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空气单元卷(提高卷)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鄞州期中)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有下列气体:①二氧化碳、②甲烷、③氟氯烃、④一氧化二氮。其中,目前一般认为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五种物质,其中能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 )
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
③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
④动物呼吸作用放出的气体
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
A.②④ B.①②⑤ C.②⑤ D.①③④
4.为了保护臭氧层,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减少并逐步停止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
B.防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C.防止二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D.减少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发展氢能源
5.(2022七下·宁海期末)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三氧化二铁
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在氧气中燃烧冒大量白雾
D.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使木条复燃
6.(2022七下·宁海期末)小科用如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量筒装有50mL的水,下列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红磷作用是燃烧放热,量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红磷熄火立即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内水面变化
C.红磷燃烧后,外界的大气压大于容器内气压,量筒内的水被压入容器内
D.最终量筒中的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7.(2022七下·宁海期末)我们刚开启一瓶可乐饮料,会在瓶口看到大量白气,在瓶内看到气泡(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口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B.瓶内的气泡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乳浊液
D.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
8.(2022七下·慈溪期末)在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吸盘式挂衣钩
B.用管子吸饮料
C.纸片托水
D.用注射丞将药液注入人体肌肉
9.(2022七下·鄞州期末)我们在做“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把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放入A、B、C三瓶氧气中燃烧。A瓶中看到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瓶中看到了火星四射,C瓶中出现了明亮的白光。则对此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为硫,并且A瓶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乙物质为铁,B瓶中会产生一种白色的固体
C.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在AB瓶中还得加入一些细沙或少量的水以保护集气瓶
10.(2022七下·鄞州期末)对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中,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现象是石蕊试液变红
B.该实验中产生了一种物质——碳酸
C.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
D.该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色
11.(2022七下·余姚竞赛)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C.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也是导致水寨迅速烧尽的一个原因
12.(2022七下·宁波期中)下列有关 CO2的性质实验中,无明显变化的是( )
A. B.
C. D.
13.(2022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4.(2022七下·鄞州期中)一天,小科在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在铝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堵住罐口,把酒精灯撤去,让易拉罐自然冷却,最后易拉罐变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易拉罐被压扁,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B.易拉罐被压扁,是由于罐体冷却收缩形成的
C.罐口出现的白雾是熔化形成的
D.易拉罐被压扁后,过一段时间又自动恢复原状
15.(2022七下·鄞州期中)将等容积、等质量(包括瓶塞、导管、燃烧匙)的两集气瓶置于天平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关闭弹簧夹a、b,使两者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此时打开弹簧夹a、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甲中进水 B.乙中进水
C.甲乙两者都进水 D.甲乙两者都不进水
16.(2022七下·余姚期中)有三组气体:①氧气和二氧化碳;②氮气和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可选用同一方法鉴别它们的是( )
A.通入水中 B.闻气体的气味
C.用带火星的木条 D.通入澄清石灰水
17.(2022七下·宁波月考)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18.(2022七下·宁波月考)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60mL的大试管、量程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如图),将足量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放开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30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 )
A.6mL刻度处 B.8mL刻度处 C.12mL刻度处 D.18mL刻度处
19.(2022七下·北仑期中)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则水将不会沸腾
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
20.(2022七下·北仑期中)空气与我们人类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息息相关,下列图示的现象中,不是大气压强引起的是( )
A.用吸管能吸饮料
B.救生锤能击碎车窗玻璃
C.吸盘能吸附墙上
D.水杯倒置水未流出
21.(2021七下·奉化期末)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是( )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用于充填飞艇和气球
B.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22.(2021七下·海曙期末)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见如图,发热剂的体积忽略不计) 。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23.(2021七下·余姚竞赛)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用来保存食物,是利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用稀有气体制造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C.氧气用于发射火箭,是利用氧气的可燃性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与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关
24.(2021七下·鄞州期中)厨房锅里油着火,下列应急措施中正确的是( )
A.立即用嘴用力吹 B.立即往锅里加入冷水
C.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 D.立即用锅盖盖上
二、填空题
25.(2022七下·余姚竞赛)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 100℃。(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 。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 。
26.(2022七下·余姚期中) 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 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27.(2022七下·宁波期中)下图是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1)在A处能观察到两支蜡烛 (填序号)熄灭.
A.从下而上 B.从上而下 C.同时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物理性质: ;还可得出 的化学性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 .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 现象,请用文字表示该反应: .
