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7 18: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祝福
作者简介:鲁迅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呐喊》《彷徨》的写作背景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2年“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他应《新青年》编委的约请,“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彷徨》:《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阿Q正传》《故乡》
《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相同。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鲁迅参与成立左翼作家联盟
当时鲁迅在厦门,许广平在广州,鲁迅特意拍了这张照片寄给她,碑上的字是鲁迅故意描出来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故事情节:
序 幕 祝福景象
结 局 寂然死去
开 端 初到鲁镇
发 展 被卖改嫁
高 潮 再到鲁镇
尾 声 祝福景象
小说的叙述顺序有以下几种: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祝福》的情节结构是怎样安排的?叙事顺序上有什么作用?
《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
设置了悬念,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我”在鲁镇的活动时间表
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访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运用第一人称有什么作用?
1、通过“我”把整个故事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一个真实亲切的感觉,容易引起共鸣;
2、更好的抒发感情,表达作者内心的想法,让内心活动更好的表现出来;
3、以“我”的见闻、感受、感情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我”的形象特点
“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我”真正同情祥林嫂,明白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可是“我”又软弱无奈,自寻安逸。
总结:“我”身上既表现出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进步思想,同时又暴露出其弱点。
找出部分对鲁四老爷的描写(正面、侧面),及祥林嫂两次到鲁镇,他的态度,归纳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
讲理学的老监生,反对新党,读旧书,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实施者,他迂腐、保守、自私冷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二十六七岁以前: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丈夫,初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病逝
三十或三十一:阿毛春上被狼吃,同年秋
再到鲁镇做工。
三十一二岁:捐门槛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之后:沦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
离开人世。
----祥林嫂形象分析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作用
第一次 青黄 红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表明她是一个善良、安分、温顺的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
第二次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与第一次一模一样 表明她有一次当了寡妇,而所穿的衣服不变,说明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则受到了更大的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
第三次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表明她遭受长期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她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
祥林嫂是否对生活做过反抗?
1、“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找出小说中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1)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作用:阴暗压抑,透露出作者的反感和贬抑;也为祥林嫂寂然死去渲染一种悲剧气氛。
(2)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 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暗示鲁镇沉闷压抑的氛围;“乱”字点明鲁镇忙乱的气氛;衬托我纷乱的思绪。
找出小说中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祝福》的环境描写很多,其中关于“祝福”的三次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开头“祝福”景象的描写渲染出热闹繁忙的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祥林嫂在此时寂然死去,那天空中燃放的爆竹和富人家里繁忙的景象作为她死亡的背景,反衬出她死的悲凉。深化了作品主题,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2)结尾“祝福”景象的描写和开头形成首位呼应,突出主题,圆满结构。祥林嫂死后,如一粒尘埃,立刻消失在鲁镇的“祝福”中,就连她的死带来的晦气,也被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鲁镇的人们都忙着祈求幸福,连“我”也感到“懒散而且舒适”了。文章结尾透出一股强烈的悲凉之感,作者借此表达悲愤之情。
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然而……”②“可恶!”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 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①第一个“可恶”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
②第二个“可恶”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
③两次“然而”认为婆家抢人也有理,表明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结合全文,分析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①直接原因:婆家逼她改嫁;柳妈的地狱、报应的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精神上产生的重压;鲁四老爷家在祝福时对她的态度。
②深层原因:封建而愚昧的社会。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①“祝福”贯彻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四次提到祝福,可视为小说的另一条线索。
②揭示小说主题。“祝福”是鲁镇的人们最重视的习俗,是人们祈祷幸福的时刻,祥林嫂却在祝福时最受打击和侮辱,最后死在的祝福声中,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
电影《祝福》的结尾对小说作了这样的改编: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从文中找依据说说理由。
电影拍摄的时代比较特殊,加入这个情节是为了体现劳动人民的抗争,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情节的加入有悖鲁迅原作初衷,祥林嫂是封建思想、封建秩序的牺牲品,她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不净,捐了门槛以求获得宽恕,直到临死前也只是对鬼神的有无有了一点点儿动摇,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忽然爆发出那么大的反抗精神,用刀去砍门槛呢?这不符合祥林嫂思想性格发展的轨迹。受尽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迫害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所吞噬,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也是鲁迅小说的立意之所在,而改编后的这一情节显然有悖于这一主题。
小试牛刀
把小说的题目改成《祥林嫂》可以吗 与《祝福》相比较,哪个标题更好 为什么
“祝福”是祥林嫂悲剧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以事件命名的特点;“祝福”的环境揭示了神权在祥林嫂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揭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祝福”的祥和气氛中祥林嫂死去,这种对比更能突出小说的批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