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 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 B. 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 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 D. 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2. 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放牧牛的人。如《左传》记载:放牛则有专门放牧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 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 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 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 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3. 韩非将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当今四个时期,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一步步走向进步。据此可知,韩非
A. 具有朴素唯物史观意识 B. 代表了中下层平民利益
C. 提出了隆礼重法新主张 D.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
4. 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材料可以说明秦代
A. 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B. 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
C. 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 D. 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
5. 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曹参继任相国。他挑选各郡国中那些质朴而不善言辞之人,任命为丞相属吏;对官吏中那些“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这反映了当时
A. 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 B. 儒家思想成为意识形态
C. 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6. 在诏令行文风格上,与汉高祖简易朴实、近乎口语不同,汉武帝部分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语言风格也明显地趋于典雅弘奥、雄伟博大。这折射出西汉前、中期
A. 时代的变迁 B. 封建国家的统一 C. 文学的发展 D. 政治体制的变化
7.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的部分“罪己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皇帝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 权力受到严重威胁 B. 倡导“无为而治”
C. 自省意识非常浓厚 D. 崇尚“天人感应”
8. 东汉时期,民间碑刻对远古祖先的书写多追溯祖先源头或姓氏由来,内容玄远不经;对近世祖先的描写则强调支系流布,但未必真实;对父祖的书写则以官职的有无和高低为准,如实书写。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长期稳定 B. 经学世家崛起
C. 历史记载断裂 D. 官僚政治确立
9. 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乂“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A. 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 B. 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
C. 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 D. 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
10.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B. 其执政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D. 重用有才能的人
11.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早年以规谏社会的讽喻诗为主,中年政治上遭遇挫折,书写恬揽寡欲的月适诗,晚年隐居龙门香山追求知足知耻境界。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反映了当时
A. 儒学地位下降 B. 佛道影响广泛
C 三教并立与融合 D. 社会动荡不安
12. 宋代朝廷对于地方状况的了解,除基层报至主管部门有据可查的账籍及印历外,不少是自监司、台谏、特使等各类官员的巡行见闻中得来的,百姓中的传言、谣谚是经常被搜集的对象。宋代这一做法
A. 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 B. 推动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制衡
C.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13. 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可以获得“取解“(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等等。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 B. 开创了太学体制
C. 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 D. 否定了科举取士
14. 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时期( )
A. 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B. 最高统治者逐渐放弁“四等人制”
C. 在全国范围内统--实行行省制度 D.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15. 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
A. 倡导道德自觉风尚 B. 继承儒家伦理规范 C. 遵循传统宗法观念 D.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16. 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若有徇私不法之举,有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寻常地方事宜,非尔奏之任。据此推断,雍正皇帝实行密折制度意在
A. 杜绝地方官员贪污腐败 B. 鼓励官员互相检举
C. 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 D. 统一奏章书写格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毁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草,迪绝百流,遥乃兴学校,置悔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辛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教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策刻,亦何益战!”