28.(2021七下·海曙期末)某学生用红磷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图1中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应停在刻度 (填数字)处,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图2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29.(2021七下·鄞州期中)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小科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实验后,他发现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 。
(2)小科同时也总结出在生成物的种类、生成物的状态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三个方面存在不同。请你替小科同学填写空格:乙中生成物的名称是 。甲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 。
(3)小科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丙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
30.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如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31.(2022七下·江北竞赛)小科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
步骤二:将
(选填“水面上方体积”或“广口瓶总体积”)分为5等分,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步骤三: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小科测得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
(1)将步骤二补充完整 。
(2)发生图乙中a﹣c段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图乙中的e点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
(4)实验结束后,如果广口瓶中的水位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可能的
原因是 (选填字母代号)。
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
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
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
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点时就打开弹簧夹
32.(2022七下·鄞州期中)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600
铝 660 2327 约124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 (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33.(2022七下·鄞州期中)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同②操作使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得出结论】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⑴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
⑵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
34.(2021七下·浙江期中)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 。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 。
35.(2022七下·江北竞赛)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三: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1835年,M.Thilorier制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5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
四、解答题
36.空气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如下表是某地空气质量日报:
2021年5月1日 2021年5月11日
二氧化硫 63 二级 二氧化硫 33 一级
一氧化碳 59 二级 一氧化碳 55 二级
一氧化氮 61 二级 一氧化氮 33 一级
可吸入颗粒物 68 二级 可吸入颗粒物 32 一级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
(1)造成该地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和有害气体,其中有害气体是 。
(2)表中没有列出二氧化碳的量,说明二氧化碳 (填“是”或“不是”)污染性气体。
(3)根据气象部分记载,5月10日夜晚下了一场中雨,空气中变化比较大的污染物是 。
(4)表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不大,据此可推测一氧化碳有怎样的性质 。
37.(2022七下·鄞州期末)某校科学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了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一会儿白磷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结论和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白磷被引燃,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大小怎样变化?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通过观察注射器中的水剩余的体积得出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则注射器中剩余水的体积应为 ?
38.(2021七下·鄞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圆满完成峰顶测量任务,珠峰“身高”迎来历史性更新。登山过程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因为氧气能 。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氧与液氮的 不同。
(2)如图乙所示,2020年11月24日,我国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液氧可用于卫星发射,因为氧气能 。我国计划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太空空间站。空间站内的氧气主要是通过电解水的方式获得,然后将氧气与储备的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气体以一定体积比混合成“人造空气”。这些气体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和其它其它约占1%,则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 O)、二氧化碳(CO )、氧化亚氮(N O)、氟利昂、甲烷(CH )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解答】一般认为属于温室气体的是:①二氧化碳,②甲烷,③氟氯烃、④一氧化二氮 ,这四种气体都是温室气体;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
【解答】 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会造成空气污染,因为里面有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 ,里面有硫氧化物,会造成大气污染; 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 ,里面有硫氧化物,会造成大气污染;③和④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造成大气污染,所以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①②⑤;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解答】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会破坏大气的臭氧层,造成臭氧层空洞,所以为了保护臭氧层,应该减少并逐步停止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故A错误;
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错误;
C.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在氧气中燃烧冒大量白烟,故C错误;
D.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使木条复燃,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红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因此红磷的量必须足够,否则会使测量数据偏小,故A错误;
B.红磷熄灭后,需要等到试管内的温度恢复室温时才能打开止水夹,否则会由于温度较高,压强较大,导致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偏小,测出氧气的体积偏小,故B错误;
C.红磷燃烧消耗试管内的氧气,从而使试管内的气压低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于是量筒内的水被压入试管中,故C正确;
D.试管中氧气的体积为:130mL×20%=216mL,即从量筒内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则最终量筒内的液面高度为:50mL-26mL=24mL,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
(3)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4)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打开瓶盖后,里面的二氧化碳快速溢出,从而使瓶口处温度降低,水蒸气在此放热液化变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A错误;
瓶内的气泡为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
可乐里面有大量的可溶性的物质,为溶液,故C错误;
开启后,可乐上方气压减小,于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会有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吸盘式挂衣钩内的气压远远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从而被紧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故A不合题意;
B.用管子吸饮料时,管内的气压远远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则饮料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口中,故B不合题意;
C.纸片托水时,它们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强,故C不合题意;
D.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人体肌肉时,依靠的是活塞对药液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A瓶中看到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则甲物质为硫,并且A瓶中会产生有刺激性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故A错误;
B.B瓶中看到了火星四射,则乙物质为铁,B瓶中会产生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故B错误;
