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测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群众因受教育理性加强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2.有研究认为,公元2世纪末的欧亚大陆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地处远东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没有与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恒河流域一样陷入长期分裂或分明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主要是指( )
A.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 B.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最早
C.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 D.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3.汉代的道家肯定阴阳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肯定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肯定墨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肯定法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这一现象( )
A.学术融合互补思潮初见形态 B.导致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体现出兼容并包的时代精神 D.表明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加速
4.在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乾隆帝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和 “敬天保民”的传统,将明朝的荒淫无道与清朝的盛德宜怀进行对比。乾隆帝的这些做法旨在( )
A.拉拢明末反清复明的群体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构建清朝统治的合法地位 D.精心营造康乾盛世景象
5.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中国近代这一思想演进的过程中( )
A.中西方文化激烈交锋,儒学被彻底抛弃
B.西学广受欢迎,逐渐统治国民思想
C.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D.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6.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 B.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
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D.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
7.冯玉祥的绰号叫“基督将军”,唐生智被人呼为“佛帅”,而教书的许寿裳被人称为“德谟克拉东”(民主的英文音译为德谟克拉西)。这些绰号反映了民国时期( )
A.文人的兴趣各不相同 B.普通百姓蔑视北洋军阀
C.社会中存在多种信仰 D.教育家的社会地位最高
8.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
A.尊神敬天 B.主权在民 C.轻天重民 D.天人合一
9.宋明理学也称"道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这表明中华文化( )
A.很强的包容性 B.起源的本土性 C.持久的连续性 D.强大的凝聚性
10.宋朝时期的服饰与唐朝时期相比,显得特别简朴整洁,没有承袭唐朝的雍容华贵之风宋朝服饰风格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俗文学的影响 B.理学思想影响生活
C.社会阶层的固化 D.小农经济制约消费
11.下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 )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宋朝 45640 135 111
A.推行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B.考试程序及录用更趋公平
C.国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12.面对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儒家知识分子不断改造和完善自身理论。宋代,经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等,最终在程颢、程颐时理学得以形成。从中可知,儒家知识分子力图( )
A.儒学哲学化 B.儒学神秘化 C.儒学民间化 D.儒学实用化
13.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盗贼次之 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他意在( )
A.减轻民众负担 B.保护小农经济
C.推行农商皆本 D.稳定社会秩序
14.如表黄宗羲心目的三种社会形态,据表可知,黄宗羲( )
自然社会(有生之初) 理想社会(三代及以下) 后世社会(三代以下)
状况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君为主,天下为客。
A.赞同恢复三代的理想社会 B.反对君主制度的存在
C.初步形成了近代民主思想 D.对传统体制有所反思
15.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的精武精神,发扬中华文化,寓教于体的理念。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现实需要 B.政府重视传统体育运动
C.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D.中国民众体质有效提高
16.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孟子曾愤然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B.贵族摈弃了"夷夏有别"理念
C.夷狄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D.传统宗法理念已经出现崩塌
17.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 )
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
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 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
18.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
A.始终把本国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B.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9.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抨击君主专制 B.倡导践行良知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20.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 )
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 B.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
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 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到西周中晚期到东周初年再到春秋中叶,对天的态度由颂天到疑天到骂天再到不理天,这个过程中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越来越重视人的生活,体现了人文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群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排除A项;天道观的转变并非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晚期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指的是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D项正确;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排除AC项;中华文明并不是出现最早的文明,排除B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的道家肯定阴阳家......肯定儒家......肯定墨家......肯定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道家学派,对其他各家学派思想持肯定和包容态度,体现出了兼容并包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学术融合互补思潮出现较早,而“初见形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导致文化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材料未能体现,独崇儒术才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格局,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道家学派对其他学派思想的肯定和包容,未能体现思想融合的加速,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乾隆帝通过纂修《四库全书》,宣扬传统文化中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和 “敬天保民”思想,否定明朝的荒淫无道,宣扬清朝的盛德宜怀,旨在构建清朝统治的合法地位,C项正确;拉拢明末反清复明的群体并非乾隆重视文化教化作用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精心营造康乾盛世景象与对比明清统治得失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以西学为辅助;“托孔改制”强调借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反映了在中国近代思想演进的过程中,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C项正确;“儒学被彻底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西学在近代没有成为统治国民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儒学地位不断下降,不是强调推崇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被列入官修史书,就连农民起义军也对其进行保护。