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10:5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沙市雨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
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温馨提示: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
A. 早期的国家已产生 B. 阶级对抗尖锐
C. 男性处于统治地位 D. 贫富分化出现
2.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争霸战争频繁
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
3. 据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经过激烈争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秦始皇的这一做法( )
A.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是为了便于管控地方 D.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 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B. 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 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 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5.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人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
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 B. 西晋结束东晋开始
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 D. 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6.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
A. 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 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 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7.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于东晋时期,陕西、晋豫地区亦有石窟出现;在南方,亦有南朝时期开凿的新昌石城山摩崖龛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这一时期石窟的分布体现出( )
A. 佛教本土化趋势明显 B. 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C. 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D. 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8.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体现的特点是( )
A. 兵农合一 B. 中央集权 C. 因俗而治 D. 专制主义
9.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辽阳行省 C. 陕西行省 D. 宣政院
10. 北宋时期大量铸造货币,并开始出现了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这些措施都( )
A. 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B. 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C. 增加了国家收入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1.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决找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材料中的“战争”的失败( )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 结束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2. 洋务派创办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车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主要目的( )
A. 改革封建政治 B. 发展国家经济
C. 保障国家安全 D. 发展军事工业
13. 如图为1901年德、法两国发行的漫画明信片《中国皇帝被戏弄》。其反映的事件是( )
A 火烧圆明园 B. 甲午中日战争 C. 镇压义和团 D. 八国联军侵华
14. 1924年1月,国民党党员人数为18210人,而两个月以前,登记在册的国民党党员人数仅3649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人运动的开展 B. 国共合作的形成
C. 广东根据地统一 D. 国民革命的开展
15. 《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初版)中对某一事件进行了描述:“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像一把烈焰,贯穿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这一事件(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 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
16. 1949年2月,美国《时代》杂志介绍某期封面人物:“毛泽东,正引领着中国加入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对西方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它是自苏联革命以来最大的胜利;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则意味着和平。”材料能反映的事实是( )
A. 中国内战局势发生重大转变 B.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取胜
C. 美国在华反共立场有所改变 D. 中共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有所创新”,并简析清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
18. 经济政策和现象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李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户口册)不造而得其虚实,贫吏不该而好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1912年到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特点。说出两税法的实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学习完抗日战争后,某同学制作了一份知识清单:
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材料二 左权将军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1942年)
……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校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今年没有种花,也很少打球……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1)材料一知识清单中将这些史事归为一类的角度是什么 请采用一个与之对的新角度,并为“清单”补充一条史事。
(2)材料二中“生活则校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说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从左权将军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
长沙市雨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 答案解析
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温馨提示: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
A. 早期的国家已产生 B. 阶级对抗尖锐
C. 男性处于统治地位 D. 贫富分化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D项正确;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不能说明阶级对抗尖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男性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争霸战争频繁
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画野分民乱井田”体现了井田制的崩溃,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的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动荡变革,D项正确;生产力发展没有体现“百王礼乐散寒烟”,排除A项;争霸战争频繁没有体现“画野分民乱井田”,排除A项;这两句诗都没有体现思想文化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3. 据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经过激烈争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秦始皇的这一做法( )
A.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是为了便于管控地方 D.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朝议制度使皇帝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有利于皇帝决策,减少失误,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减少决策失误,“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地方问题不是朝议制度的唯一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 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B. 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 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 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汉初出现人口增长和经济恢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下地方势力膨胀与人口增长之间没有关系,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发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的做法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5.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人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
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 B. 西晋结束东晋开始
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 D. 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人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被匈奴所灭,之后东晋建立,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中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6.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
A. 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 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 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粮窖数量多,储粮量大,且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体现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仅东都周围州县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00多万石左右,据此可知隋朝社会经济获得发展,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粮仓遍及全国,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轻徭薄赋政策,排除C项;东都周围州县粮食产量提高不能体现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7.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于东晋时期,陕西、晋豫地区亦有石窟出现;在南方,亦有南朝时期开凿的新昌石城山摩崖龛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这一时期石窟的分布体现出( )
A. 佛教本土化趋势明显 B. 佛教影响力较大
C. 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D. 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期,……亦有南朝时期开凿的新昌石城山摩崖龛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可以看出当时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都有石窟艺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的表现,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比较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本土化,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一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 辽朝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体现的特点是( )
