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光综合卷(提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光综合卷(提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06 21:10:35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光综合卷(提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紫外线的应用的是(  )
A.利用紫外线消毒灭菌 B.日光浴
C.鉴别纸币的真伪 D.电视机的遥控器
【答案】D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则利用紫外线消毒灭菌,故A不合题意;
B.人体照射适量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B不合题意;
C.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可以鉴别纸币的真伪,故C不合题意;
D.电视机的遥控器利用的是红外线,而不是紫外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打雷时,总是先有闪电,后有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发生,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
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生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可知,当路程相同时,速度越大时间越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发生,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如图所示的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自行车尾灯 B.霓虹灯
C.太阳 D.萤火虫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霓虹灯、太阳和萤火虫,都能够自己发光,因此都是光源。而自行车尾灯不能自己发光,只会反射光,因此不是光源,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2022七下·仙居期末)下列常见的光现象中,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桥的倒影
C.筷子折断
D.日食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A.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桥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筷子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日食属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太阳的影子 B.太阳的像 C.树叶的影子 D.树叶的像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树叶之间存在大量的缝隙,而阳光从缝隙经过时形成小孔成像现象,即地面上的光斑其实是太阳的实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022七下·乐清期中)如图是 日偏食景象(如图)。此时,小明同学将太阳光垂直照射在纸板一个很小的“△”形孔上,那么在地面形成的光斑是(  )
A. 形 B.“△”形 C.“○”方形 D." "形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解答】孔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太阳的缺口在右,则像的缺口在左边;
故选A。
7.(2022七下·宁波期中)光在以下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A.玻璃 B.水 C.酒精 D.空气
【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传播速度分析判断。
【解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稍小,可近似看作与真空中相同,而在玻璃、水和酒精中速度会更小。
故选D。
8.(2022七下·鄞州期中)在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解答】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共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生活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几乎是平行的原因是(  )
A.太阳很大,发出的光都是平行的
B.太阳离地球很远,而且地球比太阳小得多
C.太阳离地球较近,而且地球比较大
D.以上说法均正确
【答案】B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平行光是指光在传播途中其波前始终保持是一个平面的光束。太阳光本来是个点光源,发出的光线是球面光,是朝各个不同方向的,不是平行光的,但是,因为太阳光传播的距离非常远了以后,比如传到地球上的时候,发散的程度已经很小很小了,近似的可以认为太阳光的每一个光束都相互平行了。
【解答】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而且地球比太阳小得多,所以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几乎是平行的;
故答案为:B.
10.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是以它为球心向四周空间发射的,所以 (  )
A.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光照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
B.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
C.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量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
D.恒星是点光源,所以地球上得到的恒星上的光辐射是绝对平行的
【答案】C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点光源发出的光能量一定,随着距离的变远,能量分布的面积起来越大。
【解答】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的能量是一定的,随着距离的变远,球面的面积会变大,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布的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机会减少,所以AB错误,C是正确的;由于恒星是点光源,从一点发出的光,所以光辐射不是绝对平行的,而由于距离较远,只能近似的看成是平行光,所以D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11.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轮船困在南极冰层中,用黑炭、煤炭铺在冰面上,可使船安全脱险,其合理解释是(  )
A.黑炭、煤炭燃烧产生热量,使冰熔化
B.黑炭、煤炭的颜色是黑色的,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使冰熔化
C.黑炭、煤炭跟冰反应,使冰熔化
D.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答案】B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黑色会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使得温度升高的快;
【解答】黑炭和煤炭的颜色是黑色的,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可以使冰快速的熔化,从而达到脱险的目的;
故答案为:B.
