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3中考热点知识(二)
热点一:问天实验舱
2022年7月18日,问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
【相关试题】
1.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0月12日, “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在问天实验舱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陈冬和刘洋两名宇航员声音的音色相同
B.宇航员说话的声音可以直接以声波的形式传回地球
C.奇妙的实验引起同学们高声喝彩,这里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
D.女航天员刘洋说话的音调高,是因为发声部位振动慢
2.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问天实验舱中,你认为下列实验中能完成的有( )
A.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实验舱内有气压 B.用弹簧测力计和溢水杯等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C.用过滤法分离食盐和泥沙 D.用密度计测饮用水的密度
3.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关于太空,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B.失重条件下液体的毛细现象是否会不一样?
C.夜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D.为什么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更轻松?
4.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问天实验舱搭载的生命生态实验柜里面种植了高秆水稻和矮秆水稻两种,2022年11月3日水稻已经开始第一次在太空里结穗,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育,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请回答:
(1)水稻的高秆和矮秆是一对 ,由 控制。
(2)水稻种子在生命生态实验柜中完成过程①需要提供的环境条件有 。
(3)水稻种子在生命生态实验柜中完成过程②③④的过程中需要提供 ,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源。
(4)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生长过程中因 作用散失的水汽无法凝结回归到土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增加冷凝区的设计,使水汽重新冷凝并导入土壤盒内,实现了太空密闭环境下水的 ,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5)在生长盒上贴有透气膜,用来保障植物与温室内有一定的气体交换,进入生长盒内的气体中一定含有 ,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6)水稻的种子中含有胚和胚乳,是因为水稻的受精方式为 。
5.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1)在太空中也可以种出粮食,“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舱内的水稻、拟南芥、生菜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在地面,此次太空水稻出现了“方向乱”“吐水多”“开花晚”等“太空综合症”,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三名航天员还品尝了由蔡旭哲亲手种植的生菜,宇航员们的这一行为体现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3)除上述植物外,空间站还栽培了西红柿、小麦等作物。把它们归类于植物是依据 特点;将它们归类于作物是依据 。
(4)生物社团的同学观看太空授课后,经查阅资料、研讨之后认为空间站属于生态系统。从组成方面来看,除上述生物外,空间站这一生态系统还应具备。
(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空间站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是 ,我们一定要善待我们的家园!
热点二:四川泸定地震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此次地震初步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
【相关试题】
1.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地震发生时,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P波的传播速度是7km/s,S波的传播速度是3.5×103m/s。若地震局于当日21:46:07探测到P波,于当日21:46:09探测到S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波传播的比S波传播的慢 B.P波到达地震局比S波早120s
C.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是21:46:05 D.地震局距离震源有1.4km
2.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地震后灾区要特别注意环境消毒,防止疫情发生。次氯酸(HClO)是灾区使用的消毒剂之一,根据如图所示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共有四种分子 B.此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C.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这次地震原因是(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D.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4.11、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假如你是一名救灾现场的志愿者,遇到下列现实问题,你能正确处理吗?
(1)如果发现某人上臂受伤导致鲜红色血液不断喷出,应在病人受伤血管的
(填“近心端”或“远心端”)止血。
(2)如果遇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打过“120”急救电话之后,应该马上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实施心肺复苏时先进行30次 ,再进行2次 。
(3)为防止震区有传染病蔓延,医护人员对适龄儿童和老人接种疫苗,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在免疫学中,疫苗相当于 。
热点三:木星合月
2022年12月29日(农历十二月初七)晚,夜空上演2022年最后一场“木星合月”,我国公众可在南方天空欣赏到明亮木星与一轮上弦月近距离竞辉的唯美画面。
【相关试题】
1.2022年12月29日(农历十二月初七)晚,夜空上演2022年最后一场“木星合月”,我国公众可在南方天空欣赏到明亮木星与一轮上弦月近距离竞辉的唯美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为( )
A B C D
2.2022年12月29日晚,夜空上演2022年最后一场“木星合月”。图甲表示相关天体的位置关系,地球上的人观察到此次木星合月的景象最接近的是(〇表示木星)( )
A B C D
3.2022年12月29日(农历十二月初七)晚,夜空上演2022年最后一场“木星合月”,我国公众可在南方天空欣赏到明亮木星与一轮上弦月近距离竞辉的唯美画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B.木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
C.当天我国昼长夜短 D、当天的月相是满月
4.2022年12月29日,夜空上演2022年最后一场“木星合月”,我国多地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木星合月”天文现象。
(1)从图中月相判断,这一天的农历日期在这个月的 (填“初七之前”或“二十三之后”)。
(2)图中的白色圆点是木星,看上去比月球小的原因是
热点四:太空行走
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相关试题】
1.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下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太空失重,所以宇航员的质量降为零
B.宇航服应该具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
C.太空为真空,宇航服应具备内部加压功能以保持人体内外气压平衡
D.宇航员在舱外作业时,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等于重力
2.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太空行走中需要“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下列关于“人造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人造空气”中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气
C.“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D.将“人造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会有明显现象
3.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宇航员在飞船外进行太空行走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的 D.宇航员为了省力气
4.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宇航员在太空行走后要回到太空舱内,下列设想可行的是( )
A.模仿游泳的动作向后划 B.做出向前奔跑的动作
C.用力拉身体与太空舱之间的连接绳 D.手持高压气瓶向太空舱喷气
热点五:夸父一号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的新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夸父一号”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逐日”的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关试题】
1.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第一颗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如图为“夸父一号”功能示意图。LST观测到日冕层带电粒子流大幅增多的年份( )
A.FMG观测到耀斑数量增多 B.月球北极地区出现绚丽的极光
C.HXI观测到黑子数量增多 D.“夸父一号”信息传输易受干扰
2.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运载火箭使用的推进剂中,助燃剂是( )
A.液氮 B.液氧 C.液氢 D.二氧化碳
3.2022年11月11日,我国的太阳综合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拍到太阳表面有一个耀眼的亮斑。该亮斑最有可能出现在图示的( )
A.太阳内部 B.①层 C.②层 D.③层
4.2022年10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开启对太阳的探测之旅。该卫星运行于距地高度72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其绕地球一圈只要99分钟,主要用于测量太阳磁场,观测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如图示意“夸父一号”运行轨道位置。“夸父一号”在轨运行期( )
①属于天体②不属于天体③进入了河外星系④仍在银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的新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太空“逐日”的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夸父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当天,地球的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③~④段 D.④~①段
参考答案
热点一:问天实验舱
1、C 2、A 3、C
4、(1)相对性状,基因 (2)一定量的水,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3)光照(4)蒸腾,循化(5)二氧化碳(6)双受精
5、(1)环境影响生物(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3)形态结构,用途(4)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5)生物的种类数量少,生物圈
热点二:四川泸定地震
1.C.2.A.3.C
4.(1)近心端 (2)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保护易感人群,抗原
热点三:木星合月
1.A2.C3.A.
4.(1)初七之前 (2)木星到地球的距离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
热点四:太空行走
1、C.2、D.3.B.4.C
热点五:夸父一号
1.D 2.B3.C4.C5.D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