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
王奎山
(1)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的。
(2)父亲年轻的时候,在一个铁矿山上挖铁矿。母亲知道父亲爱吃炖豆腐,算着父亲要回来的时候,就提前打一块豆腐放着。等父亲一回来,就给他炖豆腐吃。母亲对我和姐姐说∶“你们日子长着哩。长大了,想吃哈没有?这会儿,先尽着你爹。”父亲自然舍不得一人独享,往往吃不到一半,就说∶“吃不下了,真吃不下了。”
(3)有一回队里分西瓜,家里分了两个。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们娘儿三个把那个小的分吃了,留下那个大的给爹。爹好长一段时间也没回来。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就把那大西瓜从床底下滚出来,拍拍,听听,闻闻。但也仅是如此而已。吃的念头是从来都没敢动过的。父亲终于回来了,母亲喜滋滋地把那个大西瓜抱出来放到桌子上,准备切给爹吃。谁知道一刀下去,一股臭水就流了出来。母亲一下子愣在那里。过了一刻,母亲似乎明白了什么,指着我骂;“都是这个兔王八孙!”说着,抓起一把笤帚就要打我。我早意识到事情不妙,一溜烟地跑了。连吃饭也没敢回去吃,还是姐姐把我找回去的。
(4)女儿出生以后,母亲来城里给我看孩子。那时候,父亲已经退休在家了。逢到只有我们娘儿两个的时候。母亲就该叹气了。母亲说∶“不知道你爹在家咋过的哩!”我说∶“他一个大老爷儿们,还饿着不成?”母亲说∶“他一辈子没进过厨房的门,连啥是锅滚了都不知道。”我说∶“没进过厨房的门,还不是你惯的么!”母亲知错地笑笑,不再说话。到了麦收或秋收的时候,母亲更是坐卧不宁的,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娃,我听见‘吃杯茶’叫了。”我说∶“吃杯茶’叫又咋着?”母亲说,“‘吃杯茶’一叫,就该收麦了。”隔天又说,“娃,我闻见麦子的香味儿。”我说∶“尽说梦话!在这城里,你会闻得见麦子的味儿?”母亲却说得真真切切∶“可不是哩么,今儿一大早我一起来,就闻见新麦子的味儿了,真香啊!”
(5)于是,只好放母亲回去几日。
(6)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迅速地苍老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头发就全白了。我怕母亲在乡下孤单,就写信让母亲来。母亲不来,说是在城里住不惯。后来,我亲自去接,母亲才答应来了。
(7)临走的时候,母亲领我到父亲的坟上烧纸。纸点着以后,母亲说∶“他爹,娃让我到城里住几日,你给我好好在家待着。”停了一下,母亲又特意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摊到地上,说,“你要是愿意随我去,也中。”然后就去看那空气中飘荡着的纸灰。一阵微风吹来,有一朵纸灰像一只黑蝴蝶一样在空气中飘来飘去的,最后,慢慢地落到了母亲摊在地上的那张纸上。母亲小心地把那纸灰包好揣到怀里,喜滋滋地说∶“你看看这老头子还怪会顺杆儿爬哩,我让他去,不过是虚虚,他倒当真了!”
