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阅读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文本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 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 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 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 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2. 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沐浴,沐,濯发也,浴,洒身也,字面意是洗澡,洗浴:文中是指“承受恩泽”。
B. 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学业优异的人:晋时仍保留。
C. 庆父,是鲁国公子,先后杀死两位国君,后人常用他来比喻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
D. 归田,归还公田,也是张衡《归田赋》的省称,在本文中是辞官回乡务农的意思。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情表》从自己幼年的不幸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
B. “辞不就职”原因,大致有三,一要供养祖母刘;二是蜀汉旧臣,有怀旧的思想;三有“伪朝”入仕、不知祸福的后顾之忧。
C. 《陈情表》感情复杂:既有因处境狼狈而生的忧惧之情,也有对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感激之情,还有对祖母刘的孝情。
D. 李密在奉召作诗时,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委婉表达出在朝廷做官的压抑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因此,武帝看后非常不高兴。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5. 结合《陈情表》,请简要分析武帝被李密言辞打动而停召他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①,寄以民社②,此正臣陨首效命之秋也。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③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节选自简祖英《陈情表》)
【注】①甄录:甄别录用。②民社:此指地方官。③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蒙矜育 矜:看重 B.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照察
C. 听臣微志 听:任从 D. 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 徒:同类的人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手阖门 B. 且臣少仕伪朝 吾今且报府
C. 叨为元臣 为仲卿母所遣 D. 果尽奉欢之期 顷之,持一象笏至
8.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 交广市鲑珍 B. 雨泽下注 C. 使人听此凋朱颜 D. 哀民生之多艰
9. 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臣亡国贱俘
A. 恐年岁之不吾与 B.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C. 其制稍异于前 D.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B.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C.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D.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四个“无”斩钉截铁又饱含感情。
B. 李密《陈情表》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典故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 简祖英《陈情表》中“陨首效命之秋也”表达自己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愿望。
D. “西山之日已薄”用太阳快要落山形容老年人快要死亡,形象生动,引发读者的同情。
12. 以下句子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过分地得到提拔,加恩特赐的任命优厚,怎么敢犹豫不决,另有非分的愿望呢?
B.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民刘氏一定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
C. 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抛弃亲人上任就职,不孝顺的罪责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而侍奉主上,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
D. 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不只是成全了作为儿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
13. 两篇文章感人至深,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两位作者“陈情”过程中的相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责臣逋慢 逋:懈怠 B. 不矜名节 矜:顾惜 C. 母何氏醮 醮:改嫁 D. 华善之 善:交好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顺流而东也 B.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6.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 冀君实或见恕也 B. 洎牧以谗诛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 齐彭殇为妄作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作为蜀地旧臣,身份敏感,面对司空张华“安乐公何如?”的挑衅发问,能够以安乐公与齐桓公相提并论的一番言论作答,可见其不卑不亢之品行。
B. 《陈情表》叙述了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并以“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想报答君恩的焦急心情。因此李密服丧未结束,就接受征召到洛阳为官。
C. 《李密传》叙事简略,寥寥数语就交代了李密写作《陈情表》的原委;《陈情表》则叙事婉转细致,有感情地叙述了作者进退两难的处境。
D. 《陈情表》善于利用骈句,尤其善用“密而不促”的四言句式来抒情说理,读来典雅而又有气势;《李密传》则多以散句来叙述人物经历,平实晓畅。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0. 李密为何能够说服晋武帝“停召”,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选文二
管宁字幼安,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与平原华歆相友,游学于异国。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宁乃庐于山谷。太祖①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文帝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明帝即位,太尉华歆逊位让宁,遂下诏曰:“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今以宁为光禄勋。望必速至,称朕意焉。”