C.C瓶中出现了明亮的白光,则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在A瓶中少量的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二氧化碳溶于水时生成碳酸,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碳酸会变成红色,故D错误符合题意,而A、B、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A.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温度,但是不能降低物质的着火点,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也是导致水寨迅速烧尽的一个原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溶于水时生成碳酸,但是没有明显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烧杯后,蜡烛从小到上依次熄灭,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故B错误;
C. 镁在空气中点燃时,会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伴有白烟产生,生成白色固体,故C错误;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1)(2)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分析;
(3)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
(4)根据形变的种类分析。
【解答】他在铝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这时罐内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在离开易拉罐后,温度下降,由气态变成液态的水,发生液化现象,这就是看到的白雾。用橡皮泥堵住罐口后,里面的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体积缩小,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易拉罐被压瘪,故A正确,而B、C错误;
易拉罐被压瘪后,将发生塑性形变,即使打开橡皮泥,它也不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产物,分析两个集气瓶中气压的变化即可。
【解答】甲: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导致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被压入甲中;
乙: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集气瓶内气压几乎不变,则水不会流入乙内。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6.【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和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没有明显不同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B不合题意;
C.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不合题意;
D.在氧气、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布手帕的着火点与外界因素无关,即保持不变,它肯定与氧气正常接触,因此它不能燃烧的原因只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由于白酒中的酒精很容易蒸发,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手帕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计算出大试管中氧气的体积,这也就是反应结束后试管刻度的减小值,据此计算出活塞所对的刻度值即可。
【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20%,则大试管中氧气的体积为:60mL×20%=12mL;
那么冷却后,活塞应该回到的刻度为:30mL-12mL=18mL。
故选D。
19.【答案】A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汽化发生的条件判断;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根据沸腾的条件判断;
(4)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照样会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从而发生汽化现象,只是温度较低,汽化的速度较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高温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水不能再吸收热量,则水将不会沸腾,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20.【答案】B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用吸管能吸饮料时,吸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饮料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 ,故A不合题意;
B.救生锤能击碎车窗玻璃,依靠的是救生锤对玻璃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无关,故B符合题意;
C.吸盘能吸附墙上,是因为吸盘内的气压远远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故C不合题意;
D.水杯倒置水未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对纸片产生向上的压强,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1.【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以及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但是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几乎相同,因此不能用于充填飞艇和气球,故A错误;
B.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物越多,即空气质量越差,故B正确;
C.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故C错误;
D.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故D错误。
故选B。
22.【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测量结果会不准确,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如果发热剂太少,那么氧气就不能被全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氧气的体积等于流入水的体积55mL,则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3.【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判断。
【解答】A. 氮气用来保存食物,是利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用稀有气体制造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氧气用于发射火箭,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它本身不能燃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它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4.【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灭火的措施: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根据燃烧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解答】厨房锅里油着火,用嘴无法吹灭,还可能造成烧伤,故A错误;
往锅内加入冷水,油会溅出,可能造成烫伤,引燃其它物体,故B错误;
油锅着火后,很难将其端起并倒掉,故C错误;
将锅盖盖住,让里面的油隔绝空气而熄灭,故D正确。
故选D。
25.【答案】(1)大于
(2)加热火柴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3)移离蒸汽与氧气充分接触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
(2)(3)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大于100℃。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加热火柴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火柴移离蒸气才能燃烧的原因:移离蒸汽与氧气充分接触。
26.【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气体是造成大气“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2)二氧化碳的吸热本领强,一段时间后,右边的温度更高,气压更大,于是水柱从气压大的右边流向气压小的左边,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 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2)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左移动。
27.【答案】(1)A
(2)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恶化氢氧化钙的反应分析解答。
【解答】(1)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它先集中在底部,从底部上升,因此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故选A。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大于空气。还可得出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灭火。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28.【答案】(1)8;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2)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防止污染大气,或吸收燃烧产生的热,利于瓶内降温。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空气体积×20%计算出氧气的体积,再用原来空气的体积减去氧气的体积得到活塞a所对的刻度值;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集气瓶中的热不当能够吸收五氧化二磷,而且可以降低瓶内温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氧气的体积:10mL×20%=2mL;活塞a所对的刻度:10mL-2mL=8mL。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
(2)图2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防止污染大气,或吸收燃烧产生的热,利于瓶内降温。
29.【答案】(1)点燃
(2)五氧化二磷;发出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破裂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硫、磷和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条件解答;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即可;
(3)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解答。
【解答】(1)做完实验后,小科发现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点燃。
(2)填写空格:乙中生成物的名称是五氧化二磷。甲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发出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小科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丙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破裂。