这一现象说明了这些“义门”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体现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这不能体现大同社会,排除A项;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冯玉祥被称为基督将军,体现了其信仰基督教,唐生智被称为佛帅,体现了其信仰佛教,许寿堂被称为德谟克拉东体现了其对儒学的信仰,由此可见社会中存在多种信仰,C项正确;冯玉祥、唐生智并非文人,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对军阀的蔑视,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教育家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天道远,人道近,非所及也;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可知,三者对民本思想的重视,C项正确;尊神敬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排除B项;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依据材料“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得儒学体系更加的完善,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包容性,排除C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理学兴起,崇尚伦理道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对女子的服饰要求严格,因而服饰风格特别简朴整洁,B项正确;宋代服饰的风格与世俗文学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较之于唐代,科举取士的数量大增,由科举入相的进士人数也大增。由于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科举录取的进士数量大增,提拔速度加快,使中央相职很快被新进士所充任,由此可反映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D项正确;取士的规模日渐扩大不能反映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考试程序及录用更趋公平反映出宋代科举制度相较于唐代有所进步,但不能反映出宋代科举的实质问题,排除B项;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夸大了宋代科举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宋代,经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等,最终在程颢、程颐时理学得以形成。”可得出理学的形成使儒学更加思辨化,哲学化,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商业对国家富强的作用,所以体现的是农商并重的思想,C项正确;减轻民众负担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保护小农经济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项;稳定社会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黄宗羲心目中的三中社会形态自然社会是从有生命开始,人就是各自有私心,各自利益的,理想社会是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后世社会是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黄宗羲对传统体制的反思,D项正确;赞同恢复三代的理想社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黄宗羲反对君主制度,排除B项;黄宗羲的思想没有逃脱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可得出这反映出近代民众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民间,并没有体现政府态度,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霍元甲创办体育会,不能反映民众素质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夷狄文化在中原地区逐渐流传开来,甚至部分学者开始担心华夏族被夷狄同化的问题,这-现象的出现证实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程度不断地加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夷夏有别”的问题,且摒弃了“夷狄有别”理念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夷狄文化适应了社会发展潮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理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夷”与“夏”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礼仪上是否一致,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对“夷”进行感召,这种重文化主张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C项正确;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孔子重文化有利于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排除B项;孔子所处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材料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特别强调讲义轻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在外交上的新应用,说明其外交思想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利益的知识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外交观念,排除B项;“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说法绝对,而且和材料的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并结合表中“天地”、“生民”、“天下”等信息,可知两位思想家都强调儒家“入世”思想,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A项;“良知”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且材料也未体现,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先天存在的“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依据材料“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出现了“敬天保民”思想,这种思想是对统治者的一种约束,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A项正确;“敬天保民"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排除B项;“敬天保民”思想要求统治者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民众的约束,排除C项;血缘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纽带,排除D项。故选A项。
21.(1)特点:积极入世;强调道德和个体修养;重视社会教化;强调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以血亲之爱和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倡导国而忘家、为国家尽忠。
(2)内涵:兴民权是爱国的前提;构造国民思想,服务社会变革;建立保留民族传统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爱国与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相结合。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励了近代国人为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详解】(1)特点:根据“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得出积极入世;根据“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得出强调道德和个体修养;重视社会教化;根据“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得出强调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根据“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得出以血亲之爱和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根据“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得出倡导国而忘家、为国家尽忠。
(2)内涵:根据“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得出兴民权是爱国的前提;根据“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得出构造国民思想,服务社会变革;根据“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得出建立保留民族传统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根据“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得出爱国与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相结合。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励了近代国人为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等角度总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