12.冬天,在商店里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不是红外线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部分是淡红色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答案】B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对红外线的认识判断。
【解答】冬天,在商店里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烤火炉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不是红外线,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2022七下·新昌期末)图中光学现象与小孔成像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日食
B.桥的倒影
C.雨后彩虹
D.水中“断笔”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据此对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日食的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故A符合题意;
B.桥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雨后彩虹为光的色散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水中“断笔”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4.(2022七下·宁海期末)阳光可给我们带来光和热,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
C.红外线可烘干一些物体,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
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
【答案】B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红外线合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可知,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能够使蛋白质变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红外线可烘干一些物体,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5.(2022七下·江北竞赛)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的外侧,底片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的外侧温度不会升高
【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作用较弱,对紫光的偏折作用较强,则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故A错误;
B.AB之间为可见光,而AB之外还有看不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故B错误;
C.B的外面为紫外线,紫外线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故C正确;
D.A的外侧为红外线,它的热作用好,可以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6.(2022七下·鄞州期中)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②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原来的清水密度均匀,激光在其中沿直线传播。倒入海波溶液后,开始时溶液密度不均匀,此时光沿曲线传播。搅拌后,海波溶液变得密度均匀,此时光又再次沿直线传播,那么得到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故选D。
17.(2022七下·余姚期中)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成因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若内筒位置不变,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缩小的,故B错误;
C.若向右拉动内筒,此时像距增大,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故C正确;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此时物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18.(2022七下·宁波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墙的两边,若要在墙上开一个窗使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应为(  )
A.ae B.ad C.bc D.b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甲要看到乙的头顶和脚,那么乙的头部和脚发出的光线必须能够沿直线射入甲的眼中;同理,甲的头部和脚发出的光线沿直线必须射入乙的眼中,如下图所示:
则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应为bd。
故选D。
二、填空题
19.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的直简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外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或“虛”)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简,像距   ,像的大小   。(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倒立;实
(2)直线传播;无关
(3)不变;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实像。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左边的光线到达右边,因此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2)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为物距,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为像距。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解答】(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则物距增大,而像距不变,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小,因此像变小。
20.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倒立;变大;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2)在小孔成像的现象中,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3)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1)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则物距减小而像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因此像变大;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21.太阳是一个不断进行着核爆炸的大火球,它以   形式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叫   ,它给人类提供了   和   。
【答案】辐射;辐射能;光;热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太阳的辐射相关的知识;
【解答】 太阳是一个不断进行着核爆炸的大火球,它以辐射形式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叫辐射能,它给人类提供了光和热。
故答案为:辐射、辐射能、光、热
22.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   色、表面粗糙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强;   色、表面光滑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弱。
【答案】黑;白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黑色物体会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颜色的色光;
【解答】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黑色、表面粗糙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强;白色、表面光滑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弱。
故答案为:黑、白
23.如图所示,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   。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说明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
【答案】色散;各种色光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色散的定义和本质解答。
【解答】如图所示,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4.(2022七下·武义期末)“金星凌日”是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表面上移过的现象。如图所示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的位置应该在图中   处;
(2)古代时,人们由于无法解释类似这种现象的成因,会迷信地认为这是一种凶兆。现在我们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此类现象的成因。
【答案】(1)丁
(2)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可以解释的现象有:日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现象。
【解答】(1)如图,当金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金星的位置在丁;
(2)“金星凌日”现象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5.(2022七下·临海期中)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答案】红外线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红外线的应用解答。