30.【答案】(1)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2)①②
(3)禁止烟火(合理即可)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鼓入的空气可以使面粉漂浮起来,据此分析;
(2)爆炸的条件:①有明火;②有限的空间;③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
(3)根据爆炸发生的条件分析安全措施。
【解答】(1)鼓入空气后,面粉会漂浮在空气中,从而增大面粉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度;
(2)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爆炸;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不会产生热量,不会爆炸;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引燃与空气的混合物也会燃烧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发生爆炸。
故选①②。
(3)面粉厂空气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固体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会爆炸,所以要禁止烟火。
31.【答案】(1)水面上方体积
(2)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打开弹簧夹
(4)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广口瓶的总体积等于水的体积与空气体积之和,而实验要测量的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应该将水面上方的体积分为5等分;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根据e点气压的大小确定应该进行的操作;
(4)广口瓶内的水位高于理论位置,这说明流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偏大,即测出氧气的体积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将水面上方体积分为5等分,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2)根据图乙可知,a~c段气压开始增大,即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放出大量的热,由于后者对气压的影响明显大于前者,因此气压增大。即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则反应的文字方程式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3)e点为气压的最低点,此后气压迅速增大,即此时肯定为红磷停止燃烧后,且温度恢复室温时,因此接下来的操作为:打开弹簧夹,让烧杯内的水流入集气瓶。
(4)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则空气的体积会偏小,则氧气的体积偏小,不会导致流入的水的体积偏大,故A不合题意;
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氧气不能被完全消耗,即流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偏小,故B不合题意;
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 此时温度高气压偏大,会导致瓶内的气体大量溢出,从而使流入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
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点时就打开弹簧夹,此时瓶内气压偏大,而内外气压差偏小,从而导致流入水的体积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2.【答案】(1)四氧化三铁
(2)气态
(3)沸点;没有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铁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解答;
(2)根据固体和气体的流动性不同解答。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石蜡的燃烧温度高于沸点,于是产生火焰;而铁和铝的燃烧温度低于沸点,于是没有火焰,据此得出结论即可。
【解答】(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即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
(2)根据图片可知,石蜡的火焰可以通过导管上升,并流动到导管口。因为只有气体才具有这个特征,所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由于铝的燃烧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铝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火焰产生。
33.【答案】20.94%;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②中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初始空气柱测量值偏小,④中测量时紧密分布使最终结果偏大(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得出结论】将表格中AB/AO的比值相加,然后求出平均数即可。
【思考讨论】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则反应越充分;
②试管的容积等于空气柱的体积与脱氧剂粉末的体积之和,如果步骤②中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那么测出空气柱的体积会偏小,根据“氧气体积分数=”可知,此时测量结果会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思考讨论】(1)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2)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②中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初始空气柱测量值偏小,④中测量时紧密分布使最终结果偏大。
34.【答案】(1)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2)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是加热后的二氧化碳的密度减小而上升,到达顶部后聚集然后下沉,因此蜡烛熄灭时从上到下;
(2)将温度计放在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可以测量出不同位置温度的变化,从而探究蜡烛的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二氧化碳先受热而上升,再冷却下沉,据此分析实验B中出现现象的原因。
【解答】(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35.【答案】(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50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2)量筒内收集到水的体积等于加入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水中溶解二氧化碳体积之和。
【解答】(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根据“1体积水可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可知,250mL水可溶解250mL二氧化碳,因此流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00mL-250mL=50mL。
36.【答案】(1)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
(2)不是
(3)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4)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解答】(1)造成该地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可吸入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其中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
(2)表中没有列出二氧化碳的量,说明二氧化碳不是污染性气体;
(3)5月10日夜晚下了一场中雨,从图表中信息可以看出:空气中变化比较大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
(4)下雨之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并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故答案为:(1)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2) 不是 (3)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4)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37.【答案】(1)不支持
(2)先变大后变小
(3)(约)4mL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氧气的支持,即氧气支持燃烧,既然白磷没能全部燃烧,那么说明剩余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2)在白磷燃烧的过程中,消耗氧气放出大量的热,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气压增大量大于消耗氧气引起的气压减小量,因此锥形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大。反应结束后,不再有热量产生,则锥形瓶内温度下降,而气压减小,则此时气球的体积减小,据此确定气球的体积变化。
(3)首先用锥形瓶内空气体积×1/5计算出氧气的体积,也就是注射器内进入瓶中水的体积,最后用原来注射器内水的体积减去这个数值即可。
【解答】(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白磷被引燃,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3)注射器中水的体积:。
38.【答案】(1)供给呼吸;沸点
(2)支持燃烧;氮气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性质决定用途,可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在工业上,先将空气液化,然后升温,由于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则二者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汽化而被分离开来。
(2)性质决定用途,可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在空气中,氮气越占78%,氧气越占21%,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等越占1%,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
(2)液氧可用于卫星发射,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人造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空气单元卷(提高卷)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鄞州期中)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和其它其它约占1%,则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有下列气体:①二氧化碳、②甲烷、③氟氯烃、④一氧化二氮。其中,目前一般认为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 O)、二氧化碳(CO )、氧化亚氮(N O)、氟利昂、甲烷(CH )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解答】一般认为属于温室气体的是:①二氧化碳,②甲烷,③氟氯烃、④一氧化二氮 ,这四种气体都是温室气体;
故答案为:D.
