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调研(一)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殷商时期,“王”指挥整个朝政,“卿士”总管各类事务;“卿士”之下有不同职位的高官, 称为“大臣”,负责大型活动或执行王室的命令。“大臣”之下还有一系列官员,称为“官”、 “僚”、“司”等。据此可知,殷商时期( )
A. 形成了森严的宗法关系 B. 具有原始民主的传统
C. 建立了常规行政制度 D. 维系了王朝长治久安
2. 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东北部、西部和南部已形成势均力敌的大国,中部的小诸侯国行将灭亡,郑、卫、宋等诸侯国再也无法扮演任何重要角色。这一现象说明( )
A. “春秋五霸”相继确立 B. 周王室的影响不复存在
C. 华夏认同观念日趋增强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崩溃
3. 秦统一后,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拆毁六国在战争期间修筑的关隘壁垒,修筑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各民族的交往 B. 加强对北方匈奴的控制
C.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 巩固秦王朝的中央集权
4. 汉武帝时期,因功勋而封侯者共75人,其中因军功获得侯爵的人共18人,有38个侯的爵位则赐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因素是,汉武帝时期( )
A. 改革官制、加强集权 B. 出师征伐、开拓疆土
C. 凿空西域、开辟丝路 D. 盐铁官营、调整财经
5. 下图是中国西晋末年的南迁示意图。此次南迁后( )
A. 南北对峙中南朝占优势 B. 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
C.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D.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6. 有人评论魏晋以来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泛,波光粼粼的样子),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该评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 )
A. 幼稚古朴的艺术风格 B. 豪迈进取的文化气度
C. 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 D. 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7. 1900年出王的敦煌文书中有唐朝各类户籍档案的记载。下面为武周时期邯寿的户籍
户主邯寿年伍拾陆岁 白丁 课户见输
女娘子年拾叁岁 小女
一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 寡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廿亩永业
肆拾肆亩已受 廿三亩口分
合应受田壹倾参拾叁亩 一亩居住园宅
八十七亩未受
该户籍折射出当时( )
A. 官府授田普遍不足 B. 户籍制度有待完善
C. 农民破产现象严重 D. 租庸调制出现隐忧
8. 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 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 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 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 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9. 唐朝时,日本僧人在研习佛法教义时产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派遣请益僧和留学僧,向中国僧人请求决疑释难。每次提问的数量不一,多则达三十问,少则仅有六问,回答的内容繁简有别。这反映了( )
A. 中日文化在互鉴中发展 B.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C. 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D. 日本佛教实现本土化
10. 开皇五年,隋朝始置义仓。义仓最初设于村社之中,由社司管理,主要来源于劝募百姓自发捐助,对捐助的数量也没有限制和规定。开皇十五年,朝廷下诏:北方边境诸州的义仓“于当县安置”,后来又规定“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按户等定额纳税。这些变化( )
A. 反映出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B. 利于增强抵灾御荒能力
C. 表明民间救灾时效性提高 D. 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11. 唐朝人继承正月十五传统习俗在此夜燃灯、赏灯。同时增添了禁止宰杀渔猎,读道经的内容。唐朝政府还把四月八日定为佛诞节,与老子生辰一样,休假一日,以申庆贺。民间另有二月八日和腊月八日浴佛的习俗。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儒佛道实现三教合流 D. 政府重视道德风尚建设
12. 宋朝时,最负盛名的名优特产要数遂州的冰糖,黄田的荔枝和苏州的丝绸。这些名优特产销路好,市场广阔。福建的荔枝,在开花季节便被商家交付定金买断,成熟之后再全部运走销往日本等国。这反映出宋代( )
A. 沿海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 B.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松动
C. 农业生产出现自由雇佣劳动 D. “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
13. 宋太宗时,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院长官的主要人选。文官占据了军队高中级将领的大部分职位,大战在即时也主要由文臣统军出战。边境州军长官也多由文官担任,甚至有的知县还兼任兵马都监、监押。这些举措( )
A. 保证北方边防安宁 B. 造成了强干弱枝局面
C. 有效预防内部动乱 D. 实现了分化事权目的
14. 北宋时,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较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南宋初期诗歌创作则更强烈地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是( )
A 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趋势 B. 民族关系错综复杂
C. 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局势 D. 程朱理学影响广泛
15. 下图古代元朝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 行省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B. 统治模式体现出多元型的特点