【解答】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26.光的传播
(1)光能在   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光在真空或   物质中是沿   传播的。
(3)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   立的   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   。像的大小跟   到小孔的距离和   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   ,约为   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答案】(1)真空
(2)同一种均匀;直线
(3)倒;实;无关;物体;光屏
(4)大;3×108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传播的特点解答;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解答。
(3)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因、大小变化的规律解答;
(4)根据光速的数值解答。
【解答】(1)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光在真空或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约为3×108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27.如图所示,小明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答案】圆形;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个圆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但是光斑变大。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1七下·浙江期中)书籍和棉被等久放在房间中容易长霉菌,为了除湿、杀菌,人们经常将它们放在太阳下晒。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他们提出了“阳光中哪种辐射可以杀菌”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以下实验步骤:
⑴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   和紫外线组成。
⑵提出假设:红外线也可能有杀菌功能。
⑶实验并记录数据:
光的种类 红外线 红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紫外线
光照前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20
光照时间 4h 4h 4h 4h 4h 4h 4h
光照后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0
⑷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辐射是   。
【答案】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组成。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照红外光后细菌菌落数没有减少,说明红外光没有杀菌作用,因此实验提出的假设是错误的,而照紫外光后细菌菌落数变为0,说明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太阳辐射是紫外线。
故答案为: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29.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A
(2)因为实验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过滤后,只有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或蓝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图可看出紫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分析判断;
(2)将白光和红光、蓝光分别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不同现象分析解答;
(3)根据图片确定三棱镜对不同光线偏折程度的不同,并据此推测色散现象发生的原因。
【解答】(1)我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故选A。
(2)我们得到(1)中答案的依据是:因为实验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过滤后,只有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或蓝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现象可知,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30.(2020七下·丽水期末)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 h/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 l/厘米 30 15 10 7.5 6
(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   ;
(2)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   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厘米时,影子长度可能是 (填字母)。
A.4厘米 B.4.5厘米 C.5厘米
【答案】(1)直线传播
(2)光源高度
(3)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探究的变量是谁;
(3)根据表格确定影子的长度与光源高度的关系,然后将现在的光源高度代入表格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根据表格可知,记录的只有光源的高度变化和影子的长度,而影子的长度是随着光源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光源高度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光源高度越大,影子的长度越小。当光源高度依次增加10cm时,相邻两次影子的长度缩短:30cm-15cm=15cm,15cm-10cm=5cm,10cm-7.5cm=2.5cm,7.5cm-6cm=1.5cm,那么影子缩短的长度在不断减小。当光源高度为70cm时,影子的长度比60cm时影子的长度缩小的距离应该小于1.5cm,即6cm-L<1.5cm,那么L>4.5cm,故选C。
31.(2019七下·永康期末)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3)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
(4)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 。
A.烛焰形 B.三角形 C.圆形 D.棱形
【答案】(1)烛焰和纸筒(小孔)
(2)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
(3)小孔越大,成像越明亮
(4)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像的亮度与
烛焰和纸筒(小孔) 的距离和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的关系,必须控制
烛焰和纸筒(小孔) 的距离相等;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 、小孔的大小等会影响成像的亮度,因此探究猜想2时,必须控制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 和小孔的面积大小相同;
(3)分析表格数据得到小孔大小与成像明亮程度的关系;
(4)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当方向是倒立的。
【解答】(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烛焰和纸筒(小孔)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
(3)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成像越明亮;
(4)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烛焰形,故选A。
32.(2021七下·鄞州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孔的形状 □ 〇 △
小孔的最大外径/mm 1 5 10 1 5 10 1 5 10
地 面 光 斑 形 状 小孔到地面10 cm时 □ □ □ 〇 〇 〇 △ △ △
小孔到地面20 cm时 〇 □ □ 〇 〇 〇 〇 △ △
小孔到地面40 cm时 〇 □ □ 〇 〇 〇 〇 △ △
小孔到地面80 cm时 〇 〇 □ 〇 〇 〇 〇 〇 △
小孔到地面120 cm时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小孔到地面200 cm时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   (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 (填字母序号)。
A.□ B.〇 C.△ D.☆
【答案】(1)相同
(2)小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到地面10cm时的光斑形状分析;
(2)根据小孔到地面20cm和小孔形状都是 □ 时的三组数据分析;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地面光斑形状与小孔到地面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据此判断。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为10cm时,小孔的形状为□,那么光斑的形状为□;小孔的形状为○时,光斑的形状也是○……,那么得到: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相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20cm,小孔的直径分别为1cm、5cm和10cm时,只有1cm时能够得到太阳的像○,那么得到: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的形状和直径相同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当小孔到地面80cm时,已经得到太阳的像,而120cm>80cm,则此时地面上光斑形状为○,故选B。
四、解答题
33.(2021七下·江山期末)学习了地球运动的知识后,老师安排了测量竿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不同时间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如图所示。
(1)竿影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   传播的。