(8)那年秋天,我回去帮母亲收花生。走到父亲坟前,母亲惊讶地叫了一声∶“咦吧——”我忙问∶“怎么了?”母亲说∶“你看你看,你爹在叫我哩。”我一看,爹的坟上裂开了一道一寸多宽、三足多长的口子,我笑笑,说∶“天干么?”母亲正色道∶“不是,肯定是你爹叫我哩。我这一阵总做梦,总梦见你爹,说是在那边也没人给他做饭,常常吃不饱……”
(9)果然,到那年腊月,母亲就不行了。
(10)临去之前,母亲从枕头下摸出一副绿玉手镯,对我说∶“娃,这副镯子我想戴走。”我说∶“你戴么。”说着,我就把那副镯子给母亲戴上了,母亲说∶“要说也不是啥值钱的东西,是你爹给我买的。”停了一下,母亲的脸上突然地涌起了一片酡红,母亲像个羞怯的少女一样地笑了。“那一年,你爹到熊寨去卖瓜,整整一挑子瓜,就换了这副镯子,你爹回来说是钱丢了,你爷爷把他好一顿骂。…。。…”
(11)我的眼泪就流出来。
(12)母亲说∶“那还是我当闺女的时候……”
(13)停了好大一会儿,也没听母亲再说什么。低头一看,母亲已经咽气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炖豆腐”不仅表现了母亲对父亲关心,父亲谎言更能体现他对母亲和子女的爱,虽物资匮乏但一家人亲情浓烈,温馨如春。
B. “‘吃杯茶’叫了”“闻见麦子的香味儿”,文章第四段主要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坦诚直白地表达了母亲思念父亲,迫切回家的心情。
C. 母亲去世前,要求戴“玉手镯”,这玉手镯凝聚了父亲对母亲的情感,所以母亲至死也不忘戴上它。
D. 父亲去世后,母亲“不到一年的时间,头发就全白了”,父亲的去世会给母亲带来内心的巨大痛苦,加速了她的衰老。
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较有匠心,如对母亲一些生前琐事的记述较详细,对玉镯来历的讲述却很简略,篇幅虽短,但表现力很强。
B. 小说写母亲为父亲上坟烧纸、包纸灰等情节,体现出作者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批判性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C. 母亲在临终前说“那还是我当闺女的时候……”,语短情长,为父亲、母亲之间淳朴但甜美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D. 小说具有一种记叙性散文的倾向,情节上没有过于明显的起伏跌宕,同时语言也质朴无华,不事雕饰。
8. 小说选取哪些场景来塑造母亲形象。
9. “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 “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 “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 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 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 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14. 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还家作
归有光
自从出门口,预言相见期。
西风扬子渡,犹嫌归棹迟。
于今对寒月,芭蕉露漓漓。
一儿县城西,一女松江湄。
心情两萦系,有如蛛网丝。
[注]①此诗是作者落第归家时所作。②漓漓:水滴下地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功名,诗人外出远行,但心中不舍,出门前就与家人预先约定了回家日期。
B. 强劲的西风,使归船受到阻碍,诗人嫌它迟缓,急于回到家中的心情可见一斑。
C.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一双儿女不尽的牵挂之情,就像蛛网丝一样,缠绕万端。
D.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自然,无意雕饰,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愫,感人肺腑。
16. “芭蕉露漓漓”一句,尽显凄凉。试做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____________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内外无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_________。古人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创造汉字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体现。汉字是中国的根,中国人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书法的根。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为书法,但在当时它们并不叫书法。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也是幸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又孕育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书圣王羲之最伟大的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___________,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
即使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是因为他在继承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开拓了中国书法________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______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 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 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它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博大精深 典范化 空前绝后 婉转