C. 受中华传统民族观念影响较深 D.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16. 下表是元代纸钞发行情况一览表。由该表可知,元代( )
钞名 发行年代 钞本(准备金) 单位 与银钱的比价 与旧钞比价
中统元宝交钞 1260 丝 两、钱 两值银五钱
中统元宝钞 1260 银 贯、文 贯值银五钱 贯当元宝交钞一两
至元宝钞 1286 银 贯、文 贯值银五钱 贯当中统钞五贯
至大银钞 1309 银 两、钱 两值银一两 两准至元钞五贯
至正交钞 1350 钱 贯、文 贯值钱千 贯准至元钞二贯
A. 货币发行数量严格受控 B. 发行准备金较充足
C. 纸钞作为单一货币流通 D. 货币制度极不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 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虢国墓地多选在依山傍水的高平之地,背山而河,远山遥树,视野开阔。墓地多实行族葬制(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墓区坐落有致,界限分明,一条界沟将国君与其他贵族、平民分开。墓室大致分为六等,第一等均为国君墓,墓穴深度在11米以上,出土精美文物在3000件以上,有青铜礼乐器、鼎、兵器、玉面罩、玉配件等;第二等均为太子墓,墓穴深10米以上,出土文物近千件,其中列鼎7件,无配鼎,有青铜礼乐器。 ……第六等墓穴埋藏浅,陪葬品很少,无青铜铜器。虢国墓地的发现,为周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
——摘编自齐斌《从虢国墓地谈西周时期丧葬特点与社会关系》
材料二 汉武帝之孙刘贺墓中出土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真实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豪奢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出土黄金数量突破400件,总重量在115公斤以上。其中四件金饼上题记:“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酎金: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一斤”。出土的五铢钱总数约200万枚。在东藏椁内,出土了铜籍田鼎和铜籍田灯各一件(籍田: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意在“祈年”和“劝农)。在出土竹简中,发现了《论语》、《易经》、《礼记》等多种儒家经典。另外,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孔子像。
——摘编自信立祥《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的价值及意义略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虢国墓葬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刘贺墓反映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墓葬考古的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出处
① 强调胡族对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北魏后期门下省已经有了封审核的权限,这为后来隋唐的政治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 翟添庆文(日本)《国家与政治》
② 由于均田制是经过北魏平城时代近一个世纪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完善的,它能够适应历经民族大融合浪潮冲刷的北方复杂的社会状况,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施行过均田制 。 李化《制度史研究应重视 民族关系》
③ 十六国时期诸胡族争霸中原,相继创建了地方政权,大量非汉族群与汉人群被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下,在互动调适过程中实现了深度融合,变“夷夏之防”为“变夷从夏”,最后促成“华夷一体”。 王磊《变夷从夏:十六国 时期汉赵、前燕的政权建 设与华夏认同研究》
④ 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耕种。 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 通史· 辽金经济卷》
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折冲府是唐朝士兵管理的基层机构,主要职责是统率和训练府兵。折冲府在全国各主要州设置,数量较多时达六百三十四府,均有名号。
唐朝折冲府分布示意图
从上图中提取三个有关唐朝折冲府分布的有效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述准确,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芬兰,某些阴谋反对瑞典国王的贵族谈论的是乔治·华盛领。在德意志,人们以诗歌、散文、历史著作和学术性小册子抒发对美国人的热情。在英国,改革者指出:“在美国的州和联邦宪法中不同宗教团体的成员在政治上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在爱尔兰,志愿军以美国先驱者为榜样,组织起武装连队,之后,英国不得不赋予爱尔兰部分自治权。欧洲的中产阶级满意地看到那个国家人受到应有的尊敬,真正的功绩得到应得的报酬,人们对他们按照能力和贡献加以评价。
——摘编自(英)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10年,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1804年海地革命的成功,以及1808年西班牙王室被法国推翻等因素推动下,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爆发了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南美北部伟大的革命英雄是“解放者”玻利瓦尔将军。这位卓越的领导人坚持不懈地战斗了15年,实际上创立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拿马、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独立的国家。南美南部杰出的领导人是圣马丁将军。到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彻底摆脱殖民统治。不过,这次牺牲了100多万人生命的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 独立后,各国频频更改宪法,政府的兴起和倒台更是屡屡发生。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对近代欧洲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浪潮的特点。
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调研(一)
历 史 试 题 答案解析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殷商时期,“王”指挥整个朝政,“卿士”总管各类事务;“卿士”之下有不同职位的高官, 称为“大臣”,负责大型活动或执行王室的命令。“大臣”之下还有一系列官员,称为“官”、 “僚”、“司”等。据此可知,殷商时期( )
A. 形成了森严的宗法关系 B. 具有原始民主的传统
