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人名探究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人名探究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7 20:5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红楼梦》人名探究
江山中学 朱伟平 11年(上)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红楼梦》中处处暗藏机关,饱含寓意,不啻为考据迷们提供了最佳素材。
曹雪芹著《红楼梦》无处不用巧思,一切描写从塑造人物出发,连给人物命名也不放过。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细玩之,颇有意趣。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藏‘大无情’三字。
大荒:大空也,也即真心自性。归此大荒,才叫开悟。
无稽:无者空也。上接大荒,下接情埂。
青埂:情埂也,情为门也,出世入世,都走此门。
如何才能到此大荒,也即开悟呢?情为道路,即情为埂也。一块顽石,被茫茫渺渺携入红尘,放在情字中去泡去滚;到放下情字,即空情,才找到门路;之后磨出了光明,得成圆觉,才最后归彼大荒,即归得真心自性了。顽石,从大无情处,走进大有情中,再归到大无情处,这是作者既定方针,所以,宝玉只有出家一个结局。开篇说得明白:“走一遭”,当然还得回来。
这‘大无情’ 一旦说破,只怕读者心寒,接受不了。但红楼梦由情而起文[晴雯],到情空结束[悬梁自尽秦可卿],告诉我们情是必需清的,因为罪孽总因情;也告诉我们情是可清的,如何来清?一个空字便可了解了,也即放下一个情字。
说好说,做难做,这岂是嘴上功夫?
大荒山,无稽崖----荒诞无稽 青埂峰———情根峰
地 名
葫芦庙。乃是葫芦妙也。一部红楼梦,开篇便告诉读者,书中藏有葫芦妙。请看,开篇从姑苏写起,藏“书”字;阊门,便是“藏闷”也。十里街,乃“石里揭”,仁青巷,乃是“认清向”,葫芦庙,乃是“葫芦妙”,这正是“石里认清葫芦妙”,石里藏妙,正是以石喻真心自性也,真心自性者,佛家最高境界,这是红楼梦第一大迷。书中交待,与这葫芦庙相邻者,是甄士隐即“真事隐”,其女乳名英莲即“汝名应连”,这正是“汝名应连真是隐”。把名连起,便知隐的真是何物了,这是红楼梦第二大迷。
葫芦庙,果然妙也。
葫芦庙---糊涂庙 十里街----势利街 仁清巷---人情巷 湖州-----胡诌 大如洲——大概如此
太虚幻境。
巧设此境:令读者知道红楼的一切包括那情字,本便如梦如幻;令读者明白,走进红楼便是走 进无常和梦幻。令读者明白,红楼的一切都是 定数;在此太虚幻境,显示了十二金钗及三大 丫环的定数。这是佛家所讲的因缘,道家所谓 的命数。结果大体相同,那就是家破人亡各奔腾。作者安排这些定数总的原则,无论谁都要 走向反面,以显示万法无常,令人看破一切都 是梦幻,不更谋虚逐妄。如元春,安排你照宫闱,也令你大梦归;让你明白‘须要退步抽身 早'。
知机县,急流津,觉迷渡口。
知机县:机何在?真心自性便是机。也告诉我们,走进红楼梦,知道何为真心自性的机会现在眼前了,也即开悟的机会出现了,这便叫'知机现'。
急流津:走进红楼,就是滚滚红尘现在眼前,便是急流津,无一物可留得下,都是无常泡影;人生在这急流津,绝不是坏事,是能破迷开悟的,是能知机的;生成人,何其难也,人生一世,不能破迷开悟,便是白来一回。
觉迷渡口,就是弃假归真之路,也就是本书之主题:'不更谋虚逐妄'处;也告诉我们,作者这张口,说出的故事,是令人觉迷的,是来度人的,所以才叫觉迷之口、度人之口;红楼梦这本书,也便是觉迷之书,度人之书了。
物 名
第五回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让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窟”,饮的酒是“万艳同杯”。寓意贾家到后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整个红楼女儿最后也就都没有好的结局: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宝玉听完十二支曲后,警幻携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笑道:“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 (群芳碎) 。”异卉,指奇异的香草。宝林珠树,包含着三个人的名字:宝,指宝钗;林,指林黛玉;珠,指“珍珠”。宝钗和黛玉都身带体香,“珍珠”后来更名为花袭人。“花袭人”,意花气袭人。因而此树应是一种像薛宝钗、林黛玉、花袭人等那种本身就带有香气的树
枫露茶---逢怒茶(第八回写贾宝玉在薛姨妈那儿喝酒喝醉了,茜雪给他留着的让李嬷嬷给喝了的茶)
蜜青果---觅情果、密情果
荣宁二府。
这是一荣一枯,是一切世间的缩影。这荣,实指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不要单单理解成荣国府。这宁,指世间一切枯,不要单单理解成宁国府。一动一静;一求有,一求无;一求生,一求灭;一求官,一求道;一切,都在这一动一静里生来死去,饱尝轮回之苦。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梦幻。荣是无常,枯也无常。荣者为阳,荣府宝玉出家为归宿;枯者为阴,宁府惜春出家为结局。荣也好,枯也罢,都是无常梦幻,常在的只有真如福地。
建 筑 名
大观园。
贵为皇妃所设;富为红楼园首;景多山水鱼鸟,楼阁亭台,绿柳红花;人则是风月情浓,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正是红楼中之红楼,梦幻中之梦幻。而观,正是佛家修行之方法,修佛者,谁不知“观照”二字?