B. 千姿百态 典范化 空前绝后 含蓄
C. 博大精深 规范化 前所未有 含蓄
D. 千姿百态 规范化 前所未有 婉转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 虽然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但是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C. 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这些“大节气”,也不能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____①____。“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____②____,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对降水的渴盼。
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因此雨水节气对于农事非常重要。风调雨顺,春雨充足的气候,____③____,农谚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的说法。然而在很多时候,春雨来得并不及时,春旱现象时常发生。春旱对春耕、春种十分不利,“雨水不落,下秧无着”……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春耕都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人们在立春之后也会格外期盼雨水的到来。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引用了农谚,请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四、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据了解,规定实施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暴增。护理院的这 一规定也引来众多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用金钱买亲情,子女如因为钱而看望老人,会更伤老人的心。但也有网友赞同护理院的做法,认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
对此现象及引发的争议,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沂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
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原文是“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4段。
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第3段是第二层,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由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
王奎山
(1)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的。
(2)父亲年轻的时候,在一个铁矿山上挖铁矿。母亲知道父亲爱吃炖豆腐,算着父亲要回来的时候,就提前打一块豆腐放着。等父亲一回来,就给他炖豆腐吃。母亲对我和姐姐说∶“你们日子长着哩。长大了,想吃哈没有?这会儿,先尽着你爹。”父亲自然舍不得一人独享,往往吃不到一半,就说∶“吃不下了,真吃不下了。”
(3)有一回队里分西瓜,家里分了两个。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们娘儿三个把那个小的分吃了,留下那个大的给爹。爹好长一段时间也没回来。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就把那大西瓜从床底下滚出来,拍拍,听听,闻闻。但也仅是如此而已。吃的念头是从来都没敢动过的。父亲终于回来了,母亲喜滋滋地把那个大西瓜抱出来放到桌子上,准备切给爹吃。谁知道一刀下去,一股臭水就流了出来。母亲一下子愣在那里。过了一刻,母亲似乎明白了什么,指着我骂;“都是这个兔王八孙!”说着,抓起一把笤帚就要打我。我早意识到事情不妙,一溜烟地跑了。连吃饭也没敢回去吃,还是姐姐把我找回去的。
(4)女儿出生以后,母亲来城里给我看孩子。那时候,父亲已经退休在家了。逢到只有我们娘儿两个的时候。母亲就该叹气了。母亲说∶“不知道你爹在家咋过的哩!”我说∶“他一个大老爷儿们,还饿着不成?”母亲说∶“他一辈子没进过厨房的门,连啥是锅滚了都不知道。”我说∶“没进过厨房的门,还不是你惯的么!”母亲知错地笑笑,不再说话。到了麦收或秋收的时候,母亲更是坐卧不宁的,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娃,我听见‘吃杯茶’叫了。”我说∶“吃杯茶’叫又咋着?”母亲说,“‘吃杯茶’一叫,就该收麦了。”隔天又说,“娃,我闻见麦子的香味儿。”我说∶“尽说梦话!在这城里,你会闻得见麦子的味儿?”母亲却说得真真切切∶“可不是哩么,今儿一大早我一起来,就闻见新麦子的味儿了,真香啊!”
(5)于是,只好放母亲回去几日。
(6)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迅速地苍老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头发就全白了。我怕母亲在乡下孤单,就写信让母亲来。母亲不来,说是在城里住不惯。后来,我亲自去接,母亲才答应来了。
(7)临走的时候,母亲领我到父亲的坟上烧纸。纸点着以后,母亲说∶“他爹,娃让我到城里住几日,你给我好好在家待着。”停了一下,母亲又特意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摊到地上,说,“你要是愿意随我去,也中。”然后就去看那空气中飘荡着的纸灰。一阵微风吹来,有一朵纸灰像一只黑蝴蝶一样在空气中飘来飘去的,最后,慢慢地落到了母亲摊在地上的那张纸上。母亲小心地把那纸灰包好揣到怀里,喜滋滋地说∶“你看看这老头子还怪会顺杆儿爬哩,我让他去,不过是虚虚,他倒当真了!”