宁称草莽臣上疏曰:“臣海滨孤微,禄运幸厚。横蒙陛下纂承洪绪,德侔三皇,化溢有唐。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车司马令所下州郡,诏书征臣,光宠并臻,优命屡至,怔营竦息,悼心失图。思自陈闻,申展愚情,而明诏抑割,不令稍修章表,是以郁滞,讫于今日。不意灵润,弥以隆赫。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诏书,又特被玺书,以臣为光禄勋。受诏之日,精魄飞散,靡所投死。臣重自省揆,年疾日侵,有加无损,不任扶舆进路以塞元责。望慕阊阖,徘徊阙庭,谨拜章陈情,乞蒙哀省,抑恩听放,无令骸骨填于衢路。”
正始②二年,太仆陶丘一等荐宁曰:“宁清高恬泊,德行卓绝。诚宜束帛加璧,备礼征聘,仍授几杖,延登东序③。若宁守志箕山,参踪巢、许,斯亦圣朝同符唐、虞,优贤扬历,垂声千载。虽出处殊涂,至于兴治美俗,其揆一也。”
于是特具安车,束帛加璧聘焉。会宁卒,时年八十四。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魏哀帝,曹芳年号。③东序,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
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B.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C.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D. 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沈委笃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节/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22. 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看重,推崇 B. 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晏:安定,闲适
C. 又特被玺书 被:遭遇,遭受 D. 至于兴治美俗,其揆一也 揆:道理,准则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指华夏族地区,也称“中原”,与“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中国”意同。
B. 三皇:中国传说中的古代三个帝王,通常指燧人、伏羲、神农或者天皇、地皇、人皇。
C. 阙庭:宫廷。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文中借指朝廷。
D. 骸骨:人的骨头,也指形骸、躯体。“乞骸骨”,旧称大臣归隐,使骸骨能归葬乡土。
24. 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两处选文中,李密和管宁,都受到朝廷一次比一次急切的征召,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辞不就职”,故而他们上表陈情,乞求宽免。
B. 选文一,李密巧妙地将尽孝的行为和晋武帝“孝治天下”的纲领相关联,表面上恭维晋武帝,实则为“辞不赴命”取得合理依据。
C. 选文二,管宁少年丧父,拒受亲人馈赠葬父,可见其自立;乱世中,公孙度虚馆以待,他的儿子截下征召之令,足见对管宁的重视。
D. 选文二,在华歆的举荐下,管宁得到魏太祖、文帝、明帝的征召;正始年间,再次得到举荐,陶丘一等人建议皇帝任他选择去留。
25. 《文心雕龙》云“表以陈情”,请结合选文一李密的陈情和选文二管宁的上疏,简要概括他们所陈之情。
2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思自陈闻,申展愚情,而明诏抑割,不令稍修章表。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B、C、【参考答案】①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
②皇帝看了这篇文章后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参考答案】 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以情感人;提出了汉“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以理服人;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心动人。
【解析】1. 【试题分析】句意为: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因此需在“清慎”后断开。排除BC。“密有才能”为完整的一句,不能在中间断开,可排除A。
故选D。
2. 【试题分析】 B.“学业优异”应为“品行方正”。故选B。
3. 【试题分析】 C.“感激之情”应为“担忧害怕、为难”。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重点字词:①故老,元老,旧臣;蒙,承受,受到;矜,怜惜,怜悯、关爱。②之:第一个代指文章,第二个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虚然:虚假的样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得出答案。文本一中,强烈的感彩是一大特色,文中所抒发的自己孤苦无依的悲痛之情,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都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他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写出,所以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论说周密,以理服人也是文本一中李密能说服晋武帝的一大原因。李密诉说自己“夙遭闵凶”的悲苦,诉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衷,这样便把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纳入了晋武帝以孝治国的大纲,以此来博取晋武帝的“矜悯”。再次,李密是亡蜀遗臣,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以奉养祖母为借口不愿出仕,因此李密除了极力表达自己对朝廷征召无限感激,表白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外,还特别申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表明自己对晋王朝的忠诚。最后,因担心晋武帝可能怀疑所说的情况不实,李密以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事实,并请天地作证,表白自己的“愚诚”。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语句工整、自然真切之外,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也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原因,作者无论是叙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情真意切,才能打动晋武帝。而在文本二中,通过“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等实际行动,也能看出李密侍奉祖母尽心尽力的事实,实际行动更能说服晋武帝。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文本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于是献上《陈情表》的奏疏。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6~13.【答案】A、A、B、B、C、C、B、【参考答案】①都抓住统治者“以孝治国”这一核心;②都陈述了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③都表达了必将尽忠陛下的感恩之心。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矜:看重”解释错误。矜:怜悯。句意: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
故选A。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用/介词,用。句意: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用手关上门。
B.且:况且/暂且。句意: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我今日暂且赶赴官府。
C.为:动词,做,担任/介词,被。句意:接受元朝俸禄做过元朝的臣子。/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
D.之:助词,的/凑足音节,无意义。句意: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句意: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