有诗为证:
大观园是一首诗,大观之妙有谁知?
观大观时谁为大,明白但等回头时。
建 筑 名
潇湘馆-----消香馆 怡红院-----遗红怨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衡芜君-----恨无君(独守空房)
贾雨村,在草庵睡着了,何意?是说,这假的故事,到此无须再讲了。因为靠我假语村言即讲故事,已经把你们从急流津中,引上了这觉迷渡口,再讲那些骗人的故事还有何用?过不过此渡口到彼岸,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告诉你:去罢,那里是真如福地,胜此虚幻红楼百千万倍。别以为那里啥也没有,那里有成了神仙的林妹妹。妙法莲华经,父亲用羊鹿牛车作诱饵,骗自己的孩子走出火宅,最后以大白牛车装载他们,奔向彼岸。红楼梦和佛祖相比,二者手段虽殊,层次有别,但目标却是一个,那就是:
以此大慈大悲心,引领世人渡迷津。
今生纵把嘴说破,也让赤子出红尘。
悼红轩。
曹雪芹在这里,历十年苦心,删改红楼梦。这悼红二字,表明在雪芹这里,经历过那红楼生活,且红已死矣;一个悼字,置红于死地,人已悟矣。据书中说,原有一记,后又有所增加。空空道人,把石头原记抄了,并传了;如今这空空,把石头记原本和这后增加的部分都抄了,又去传这全本红楼梦。至那繁华昌盛地方,遍寻了一番,所遇不是建功立业之人,即系糊口谋衣之辈,哪有闲情去和石头饶舌?恰遇到贾雨村,印证‘这事我已亲见尽知,你这抄录尚无差错’,并指个明路给空空,到悼红轩去找曹雪芹,托他传去。这表明曹雪芹和那写石头记的和尚,同一善心,皆在救世,可谓志同道合了;也表明曹雪芹不是那建功立业之人,也不是那糊口谋衣之辈。雪芹住此悼红轩,批阅红楼梦十载,使石头记全书得以传世,真是大大功德。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人 物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开篇不久,作者就绕了个弯子虚构了一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神话,让空空道人看到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多年的“石兄”的故事,那故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都“失落无考”,也“毫不干涉时世”。这是作者为了躲避文字狱故意用“假语村言(贾雨村)”把“真事隐去(甄士隐)”。这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冷)留(刘)” ( 注:《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人 物
王贾薜史: 王家血史
人 物
甄费,字士隐。他家的丫头娇杏,“偶因一回首,便为人上人”,雨村发迹后成了他的夫人,后来又成为正室夫人,实乃“侥幸”。士隐的女儿英莲,是甄家的掌上明珠,元宵夜被佣人霍启抱去看灯,被拐子拐卖。从此“祸起(霍启)”:房子被烧了,士隐出家了,英莲长到十二三岁时被拐子卖给了冯渊,接着又被拐子卖给了薛蟠,一女二卖,各不相让,薛蟠打死冯渊,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案子,冯渊永远“逢冤”。英莲被薛蟠买去,成了薛蟠的侍妾后更名“香菱”,后来又被夏金桂改名“秋菱”。用肃杀之秋易温润之香,完成了判词里的“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的画境,走上了不可避免的“真应(可)怜”的悲剧结局。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能保护,英莲的父亲甄费“真(是)废(物)”。原名英莲(应怜),后为香菱(相怜),最后是秋菱(求怜).