C. 建立了常规行政制度 D. 维系了王朝长治久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建立了从“王”到“大臣”到“官”、 “僚”、“司”等一整套官员体系,这说明这一时期建立了常规的行政制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建立行政制度,没有体现宗法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建立行政制度,没有体现原始民主,排除B项;维系了王朝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 公元前5世纪,中国东北部、西部和南部已形成势均力敌的大国,中部的小诸侯国行将灭亡,郑、卫、宋等诸侯国再也无法扮演任何重要角色。这一现象说明( )
A. “春秋五霸”相继确立 B. 周王室的影响不复存在
C. 华夏认同观念日趋增强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崩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国出现大的诸侯国并确立霸主地位,东北部的齐国、西部是秦国、南部的楚国等,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D项正确;材料反映大诸侯国控制小诸侯国,而没有提到五个霸主的确立,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但仍有一定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而华夏认同是指中原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文明,材料中没有提到华夏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3. 秦统一后,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拆毁六国在战争期间修筑的关隘壁垒,修筑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各民族交往 B. 加强对北方匈奴的控制
C.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 巩固秦王朝的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修筑以都城为中心的驰道。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修筑驰道,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D项正确;秦朝修筑驰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驰道是面向全国的,而防御匈奴只是在北方,因此这些措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驰道的修筑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行政效率的提高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4. 汉武帝时期,因功勋而封侯者共75人,其中因军功获得侯爵的人共18人,有38个侯的爵位则赐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因素是,汉武帝时期( )
A. 改革官制、加强集权 B. 出师征伐、开拓疆土
C. 凿空西域、开辟丝路 D. 盐铁官营、调整财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包括少数民族首领在内,功勋封侯者多因军功而获封,反映出当时西汉政府热衷出师征伐、开拓疆土,B项正确;改革官制、加强集权与许多少数民族首领获得侯爵封号不符,排除A项;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路并非大量军功封侯者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盐铁官营、调整财经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政策,与军功侯爵者的大量涌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图是中国西晋末年的南迁示意图。此次南迁后( )
A. 南北对峙中南朝占优势 B. 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
C.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D.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晋之际,中原人民南迁后,一些原有北方的高门士族把持东晋政权,B项正确;中原人民南迁有利于南方社会经济得以开发和发展,但还没有超过北方,不能得出南方占有优势,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中原人民才南迁,排除C项;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开发,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因此不能说南方是经济重心,排除D项。故选B项。
6. 有人评论魏晋以来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泛,波光粼粼的样子),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该评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 )
A. 幼稚古朴的艺术风格 B. 豪迈进取的文化气度
C. 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 D. 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强调水波荡漾、波澜壮阔的景象,描绘的人物比山峰还大,山石树木,结构单调,体现了古人之意,展现出个人绘画专长,不拘泥旧俗等评价,说明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尚不成熟,具有幼稚古朴的艺术风格,A项正确;豪迈进取的文化气度与“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等不符,排除B项;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与“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等矛盾,排除C项;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是风俗画而非山水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00年出王的敦煌文书中有唐朝各类户籍档案的记载。下面为武周时期邯寿的户籍
户主邯寿年伍拾陆岁 白丁 课户见输
女娘子年拾叁岁 小女
一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 寡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廿亩永业
肆拾肆亩已受 廿三亩口分
合应受田壹倾参拾叁亩 一亩居住园宅
八十七亩未受
该户籍折射出当时( )
A. 官府授田普遍不足 B. 户籍制度有待完善
