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17:0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4分一个,共计48分)
1.(2022秋·四川泸州·高一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考期中)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
2.(2022秋·四川眉山·高一阶段练习)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
A.家国一体化的特征 B.原始宗教的内隐性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3.(2022·四川巴中·统考模拟预测)商周时代的音乐创作达到——个高峰,当时乐舞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周天子每年正月初一向全国颁布的教学纲要“十有二教”中,第四项就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乱”。这表明商周时期的音乐( )
A.凸显宗法等级秩序 B.是社会治理的工具
C.是典型的贵族文化 D.体现平民的价值观
4.(2022·四川德阳·统考三模)周人在文诰中时常称赞商代君王,称其“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成王畏相(成就王业,尊重贤能)”。周公在劝诫成王时也经常将商朝贤王与周文王并列。周人此举旨在( )
A.表彰商王功绩 B.宣扬德治理念 C.巩固君主权力 D.强化宗法关系
5.(2022·四川宜宾·统考三模)“福”是中国人的祈盼。西周时期,人们求“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此变化
A.反映西周时期人文观念取代鬼神观念 B.说明祭祀礼仪更加注重程序的规范有序
C.日益突显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 D.体现求“福”得“福”的个体行为特征
6.(2022·四川·统考模拟预测)西周的“雅乐”主要用于祭祀及相关庙堂典礼场合,专供王贵享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厌烦雅乐而去欣赏具有生活气息的俗乐,如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贵族政治开始衰落 B.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浪漫主义音乐兴起 D.民间盛行编钟演奏
7.(2022春·四川成都·高三成都七中校考开学考试)商代动物类象生玉器数量丰富,涉及动物种类30余种;西周的象生玉器涉及动物种类明显减少,纹饰向龙凤纹集中,多元动物崇拜逐渐向单一动物崇拜转变。这反映出西周
A.手工业技艺逐渐提高 B.权逐步摆脱神权色彩
C.国家权力呈加强趋势 D.艺术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8.(2022秋·四川成都·高三校考开学考试)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 )
A.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 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
C.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 D.强化诸侯的归从意识
9.(2019·四川南充·统考三模)《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 )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 B.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
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 D.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
10.(2021·四川宜宾·统考一模)据史籍载,“殷人屡迁,前八后五。”传统观点认为,频繁迁都是为躲避黄河泛滥;后来有研究表明,政治改革的需要才是关键因素;又有学者提出,继承血案的发生,导致新的商王不愿在旧都当政,遂迁徙。对商代频繁迁都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瓦解是迁都的诱因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经济重心改变是迁徙的关键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1.(2021·四川资阳·统考一模)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三十二年,虢公祭祀神明,请求赐予土地,周内使日“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虢国大臣史嚣也说“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这表明春秋时期
A.神权退出政治舞台 B.祭祀活动遭到否定
C.人定胜天思想确立 D.民本思想已经出现
12.(2022春·四川南充·高三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西周初、周人认为,周主要效法文武之德,贵族要效法祖考之德,西周中期,周人已对祖先能否效法祖考之德提出了疑问。在秋时期,德为祖先所独占的观念发生改变,认为自己可以直接有德。这反映了
A.祖先崇拜不复存在 B.宗法秩序发生动摇
C.道德政治成为主导 D.礼崩乐坏权力失控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3.(2020秋·山东济南·高二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还会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下决心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12.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订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俸禄制的实行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以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摘编自郭伟伟《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魏吏治改革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吏治改革的影响。(9分)
14.(2022秋·江苏南通·高二海安高级中学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王安石把“管桑之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官营禁榷等方式来拯救财政困窘的理论,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同时,王安石提出在生产流通领域创造财富的观点,不仅强调依靠天下人的劳动来生财,还认为财富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劳动生财人人皆知,交流生财就属于商品经济意识,颇有超前性。“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王安石的变法实践中,不仅注重“开源”,也注重“节流”,他主张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反对只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然而王安石通过垄断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流通来聚敛财富,极大地扼制了民间经济的活力,不但没有解决社会总体的危机,相反还加剧了社会矛盾,以致民怨沸腾。