贾府阶梯式的五代男主人的姓名
   贾家的第一代从“水”,寓“饮水思源”之意,隐含了贾源、贾演有着不平凡的创业遭际。
贾家的第二代,取的都是双名,分别以“代”字排行,为代化、代修、代善、代儒。这个“代”字表示承袭先祖,开启后代,更新换代之意。以化、修、善、儒名之,表明了积善修德,以教化风俗。
  到了第三代,以“文”字偏旁排行,有贾敕、贾敬、贾赦、贾政等,传达了诗礼传家,文治、文韬的意思。
  接下来一代,则以“玉”字偏旁排行,有贾珍、贾珠、贾环、贾琏等。这个偏旁透露了浓重的纨绔气息,表明是享乐腐朽的一代,他们荒废了前人的文治武功,养尊处优,平庸无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到了第五代,乃以“草”字头排行,有贾蓉、贾蔷、贾芹、贾兰等。明明白白地暗示了贾家已经变成犹如路边草芥的平民百姓。
综观贾府名讳,第三代到第四代的分化是十分明显的,流露出作者“三代而衰”的历史观念。
贾政、贾敬,为荣宁二府的头面人物,乃“假正经”之意。贾政是贾府的“家长”,是贾家的形象,他那伪道学的言行正是封建没落贵族家庭的真实写照。是整天一本正经,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他说话做事,一副道学家的口气。比如林黛玉初到贾府去拜见他时,他却偏去“斋戒”。治家无能,导致贾家一败涂地;教子无方,只好用打骂解决问题,从来不知鼓励,死板、苛刻、不苟言笑,时时以严父形象出现。宝玉不好也就罢了,好了也不说一句好。还动辄“叉出去”“该打”“更不好了”。就是这样一个正统封建礼教的化身,却偏偏喜欢恶俗不堪的赵姨娘,还居然养了个一肚子坏水,刁险阴损、龌龊不堪的环儿。真正是一个“假正经”!为官也很失败,外放江西粮道作了地方官,以清官自居,反而被属下胥吏玩于股掌之间,弄得声名狼藉。再看他身边的那些清客相公,不是专门“沾光(詹光)”的,就是“善于骗人(单聘人)”的,或者是“不顾羞耻(卜固修)”的,他手下管库房的总管则是个“无星戥”(吴新登),库房还能管好?
贾赦、贾政——涉政。贾赦者,“假色”也,就是凭借女色过日子的腐朽官僚。全书中写他没有正经作过官,只在家中与一群姨娘小妾们厮混。比如林黛玉千里投亲,拜见这个大舅,他却推说“连日里身上不好”,就是他正在沉湎于女色中,连远道而来的外甥女也不见。后来儿孙满堂了,老态龙钟了,还想娶贾母的侍女鸳鸯作姨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色鬼,是贾府没落势力的典型代表。
贾链--假廉(假廉洁,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 )。贾链、贾琮乃贾赦之子,贾琮因为系姨娘所生,是“假连宗”,揭示了连宗的性质。
贾宝玉则是寓意“假宝玉” ,因系女娲补天时所剩下的一块顽石,无材补天,后来投胎凡间,生在贾家,贾母、王夫人等视如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儿,一心要培养他成为贾氏门宗的“合格接班人”。可是此儿“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 。对贵族家庭光宗耀祖来说,它不是一块真的“宝玉”,而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纨袴子弟。作者向读者暗示了封建社会之天已是无材可补,新生一代是封建阶级的叛逆,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代,从贾宝玉身上,透露了作者初步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 或“嘉”宝玉,表明作者对宝玉持赞扬态度。
林黛玉,原系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仙草,故到凡间后以林为姓。林黛玉者,林中等待宝玉之谓也。因在天时,她受到神瑛侍者(即宝玉的前身)“日以甘露灌溉”之恩,修成女体,到凡间来“酬报灌溉之德”,把一生的眼泪还他,所以林黛玉长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说她的才华胜过聪明的比干,也暗示了她将如比干一样遭人陷害而死;她也会像西施一样不能和自己的心上人结合,只是等待而已。从灵河岸上来,仍回离恨天,去等待宝玉的归去。作者写黛玉聪明灵秀,有诗人的气质,有读书人的书卷气,更有大家闺秀的风韵,实际上是否定了“女子无才就是德”的封建观念。通过贾宝玉诉肺腑,表明他们是一对蔑视功名利禄的叛逆者,是对心灵相通的“新青年”!但封建统治者贾母和贾政等人是不会容忍宝黛这种离经叛道行为的,所以宝黛之爱情只有以林的泪尽而终。
或“怜”黛玉,表明作者对林黛玉的遭遇满怀怜悯之心。