(2)一天中竿影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3)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测量并记录正午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绘制了图2中A、B两幅图。根据你的经验,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   日前后。
【答案】(1)直线
(2)先变短后变长
(3)冬至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竿影体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最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最短,太阳离我们最近;
【解答】(1) 竿影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
(2) 正午的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长,所以一天中竿影的变化是:先变短后变长;
(3)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最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最短;A的影子是最长的,说明是是在冬至日前后测绘的;
故答案为:(1)直线(2) 先变短后变长 (3) 冬至
34.“坐井观天,所见甚微”,请用图描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如图所示: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界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井沿的阻挡无法进入井底,从而使井底的观察视野受到限制。
【解答】如图所示:
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1 / 1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光综合卷(提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紫外线的应用的是(  )
A.利用紫外线消毒灭菌 B.日光浴
C.鉴别纸币的真伪 D.电视机的遥控器
2.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打雷时,总是先有闪电,后有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发生,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
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生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3.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如图所示的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自行车尾灯 B.霓虹灯
C.太阳 D.萤火虫
4.(2022七下·仙居期末)下列常见的光现象中,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桥的倒影
C.筷子折断
D.日食
5.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太阳的影子 B.太阳的像 C.树叶的影子 D.树叶的像
6.(2022七下·乐清期中)如图是 日偏食景象(如图)。此时,小明同学将太阳光垂直照射在纸板一个很小的“△”形孔上,那么在地面形成的光斑是(  )
A. 形 B.“△”形 C.“○”方形 D." "形
7.(2022七下·宁波期中)光在以下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A.玻璃 B.水 C.酒精 D.空气
8.(2022七下·鄞州期中)在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9.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几乎是平行的原因是(  )
A.太阳很大,发出的光都是平行的
B.太阳离地球很远,而且地球比太阳小得多
C.太阳离地球较近,而且地球比较大
D.以上说法均正确
10.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是以它为球心向四周空间发射的,所以 (  )
A.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光照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
B.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
C.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量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
D.恒星是点光源,所以地球上得到的恒星上的光辐射是绝对平行的
11.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轮船困在南极冰层中,用黑炭、煤炭铺在冰面上,可使船安全脱险,其合理解释是(  )
A.黑炭、煤炭燃烧产生热量,使冰熔化
B.黑炭、煤炭的颜色是黑色的,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使冰熔化
C.黑炭、煤炭跟冰反应,使冰熔化
D.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12.冬天,在商店里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不是红外线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部分是淡红色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13.(2022七下·新昌期末)图中光学现象与小孔成像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日食
B.桥的倒影
C.雨后彩虹
D.水中“断笔”
14.(2022七下·宁海期末)阳光可给我们带来光和热,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
C.红外线可烘干一些物体,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
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
15.(2022七下·江北竞赛)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的外侧,底片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的外侧温度不会升高
16.(2022七下·鄞州期中)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②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
17.(2022七下·余姚期中)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18.(2022七下·宁波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墙的两边,若要在墙上开一个窗使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应为(  )
A.ae B.ad C.bc D.bd
二、填空题
19.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的直简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外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或“虛”)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简,像距   ,像的大小   。(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0.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填“改变”或“不变”)。
21.太阳是一个不断进行着核爆炸的大火球,它以   形式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叫   ,它给人类提供了   和   。
22.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   色、表面粗糙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强;   色、表面光滑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弱。
23.如图所示,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   。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说明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
24.(2022七下·武义期末)“金星凌日”是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表面上移过的现象。如图所示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的位置应该在图中   处;
(2)古代时,人们由于无法解释类似这种现象的成因,会迷信地认为这是一种凶兆。现在我们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此类现象的成因。
25.(2022七下·临海期中)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26.光的传播
(1)光能在   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光在真空或   物质中是沿   传播的。
(3)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   立的   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   。像的大小跟   到小孔的距离和   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   ,约为   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27.如图所示,小明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1七下·浙江期中)书籍和棉被等久放在房间中容易长霉菌,为了除湿、杀菌,人们经常将它们放在太阳下晒。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他们提出了“阳光中哪种辐射可以杀菌”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以下实验步骤:
⑴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   和紫外线组成。
⑵提出假设:红外线也可能有杀菌功能。
⑶实验并记录数据:
光的种类 红外线 红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紫外线
光照前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20
光照时间 4h 4h 4h 4h 4h 4h 4h
光照后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0
⑷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辐射是   。