——摘编自谭建立《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措施》
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安石理财思想。(9分)试卷第4页,共4页
答案
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解决贵族之间矛盾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家国同构的特点,即家国一体化的典型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原始宗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排除C项;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
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因此根据材料“乐礼教和,则民不乱”可以判断出西周时期的音乐是社会治理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与凸显等级秩序、贵族文化无关,排除AC项;西周时期的音乐反映的是上层社会价值观,非平民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B项。
4.B【详解】根据“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成王畏相(成就王业,尊重贤能)”可得以看出,统治者十分重视德行与贤能,宣扬德治的理念,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CD项。故选B项。
5.C【详解】西周时期的求福活动从求神鬼赐“福”、效仿祖先得“福”、发展到希望实施德政得“福”,体现出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即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人文观念取代了鬼神观念,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祭祀礼仪和程序的变化,排除B项;希望通过实施德政得“福”,强调政治规范等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并非个体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由听雅乐到厌烦雅乐欣赏俗乐,乐属于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可知礼乐制度世俗化,B项正确;贵族欣赏俗乐不能不说明贵族政治衰落,排除A项;浪漫主义音乐属于西方音乐流派,排除C项;材料与民间演奏器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详解】根据材料“西周的象生玉器涉及动物种类明显减少,纹饰向龙凤纹集中,多元动物崇拜逐渐向单一动物崇拜转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动物类玉器数量多,但到西周时期动物类玉器减少,龙凤纹越来越多,并且多元动物崇拜逐渐向单一动物崇拜转变,反映了这时期国家权力统一的趋势,即国家权力呈加强趋势,C项正确;手工业技艺的发展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旨内容,主要反映了国家权力逐渐统一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神权色彩,无法得出权逐步摆脱神权色彩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国家权力呈现统一和加强的趋势,没有强调艺术风格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8.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仅新诸侯即位时盟誓,而且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周天子通过经常性的盟誓活动让诸侯宣誓效忠,目的是增强诸侯的责任意识,强化诸侯的认同和归从意识,D项正确;异姓诸侯不属于宗族内部,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B项;盟誓活动并不能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排除C项。故选D项。
9.D【详解】材料“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体现的是周朝对宗族关系的重视,主要是利用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D项正确;材料未涉民间的宗法关系,排除A项;西周的统治基础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排除B项;异姓诸侯属于西周王室的统战对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0.B【详解】由材料可知,关于商代频繁迁都的原因,先后有为躲避黄河泛滥、政治改革的需要、继承血案的发生等多种观点,这体现了对商代频繁迁都的认识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项正确;宗法制度瓦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商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重心改变对商代频繁迁都的影响,排除C项;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认识视角更宽广,但并不一定比传统观点更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11.D【详解】材料“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体现的是对对民众是否重视决定国家的兴亡,说明的是民本思想已经出现,D项正确;当时神权并未退出政治舞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祭祀活动的否是,排除B项;材料与人定胜天思想确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B【详解】根据材料“西周中期,周人已对祖先能否效法祖考之德提出了疑问。春秋时期,德为祖先所独占的观念发生改变,认为自己可以直接有德”可知,春秋时期周人对祖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反映了对周天子为代表的“天下大宗”观念的改变,B项正确;材料强调周人对祖先之德产生了疑问并有所改变,没有反映“祖先”崇拜,A项排除;西周讲“德治”,春秋时期儒家也强调“德治”,并不意味着“道德政治”成为主导,C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礼崩乐坏导致权力失控”,D项排除。故选B项。
13.(1)北魏吏治存在弊端,官员贪污腐败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6分)
(2)减少贪污、整顿吏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客观上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问题。(9分)
14.(1)内容:政府干预经济,实行官营专卖政策;重视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开源和节流并重。(6分)
(2)评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财思想理念超前,善于创新,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政府垄断经营,与民争利,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力,加剧了社会矛盾。(9分)
答案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