家的责任感。
三 要鉴赏诗歌,必定要走进文本。那就让我们走近文本 ,自主鉴赏。
诗歌鉴赏分三步走:
一看:题目 作者 注释
二读:意象 意境
三悟:情感
(这划红线的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诗歌鉴赏方法之知人论世。我国古代有理论家这样说,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就可以顺利地探究这首诗的意旨。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往上爬。先来看
解题
书 生4 动词,书写
愤 形容词 愤怒 愤概
所以,书愤即是 抒写心中愤懑之情。
那谁又来给我们说说,你了解的陆游呢
生5
有补充的吗?
生6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评价他是:亘古男儿一放翁。
诗歌的写作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生7
生8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由浅入深可分为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接下来,我就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同时,也是让我们的努力之舟起航。
我不想成为齐宣王,也不想你们成为南郭先生,所以,还是先听听个人的声音吧。 谁先来挑战一下,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诗歌呢?
生1
字音把握了,节奏 情感
七言律诗的朗读节奏大致分为二二一二 二二二一,这没错,但还有更重要的:节奏划分的规则是,不能把词语读破。
下一个挑战者,你在哪里?
生2
字音准了,节奏有了,情感还不够饱满哦。要读出情感,就需要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现在老师给你们配图配乐,看看氛围能不能出来,下一个挑战者,你在哪里?
生3
好,已经很不错了,还有更好的呢,我们来听听
你行吗?
用行动来告诉我
齐读诗歌
五 诗歌创作,均离不开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正是从这些意象组成的意境中,我们才能体悟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以自学与讨论的形式来完成接下来的学习。大屏幕上几个问题,我们都已经在导学案中要求大家去做了,且都已完成了。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将分到的题目分析结果汇总并展示。
A首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联系背景理解首联中 “气如山”的含义。
探究: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B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实际上,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我们已经学过了,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C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志向之磅礴大气,期望在国难当头时能建功立业的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我有心,天不予
比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D尾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这是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志能揽辔录》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追感往事》
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
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文本疏通后,我们来思考这么两个问题 PPT
1诗题为《书愤》,书的什么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A.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总结:
书生无地效孤忠 报国欲死无战场
书愤者,抒胸中愤懑之情也。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2本诗表现手法有哪些,请列举一两个并做分析。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三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三是诗人自己与典故中人物的对比。
(2)用典:
1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我们可以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大家也就可以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同时期的写白发的类似的诗句来加以分析了。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板书)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示儿》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总结 :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最后,我们将爱国这一情感升华
中外诗歌史上,爱国主题的作品很多,在此,我选了一首与陆游同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与大家共赏。请同学们用饱含情感的语调来朗读诗歌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次学习新知识之后,我们一定要时时温习,因而本次课给大家留下的作业就是
1准确地背诵并默写《书愤》
2收集一些爱国诗歌并背诵他们
最后,让我们一起重读《书愤》,重温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