29.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30.(2020七下·丽水期末)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 h/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 l/厘米 30 15 10 7.5 6
(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   ;
(2)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   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厘米时,影子长度可能是 (填字母)。
A.4厘米 B.4.5厘米 C.5厘米
31.(2019七下·永康期末)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3)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
(4)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 。
A.烛焰形 B.三角形 C.圆形 D.棱形
32.(2021七下·鄞州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孔的形状 □ 〇 △
小孔的最大外径/mm 1 5 10 1 5 10 1 5 10
地 面 光 斑 形 状 小孔到地面10 cm时 □ □ □ 〇 〇 〇 △ △ △
小孔到地面20 cm时 〇 □ □ 〇 〇 〇 〇 △ △
小孔到地面40 cm时 〇 □ □ 〇 〇 〇 〇 △ △
小孔到地面80 cm时 〇 〇 □ 〇 〇 〇 〇 〇 △
小孔到地面120 cm时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小孔到地面200 cm时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   (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 (填字母序号)。
A.□ B.〇 C.△ D.☆
四、解答题
33.(2021七下·江山期末)学习了地球运动的知识后,老师安排了测量竿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不同时间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如图所示。
(1)竿影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   传播的。
(2)一天中竿影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3)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测量并记录正午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绘制了图2中A、B两幅图。根据你的经验,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   日前后。
34.“坐井观天,所见甚微”,请用图描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则利用紫外线消毒灭菌,故A不合题意;
B.人体照射适量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B不合题意;
C.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可以鉴别纸币的真伪,故C不合题意;
D.电视机的遥控器利用的是红外线,而不是紫外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可知,当路程相同时,速度越大时间越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发生,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霓虹灯、太阳和萤火虫,都能够自己发光,因此都是光源。而自行车尾灯不能自己发光,只会反射光,因此不是光源,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A.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桥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筷子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日食属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树叶之间存在大量的缝隙,而阳光从缝隙经过时形成小孔成像现象,即地面上的光斑其实是太阳的实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解答】孔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太阳的缺口在右,则像的缺口在左边;
故选A。
7.【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传播速度分析判断。
【解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稍小,可近似看作与真空中相同,而在玻璃、水和酒精中速度会更小。
故选D。
8.【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解答】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共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生活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平行光是指光在传播途中其波前始终保持是一个平面的光束。太阳光本来是个点光源,发出的光线是球面光,是朝各个不同方向的,不是平行光的,但是,因为太阳光传播的距离非常远了以后,比如传到地球上的时候,发散的程度已经很小很小了,近似的可以认为太阳光的每一个光束都相互平行了。
【解答】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而且地球比太阳小得多,所以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几乎是平行的;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点光源发出的光能量一定,随着距离的变远,能量分布的面积起来越大。
【解答】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的能量是一定的,随着距离的变远,球面的面积会变大,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布的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机会减少,所以AB错误,C是正确的;由于恒星是点光源,从一点发出的光,所以光辐射不是绝对平行的,而由于距离较远,只能近似的看成是平行光,所以D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黑色会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使得温度升高的快;
【解答】黑炭和煤炭的颜色是黑色的,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可以使冰快速的熔化,从而达到脱险的目的;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对红外线的认识判断。
【解答】冬天,在商店里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烤火炉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不是红外线,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据此对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日食的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故A符合题意;
B.桥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雨后彩虹为光的色散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水中“断笔”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B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红外线合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可知,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能够使蛋白质变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红外线可烘干一些物体,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作用较弱,对紫光的偏折作用较强,则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故A错误;
B.AB之间为可见光,而AB之外还有看不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故B错误;
C.B的外面为紫外线,紫外线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故C正确;
D.A的外侧为红外线,它的热作用好,可以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原来的清水密度均匀,激光在其中沿直线传播。倒入海波溶液后,开始时溶液密度不均匀,此时光沿曲线传播。搅拌后,海波溶液变得密度均匀,此时光又再次沿直线传播,那么得到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故选D。
17.【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成因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若内筒位置不变,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缩小的,故B错误;
C.若向右拉动内筒,此时像距增大,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故C正确;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此时物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18.【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甲要看到乙的头顶和脚,那么乙的头部和脚发出的光线必须能够沿直线射入甲的眼中;同理,甲的头部和脚发出的光线沿直线必须射入乙的眼中,如下图所示:
则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应为bd。
故选D。
19.【答案】(1)倒立;实
(2)直线传播;无关
(3)不变;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实像。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左边的光线到达右边,因此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2)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为物距,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为像距。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解答】(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则物距增大,而像距不变,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小,因此像变小。
