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
1.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也有考古证据证明有史实成分。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出现了邦国林立的“万邦”时代,有些规模较大的邦国兴建了宫殿,出现了明显的阶级阶层分化,甚至可能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能够实证这种社会形态的考古遗址代表是( )
A.北京人遗址 B.姜寨聚落遗址 C.襄汾陶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并举,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下述哪一史料记述能够体现这一特点(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
B.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孟子·滕文公上》)
C.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必然潮流,其根本动因是( )
A.中原周边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B.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推动上层建筑变革
C.激烈的兼并战争促使诸侯国富国强兵 D.新兴士族纷纷提出自己政治上的诉求
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主张体现了(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秦始皇“革制”之举是( )
A.假公济私 B.废私立公 C.因私致公 D.天下为公
6.汉武帝时期经过三次较大规模战争,派使者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要道,加之后继者设置军政管理常设机构,西汉王朝逐步在河西地区构建了“四郡两关一路一府加长城”的河西汉塞完整防御体系(如图)。以下对这一体系解释正确的是( )
A.“四郡”指河西走廊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和蜀郡
B.“两关”指连接汉长城东西两端的山海关和玉门关
C.“一路”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D.“一府”指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的西域都护府
7.司马迁编撰《史记》,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史事,其采用的记述方式和侧重记述的内容是( )
A.志书体郡县的历史风物 B.纪传体人物的生平事迹
C.编年体治国的成败得失 D.语录体人物的思想言行
8.不能反映下图所示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A.儒学复兴 B.民族交融 C.江南开发 D.政权分立
9.从魏晋的租调制到唐初的租庸调制,再到780年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的这种演变体现了( )
A.均田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和唐朝中央集权的日渐衰落
B.士族豪强的逐步衰落和朝廷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
C.土地买卖兼并的盛行和朝廷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轻
D.唐朝在生产上坚持以农为本在执政上坚持以人为本
10.要实证唐朝的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如果以可信度高低作为选择标准,在以下备选史料中应该首选( )
A B C D
11.“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道家、佛家、儒家思想兼容并包,而且出现了一些享有“圣”誉的杰出人物,比如以下选项中的“医圣”“书圣”“诗圣”“画圣”( )
A.张仲景 王羲之 杜甫 吴道子 B.华佗 王羲之 白居易 顾恺之
C.孙思邈 张旭 李白 赵孟瞓 D.李时珍 颜真卿 孟浩然 董其昌
12.北宋在中央设“二府三司制”,作为宰相办公机构的“中书门下”(政事堂)行使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军事上,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统兵,禁军机构“三衙”实际统兵却无权调兵;在地方,“路”一级设置四个平行机构(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州”一级在知州(知府)之外增设通判。这种制度设计主要追求的是( )
A.中央加强皇帝专制,地方分权自治 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抑制武将割据
C.各权力端相互制衡,防止一方擅权 D.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六部相互制约
13.“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的这段记述反映了元朝( )
A.民族交融盛况空前 B.边地推行笼络之策
C.实施猛安谋克制度 D.行省制度普遍推行
14.北宋仁宗时期的官修兵书《武经总要》记录了三种火药配方:火袍火药法、毒药烟球火药法、蒺藜火球火药法,被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誉为“最古老的(火药)配方”。北宋时期,设在开封的“广备攻城作”下设的21个作坊中,有专责火药生产的“火药作”。由此可见,北宋时( )
A.民间已经掌握了火药配方技术 B.火药已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C.火炮已成为海运中的护航设备 D.火药已传入西方用于殖民扩张
15.朱元璋曾明令朝臣,“西洋锁里,世称远番,涉海而来,难记年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梁启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从上述史料述评来看,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是( )
A.宣扬国威,招抚远夷 B.耀兵异域,征服远夷
C.厚往薄来,救济西洋 D.主动出击,拓展海疆
16.清朝康雍乾三朝奉行乾纲独断,“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以下各项政治举措中,无法体现康雍乾三朝乾纲独断的是( )
A.废宰相设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密折制度 D.审问地方政务
17.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疆域八至( )
A.盛唐时期的疆域 B.元朝初年的疆域 C.明朝中期的疆域 D.清朝中期的疆域
18.《明神宗实录》卷361记载:“吴(苏州)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记述:“(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见,这种被有的学者称为“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关系具备的如下一些特征中,哪一项可以除外( )
A.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B.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C.家庭个体手工业生产 D.计日或计件给付工资
19.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
A.西方国家完全的殖民地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近代资本主义化的社会 D.英法美三国的附庸国