(8)那年秋天,我回去帮母亲收花生。走到父亲坟前,母亲惊讶地叫了一声∶“咦吧——”我忙问∶“怎么了?”母亲说∶“你看你看,你爹在叫我哩。”我一看,爹的坟上裂开了一道一寸多宽、三足多长的口子,我笑笑,说∶“天干么?”母亲正色道∶“不是,肯定是你爹叫我哩。我这一阵总做梦,总梦见你爹,说是在那边也没人给他做饭,常常吃不饱……”
(9)果然,到那年腊月,母亲就不行了。
(10)临去之前,母亲从枕头下摸出一副绿玉手镯,对我说∶“娃,这副镯子我想戴走。”我说∶“你戴么。”说着,我就把那副镯子给母亲戴上了,母亲说∶“要说也不是啥值钱的东西,是你爹给我买的。”停了一下,母亲的脸上突然地涌起了一片酡红,母亲像个羞怯的少女一样地笑了。“那一年,你爹到熊寨去卖瓜,整整一挑子瓜,就换了这副镯子,你爹回来说是钱丢了,你爷爷把他好一顿骂。…。。…”
(11)我的眼泪就流出来。
(12)母亲说∶“那还是我当闺女的时候……”
(13)停了好大一会儿,也没听母亲再说什么。低头一看,母亲已经咽气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炖豆腐”不仅表现了母亲对父亲关心,父亲的谎言更能体现他对母亲和子女的爱,虽物资匮乏但一家人亲情浓烈,温馨如春。
B. “‘吃杯茶’叫了”“闻见麦子的香味儿”,文章第四段主要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坦诚直白地表达了母亲思念父亲,迫切回家的心情。
C. 母亲去世前,要求戴“玉手镯”,这玉手镯凝聚了父亲对母亲的情感,所以母亲至死也不忘戴上它。
D. 父亲去世后,母亲“不到一年的时间,头发就全白了”,父亲的去世会给母亲带来内心的巨大痛苦,加速了她的衰老。
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较有匠心,如对母亲一些生前琐事的记述较详细,对玉镯来历的讲述却很简略,篇幅虽短,但表现力很强。
B. 小说写母亲为父亲上坟烧纸、包纸灰等情节,体现出作者对农村现实生活批判性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C. 母亲在临终前说“那还是我当闺女的时候……”,语短情长,为父亲、母亲之间淳朴但甜美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D. 小说具有一种记叙性散文的倾向,情节上没有过于明显的起伏跌宕,同时语言也质朴无华,不事雕饰。
8. 小说选取哪些场景来塑造母亲形象。
9. “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6. B 7. B
8. “炖豆腐”“吃西瓜”“闻麦香”“祭坟”“父亲坟裂”“戴手镯”
9. ①情节结构:小说选取有关母亲几个情节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这句话是全文情节组织的线索。②人物形象: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及其家庭付出,表现了一个传统农村妇女对爱情的朴实真诚的理解和奉献。③主题:这句话是小说主旨情感的朴实的表达,讴歌了上一代人至诚至爱的爱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B.“坦诚直白”错误,应为“委婉含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体现出作者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批判性思考”错误,小说确实选择记叙了农村生活中一些含有迷信思想的行为,但并不是进行“批判性思考”,而是体现母亲对父亲的爱。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二段,“母亲知道父亲爱吃炖豆腐,算着父亲要回来的时候,就提前打一块豆腐放着。等父亲一回来,就给他炖豆腐吃”,写母亲给父亲炖豆腐的场景。
第三段,“我们娘儿三个把那个小的分吃了,留下那个大的给爹”“父亲终于回来了,母亲喜滋滋地把那个大西瓜抱出来放到桌子上,准备切给爹吃”,这是写吃西瓜的场景。
第四段,“可不是哩么,今儿一大早我一起来,就闻见新麦子的味儿了,真香啊”,写母亲闻麦香。
第七段,“临走的时候,母亲领我到父亲的坟上烧纸”,写了母亲祭坟的场景。
第八段,“爹的坟上裂开了一道一寸多宽、三足多长的口子”,母亲说“肯定是你爹叫我哩”,写父亲坟裂。
第十段,“临去之前,母亲从枕头下摸出一副绿玉手镯,对我说∶‘娃,这副镯子我想戴走’”,写母亲戴手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段落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方面作答。本句话是文章开头段,交代“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的”,后文所写事件“炖豆腐”“吃西瓜”“闻麦香”“祭坟”“父亲坟裂”“戴手镯”都是围绕这句话,结构上看,这句话统领全文,是全文情节组织的线索。
内容上,“一辈子都是为父亲活着”,交代了母亲一辈子都是为父亲及其家庭付出,母亲作为一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对父亲这种关心照顾,表现了她女对爱情的朴实真诚的理解和奉献。从作者的角度,作者选取母亲和父亲之间相关事情叙述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真挚的爱情的赞美之情,这是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 “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 “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 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 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 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14. 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①(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
②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
14. 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
“道”作“求”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落其华”“收其实”句式一致,句意相关,二者以“而”连接,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败:冲毁;失败。句意:冲坏了州府的大门。/于是军队离散,盟约失败。
B.效:完成任务;效果。句意: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
C.“含义相同”错误,区区:诚心诚意;自己的私情。句意: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因此我的内心满怀私情,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D.幸:都是“希望”之意。句意:只希望时间久了。/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误,原文为“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是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没有说不如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既”,……以后;“敝”,损毁;“假”,借。