3.下列五种物质,其中能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 )
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
③天然水蒸发成水蒸气
④动物呼吸作用放出的气体
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
A.②④ B.①②⑤ C.②⑤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
【解答】 ①汽车排出尾气形成的烟雾会造成空气污染,因为里面有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 ,里面有硫氧化物,会造成大气污染; 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 ,里面有硫氧化物,会造成大气污染;③和④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造成大气污染,所以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①②⑤;
故答案为:B.
4.为了保护臭氧层,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减少并逐步停止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
B.防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C.防止二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D.减少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发展氢能源
【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解答】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会破坏大气的臭氧层,造成臭氧层空洞,所以为了保护臭氧层,应该减少并逐步停止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
故答案为:A.
5.(2022七下·宁海期末)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三氧化二铁
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在氧气中燃烧冒大量白雾
D.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使木条复燃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故A错误;
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错误;
C.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在氧气中燃烧冒大量白烟,故C错误;
D.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使木条复燃,故D正确。
故选D。
6.(2022七下·宁海期末)小科用如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量筒装有50mL的水,下列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红磷作用是燃烧放热,量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红磷熄火立即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内水面变化
C.红磷燃烧后,外界的大气压大于容器内气压,量筒内的水被压入容器内
D.最终量筒中的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红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因此红磷的量必须足够,否则会使测量数据偏小,故A错误;
B.红磷熄灭后,需要等到试管内的温度恢复室温时才能打开止水夹,否则会由于温度较高,压强较大,导致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偏小,测出氧气的体积偏小,故B错误;
C.红磷燃烧消耗试管内的氧气,从而使试管内的气压低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于是量筒内的水被压入试管中,故C正确;
D.试管中氧气的体积为:130mL×20%=216mL,即从量筒内进入试管内水的体积,则最终量筒内的液面高度为:50mL-26mL=24mL,故D错误。
故选C。
7.(2022七下·宁海期末)我们刚开启一瓶可乐饮料,会在瓶口看到大量白气,在瓶内看到气泡(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口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B.瓶内的气泡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乳浊液
D.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
【答案】B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
(3)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4)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打开瓶盖后,里面的二氧化碳快速溢出,从而使瓶口处温度降低,水蒸气在此放热液化变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A错误;
瓶内的气泡为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
可乐里面有大量的可溶性的物质,为溶液,故C错误;
开启后,可乐上方气压减小,于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会有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故D错误。
故选B。
8.(2022七下·慈溪期末)在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吸盘式挂衣钩
B.用管子吸饮料
C.纸片托水
D.用注射丞将药液注入人体肌肉
【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吸盘式挂衣钩内的气压远远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从而被紧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故A不合题意;
B.用管子吸饮料时,管内的气压远远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则饮料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口中,故B不合题意;
C.纸片托水时,它们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强,故C不合题意;
D.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人体肌肉时,依靠的是活塞对药液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2七下·鄞州期末)我们在做“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把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放入A、B、C三瓶氧气中燃烧。A瓶中看到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瓶中看到了火星四射,C瓶中出现了明亮的白光。则对此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为硫,并且A瓶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乙物质为铁,B瓶中会产生一种白色的固体
C.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在AB瓶中还得加入一些细沙或少量的水以保护集气瓶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A瓶中看到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则甲物质为硫,并且A瓶中会产生有刺激性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故A错误;
B.B瓶中看到了火星四射,则乙物质为铁,B瓶中会产生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故B错误;
C.C瓶中出现了明亮的白光,则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在A瓶中少量的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故D错误。
故选C。
10.(2022七下·鄞州期末)对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中,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现象是石蕊试液变红
B.该实验中产生了一种物质——碳酸
C.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
D.该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色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二氧化碳溶于水时生成碳酸,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碳酸会变成红色,故D错误符合题意,而A、B、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1.(2022七下·余姚竞赛)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C.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也是导致水寨迅速烧尽的一个原因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A.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温度,但是不能降低物质的着火点,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也是导致水寨迅速烧尽的一个原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2022七下·宁波期中)下列有关 CO2的性质实验中,无明显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溶于水时生成碳酸,但是没有明显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烧杯后,蜡烛从小到上依次熄灭,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3.(2022七下·宁波期中)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故B错误;
C. 镁在空气中点燃时,会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伴有白烟产生,生成白色固体,故C错误;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4.(2022七下·鄞州期中)一天,小科在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在铝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堵住罐口,把酒精灯撤去,让易拉罐自然冷却,最后易拉罐变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易拉罐被压扁,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B.易拉罐被压扁,是由于罐体冷却收缩形成的
C.罐口出现的白雾是熔化形成的
D.易拉罐被压扁后,过一段时间又自动恢复原状
【答案】A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1)(2)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分析;
(3)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
(4)根据形变的种类分析。