C. 农民破产现象严重 D. 租庸调制出现隐忧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阅读图片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均田制遭到破坏,邯寿一家三口的应受田地远未落实,折射出当时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即租庸调制出现隐忧,D项正确;仅此一份户籍档案,不能说明官府授田“普遍”不足,排除A项;该档案明细规范,并未体现较大漏洞,不能得出户籍制度有待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记录不足以说明农民破产现象严重,排除C项。故选D项。
8. 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 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 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 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 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 恪勤非懈”“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等信息可知,唐代官员考核强调“四善”,说明唐代考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即重视考核官员的德行,通过“二十七最”来制定出不同等级进行考核,说明注重官员的政绩,因此表明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A项正确;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而题干内容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这不能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不代表唐代考核制的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了,并且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制,没有体现地方监察体制,无法得出监察州县各级官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 唐朝时,日本僧人在研习佛法教义时产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派遣请益僧和留学僧,向中国僧人请求决疑释难。每次提问的数量不一,多则达三十问,少则仅有六问,回答的内容繁简有别。这反映了( )
A. 中日文化在互鉴中发展 B.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C. 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D. 日本佛教实现本土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向中国僧人请教佛法教义中疑难问题的日本请益僧和留学僧,促进了两国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反映出中日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A项正确;仅通过日本僧人向中国请教佛法教义不足以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排除B项;日本僧人遇到佛教疑难问题向中国僧人请教一项,不能说明整个日本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排除C项;日本佛教实现本土化与“请益僧和留学僧,向中国僧人请求决疑释难”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开皇五年,隋朝始置义仓。义仓最初设于村社之中,由社司管理,主要来源于劝募百姓自发捐助,对捐助的数量也没有限制和规定。开皇十五年,朝廷下诏:北方边境诸州的义仓“于当县安置”,后来又规定“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按户等定额纳税。这些变化( )
A. 反映出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B. 利于增强抵灾御荒能力
C. 表明民间救灾时效性提高 D. 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用于赈灾济困的义仓从最初设于村社,由管理仓储的官吏经营,劝募百姓自发自愿捐助,发展为县级政府职责,按户等定额纳税补充物资等,对义仓管理的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抵灾御荒的能力,B项正确;隋朝在地方上设置义仓并加强管理,不能说明其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A项;民间救灾时效性提高与政府将义仓的管理和经营纳入地方政府职责不符,排除C项;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并非隋朝加强义仓管理的目的和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唐朝人继承正月十五传统习俗在此夜燃灯、赏灯。同时增添了禁止宰杀渔猎,读道经的内容。唐朝政府还把四月八日定为佛诞节,与老子生辰一样,休假一日,以申庆贺。民间另有二月八日和腊月八日浴佛的习俗。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儒佛道实现三教合流 D. 政府重视道德风尚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既保留中国传统习俗活动,也支持道教、佛教。反映了唐朝是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朝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没有提到唐朝经济活动,排除B项;佛道儒合流是指三种思想融合为一体,但材料反映的是传统习俗与道教、佛教思想的并存,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传统习俗、佛诞节、浴佛习俗都不属于道德风尚,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宋朝时,最负盛名的名优特产要数遂州的冰糖,黄田的荔枝和苏州的丝绸。这些名优特产销路好,市场广阔。福建的荔枝,在开花季节便被商家交付定金买断,成熟之后再全部运走销往日本等国。这反映出宋代( )
A. 沿海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 B.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松动
C. 农业生产出现自由雇佣劳动 D. “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遂州冰糖、黄田荔枝和苏州丝绸等地域性名优特产出现后,销路好,市场广阔,福建的荔枝甚至在开花季节就已被商家买断,而且远销日本等国,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松动,B项正确;名优特产及其销售情况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排除A项;农业生产出现自由雇佣劳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是在元朝而非宋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宋太宗时,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院长官的主要人选。文官占据了军队高中级将领的大部分职位,大战在即时也主要由文臣统军出战。边境州军长官也多由文官担任,甚至有的知县还兼任兵马都监、监押。这些举措( )