20.【答案】倒立;变大;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2)在小孔成像的现象中,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3)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1)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则物距减小而像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因此像变大;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21.【答案】辐射;辐射能;光;热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太阳的辐射相关的知识;
【解答】 太阳是一个不断进行着核爆炸的大火球,它以辐射形式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叫辐射能,它给人类提供了光和热。
故答案为:辐射、辐射能、光、热
22.【答案】黑;白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分析】黑色物体会吸收所有颜色的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颜色的色光;
【解答】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黑色、表面粗糙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强;白色、表面光滑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弱。
故答案为:黑、白
23.【答案】色散;各种色光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色散的定义和本质解答。
【解答】如图所示,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4.【答案】(1)丁
(2)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可以解释的现象有:日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现象。
【解答】(1)如图,当金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金星的位置在丁;
(2)“金星凌日”现象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5.【答案】红外线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红外线的应用解答。
【解答】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26.【答案】(1)真空
(2)同一种均匀;直线
(3)倒;实;无关;物体;光屏
(4)大;3×108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传播的特点解答;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解答。
(3)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因、大小变化的规律解答;
(4)根据光速的数值解答。
【解答】(1)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光在真空或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约为3×108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27.【答案】圆形;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个圆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但是光斑变大。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28.【答案】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组成。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照红外光后细菌菌落数没有减少,说明红外光没有杀菌作用,因此实验提出的假设是错误的,而照紫外光后细菌菌落数变为0,说明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太阳辐射是紫外线。
故答案为: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29.【答案】(1)A
(2)因为实验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过滤后,只有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或蓝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图可看出紫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分析判断;
(2)将白光和红光、蓝光分别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不同现象分析解答;
(3)根据图片确定三棱镜对不同光线偏折程度的不同,并据此推测色散现象发生的原因。
【解答】(1)我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故选A。
(2)我们得到(1)中答案的依据是:因为实验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过滤后,只有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或蓝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现象可知,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30.【答案】(1)直线传播
(2)光源高度
(3)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探究的变量是谁;
(3)根据表格确定影子的长度与光源高度的关系,然后将现在的光源高度代入表格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根据表格可知,记录的只有光源的高度变化和影子的长度,而影子的长度是随着光源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光源高度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光源高度越大,影子的长度越小。当光源高度依次增加10cm时,相邻两次影子的长度缩短:30cm-15cm=15cm,15cm-10cm=5cm,10cm-7.5cm=2.5cm,7.5cm-6cm=1.5cm,那么影子缩短的长度在不断减小。当光源高度为70cm时,影子的长度比60cm时影子的长度缩小的距离应该小于1.5cm,即6cm-L<1.5cm,那么L>4.5cm,故选C。
31.【答案】(1)烛焰和纸筒(小孔)
(2)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
(3)小孔越大,成像越明亮
(4)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像的亮度与
烛焰和纸筒(小孔) 的距离和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的关系,必须控制
烛焰和纸筒(小孔) 的距离相等;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 、小孔的大小等会影响成像的亮度,因此探究猜想2时,必须控制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 和小孔的面积大小相同;
(3)分析表格数据得到小孔大小与成像明亮程度的关系;
(4)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当方向是倒立的。
【解答】(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烛焰和纸筒(小孔)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
(3)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成像越明亮;
(4)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烛焰形,故选A。
32.【答案】(1)相同
(2)小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到地面10cm时的光斑形状分析;
(2)根据小孔到地面20cm和小孔形状都是 □ 时的三组数据分析;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地面光斑形状与小孔到地面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据此判断。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为10cm时,小孔的形状为□,那么光斑的形状为□;小孔的形状为○时,光斑的形状也是○……,那么得到: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相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20cm,小孔的直径分别为1cm、5cm和10cm时,只有1cm时能够得到太阳的像○,那么得到: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的形状和直径相同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当小孔到地面80cm时,已经得到太阳的像,而120cm>80cm,则此时地面上光斑形状为○,故选B。
33.【答案】(1)直线
(2)先变短后变长
(3)冬至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竿影体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最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最短,太阳离我们最近;
【解答】(1) 竿影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
(2) 正午的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长,所以一天中竿影的变化是:先变短后变长;
(3)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最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影子最短;A的影子是最长的,说明是是在冬至日前后测绘的;
故答案为:(1)直线(2) 先变短后变长 (3) 冬至
34.【答案】如图所示: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界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井沿的阻挡无法进入井底,从而使井底的观察视野受到限制。
【解答】如图所示:
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