A. 兵农合一 B. 中央集权 C. 因俗而治 D. 专制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无法体现兵农合一、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B项;专制主义是国家权力集中于一个统治者手中,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辽阳行省 C. 陕西行省 D. 宣政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地图信息“陕西行省”“大都”可知,这是元朝行政区域图,结合所学可知,大都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A项正确;BCD项均与地图信息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 北宋时期大量铸造货币,并开始出现了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这些措施都( )
A. 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B. 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C. 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时期大量铸造货币,并开始出现了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这些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不是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排除B项;铸造货币和发行纸钞并不能增加国家的收入,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元朝发行纸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决找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材料中的“战争”的失败( )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方式
C. 结束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决找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建厂,这标志着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事实上结束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车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主要目的( )
A. 改革封建政治 B. 发展国家经济
C. 保障国家安全 D. 发展军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提高清朝的国防水平,抵御外敌和镇压国内人民反抗,主要目的是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新政主要目的保障国家安全,C项正确;洋务运动不触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项;洋务运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此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创办发展军事工业是洋务新政的内容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图为1901年德、法两国发行的漫画明信片《中国皇帝被戏弄》。其反映的事件是( )
A. 火烧圆明园 B. 甲午中日战争 C. 镇压义和团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0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年份,《中国皇帝被戏弄》反映的事件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D项正确;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到1895年,排除B项;镇压义和团与漫画主题无关,镇压义和团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目的,而是通过战争获取更多权益,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24年1月,国民党党员人数为18210人,而两个月以前,登记在册的国民党党员人数仅3649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人运动的开展 B. 国共合作的形成
C. 广东根据地统一 D. 国民革命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4年1月,国民党党员人数为18210人,而两个月以前,登记在册的国民党党员人数仅3649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导致国民党入党党员人数增加,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运动的开展”、“广东根据地统一”、“国民革命的开展”均是国共合作的成果,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 《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初版)中对某一事件进行了描述:“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像一把烈焰,贯穿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这一事件(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 促使中国革命转危安
C.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1937年初版)”可知,这一事件是红军长征,结合所学可知,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49年2月,美国《时代》杂志介绍某期封面人物:“毛泽东,正引领着中国加入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对西方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它是自苏联革命以来最大的胜利;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则意味着和平。”材料能反映的事实是( )
A. 中国内战局势发生重大转变 B.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取胜
C. 美国在华反共立场有所改变 D. 中共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对共产主义而言,它是自苏联革命以来最大的胜利;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则意味着和平”,结合时间1949年2月,可以看出,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政府的立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共工作重心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18分,18题18分,19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有所创新”,并简析清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
【答案】(1)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形成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
(2)典型代表: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3)创新: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治西藏;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
【详解】(1)主流:根据材料一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形成因素:根据材料一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
(2)典型代表:根据材料二中“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有贞观之治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个人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贞观之治这一和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唐太宗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等。
(3)创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创新”主要有,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治西藏,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等(列举其中两例即可)。意义:根据材料三中“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知,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根据“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和历史等方面分析可知,清代对边疆的经营,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8. 经济政策和现象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李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户口册)不造而得其虚实,贫吏不该而好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1912年到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的特点。说出两税法的实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特点:按现居住地登记征税;以财产多少作为收税的主要标准;时间上分夏秋两季征税。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现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提倡国货运动。(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得出按现居住地登记征税;依据材料“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得出以财产多少作为收税的主要标准;依据材料“分夏秋两李征收”,得出时间上分夏秋两季征税。
作用:依据材料“赋不加敛而增入”,得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依据材料“版籍(户口册)不造而得其虚实,贫吏不该而好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得出放松了人身控制;依据材料“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现象:依据材料“在1912年到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得出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原因:从民国角度分析,得出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从政府政策角度分析,得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从国际环境角度分析,得出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爱国运动角度分析,得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提倡国货运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学习完抗日战争后,某同学制作了一份知识清单:
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材料二 左权将军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1942年)
……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校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今年没有种花,也很少打球……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1)材料一知识清单中将这些史事归为一类的角度是什么 请采用一个与之对的新角度,并为“清单”补充一条史事。
(2)材料二中“生活则校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说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从左权将军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
【答案】(1)角度:正面战场抗战;新角度:敌后战场抗战;史事:中共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或: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
(2)问题:抗日根据地陷入了严重的困难;措施:开展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精神:舍身爱国、追求进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任答2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角度及史实:材料中的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均属于正面战场抗战;结合上述分析可补充敌后战场抗战,如史实中共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或: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
【小问2详解】
问题:材料“生活则校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说明抗日根据地陷入了严重的困难;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敌后根据地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开展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精神:通过左权将军的事迹可知,其精神如舍身爱国、追求进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