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互相抵牾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本篇课文是一个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学习这类课文,意在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锻炼。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提出以“六大学习任务群”推动语文教育的变革,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根据本篇文言文语言特点及教学内容,我在本课中设计了以读为主、借助思维导图和感悟启示道理为主的环节。
1.以读为本,自主探究,读中领悟。
文言文的朗读必须扎扎实实,从严要求,力求正确流畅。为了读好文言文,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诵读为主,尝试自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趣味阅读等活动,由读准字音、停顿到读出韵味、乐趣,步步推进,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言的特点。
2.借助思维示意图。
本篇课文是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的文言文,抽象的思维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理解文中人物思维过程时,学生需要借助相应的支架来厘清人物的想法,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读中感悟,明白道理。
寓言故事的特点,在于从故事中收获相应的启示或道理。所以本课教学中,也重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启发谈话法。
2.学法指导: 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和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盾和矛的简笔画、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矛”“盾”
1.图片导入
回顾已学文言文
出示学过的文言文的图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铁杵成针》),根据图片猜测相应的文言文。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矛”“盾”,提示书写要点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图画猜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勾连旧知,自然导入新课。指导书写“矛”与“盾”时,借助“矛”“盾”的形状和功能,加深认识,突破学生书写时易忽视的要点。】
二、初读课文,走近“矛”“盾”
1.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强调“鬻、吾、弗、夫”等字的读音。
生读。(相机强调读音)
2.借助注释,同桌互相说一说这篇文言文的大意。不易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生交流,师巡视。
3.交流不易理解的词语及解决方法,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句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句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教师小结读好长句子的要点:结合句意进行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好方法。)
4.指名说全文大意。
5.师生合作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读,意在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读好停顿和节奏,为下一阶段的理解做铺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放进句子中读,理解字意后再读,有利于学生识记。朗读停顿的划分其实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且通过比较两种不一样的停顿,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树立学生的语感自信。】
三、创设情境,夸耀“矛”“盾”
1.朗读楚人的话,感受“盾”坚“矛”利。
(PPT出示楚人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物不陷也。)
2.白话文夸耀“盾”坚“矛”利。
(1)同桌之间练习朗读。
(2)指名用自己的话夸耀盾和矛。
(3)教师点拨、渗透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文言文。
3.沉浸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学生进入情境,轮读楚人夸耀的语言。
(2)教师发问:楚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制造冷场,留白思考。
【设计意图:首先,创设情境,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楚人的话,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楚人对自己卖的盾和矛的极度夸赞,并在诵读中感受文言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生文言的语感。接着继续营造情境,让学生用白话文继续夸耀,实则是引导学生自然地把文言语言转化成现代白话文。同时,教师从学生的白话文叫卖中,捕捉住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了组词方法理解了“坚”和“利”等词语的意思,加以点拨,让这一方法植入学生心中。】
四、揣摩思维,深思“矛”“盾”
1.走进楚人内心。
(1)启思:楚人为何“弗能应也”?面对质疑,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同时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其他同学提问或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4)归纳思维导图,讨论楚人思维中的问题。
2.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生读句子。
(2)“同世而立”什么意思?生汇报。
(3)我们怎么说才能帮他把盾和矛卖出去。
教师相机评价点拨。
(4)回顾全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道理?(指名答)
【设计意图:走入楚人内心世界,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楚人,有角色代入感,更能启发学生真实分析楚人的思维。探究楚人心理,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设计了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厘清“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盾”将会出现的情况,分别说明两种观点,让学生了解到: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可以说明楚人夸耀盾和矛的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体会“不可同世而立”。】
五、联系生活,体会“矛”“盾”
1.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生活中总会出现自相矛盾的事。将下面意思相反的语句连起来。
2.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观点。
3.小组讨论并辨析。
4.在辨析中明理,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仅仅领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本环节的设置是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类似的现象,进而加深理解,内化积累,学以致用。】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并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搜集《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