【解答】他在铝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这时罐内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在离开易拉罐后,温度下降,由气态变成液态的水,发生液化现象,这就是看到的白雾。用橡皮泥堵住罐口后,里面的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体积缩小,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易拉罐被压瘪,故A正确,而B、C错误;
易拉罐被压瘪后,将发生塑性形变,即使打开橡皮泥,它也不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故D错误。
故选A。
15.(2022七下·鄞州期中)将等容积、等质量(包括瓶塞、导管、燃烧匙)的两集气瓶置于天平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关闭弹簧夹a、b,使两者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此时打开弹簧夹a、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甲中进水 B.乙中进水
C.甲乙两者都进水 D.甲乙两者都不进水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产物,分析两个集气瓶中气压的变化即可。
【解答】甲: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导致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被压入甲中;
乙: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集气瓶内气压几乎不变,则水不会流入乙内。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6.(2022七下·余姚期中)有三组气体:①氧气和二氧化碳;②氮气和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可选用同一方法鉴别它们的是( )
A.通入水中 B.闻气体的气味
C.用带火星的木条 D.通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和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没有明显不同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B不合题意;
C.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不合题意;
D.在氧气、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22七下·宁波月考)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布手帕的着火点与外界因素无关,即保持不变,它肯定与氧气正常接触,因此它不能燃烧的原因只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由于白酒中的酒精很容易蒸发,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手帕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8.(2022七下·宁波月考)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60mL的大试管、量程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如图),将足量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放开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30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 )
A.6mL刻度处 B.8mL刻度处 C.12mL刻度处 D.18mL刻度处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计算出大试管中氧气的体积,这也就是反应结束后试管刻度的减小值,据此计算出活塞所对的刻度值即可。
【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20%,则大试管中氧气的体积为:60mL×20%=12mL;
那么冷却后,活塞应该回到的刻度为:30mL-12mL=18mL。
故选D。
19.(2022七下·北仑期中)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则水将不会沸腾
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
【答案】A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汽化发生的条件判断;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根据沸腾的条件判断;
(4)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照样会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从而发生汽化现象,只是温度较低,汽化的速度较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高温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水不能再吸收热量,则水将不会沸腾,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20.(2022七下·北仑期中)空气与我们人类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息息相关,下列图示的现象中,不是大气压强引起的是( )
A.用吸管能吸饮料
B.救生锤能击碎车窗玻璃
C.吸盘能吸附墙上
D.水杯倒置水未流出
【答案】B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用吸管能吸饮料时,吸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饮料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 ,故A不合题意;
B.救生锤能击碎车窗玻璃,依靠的是救生锤对玻璃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无关,故B符合题意;
C.吸盘能吸附墙上,是因为吸盘内的气压远远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故C不合题意;
D.水杯倒置水未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对纸片产生向上的压强,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1.(2021七下·奉化期末)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是( )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用于充填飞艇和气球
B.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以及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但是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几乎相同,因此不能用于充填飞艇和气球,故A错误;
B.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物越多,即空气质量越差,故B正确;
C.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故C错误;
D.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故D错误。
故选B。
22.(2021七下·海曙期末)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见如图,发热剂的体积忽略不计) 。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测量结果会不准确,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如果发热剂太少,那么氧气就不能被全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氧气的体积等于流入水的体积55mL,则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3.(2021七下·余姚竞赛)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用来保存食物,是利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用稀有气体制造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C.氧气用于发射火箭,是利用氧气的可燃性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与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关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判断。
【解答】A. 氮气用来保存食物,是利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用稀有气体制造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氧气用于发射火箭,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它本身不能燃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它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4.(2021七下·鄞州期中)厨房锅里油着火,下列应急措施中正确的是( )
A.立即用嘴用力吹 B.立即往锅里加入冷水
C.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 D.立即用锅盖盖上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灭火的措施: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根据燃烧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解答】厨房锅里油着火,用嘴无法吹灭,还可能造成烧伤,故A错误;
往锅内加入冷水,油会溅出,可能造成烫伤,引燃其它物体,故B错误;
油锅着火后,很难将其端起并倒掉,故C错误;
将锅盖盖住,让里面的油隔绝空气而熄灭,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25.(2022七下·余姚竞赛)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 100℃。(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 。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 。
【答案】(1)大于
(2)加热火柴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3)移离蒸汽与氧气充分接触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
(2)(3)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大于100℃。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加热火柴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火柴移离蒸气才能燃烧的原因:移离蒸汽与氧气充分接触。
26.(2022七下·余姚期中) 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 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气体是造成大气“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2)二氧化碳的吸热本领强,一段时间后,右边的温度更高,气压更大,于是水柱从气压大的右边流向气压小的左边,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 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2)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左移动。
27.(2022七下·宁波期中)下图是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1)在A处能观察到两支蜡烛 (填序号)熄灭.