A.市:名词作动词,购买。句意:还派人到交州广州购来海味和山珍。
B.下:名词做状语,向下。句意:雨水往下流
C.凋:使动用法,使……凋谢。句意:使人听到这些惊骇得容颜黯然失色。
D.哀:为动用法,为……感到悲哀。句意:为人生道路多艰难感到悲哀。
故选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判断句。翻译为: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
A.宾语前置,“吾”作“与”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句意:担心岁月不等待我。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C.状语后置,“于前”作“稍异”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句意: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D.语意被动句,“焚”,被焚毁。句意: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故选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希望您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答应我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
“圣慈”作“伏望”的宾语,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归养之图”作“遂”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
“爱日之短”作“矜”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也可排除AB。
故选C。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达自己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愿望”错误,文意思是“陛下再一次甄别录用,让我担任地方官,这正是我以身效命的关键时刻”,而不是指死后奔走效命。
故选C。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句意:希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故选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李密说文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简祖英也提到“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两篇文章都抓住统治者“以孝治国”这一核心;
李密要奉养九十六岁的祖母,简祖英要侍奉年逾耋耄的母亲,都陈述了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
李密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简祖英说“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都表达了必将尽忠陛下的感恩之心。
参考译文: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李密《陈情表》)
我们母子离散再次团圆,(如同)枯骨再次生肉,深刻记住大恩大德,直通到内心,即使死多次难道能报答得了吗 陛下再一次甄别录用,让我担任地方官,这正是我以身效命的关键时刻。
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朝廷不会容忍接纳不孝顺的人做官,用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子民,普通百姓没有谁不感到有所收获。况且我侍奉过元朝,接受元朝俸禄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高,尤其孤独苦楚。更应该同情她,体恤照顾她啊。希望您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答应我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歌功颂德,感喟皇恩浩荡。
我今年四十九岁,母亲八十一岁,白发深居,多有不便,日落西山,时日不多,如果抛弃亲人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然后再就职尽忠,不只是成全了作为儿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
(简祖英《陈情表》)
14~20.【答案】D、A、B、C、B、【参考答案】
(1)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准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希望祖母能够侥幸地终其余生。
(2)(李密)有空闲就讲学而不知疲倦,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谯周,谯周的学生(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关注“暇”“师”“事”“方”等词的正确翻译,游夏合起来写也算对)、【参考答案】
①李密的《陈情表》写得恻然动人,谦卑臣服,又有着合情合理的理由。
②李密素有孝名,服侍祖母尽心竭力,与《陈情表》中的陈述吻合。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D.“善”应为“认为……正确”。句意为:张华认为李密说的话很对。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的能力。
A.“东”,名词用作动词,东进。句意为: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
B.“犬马”,名词作用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句意为: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
C.“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句意为:常常用身体像翅膀一样遮着沛公。
D.“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句意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句式为被动句。句意为:而刘氏长年被疾病缠绕。
A.无特殊句式。这里的“见”不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句意为: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B.句式为被动句。句意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C.无特殊句式。句意为: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D.无特殊句式。句意为: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故选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原句句意为: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
“从事”是宾语,而“常与人书曰”的主语是李密,中间应断开,排除A、D。
“常与人”是“曰”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故选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此李密服丧未结束,就接受征召到洛阳为官”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知,应该是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故选B。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矜悯”,怜悯;“听”,准许;“庶”,或许;