20.“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理由是( )
A.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B.洋务新政未达到“求富”目的
C.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D.洋务运动兼有自强御侮的目的
21.以反封建为主要目的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具有强烈反帝爱国倾向的义和团运动都因诸多原因而失败,从运动力量上反思,两场运动失败的共同之处是( )
A.没有先进阶级的正确领导 B.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C.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
22.《知音》是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老电影,讲述了云南督军蔡锷被袁世凯以高官厚禄拉拢进京,以期助己复辟。而对袁世凯媚日卖国和复辟行径心存激愤的蔡锷,却在“知音”小凤仙相助下摆脱袁氏监视逃离京城,回到云南举起反袁大旗的传奇故事。《知音》的历史背景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府院之争 D.护法战争
23.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讲:“关于陈独秀这个人……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毛泽东的讲话肯定了五四运动( )
A.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D.是一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24.下图是1931年某边区革命委员会颁给某农会会员的土地分配证照片,该照片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
A.受到了根据地农民的广泛支持
B.建立了十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革命重心已经从城市转向了农村
D.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政策
25.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缅怀死难者、反对侵略、铭记历史的坚定立场。每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 )
A.9月18日 B.12月9日 C.12月12日 D.12月13日
26.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一历史观点,具有统摄性的证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 )
A.始终肩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 B.领导敌后抗战大力配合正面抗战
C.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 D.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27.新中国成立后,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之下采取了多种外交方略。其中一项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而是先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各项特权,坚持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在主权上的独立解放。这一方略是( )
A.“不结盟”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8.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是主要
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这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而导致的错误是( )
A.“反右”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两个凡是”
29.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
A.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B.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以市场经济为中心
30.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二、材料分析与综合问答题(共2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窃以为国家取士之制,比之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材料二 比之唐代取士以不严防弊为常态,而致举子“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以求“咳唾之泽”,和“贵戚纵恣,请托公行”,以及由此而来的“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则宋人用严立隔绝以成其“无情”和“至公”,立意正在于抑制权势对于科举取士的支配与影响,从而提防权势转化为科举取士中的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国强《科举制度的历史思考》
材料三 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王朝南北方籍进士、状元统计表
表1 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
时间 960-977年 998-1020年 1021-1063年 1064-1085年 1086-1100年 1101-1127年
北方占比 38.42 18.63 12.49 6.61 5.17 2.86
南方占比 61.58 81.51 87.51 93.39 94.83 97.14
表2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南北方籍状元人数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合计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
———摘编自乔亦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等资料
材料四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宋代比之唐代,科举取士有了哪些进步?这些进步背后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是什么?(8分)
(2)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宋以后我国人才分布呈现出的新格局,并以唯物史观分析成因。(7分)
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其身为民牧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抑,无所吁诉,且官场一语等于法律,上下相蒙相结,有利则各饱其私囊,有害则各委其责任。婪索之风已成习惯,官以财得,政以贿成。间有一二被政府惩治或斥革者,皆其不善自谋者也。然经一番之惩治或斥革,而其弊害乃逾甚。……夫满政府既借苞苴(bāo jū,指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引申为馈赠的礼物)科敛(摊派聚敛)、卖官鬻爵以自存,则正如粪土之壤,其存愈久而其秽愈甚;彼人民怨望之潮,又何怪其潜滋而暗长乎!
