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17: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48分,1.5分一个)
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4.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5.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6.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7.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8.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9.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10.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11.庇西特拉图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后,他不仅没有废除梭伦改革的成果,反而把改革推行深入。这充分说明
A.梭伦改革适应了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B.雅典民主政治已深入人心
C.庇西特拉图统治从本质上看不是个人独裁
D.改革促进了雅典社会发展
12.公元前593年,雅典鞋匠斯比亚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在选举低级官员时,却被告之他只能选举却没有被选举权。由此判断,斯比亚可能属于
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
13.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14.《史记》说商鞅原是卫国的贵族,后来作魏国大臣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病重时对魏王推荐商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魏王不以为然,公叔痤继续进言,“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不要让他投奔别国。这说明战国时期
A.诸侯争霸急需人才 B.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C.儒法并用成为潮流 D.地主阶级登上舞台
15.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从商鞅变法至汉武帝之前,是对变法正面评价最为辉煌、普遍的时期,是商鞅变法饱受批评的时期;从清末民初至今,评价总体持赞扬态度。这表明
A.历史评价标准无法统一 B.占有史料的多少决定评价正确与否
C.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事件因其复杂而无法正确认识
16.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突然在楚国腹地出现,随后其兵峰席卷了汉水流域,进军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材料这一现象
A.得益于合纵连横之术的巧妙运用 B.源自商鞍变法激起的巨大内驱力
C.激起儒家学派的愤怒和强烈反抗 D.凸显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
17.商鞅变法时期,官吏和“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这从侧面证明什伍连坐
A.从事实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与奖励耕战的政策有所相悖
C.是以民众为防范对象的制度 D.是对旧贵族加强制约的制度
18.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拆分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男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 B.维护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 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19.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实现了北方再次统一
20.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度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书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这表明
A.艺术繁荣推动政治改革 B.艺术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
C.魏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 D.魏碑是种综合性强的书体
21.如表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做,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刘挚忠肃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忠肃集》是北宋人撰写,作者的评价权威公正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其评价全面客观
D.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
22.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3.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
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
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 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
24.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内容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B.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5.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26.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27.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天主教会的措施,如禁止出售教职,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规定每个教区必须修建一座神学院培训牧师,出版天主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这些措施
A.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 B.是对路德新教的公开挑战
C.承认了新教徒的合法地位 D.认可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28.明朝后期,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明治维新的很多重要入物都研究过阳明心学,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心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主张,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据此可知,阳明心学
A.因社会转型的需要而产生 B.否定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
C.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D.对日本社会变革产生影响
29.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其中规定了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帝国大臣掌握,司法权由法院支配。这表明,该宪法
A.完善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B.保留了日本的君主专制政体
C.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色彩 D.延续了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
30.明治维新最初的25年里,共建有铁路2039英里,还出现了九州、山阳、关西、北海道四家大型私营铁路公司;工厂企业由405个增加到3344个。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明治维新
A.追求强兵,实现了军事现代化 B.追求富国,大力推行文明开化
C.政府主导,帮助民营企业发展 D.殖产兴业,私人经济发展迅速
31.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C.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金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32.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和英国相等。但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同期,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德国有1万公里。……俄国出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它已经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导致当时俄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的阻碍 B.工业基础薄弱
C.沙皇闭关锁国 D.未进行工业革命
一、材料分析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11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人物 世界排名 生活年代
孔子 4 (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
蔡伦 6 (?—121)
毛泽东 20 (1893—1976)
成吉思汗 21 (1162—1227)
老子 75 (约公元前4世纪)
隋文帝 82 (541—604)
孟子 92 (公元前371—公元前289)
——节选自美国科普作家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2014年出版)
请从上面的排行榜中任选-位人物,从上榜理由的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5.【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主管教育的文部省的经费是政府部门中最多的,公民教育经费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10%左右。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全力以赴普及国民教育。在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为日本的现代化培养和储备了十分充裕的人才。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1896年3月,国会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 ,以后每增加5年加薪10% 。在这一时期,政府明确规定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一般官吏相同”,还建立健全了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
——摘编自李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及其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7分)
参考答案:
1.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A【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A【详解】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又称“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嫡长子孙为天下大宗,故B错误;“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故D错误。
4.D【详解】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排除。故选B。
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7.A【详解】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A。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古代农业经济
8.C【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
9.A【详解】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10.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有利于雅典政治经济的发展,庇西特拉图也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故没有废除梭伦改革的成果,反而把改革推行深入,故A项正确。梭伦改革引领雅典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尚未使雅典民主政治已深入人心,排除B。庇西特拉图建立的僭主政治,本质是独裁政治,排除C。D项说法笼统,而材料是强调梭伦改革适应了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
12.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点的识记。在梭伦实行的财产等级制度中,等级越高,享有的政治权利越多,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可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可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故选D。
考点:梭伦改革的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的财产等级制度,解答须依“只能选举却没有被选举权”分析。