(2)得分点:“暇”,空暇;“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事”,侍奉;“方”,比作。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本一中,强烈的感彩是一大特色,文中所抒发的自己孤苦无依的悲痛之情,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都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他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写出,所以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论说周密,以理服人也是文本一中李密能说服晋武帝的一大原因。李密诉说自己“夙遭闵凶”的悲苦,诉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衷,这样便把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纳入了晋武帝以孝治国的大纲,以此来博取晋武帝的“矜悯”。再次,李密是亡蜀遗臣,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以奉养祖母为借口不愿出仕,因此李密除了极力表达自己对朝廷征召无限感激,表白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外,还特别申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表明自己对晋王朝的忠诚。最后,因担心晋武帝可能怀疑所说的情况不实,李密以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事实,并请天地作证,表白自己的“愚诚”。
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语句工整、自然真切之外,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也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原因,作者无论是叙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情真意切,才能打动晋武帝。
而在文本二中,通过“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等实际行动,也能看出李密侍奉祖母尽心尽力的事实,实际行动更能说服晋武帝。
参考译文:
一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于是献上《陈情表》的奏疏。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21~26.【答案】B、C、D、D、【参考答案】
①表达对国君感激之情。
②表达对朝廷效忠之情。
③表达进退两难的愁苦之情。、【参考答案】
(1)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内心不能够停止奉养而远离(祖母)。
(2)想要自己陈述想法让您知道,来表明我的心情,但诏书明令我舍弃(这种想法),不许我写奏折(上奏)。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长久承蒙陛下恩泽,已经有十二年了,但不能报答陛下爱护养育的福泽,但我久病萎顿,病入膏肓,拖延着违背了臣子隶属服从的礼度,早晚惊忧恐惧,无地自容。
“荷”和“积祀”都是动词,且主语一致,所以“积祀”之前要断开,排除A、C。
“恩养之福”作“仰答陛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被”,承蒙。句意:又特别承蒙陛下诏书。
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归隐”错,“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说法。
故选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华歆的举荐下”错,根据原文“太祖为司空,辟宁”,可知管宁受魏太祖曹操的征召并非华歆推荐。
故选D。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意思是: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选文二中“臣海滨孤微,禄运幸厚。横蒙陛下纂承洪绪,德侔三皇,化溢有唐”意思是:臣只是偏远海边地区的孤弱低微之人,但很幸运,俸禄优厚。承蒙陛下继承洪大的统绪,德行等同三皇,对百姓的教化超过有唐氏,可知都是先表达对国君的感激之情。
根据《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意思是: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选文二中“久荷渥泽积祀一纪不能仰答陛下恩养之福”长久承蒙陛下恩泽,已经有十二年了,但不能报答陛下爱护养育的福泽;“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车司马令所下州郡,诏书征臣,光宠并臻,优命屡至,怔营竦息,悼心失图”臣下于太和元年十一月承蒙公车司马令颁下州郡,征召臣下,荣光和恩宠一起到来,优厚的命令连续来到,让我惶恐不安,不知该如何是好;“不意灵润,弥以隆赫。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诏书,又特被玺书,以臣为光禄勋”没有想过陛下的恩德更加隆重显赫。今年二月承蒙州郡颁下诏书,又特别承蒙陛下诏书,任命臣为光禄勋,可知这些内容都是两人表达对朝廷效忠之情。
根据《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选文二中“臣重自省揆,年疾日侵,有加无损,不任扶舆进路以塞元责。望慕阊阖,徘徊阙庭,谨拜章陈情,乞蒙哀省,抑恩听放,无令骸骨填于衢路”臣下重新思量,我年龄渐大,病情加重,只有增加没有好转,没有办法勉强自己上路去完成自己的重任。我心中向往皇宫,进出宫廷,谨奉上章表陈述想法,请求得到哀悯怜惜,收回隆恩听任臣下放逐,不要让我的骸骨被填埋在街市大道上,可知李密陈述了祖母年老体弱无法上任,选文二中管宁陈述自己年老体弱无法上任,他们都表达了进退两难的愁苦之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更相”,相互,相依;“区区”,自己的私情,内心;“远”,远离。
(2)“闻”,使知道;“申展”,陈述,表明;“抑割”,遏止、弃舍;“修”,编写。
参考译文:
选文一: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选文二:
管宁字幼安,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族中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苦,都给他送来办理丧事的费用,管宁全部推辞了没有接受,依据自己的钱财为父亲办理丧事。他和平原人华歆好友,一起到别郡游历学习。天下陷入战乱中,管宁得知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去到辽东郡。公孙度空出住处等候他。管宁就在山谷中修建庐舍居住。太祖担任司空时,征召管宁为官,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下了诏令,没有向管宁宣布。
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郡避难的人都回来了,只有管宁安定闲适仿佛要在那里终老。文帝黄初四年,下诏令朝中大臣们推举特立独行又品德高尚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下诏授予管宁太中大夫的职位,管宁坚决推辞没有接受。明帝登基后,太尉华歆退位想让给管宁,明帝就下诏说:“太中大夫管宁,潜心修习道义仁德,熟习六艺,清高淡泊足以比肩古代贤人,廉洁清白可以称名当世。现在任命管宁为光禄勋。希望能迅速前来,以符合我的旨意。”
管宁自称草莽之臣上疏说:“臣只是偏远海边地区的孤弱低微之人,但很幸运,俸禄优厚。承蒙陛下继承洪大的统绪,德行等同三皇,对百姓的教化超过有唐氏。长久承蒙陛下恩泽,已经有十二年了,但不能报答陛下爱护养育的福泽,但我久病萎顿,病入膏肓,拖延着违背了臣子隶属服从的礼度,早晚惊忧恐惧,无地自容。臣下于太和元年十一月承蒙公车司马令颁下州郡,征召臣下,荣光和恩宠一起到来,优厚的命令连续来到,让我惶恐不安,不知该如何是好。想要自己陈述想法让您知道,来表明我的心情,但诏书明令我舍弃(这种想法),不许写奏折(上奏),因此才停滞不前,一直到今天。没有想过陛下的恩德更加隆重显赫。今年二月承蒙州郡颁下诏书,又特别承蒙陛下诏书,任命臣为光禄勋。臣接受诏书之时,魂飞魄散,无处容身。臣下重新思量,我年龄渐大,病情加重,只有增加没有好转,没有办法勉强自己上路去完成自己的重任。我心中向往皇宫,进出宫廷,谨奉上章表陈述想法,请求得到哀悯怜惜,收回隆恩听任臣下放逐,不要让我的骸骨被填埋在街市大道上。”
魏哀帝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等人推举管宁说:管宁清高自守宁静淡泊,德行出众绝伦。实在应该以丝帛玉璧,按照礼制征召他,重新授予他表示尊敬几杖,延揽擢用他讲学。如果管宁有箕山之节,追随巢父、许由的步伐。这也是圣朝和唐尧、虞舜时代相合的,一样优待贤士表彰功绩,声名流传千年。虽然途径不同,但至于让天下安定,民俗美好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于是特地准备好坐乘,带着贵重的礼品前去征召管宁。适逢管宁去世,时年八十四岁。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