A.从下而上 B.从上而下 C.同时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物理性质: ;还可得出 的化学性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 .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 现象,请用文字表示该反应: .
【答案】(1)A
(2)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恶化氢氧化钙的反应分析解答。
【解答】(1)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它先集中在底部,从底部上升,因此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故选A。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大于空气。还可得出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灭火。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28.(2021七下·海曙期末)某学生用红磷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图1中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应停在刻度 (填数字)处,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图2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8;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2)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防止污染大气,或吸收燃烧产生的热,利于瓶内降温。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空气体积×20%计算出氧气的体积,再用原来空气的体积减去氧气的体积得到活塞a所对的刻度值;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集气瓶中的热不当能够吸收五氧化二磷,而且可以降低瓶内温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氧气的体积:10mL×20%=2mL;活塞a所对的刻度:10mL-2mL=8mL。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
(2)图2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防止污染大气,或吸收燃烧产生的热,利于瓶内降温。
29.(2021七下·鄞州期中)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小科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实验后,他发现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 。
(2)小科同时也总结出在生成物的种类、生成物的状态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三个方面存在不同。请你替小科同学填写空格:乙中生成物的名称是 。甲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 。
(3)小科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丙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
【答案】(1)点燃
(2)五氧化二磷;发出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破裂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硫、磷和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条件解答;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即可;
(3)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解答。
【解答】(1)做完实验后,小科发现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点燃。
(2)填写空格:乙中生成物的名称是五氧化二磷。甲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发出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小科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丙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破裂。
30.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如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2)①②
(3)禁止烟火(合理即可)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鼓入的空气可以使面粉漂浮起来,据此分析;
(2)爆炸的条件:①有明火;②有限的空间;③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
(3)根据爆炸发生的条件分析安全措施。
【解答】(1)鼓入空气后,面粉会漂浮在空气中,从而增大面粉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度;
(2)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爆炸;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不会产生热量,不会爆炸;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引燃与空气的混合物也会燃烧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发生爆炸。
故选①②。
(3)面粉厂空气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固体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会爆炸,所以要禁止烟火。
三、实验探究题
31.(2022七下·江北竞赛)小科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
步骤二:将
(选填“水面上方体积”或“广口瓶总体积”)分为5等分,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步骤三: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小科测得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
(1)将步骤二补充完整 。
(2)发生图乙中a﹣c段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图乙中的e点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
(4)实验结束后,如果广口瓶中的水位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可能的
原因是 (选填字母代号)。
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
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
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
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点时就打开弹簧夹
【答案】(1)水面上方体积
(2)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打开弹簧夹
(4)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广口瓶的总体积等于水的体积与空气体积之和,而实验要测量的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应该将水面上方的体积分为5等分;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根据e点气压的大小确定应该进行的操作;
(4)广口瓶内的水位高于理论位置,这说明流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偏大,即测出氧气的体积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将水面上方体积分为5等分,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2)根据图乙可知,a~c段气压开始增大,即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放出大量的热,由于后者对气压的影响明显大于前者,因此气压增大。即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则反应的文字方程式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3)e点为气压的最低点,此后气压迅速增大,即此时肯定为红磷停止燃烧后,且温度恢复室温时,因此接下来的操作为:打开弹簧夹,让烧杯内的水流入集气瓶。
(4)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则空气的体积会偏小,则氧气的体积偏小,不会导致流入的水的体积偏大,故A不合题意;
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氧气不能被完全消耗,即流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偏小,故B不合题意;
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 此时温度高气压偏大,会导致瓶内的气体大量溢出,从而使流入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
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点时就打开弹簧夹,此时瓶内气压偏大,而内外气压差偏小,从而导致流入水的体积偏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2.(2022七下·鄞州期中)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600
铝 660 2327 约124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 (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答案】(1)四氧化三铁
(2)气态
(3)沸点;没有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铁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解答;
(2)根据固体和气体的流动性不同解答。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石蜡的燃烧温度高于沸点,于是产生火焰;而铁和铝的燃烧温度低于沸点,于是没有火焰,据此得出结论即可。