材料三 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裁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燑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19. 人口迁移、经贸往来以及战争冲突等方式使世界多元文明在互动中交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 观点
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材料二
(2)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 编户制度 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 租庸调制两税法 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枫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 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 B. 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 礼乐制度严重破坏 D. 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可知,王臣的所属由商王到周王,范围扩大,这是由于随着分封制的推行,文化认同感逐渐形成,即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逐渐形成,D项正确;商周时期贵族政治进一步发展,而不是渐趋衰落,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王臣的所属范围变化,没有体现下层民众身份的变化,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礼乐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不符合题意和史实,C项错误。
2. 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放牧牛的人。如《左传》记载:放牛则有专门放牧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 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 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 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 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铁型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各诸侯国重视牛的饲养,专业牧牛人出现和养牛业的迅速发展等,表明当时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D项正确;农业动力革命即牛耕的使用并非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A项错误;农牧业商品化趋势加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错误;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生产逐渐代替奴隶集体劳动成为主要劳作方式,C项错误。
3. 韩非将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当今四个时期,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一步步走向进步。据此可知,韩非
A. 具有朴素唯物史观意识 B. 代表了中下层平民利益
C. 提出了隆礼重法新主张 D.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一步步走向进步”可知,韩非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故选A项;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隆礼重法的观点是荀子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韩非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未对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做出解释,排除D项。
4. 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材料可以说明秦代
A. 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B. 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
C. 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 D. 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丙盗铸此钱,丁佐铸”可知秦代出现了盗铸铜钱的现象,说明秦代的铸币已经有了法定的模式,故选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代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私法审判较为普遍,排除D。
5. 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曹参继任相国。他挑选各郡国中那些质朴而不善言辞之人,任命为丞相属吏;对官吏中那些“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这反映了当时
A. 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 B. 儒家思想成为意识形态
C. 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重用“质朴而不善言辞之人”,体现了黄老思想,反映了当时吸取秦亡教训,强调与民休息,奉行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A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时期,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项错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6. 在诏令行文风格上,与汉高祖简易朴实、近乎口语不同,汉武帝的部分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语言风格也明显地趋于典雅弘奥、雄伟博大。这折射出西汉前、中期
A. 时代的变迁 B. 封建国家的统一 C. 文学的发展 D. 政治体制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封建国家的大一统,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的政治体制仍然是君主专制,D排除。故选B。
7.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的部分“罪己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皇帝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 权力受到严重威胁 B. 倡导“无为而治”
C. 自省意识非常浓厚 D. 崇尚“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皇帝把天象和政治统治的得失联系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D;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表格显示皇帝下发“罪己诏”的次数不多,不能体现自省意识非常浓厚,排除C。
8. 东汉时期,民间碑刻对远古祖先的书写多追溯祖先源头或姓氏由来,内容玄远不经;对近世祖先的描写则强调支系流布,但未必真实;对父祖的书写则以官职的有无和高低为准,如实书写。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长期稳定 B. 经学世家崛起
C. 历史记载断裂 D. 官僚政治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民间碑刻多追溯源流,近世祖先多写支系流布,父祖多写官职,而汉代儒学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学习儒学能够获取官职,所以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经学世家崛起有关,故B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出社会长期稳定,故A排除;历史记载并没有断裂,通过材料得不出历史记载断裂,故C错误;秦朝确立了官僚政治,故D错误。
9. 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乂“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A. 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 B. 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
C. 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 D. 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展现了北魏鲜卑贵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深入发展,故C选项正确。汉族士大夫只是作为参照对象,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科举考试尚未确立,B选项排除;世卿世禄制度确立于先秦时期,故排除D选项。
10.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B. 其执政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D. 重用有才能的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肯定某一历史人物主要是看该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方向,所采取的措施有没有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武则天主要功绩是其执政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B选项正确;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依据是她统治时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与她是否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C选项错误;武则天统治时期一定程度上重用有才能的人,但这不是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D选项错误。
11.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早年以规谏社会的讽喻诗为主,中年政治上遭遇挫折,书写恬揽寡欲的月适诗,晚年隐居龙门香山追求知足知耻境界。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反映了当时
A. 儒学地位下降 B. 佛道影响广泛
C. 三教并立与融合 D. 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他早年以规谏社会的讽喻诗为主,中年政治上遭遇挫折,书写恬揽寡欲的月适诗,晚年隐居龙门香山追求知足知耻境界”可得出,其早年受到儒学的影响,士大夫的责任意识浓厚。而“书写恬揽寡欲的月适诗”则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晚年隐居龙门香山追求知足知耻境界。”则与佛教有关,故体现出当时三教并立与融合的现象,C项正确;儒学地位并没有下降,排除A;“广泛”的表述不能体现,排除B;唐朝社会较稳定,排除D。
12. 宋代朝廷对于地方状况的了解,除基层报至主管部门有据可查的账籍及印历外,不少是自监司、台谏、特使等各类官员的巡行见闻中得来的,百姓中的传言、谣谚是经常被搜集的对象。宋代这一做法
A. 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 B. 推动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制衡
C.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宋代朝廷了解地方状况,不仅使用基层上报的帐籍及印历,还派监司、台谏、特使等各类官员到民间搜集信息,其意在了解、监控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所作所为,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宋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增强监察机关的权威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推动地方权力相互制衡、削弱地方割据经济基础的信息,排除BD两项。