A. 保证北方边防安宁 B. 造成了强干弱枝局面
C. 有效预防内部动乱 D. 实现了分化事权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任用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官员,统军出战等举措,有利于预防军人专权和内部动乱,C项正确;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改革,未能有效保证北方边防的安宁,排除A项;造成了强干弱枝局面与“知县还兼任兵马都监、监押”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重用文官而非分化事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北宋时,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较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南宋初期诗歌创作则更强烈地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是( )
A. 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趋势 B. 民族关系错综复杂
C. 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局势 D. 程朱理学影响广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诗歌创作由北宋时期的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到南宋时期的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所以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南宋时期,失去大片领土,偏安南方,而且长期无法收回故土,这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忧患意识,所以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是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局势,C项正确;北宋时期文学艺术已经出现世俗化趋势,排除A项;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化,民族关系不是其主因,排除B项;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化,不是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图古代元朝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 行省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B. 统治模式体现出多元型的特点
C. 受中华传统民族观念影响较深 D.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以宣政院管理藏族人,以岭北行省管理蒙古人,以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管理汉族等民族,其帝国构建反映出统治模式具有多元型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元代的行省设置和地域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A项;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不同民族采用不同方法管理,不能说明其受中华传统民族观念影响较深,排除C项;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与“宣政院”“中书省”辖区等的出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表是元代纸钞发行情况一览表。由该表可知,元代( )
钞名 发行年代 钞本(准备金) 单位 与银钱的比价 与旧钞的比价
中统元宝交钞 1260 丝 两、钱 两值银五钱
中统元宝钞 1260 银 贯、文 贯值银五钱 贯当元宝交钞一两
至元宝钞 1286 银 贯、文 贯值银五钱 贯当中统钞五贯
至大银钞 1309 银 两、钱 两值银一两 两准至元钞五贯
至正交钞 1350 钱 贯、文 贯值钱千 贯准至元钞二贯
A. 货币发行数量严格受控 B. 发行准备金较充足
C. 纸钞作为单一货币流通 D. 货币制度极不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不到百年间,数次发行纸钞,钞本、单位及其与银钱、旧钞的比价一变再变,反映出元代货币制度极不稳定,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元朝政府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的政策和措施,排除A项;发行准备金较充足与至元宝钞、至大银钞等同银钱的比价变化较大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元代只有纸钞一种流通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 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虢国墓地多选在依山傍水的高平之地,背山而河,远山遥树,视野开阔。墓地多实行族葬制(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墓区坐落有致,界限分明,一条界沟将国君与其他贵族、平民分开。墓室大致分为六等,第一等均为国君墓,墓穴深度在11米以上,出土精美文物在3000件以上,有青铜礼乐器、鼎、兵器、玉面罩、玉配件等;第二等均为太子墓,墓穴深10米以上,出土文物近千件,其中列鼎7件,无配鼎,有青铜礼乐器。 ……第六等墓穴埋藏浅,陪葬品很少,无青铜铜器。虢国墓地的发现,为周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
——摘编自齐斌《从虢国墓地谈西周时期丧葬特点与社会关系》
材料二 汉武帝之孙刘贺墓中出土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真实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豪奢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出土黄金数量突破400件,总重量在115公斤以上。其中四件金饼上题记:“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酎金: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一斤”。出土的五铢钱总数约200万枚。在东藏椁内,出土了铜籍田鼎和铜籍田灯各一件(籍田: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意在“祈年”和“劝农)。在出土竹简中,发现了《论语》、《易经》、《礼记》等多种儒家经典。另外,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孔子像。
——摘编自信立祥《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的价值及意义略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虢国墓葬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刘贺墓反映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墓葬考古的价值。