②“归伏”,归隐;“治”,修缮;“敝”,破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
由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可知,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由此可知,苏辙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二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
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
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的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金银财宝和子女厚自奉养,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
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乡里,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房舍,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还家作
归有光
自从出门口,预言相见期。
西风扬子渡,犹嫌归棹迟。
于今对寒月,芭蕉露漓漓。
一儿县城西,一女松江湄。
心情两萦系,有如蛛网丝。
[注]①此诗是作者落第归家时所作。②漓漓:水滴下地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功名,诗人外出远行,但心中不舍,出门前就与家人预先约定了回家日期。
B. 强劲的西风,使归船受到阻碍,诗人嫌它迟缓,急于回到家中的心情可见一斑。
C.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一双儿女不尽的牵挂之情,就像蛛网丝一样,缠绕万端。
D.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自然,无意雕饰,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愫,感人肺腑。
16. “芭蕉露漓漓”一句,尽显凄凉。试做简要赏析。
【答案】15. B 16. ①寒月当空,芭蕉叶上结满了露水,泠泠滑落。②“漓漓”可以让人联想泪落的样子,渲染忧伤之重;“露漓漓”暗示夜已深,又以响衬静,以夜深难眠体现诗人寂寞孤独。③此句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尽显凄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B项,“使归船受到阻碍”错,原诗是说西风已使归帆加快,但诗人还是嫌它迟缓。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芭蕉露漓漓”意思是芭蕉叶上结满了露水,冷泠滑落。本句融情于景,以景衬情,上句“于今对寒月”选取思乡诗中最典型的意象“月”,且此时的月是“寒月”,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更是对诗人此时凄凉心境的摹写;再加上“芭蕉露漓漓”,露水滴落,似乎是游子思乡之泪不禁滑落,尽显凄凉;“露漓漓”暗示夜已深,诗人夜深难眠才能把视线落在露水之上,才能在夜深之时闻听露水滴落的“漓漓”声,以动衬静,以夜深难眠体现诗人寂寞孤独。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____________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内外无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烟柳画桥 ②. 风帘翠幕 ③. 过春风十里 ④. 尽荠麦青青 ⑤.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⑥.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翠、幕、荠、青、期、僮。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_________。古人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创造汉字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体现。汉字是中国的根,中国人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书法的根。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为书法,但在当时它们并不叫书法。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也是幸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又孕育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书圣王羲之最伟大的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___________,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
即使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是因为他在继承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开拓了中国书法________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______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 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 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它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博大精深 典范化 空前绝后 婉转
B. 千姿百态 典范化 空前绝后 含蓄
C. 博大精深 规范化 前所未有 含蓄
D. 千姿百态 规范化 前所未有 婉转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 虽然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但是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C. 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答案】18. A 19. C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衔接补写能力。