13. 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可以获得“取解“(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等等。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 B. 开创了太学体制
C. 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 D. 否定了科举取士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按照考试成绩将太学生划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懒散学风,A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创太学体制,B排除;官场腐败是制度腐败导致的,不可能杜绝,C排除;王安石变法并未否定科举取士,D排除。故选A。
14. 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时期( )
A 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B. 最高统治者逐渐放弁“四等人制”
C. 在全国范围内统--实行行省制度 D.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可以看出从唐朝对边疆的因俗而治到元朝时期边疆与内地逐渐的一体化,D项正确;以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和管理为标准,黑龙江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是在唐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元朝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元朝时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州(府)、县,路归省管,排除C项。故选D项。
15. 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
A. 倡导道德自觉风尚 B. 继承儒家伦理规范 C. 遵循传统宗法观念 D.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主旨,“良知”即道德意识。材料反映出王阳明倡导官民的道德自觉,故A选项正确;“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与儒家伦理规范、传统宗法观念无关,B、C选项错误;材料说明,王阳明发布“告谕”,制订“相约”,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可见其目的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无关,D选项错误。
16. 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若有徇私不法之举,有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寻常地方事宜,非尔奏之任。据此推断,雍正皇帝实行密折制度意在
A. 杜绝地方官员贪污腐败 B. 鼓励官员互相检举
C. 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 统一奏章书写格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主要展现雍正帝通过密折制度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C选项正确。“杜绝”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并非“互相”检举,B选项排除;D选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代官僚政治发展、选官途径和标准等方面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关于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人才的目的、发展趋势、选材标准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三“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知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三“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关于趋势,根据材料一可知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二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三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据此可知西汉至隋朝时期,中央不断加强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点睛】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毁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草,迪绝百流,遥乃兴学校,置悔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辛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教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策刻,亦何益战!”
材料三 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裁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燑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答案】(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影响:推动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重视手工业、商业(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背景:社会激烈动荡(政权动荡与更迭);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理学僵化,学风空疏。
(3)有助于:丰富内涵,陶冶情操;树立使命、责任、担当意识;立足国情,兼容并蓄,多元一体;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详解】(1)思想主张:根据“罢毁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草,迪绝百流,遥乃兴学校,置悔士”可得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主张:根据“天下之大害”得出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根据“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得出反对重农抑商,重视手工业、商业(工商皆本);根据“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教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策刻,亦何益战!”得出经世致用。背景: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角度概括。
(3)根据“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燑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可从有助于丰富内涵,陶冶情操、树立使命、责任、担当意识、立足国情,兼容并蓄,多元一体、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角度概括。
19. 人口迁移、经贸往来以及战争冲突等方式使世界多元文明在互动中交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 观点
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材料二
(2)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观点:学者1: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丝路功能多样。
动态和趋势: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
(2)示例
一:选择:图1和图2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
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中国文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
人类文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
示例
二:选择:图2和图3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示例
三:选择:图1和图3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
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学者1观点中提炼关键词为地理位置可知其观点侧重于研究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观点中提炼关键词为商人、僧侣,可知其观点为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观点中提炼关键词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可知其观点为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观点中提炼关键词为商业史、象征符号、交通网络,可知其观点为丝路功能多样。上述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丝绸之路进行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趋势为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
(2)材料二给了三幅图,分别为张骞第一次通往西域往返路线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做这道题首先需要了解并掌握张骞通西域的背景、路线及影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及结果;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然后选取相关知识点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要知识点详实、有史料支撑、论述合理、条理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 编户制度 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 租庸调制两税法 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
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示例2:
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
从征收的标准来看,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从地租的形态来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又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代役方面来看,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使农民劳动时间有了保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税种来看,从繁多到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简化了税种,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
总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越来越趋向公平,合理。
【解析】
【详解】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如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论题就可以定为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其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依据孤证不为史的史学思想,史实应该不少于两点,可从表格中选出三个时间段进行论证,如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