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不同时代的旅程分享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发明前的各种传统通信方式。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熟悉电子邮件的使用。
熟悉互联网时代及移动弄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传递信息的工具。
知道计算机网络的特征。
了解网络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计算机网络特征;熟悉互联网时代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信息传递工具。
难点: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网络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软硬件环境:软件,互联网,微信;硬件,如计算机教师,智能手机。
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和相关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书信发展历史的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并思考。 导入新课
认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引导学生总结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3思考与讨论及活动1.1. 阅读项目指引中的“用传统法师传递信息”,总结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完成“思考与讨论” (烽火传递信息: 优点:传递速度快,传递多个地点; 缺点:传递信息简单,有误差。 飞鸽传书: 优点:节约人力物力、速度快。 缺点:不稳定、易丢失。) 通过传统案例认识信息的传递方式。
了解用邮件传递信息的方式 引导学生了解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6思考与讨论和活动1.2。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环境上分散分布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部署开始进行计算机联网的研究。 1969年ARPA网诞生。 1971年ARPA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1974年发明了TCP/IP模型和协议。 1983年以ARPA往为主干的国际网络改名为Internet(国际互联网) 电子邮件(email):是通过电子手段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是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服务之一。 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P6 图1-5 阅读项目指引的“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 完成“思考与讨论”和活动1.2。 (计算机造价昂贵、有限的网络带宽、网络覆盖及过高的网络限制,用户只能发送一些简短的文字信息。) 了解邮件传递信息的发展历史。
认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工具 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的概念。 提问: 1、互联网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有哪些? 2、这些工具有哪些特点? 3、你通常使用哪个工具传递信息?为什么选择和这个工具?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7思考与讨论和活动1.3、1.4。 互联网: 互联网是覆盖全世界的互联网络,由各种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而成。 1984年,连入互联网的主机数突破1000台。 1991年伯纳④-李发明网页浏览器及相关协议,网页的出现让互联网得以普及。1992年连入互联网的主机突破了100万台。 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互联网项目CANET,1994年3月,中国加入互联网。 1995年NSFNET开始商业化运行。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2000奶奶,网络用户数量增至4亿。 计算机网络的特征: 1、开放: 2、互联: 3、共享: 阅读项目指引中的“用互联网时代的工具传递信息”。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完成“思考与讨论”和活动1.3、1.4。 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时代的传递信息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递工具 引导学生辨析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概念。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8思考与讨论和活动1.5。 移动互联网: 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无线数据网络。 互联网发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1、加快过敏经济发展 2、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3、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 完成思考与讨论和活动1.5。 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递工具。
归纳总结 梳理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工具的发展变化。 时期信息传递方式特点古代烽火、飞鸽传书近代电报、电话、书信当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
基本概念:(识记)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特征:(识记) 开放、互联、共享 网络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了解) 1、加快过敏经济发展 2、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3、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归纳总结,全面掌握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