A.根据前后文“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分析,括号中句子表述的主体应是“汉字”,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应先说“最小单元”,后说“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排除C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语境形容“中华文化”,应用“博大精深”。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化”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语境强调王羲之使中国书法有了一定的标准,应用“规范化”。
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语境用于强调颜真卿的成就是其之前所没有的,并没有强调以后也不会有,应用“前所未有”。
婉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②(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含蓄:①包含。②(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③(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语境形容的是颜真卿的书法,应用“含蓄”。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根据时间顺序和上下文语意,应先说“王羲之是……”,再说“颜真卿则是……”;二是关联词使用错误,语境是假设关系,故应用“如果……那么……”,B项“虽然”转折,不合题意,D项“即使……那么”不搭配。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这些“大节气”,也不能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____①____。“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____②____,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对降水的渴盼。
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因此雨水节气对于农事非常重要。风调雨顺,春雨充足的气候,____③____,农谚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的说法。然而在很多时候,春雨来得并不及时,春旱现象时常发生。春旱对春耕、春种十分不利,“雨水不落,下秧无着”……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春耕都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人们在立春之后也会格外期盼雨水的到来。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农谚,请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21. ①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 ;②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③会带来一年的好收成。
22. ①农谚简洁凝练,写出了雨水充足会带来丰收与雨水不足对春耕不利的情况,突出了雨水节气对农事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期盼之情。②农谚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表达更生活化,更具灵活性。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面的“小节气”“既不能……也不能……”可知,这里强调“雨水”似乎不重要;但从后文“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可知,“雨水”也很重要,此处应用表示转折的连词,内容上强调“雨水”这个节气重要,可填: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
第二空,“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再联系后文“对降水的渴盼”可知,它们都能反映降水情况,可填: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第三空,前面说雨水节气对农事非常重要,意思是会影响收成;而“风调雨顺,春雨充足的气候”自然会带来好收成,可填:会带来一年的好收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引用农谚“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写出了雨水充足对庄稼丰收的意义;“雨水不落,下秧无着”写出了雨水不足对春耕不利。两则农谚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突出了雨水节气对农事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期盼之情。
农谚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富有生活气息;农谚体现的是农民关于气候与耕种之间关系的经验总结,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因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为了便于流传,农谚一般用语精炼,使表达更生活化,更具灵活性。
四、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据了解,规定实施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暴增。护理院的这 一规定也引来众多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用金钱买亲情,子女如因为钱而看望老人,会更伤老人的心。但也有网友赞同护理院的做法,认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
对此现象及引发的争议,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奖孝金”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规定给子女在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长辈超过30次的,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在此,我不禁为护理院的良苦用心点个赞。