(备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清政府悬赏通缉。1896年9月,孙中山抵达伦敦,被清政府特务缉捕,囚于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后得友人相助而获释。《伦敦蒙难记》是孙中山对这一经历的英文记述,1897年在英国印行,后译成俄、日、中等国文字。)
——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6年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材料三 毛泽东认为,思想解放,改造旧的世界观,就是彻底地破除,这就是著名的“破立理论”。“破”要彻彻底底地破,完完全全地否定;“立”就要立出前所未有的新意,立出永无瑕疵的标本。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是毛泽东对解放思想的评判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给“破”下的定义,即“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并且说“破字当头,立也在其中了”。这种“破立理论”在早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却逐步偏离了正确轨道,以至发生“文化大革命”。
——王久渊《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及其启示》,《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24卷第6期
(1)阅读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眼里清朝统治存在的问题,孙中山认为滋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6分)
(2)面对材料一中清朝统治的问题及根源,材料二中孙中山开出了怎样的“药方”?指出这一“药方”未达成的预期“药效”,并分析未达成“药效”的原因。(10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9世纪90年代在思想和制度上探索“边破边立”遭到失败、20世纪10年代在思想上“破立并行”促进启蒙、20世纪50年代在生产关系上进行“先破后立”实现转型的重大史事,从中有何感悟?(9分)
西宁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C 2.D 3.B 4.A 5.C 6.D 7.B 8.A 9.C 10.B
11.A 12.C 13.D 14.B 15.A 16.A 17.D 18.C 19.B 20.D
21.A 22.B 23.C 24.D 25.D 26.A 27.D 28.B 29.C 30.B
二、材料分析与综合问答题(共2题,共40分)
主观题评分说明:若考生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完全相同,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31.(15分)
(1)(8分)
进步:取士对象上,门第观念进一步弱化,只论真才实学,面向全社会开放(取士不问家世,唯才是举);取士程序上,采用糊名、誊录制度,防止徇私舞弊,追求公平公正;取士立意和制度设计上,用更加严格的制度防止士族豪强、王公贵戚、高官权势支配科举取士。(4分,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经济因素:宋代商品经济(商业和手工业)高度繁荣;朝廷对民众人身、土地和社会生活的控制进一步松弛。(2分,答出其中一条即可)
政治因素: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和崇文抑武政策的施行,使士族阶层进一步衰落;宋代正式确立殿试(御试、廷试)制度,加强皇权对科举取士的影响,延揽天下不分门第的人才,使之成为“天子门生”。(2分,答出其中一条即可)
(2)(7分)
新格局:“南重北轻”格局(或北方籍人才<进士、状元>数量下降,南方籍人才<进士、状元>数量上升)。(3分)
成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分)唐末五代(或北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加速南移,直至南宋时完成南移,在经济格局上确立了“南重北轻”的局面,使得以科举取士为标志的人才格局也呈现出“南重北轻”格局。(2分)
32.(25分)
(1)(6分)
存在的问题:百姓没有参与政事、国事的权利;官吏专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民冤无处可诉;官员贪污贿赂、结党营私,吏治腐败。(4分,答出其中两层即可)
根源:清朝君主专制(2分)
(2)(10分)
药方: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未达成的药效: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使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和割据局面;②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4分,每条2分)
未达成药效的原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的原因有三方面:①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②没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革命和政权建设,缺乏群众基础;③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4分,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3)(9分)
史事:“边破边立”遭到失败-戊戌变法;“破立并行”促进启蒙—新文化运动;“先破后立”实现转型—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三大改造)。(6分,各2分)
感悟:“破”“立”要顺应民意;“破”“立”要代表中华民族立场并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破”“立”要符合国情;“破”“立”要代表先进政党的为民意志;“破”“立”要循序渐进;“破”“立”要体现先进生产力方向。(3分,答出一条2分,答出两条3分,必须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