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核心素养: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
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
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列宁创办《火星报》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列宁主义形成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列宁逝世
理论与实践
革命与建设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斯大林
马克思的预测
共产主义将从何处开始……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多国胜利论
“贫瘠”的沙皇俄国
一国胜利
列宁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在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惊人,年均增速达8%……从1909年到1913年以百万普特为单位,俄国生铁年产量从175增长到283,熟铁和钢的年产量从163增至246,铜产量从1.3增加到2.0,煤产量则由1591增长到2214。
——{俄}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79次,1914年发生1046次。
——《人类文明图鉴》
①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背景
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工人力量也在逐渐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不过他们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战全国工人总数的64%。
——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③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然只占劳动了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 ——《人类文明图鉴》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资很少。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考》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理论
1.背景
(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
——列宁《怎么办?》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开展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
火星报
⑤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理论
4、个人因素: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5、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一部分 列宁主义形成背景
经济
政治
阶级
组织
思想
个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有组织运动的开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个人因素: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短时记忆抢答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2.内容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的前夜”
对俄国国情的认识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国胜利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建立政权方式
工人阶级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影响
①深刻东西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
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列宁主义
③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④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思考: 列宁主义如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二者有何关系?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继承
与
发展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一国胜利”理论
关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
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实际
(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样,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常常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适用于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于第二国际各国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溃疡以及必然灭亡的条件,是对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贡献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是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
正确分析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策略,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问题
二、理论的检验
——十月革命
俄国革命像所有的伟大革命一样,都来源于过去历史矛盾的总和、形形色色的本土原因以及许多阶层人民长期的不满。——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思考: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学者所说的“革命来源”?客观
2
3
4
5
1
美35.8%
德15.7%
英14%
法6.4%
俄5.3%
其他
1913年各主要国家
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及为位次
材料1: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人类文明史图鉴》
材料2: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1.经济: 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2.政治: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VS地主;
无产阶级VS资产阶级)
3.国际:一战激化矛盾,加速革命爆发
(一)背景
主观:◆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壮大;◆组织条件: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思想条件: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群众条件:巩固的工农联盟。
名称 二月革命
领导者
目标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继续参加一战,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面包的需要
矛盾激化下的自发产物: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自发斗争
“和平、面包、土地”
2、过程
2、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3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推翻
两个政权
政权交给
沙皇统治
临时政府、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在干什么?
帝国主义战争
镇压人民反抗
什么方向?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冬宫
意义?
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10月25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通过了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和平法令》要求立即缔结和约,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后来苏俄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土地法令》无偿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列宁出席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颁布《土地法令》
因势利导的成功夺权: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部分 十月革命的胜利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3、意义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1)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划时代事件。
(2)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意义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3)对世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1905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反对沙皇专制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反对布尔什维克
1917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协助布尔什维克进行十月革命
士兵为什么起义?
农民为什么起义?
1920年6月开始的坦波夫农民起义
1920年夏天开始的西伯利亚农民起义、托木斯克省的科雷万农民起义
1920年9~10月叶尼塞省农民起义
1920年10月伊尔库斯克省的农民起义
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阅读材料,找出暴动的原因。
材料一: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
——瞿秋白:《赤都心史》
材料二:(1921年)3月1日,一位喀琅施塔得市民写给亲戚的信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我们喀琅施塔得和彼得格勒的新闻就是天天发生暴动,因为市民每人每天只能分到半俄磅面包,根本吃不饱,可又不能用钱买,警察到处撵人,不让随便做买卖;市民杀死了4个警察,现在暴动闹得天昏地暗,不知以后会怎么样。水兵也在闹暴动。人们都希望允许自由贸易,看样子春天就要爆发一场反对共产党的战斗……他们都高喊‘打倒公社,让我们自由生活。’”
——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特殊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2.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白卫势力威胁统治
3.严重的经济困难
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障了战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疑点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共产主义”的标准吗?
疑点1:国内战争在1920年结束,为何喀琅施塔得起义在1921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列宁全集》
用军事行政手段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可以直接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列宁
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发达的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
经济运行体制:计划经济
流通体制:取消商品和货币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2、新经济政策
你们怀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但是你们想从这一层一下子跳到顶层去,可是,我们说——不行,小心一点,一步一步地干吧。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无法“一下子跳到顶层去”?列宁如何“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 其经济本质是什么?
原因:
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匹配;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农业
工业
商业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数额远低于余粮征集制)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以租让制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本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存在。【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材料三:复活节是俄国旧历最大的佳节,家家户户都相庆贺……每家设着盛宴,种种食物,鲜美丰盛……革命后战祸相寻,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着佳节了,食物菜膳不容易取得。今年第一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现活泼泼的气象。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西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品,中国茶是请客的佳味。现在丰富得多了……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
——瞿秋白:《赤都心史》, 30-3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2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学思之窗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两者联系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禁止
恢复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
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形式上“退却”,实质上“前进”。经济方面稳定了和恢复了国民经济,政治方面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第三部分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斯大林时代:回归理想,弯道超车
农业: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工业: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杜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农业: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工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
布哈林
1924年,列宁逝世,经过党内斗争,斯大林成为党的领袖,布哈林被定性为“右倾投降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他被开除出政治局。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让它见鬼去吧!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1)背景
材料三: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复杂的人物,因此,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建立起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两个五年计划中,建成大批技术装备优良的大工厂,奠定了苏联工业的强大基础。增强了苏联的国力,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正为:《国家利益: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核》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
农业集体化(1927)
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和1913年沙皇俄国的2.6%攀升到1937年的13.7%。例如发电量,苏联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机器制造业、拖拉机、卡车,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苏联的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郝宇青、田雨:《政治动员议题的建构、实施及效果评析——对斯达汉诺夫运动的考察》
①苏联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②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卫国战争(1941-1945)胜利创造物质条件;③提高国际地位赢得国际声誉。
1922至1928年,莫斯科经历了经济好转,如今却显现令人震惊的变化。每一张脸、每一家门面,都充满着无可置疑的痛苦、疲惫、冷漠。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氛……店员在张贴“无货”的标签,所带的神情与其说是轻率,毋宁说是绝望。每个人的衣服都破破烂烂……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
——奥兰多·费吉斯: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12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
人们为了高数量而不顾产品质量,导致残次产品量增多,正常生产节奏因创纪录而被打乱。工人为提高效率,让机器不停地运转,不注意劳动工具的保养,从而增加了事故率。结果,第二个五年计划没有完成,在46个重要计划指标中,只有10项在综合水平上完成70%~77%。
——李燕、崔皓旭: 《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历史作用与教训》,《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苏联官员告诉农民们种什么,何时种,何时有苗,施多少肥科,何时收割。而农民们则宁愿在自己的私人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而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产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的农产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第7版,下册)》,692~6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低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
193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1957年,赫鲁晓夫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余音:究竟社会主义在何方?
1953年3月5日,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逝世。关于对斯大林的评价,丘吉尔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也有的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课堂小结】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措施
评价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13)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链接高考
方式 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C
(2020·新高考江苏卷·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C
(2015·山东高考·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