【答案】(1)特点:墓地选址精心,注重避开洪水等侵蚀;实行族葬制;等级制度森严
(2)特征: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生活豪奢;诸侯要向皇帝进献“酎金”;五铢钱是主要货币;实行重农政策;尊崇儒学。价值: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墓葬考古可以补充、印证历史文献;对历史学、社会学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等的研究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虢国墓地多选在依山傍水的高平之地,背山而河,远山遥树,视野开阔”可知,墓地选址精心,注重避开洪水等侵蚀;根据“实行族葬制(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可知,实行族葬制;根据“墓区坐落有致,界限分明,一条界沟将国君与其他贵族、平民分开”“第一等均为国君墓,墓穴深度在11米以上,出土精美文物在3000件以上”“第二等均为太子墓”“第六等墓穴埋藏浅,陪葬品很少,无青铜铜器”可知,墓穴分布、深浅和陪葬品的多少等,体现了当时等级制度森严。
(2)特征:根据材料二中“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真实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豪奢生活”可知,反映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生活豪奢;根据“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酎金: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一斤”可知,刘贺等诸侯要向皇帝进献“酎金”;根据“出土的五铢钱总数约200万枚”可知,五铢钱是西汉中后期的主要货币;根据“铜籍田鼎和铜籍田灯各一件(籍田: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意在‘祈年’和‘劝农’)”可知,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根据“发现了《论语》、《易经》、《礼记》等多种儒家经典。另外,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孔子像”可知,西汉政府推行尊崇儒学的文化政策。价值:综合材料一中“虢国墓地的发现,为周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材料二中“刘贺墓中出土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真实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豪奢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等信息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墓葬考古可以补充、印证历史文献,对历史学、社会学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等的研究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出处
① 强调胡族对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北魏后期门下省已经有了封审核的权限,这为后来隋唐的政治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 翟添庆文(日本)《国家与政治》
② 由于均田制是经过北魏平城时代近一个世纪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完善的,它能够适应历经民族大融合浪潮冲刷的北方复杂的社会状况,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施行过均田制 。 李化《制度史研究应重视 民族关系》
③ 十六国时期诸胡族争霸中原,相继创建了地方政权,大量非汉族群与汉人群被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下,在互动调适过程中实现了深度融合,变“夷夏之防”为“变夷从夏”,最后促成“华夷一体”。 王磊《变夷从夏:十六国 时期汉赵、前燕的政权建 设与华夏认同研究》
④ 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耕种。 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 通史· 辽金经济卷》
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魏晋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阐述:魏晋时期,我国境内的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北魏时期,门下省被赋予封驳审核的权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中国官僚政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完善,北魏推行了均田制,后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隋唐大帝国采用,为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创造了条件;十六国时期,匈奴等少数族在中原地区相继创建了政权,各族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和斗争中,实现了深度融合,强化了民族认同。
总之,中华民族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统一体,各民族均为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表格文字,从中提取三个及以上信息,拟定论题,如根据“北魏后期门下省已经有了封审核的权限,这为后来隋唐的政治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均田制是经过北魏平城时代近一个世纪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完善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施行过均田制”“十六国时期诸胡族争霸中原,相继创建了地方政权,大量非汉族群与汉人群被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下,在互动调适过程中实现了深度融合,变‘夷夏之防’为‘变夷从夏’,最后促成‘华夷一体’”等信息,可拟定论题——魏晋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予以阐述,如说明魏晋时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北魏时期,门下省被赋予封驳审核的权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中国官僚政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完善,北魏推行了均田制,并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隋唐大帝国采用,为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创造了条件,十六国时期,匈奴等少数族在中原地区相继创建了政权,各族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和斗争中,实现了深度融合,强化了民族认同;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总结规律,如说明中华民族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统一体,各民族均为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折冲府是唐朝士兵管理的基层机构,主要职责是统率和训练府兵。折冲府在全国各主要州设置,数量较多时达六百三十四府,均有名号。