“奖孝金”实施的两个月,看望老人的人数暴涨。为什么会这样呢?能在护理院生活的老人及其子女的生活条件必定不会太差,难道正是因为抵用券发挥了作用?其实不然,“奖孝金”起作用的并不是因为抵用券,而是该制度起到了后辈对“孝”的关注和重新认识,认识到他们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所以看望老人的次数便增多,毕竟谁也不想被带上不孝的帽子。“奖孝金”制度的推行,令社会的“孝”的风气开始盛行,为社会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孝道便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永恒不变的美好品德,而“奖孝金”便是为此而设置的,“孝”道令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近期网络上有一组图片赢得了一片叫好声。图中,一位年近中年的儿子抱着年迈的老母亲在树下聊天,两个脸上幸福的表情令人感动。当事人称:“我并没有想到我的一个平常举动会在网上掀起波动,我只是觉得,小时候妈妈抱我,而我长大了,也应该抱着我的妈妈,就只是平常事。”是的,就只是平常事。但如果每个人都去做一件这般平常事,便会变得不平常。孝的氛围会在社会中展开,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美国新娘奎恩也做了那么一件平常而又不平常的事,她在她人生最重要的婚礼中,邀请了祖母戈文成为她的伴娘,她想到弥补祖母年轻时的遗憾,让祖母穿上礼服,成为她的伴娘。在这次婚礼中,每个人洋溢着幸福而感动的表情,祖母的积极人生观也感染着在观场的每一位来者,看,孝的力量是这般的伟大,正所谓满满正能量。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上下五千年的孝的力量是这般令人激动,感动。“奖孝金”带来的影响也令该制度引起了好评,希望社会上还可以有更多表现“孝”的制度,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让我们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行一片孝心,温暖人间。“奖孝金”的善意令社会注入正能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人生生活,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孝敬父母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方面,所以关于“奖孝金”管理制度的理解为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鼓励子女经常去看望自己的父母,给父母精神的慰藉。审题的重点放在第二段,立意角度有两个:一是“奖孝金”的善意;二是质疑“奖孝金”的设计。
参考立意:
1.赞同护理院设立“奖孝金”制度。此举可以起到提醒子女孝顺父母的作用,唤醒子女心中的亲情与孝心,提醒子女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
2.质疑护理院此举。孝悌是“为仁”之本,当发乎内心自觉,倘若看望父母还需人来奖励,这本身就是不孝。因此这种奖励机制让子女看望父母带上了功利色彩,也会让老人为此寒心。公示探望记录,越界行为;肯定“奖孝金”的善意,但反对其公示探望记录。
3.也可辩证看待护理院此举。一方面,护理院设立“奖孝金”制度,其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唤起更多子女抽空陪伴父母、与父母共享天伦的意识,但人的感情一旦与“利”挂钩,多半会变质。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确定标题《最温暖的提醒》。开头可以用一些名言或精彩的语句引入,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直被世人弘扬”等,引出苏州一家护理院也顺应时代潮流推出了“奖孝金”制度,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做法。是为最温暖的提醒。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护理院并没有向社会公示记录名单,只是在小范围内公示记录,旨在提醒老人们的子女;提醒尤为重要,在工作学习中也如此,在对待亲情中亦是如此等,得出结论“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我始终相信,孝道永存!这个在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个早已流于国人血脉中,刻在骨髓里的孝道永不泯灭”“就让我们用最温暖的提醒,让孝道吹拂神州大地吧”等。
【素材】首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公民享有隐私权。就从这方面而言,护理院是没有权利公示探望记录的。其次,子女们有权利选择是否探看望,护理院没有理由给子女们造成一种道德压力,迫使他们尽孝。也就是说,这种做法超越护理院固有的服务范围,这是一种越界行为。或许这种越界,会让父母们更心寒,毕竟自己的孩子并非心甘情愿地来看望自己,反而多了一丝功利之心。
让善意在界限里自由生长吧,别破坏其原有的生存环境。因为有善意并非就能越界。
<<百孝经>>开篇曾提及: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志。如古代的察举制的标准亦是举荐孝廉的人才能做官,造福人民。无一不是体现孝的重要性,而苏州的一家护理院为了让老人们得到子女的看望,却出此下策让他们尽孝便推出“奖孝金”制度。这实属可笑之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们的观念等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各类护理院,养老院广告中“给老人一个安心的家度过晚年”“老人们的欢乐世界’’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吸引人,比起子女朝九晚五工作无时间照顾老人相比,也许更多人倾向专门的护理院,于是乎一群群老人从此组成了另一个家。
如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巷口》所描绘的相似,许多老人每日花过半时间在大院门口的板凳上,翘首以待突然出现在门口巷口的子女;另一些老人终日守在电话旁,只为不错过子女的几句问候;更有一些老人在终日等待中长眠……他们就如小时候的我们,渴望有人陪伴在我们身边,有人疼爱。而他们的子女呢?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也。“孝”应是内心尊敬他们,用感恩之心去报答他们。怎可因“奖孝金”的压力而被迫尽孝呢?
流水匆匆,逝去了年华,消散了岁月,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终将老去,谁愿繁华过后一片荒芜。只愿繁华过后,暮年来时,我们都能老有所依。他们将我们带到人间,让我们从无知变为厚积而薄发,给予了我们的所有。如《母亲》歌中的那句:你爱吃的那三鲜饺总有人给你包。《父亲》歌中的那句:他是那登天的梯,是那拉车的牛……他们陪我们走过了最无知的年纪,我们也应陪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的暮年。
孝心不可用钱买,勿让孝止于此,用孝心去爱我们的父母长辈吧。
随着经济科技实力的提高,工作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节奏越来越快,以致子女无法抽出时间来照顾父母而把父母送进护理院。也因为工作忙,子女看望父母长辈的次数也少得可怜。因此,苏州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制度,呼吁子女们常回“家”看看。
恪守孝道不容质疑,大爱无疆胜金银。让我们唤起心中的浓浓孝义,打开孝道的大门吧!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