13.B【详解】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体现在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奖励耕织、划小家庭、废除世卿世禄制,不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措施,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4.B【详解】根据材料公叔痤推荐商鞅不成,又进言魏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纷纷变法图强,在商鞅变法前已经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商鞅是变法奇才,如果被别国重用必定威胁魏国,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而诸侯争霸主要是发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战国时期儒学没有被诸侯采用,排除C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15.C【详解】根据材料“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出现了不同的情况,C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等,所以“历史评价标准无法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不只有史料多少,B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历史事件因其复杂而无法正确认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6.B【详解】根据材料“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可知士兵不畏艰险,坚决向前,即使战死也不会向后转去逃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了军功爵制度,促使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B项正确;合纵连横之术是战国时期外交家的策略,排除A项;“激起儒家学派的愤怒和强烈反抗”此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此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7.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管理广大人民,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在推行“令民为什伍”的同时,还实行连坐法,以防止人们相互隐瞒。但官吏和“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这从侧面证明什伍连坐是以民众为防范对象的制度,C项正确;材料与废除世卿世禄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奖励耕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众的控制,不是对旧贵族加强制约,排除D项。故选C项。
18.C【详解】家长制集体大家庭是宗法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商鞅变法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是力图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C项正确;对家庭分户析居与推动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结果,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这一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实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9.A【详解】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改汉姓,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与材料无关,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没有涉及北民南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碑体,又称为龙门体、伊阙宗等,因为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北魏平城时期是指公元4世纪90年代末至5世纪90年代前期。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从此开始了北魏在平城的历史。北魏皇帝重用汉族士族知识分子,自觉推动了与汉族文化的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书体。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发展教育,自觉推动了与汉族文化的融合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政治措施,因此魏碑体的产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碑体的产生表明政治改革推动了艺术的繁荣,而不是艺术繁荣推动政治改革,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主动学习汉文化的结果产生了魏碑体,无法得出魏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故C选项错误;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主要时期,北魏时期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被人称之为“魏碑体”,材料无法得出魏碑是种综合性强的书体,故D选项错误。
21.D【详解】根据材料“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可知,北宋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速度过快,扰乱百姓,加重人民负担;南宋罗大经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晚清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是救其弊,说明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D项正确;《忠肃集》的表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非权威和公正,排除A项;《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在研究史料时,可以作为参考,说起没有任何史料价值,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王安石传》是近代梁启超编写,其目的是为维新运动做舆论准备,排除C项。故选D项。
22.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表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B项正确;A项太过绝对,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23.B【详解】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措施多附会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举措是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B项正确;王安石此举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非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不是为了遵循传统的意识,也不是恢复三代秩序,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24.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改变了土地所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未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B项正确;两者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二者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排除C项;两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选项排除。
26.A【详解】试题分析: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左侧耶稣基督在地上为门徒洗脚的画面反映的是耶稣基督对门徒的仁慈,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右侧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则反映了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两图对比是为了显示耶稣的高尚和罗马教皇的炫耀与腐化,结合1521年已经开始宗教改革,故选A。B与题意无关,C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27.A【详解】根据“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正处于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会采取的措施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以缓解危机,故A项正确;天主教会采取的措施和马丁·路德反对出售赎罪券等有一致的地方,材料无法体现对路德新教的公开挑战,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承认了新教徒的合法地位”,故C项错误;在新教的反对声中,天主教才逐渐禁止出售赎罪券和出版天主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并非认可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28.D【详解】根据“明治维新的很多重要入物都研究过阳明心学”“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心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主张,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可知,阳明心学对日本社会变革产生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阳明心学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态度,排除B项;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9.C【详解】立法权由帝国议会行使,行政权由帝国大臣掌握,司法权由法院支配”,这体现了三权分立,说明《大日本帝国宪法》具有资本主义民主色彩,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日本的君主专制和军国主义,故BD错误。
30.D【详解】由材料“四家大型私营铁路公司;工厂企业由405个增加到3344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私人经济发展迅速,故D符合题意;材料与军事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文明开化无关,故B不符合;材料与政府主导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1.C【详解】根据材料“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农民通过高额赎金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故被剥夺得一干二净,C项正确;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与“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不符合,排除A项;农民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份地,没有体现“剥夺”,排除B项;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2.A【详解】依据题干“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和英国相等。但到19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同期,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德国有1万公里。”可知,经过彼得一世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19世纪中期,俄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但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使俄国在经济上严重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A项正确;工业基础薄弱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沙皇闭关锁国与俄国史实不符,排除C项;未进行工业革命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3.(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10分)
(2) 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2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中国幅员辽阔,内陆平原广阔则更适合也需要建立—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春秋战国时代农耕文明发展,小农经济兴起,出于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对平民的政治控制;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思想产生;同时百家争鸣兴起,法制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11分)
34、示例一:论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阐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礼”等思想主张。他首倡私学,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后世的主流思想,也是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欧洲启蒙思想家产生深远影响。综上所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示例二:论题: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改进者,推动世界文明进程。
阐述: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便于推广,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书籍的流传,先后传到亚洲、欧洲和非洲,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促进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综上所述,蔡伦的改进,使造纸术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材料中选择孔子这一人物,论述时主要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创立的儒学的成就、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35、(1)措施: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改进充实中高等教育;注重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等。(8分)
(2)意义: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适应了国家近代化的发展需要;为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