唐朝折冲府分布示意图
从上图中提取三个有关唐朝折冲府分布的有效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述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信息:主要分布在唐朝都城周围或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都城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维护都城安全的需要,强化都城周围的中央军事力量。
信息:江南地区设置较少。说明:唐代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因此部署折冲府的数量较少。
信息: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紧邻地区部署折冲府。说明:西北突厥、西南的吐蕃威胁唐朝的边疆安全,在其周围设置折冲府可以加强军事防御,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
【解析】
【详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从地图中选取三个有效信息加以解读。例如:信息1:根据示意图可知,主要分布在唐朝都城周围或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结合所学从都城长安的功能和地位来分析。信息2:根据示意图可知,江南地区设置较少。说明:结合所学从唐代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来分析。信息3:根据示意图可知,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紧邻地区部署折冲府。说明:结合所学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对朝廷的威胁、边疆地区的稳定和作用来分析。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芬兰,某些阴谋反对瑞典国王的贵族谈论的是乔治·华盛领。在德意志,人们以诗歌、散文、历史著作和学术性小册子抒发对美国人的热情。在英国,改革者指出:“在美国的州和联邦宪法中不同宗教团体的成员在政治上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在爱尔兰,志愿军以美国先驱者为榜样,组织起武装连队,之后,英国不得不赋予爱尔兰部分自治权。欧洲的中产阶级满意地看到那个国家人受到应有的尊敬,真正的功绩得到应得的报酬,人们对他们按照能力和贡献加以评价。
——摘编自(英)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10年,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1804年海地革命的成功,以及1808年西班牙王室被法国推翻等因素推动下,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爆发了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南美北部伟大的革命英雄是“解放者”玻利瓦尔将军。这位卓越的领导人坚持不懈地战斗了15年,实际上创立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拿马、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独立的国家。南美南部杰出的领导人是圣马丁将军。到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彻底摆脱殖民统治。不过,这次牺牲了100多万人生命的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 独立后,各国频频更改宪法,政府的兴起和倒台更是屡屡发生。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对近代欧洲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浪潮的特点。
【答案】(1)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反封建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有利于劳动致富和崇尚奋斗观念的传播。
(2)受到其他国家革命影响;杰出领袖的贡献;持续时间长;独立国家数量众多;付出代价巨大;经济上没有独立。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在芬兰,某些阴谋反对瑞典国王的贵族谈论的是乔治·华盛领。在德意志,人们以诗歌、散文、历史著作和学术性小册子抒发对美国人的热情”可知,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反封建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在英国,改革者指出:‘美国的州和联邦宪法中不同宗教团体的成员在政治上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在爱尔兰,志愿军以美国先驱者为榜样,组织起武装连队,之后,英国不得不赋予爱尔兰部分自治权”可知,促进了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根据材料一“欧洲的中产阶级满意地看到那个国家人受到应有的尊敬,真正的功绩得到应得的报酬,人们对他们按照能力和贡献加以评价”可知,有利于劳动致富和崇尚奋斗观念的传播。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1810年,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1804年海地革命的成功,以及1808年西班牙王室被法国推翻等因素推动下”可知,受到其他国家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南美北部伟大的革命英雄是‘解放者’玻利瓦尔将军”“南美南部杰出的领导人是圣马丁将军”可知,杰出领袖的贡献;根据材料二“坚持不懈地战斗了15年”可知,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二“实际上创立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拿马、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独立的国家”可知,独立国家数量众多;根据材料二“这次牺牲了100多万人生命的战争”可知,独立国家数量众多;根据材料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可知,经济上没有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