【解答】(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即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
(2)根据图片可知,石蜡的火焰可以通过导管上升,并流动到导管口。因为只有气体才具有这个特征,所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由于铝的燃烧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铝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火焰产生。
33.(2022七下·鄞州期中)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同②操作使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得出结论】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⑴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
⑵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
【答案】20.94%;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②中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初始空气柱测量值偏小,④中测量时紧密分布使最终结果偏大(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得出结论】将表格中AB/AO的比值相加,然后求出平均数即可。
【思考讨论】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则反应越充分;
②试管的容积等于空气柱的体积与脱氧剂粉末的体积之和,如果步骤②中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那么测出空气柱的体积会偏小,根据“氧气体积分数=”可知,此时测量结果会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思考讨论】(1)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2)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②中脱氧剂粉末不够紧密导致初始空气柱测量值偏小,④中测量时紧密分布使最终结果偏大。
34.(2021七下·浙江期中)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 。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 。
【答案】(1)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2)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是加热后的二氧化碳的密度减小而上升,到达顶部后聚集然后下沉,因此蜡烛熄灭时从上到下;
(2)将温度计放在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可以测量出不同位置温度的变化,从而探究蜡烛的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二氧化碳先受热而上升,再冷却下沉,据此分析实验B中出现现象的原因。
【解答】(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35.(2022七下·江北竞赛)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三: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1835年,M.Thilorier制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5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
【答案】(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50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2)量筒内收集到水的体积等于加入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水中溶解二氧化碳体积之和。
【解答】(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根据“1体积水可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可知,250mL水可溶解250mL二氧化碳,因此流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00mL-250mL=50mL。
四、解答题
36.空气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如下表是某地空气质量日报:
2021年5月1日 2021年5月11日
二氧化硫 63 二级 二氧化硫 33 一级
一氧化碳 59 二级 一氧化碳 55 二级
一氧化氮 61 二级 一氧化氮 33 一级
可吸入颗粒物 68 二级 可吸入颗粒物 32 一级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
(1)造成该地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和有害气体,其中有害气体是 。
(2)表中没有列出二氧化碳的量,说明二氧化碳 (填“是”或“不是”)污染性气体。
(3)根据气象部分记载,5月10日夜晚下了一场中雨,空气中变化比较大的污染物是 。
(4)表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不大,据此可推测一氧化碳有怎样的性质 。
【答案】(1)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
(2)不是
(3)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4)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解答】(1)造成该地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可吸入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其中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
(2)表中没有列出二氧化碳的量,说明二氧化碳不是污染性气体;
(3)5月10日夜晚下了一场中雨,从图表中信息可以看出:空气中变化比较大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
(4)下雨之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并不大,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故答案为:(1)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2) 不是 (3)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4)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37.(2022七下·鄞州期末)某校科学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了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一会儿白磷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结论和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白磷被引燃,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大小怎样变化?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通过观察注射器中的水剩余的体积得出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则注射器中剩余水的体积应为 ?
【答案】(1)不支持
(2)先变大后变小
(3)(约)4mL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氧气的支持,即氧气支持燃烧,既然白磷没能全部燃烧,那么说明剩余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2)在白磷燃烧的过程中,消耗氧气放出大量的热,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气压增大量大于消耗氧气引起的气压减小量,因此锥形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大。反应结束后,不再有热量产生,则锥形瓶内温度下降,而气压减小,则此时气球的体积减小,据此确定气球的体积变化。
(3)首先用锥形瓶内空气体积×1/5计算出氧气的体积,也就是注射器内进入瓶中水的体积,最后用原来注射器内水的体积减去这个数值即可。
【解答】(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白磷被引燃,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3)注射器中水的体积:。
38.(2021七下·鄞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圆满完成峰顶测量任务,珠峰“身高”迎来历史性更新。登山过程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因为氧气能 。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氧与液氮的 不同。
(2)如图乙所示,2020年11月24日,我国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液氧可用于卫星发射,因为氧气能 。我国计划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太空空间站。空间站内的氧气主要是通过电解水的方式获得,然后将氧气与储备的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气体以一定体积比混合成“人造空气”。这些气体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 。
【答案】(1)供给呼吸;沸点
(2)支持燃烧;氮气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性质决定用途,可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在工业上,先将空气液化,然后升温,由于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则二者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汽化而被分离开来。
(2)性质决定用途,可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在空气中,氮气越占78%,氧气越占21%,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等越占1%,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
(2)液氧可用于卫星发射,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人造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