薛宝钗,是宝黛恋爱的“第三者”,严格说来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钗”为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比如金钗是一种装饰品,宝钗者,乃宝玉的装饰品也。薛、谐音雪,即易化之物也。说的是宝玉虽然与薛宝钗结为夫妻,但只有其名,并无其实,且很快就化为过眼云烟,宝玉出家遁入空门,薛宝钗只好“寂寞寒窗空守寡”,好比一支埋在雪里的金钗。
或 “学”宝钗,表明作者认为薛宝钗身上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值得学习和效仿。
秦可卿,乳名兼美,字可卿。其“兼美”,是兼有黛玉宝钗二人之美。宝钗圆融,黛玉孤傲;宝钗宽平,黛玉尖刻;宝钗随分从时,黛玉目下无尘;宝钗藏,黛玉露;宝钗曲,黛玉直;容貌举止方面,宝钗丰满,黛玉削瘦;宝钗健壮,黛玉羸弱;宝钗稳重,黛玉婀娜。而可卿“其鲜艳妩媚,又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有如黛玉。”能兼宝黛二人之美的正是可卿。秦可卿者,“情可亲(钦) ”也。(秦可卿 ----- 情可轻)
故警幻对宝玉进行性启蒙时,就是让可卿与宝玉配合当那美差的。
宝玉的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春“在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后来“虎兔相逢大梦归”,年青青的就寿夭了;迎春嫁给孙绍祖后仅一年,就被作践得“侯门艳质如蒲柳”,“公府千金似下流”;可怜迎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探春才识过人,但后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撒泪远嫁;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淄衣顿改昔年妆”,做了尼姑。四姐妹的命运“原应叹息” !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可以理解成“原因探析”或“细探因缘” ,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
史湘云——即“是”湘云,表明作者对史湘云这个女子持肯定态度。
史湘云别号为“枕霞旧友”与第五回判词曲子中的“云散高塘”“楚云飞”“展眼吊斜晖”一致,云霞虽美,但很快就飞散。暗示湘云未来美好时光一闪即逝.
李纨——即“礼”纨,表明作者认为李纨知理明礼;同时也标明作者对李纨持礼敬、尊重的态度。
李纨------(结)李完。
王熙凤, “旺西风”的谐音,即她是一个像猛烈肃杀的秋风一样的女人。西风属于金,暗示她贪婪成性,书中写她聚敛财富,不择手段,遭到贾府上下各方面多人的忌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是曹雪芹先生为她画的像,使人觉得好似目睹了一只“胭脂虎”,刁钻、狡黠、淫邪之性,令人不寒而栗。书中写她毒设相思局害死贾天祥;借刀杀人屈死尤二姐;弄权铁槛寺包揽词讼;平日里与贾蓉等“小白脸”关系暧昧,莫不表现出她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肃杀可怕。王熙凤又可以理解作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王熙凤----往昔(日)凤凰
王熙凤接济过刘姥姥,她的女儿,由刘姥姥取名“巧姐”。后阿凤事败,巧姐被其缺德冒烟的舅舅王仁拐卖,王仁真是“忘仁”!巧姐后被不忘熙凤恩情的刘姥姥赎救,也真是“巧得遇恩人。”
有人猜测宝玉与妙玉之间,情愫暖昧。事实上宝玉与妙玉的关系在《红楼梦》的主题命意及文学结构上都有形而上的涵义。妙玉自称“槛外人”意味已经超脱俗尘,置身世外。而宝玉为“槛内人”尚在尘世中耽溺浮沉。而结果适得其反,可以说宝玉与妙玉的关系是身份的互调,“槛外”与“槛内”的转换,是一种带有讽刺性的“佛缘”。妙玉目空一切,孤僻太过,连村妇刘姥姥尚不能容。宜乎佛门难入。而宝玉心怀慈悲,广爱众生,对事事都怀一片佛心。
妙玉-------庙里的玉石;庙宇
配角人物命名
1.配角人物命名整齐成套 《红楼梦》中对配角命名有一个有趣的原则,就是把小厮、丫环等的名字按一定秩序整齐排列,配成一套。例如贾宝玉的四个小厮分为两组,即茗烟、锄药和双瑞、双寿。怡红院的八个大丫环每两个人一组,每组各有特征。第一组袭人、媚人,都含有“人”字;第二组晴雯、绮霞,名中都有雨;第三组檀云、麝月,檀香和麝香都是两种名贵的香料,而云和月又是相连的;第四组春燕、秋纹,春秋对称。再如贾母的八个一等丫环——鸳鸯、鹦鹉;珍珠、琥珀;翡翠、玻璃;靓儿、傻大姐儿。都能体现曹雪芹这一命名法则。
鸳鸯——鸳鸯本应成双成对,她却为了反抗贾赦的逼婚而被迫独身,偏偏她又在大观园遇见了一对真正的野鸳鸯(司棋和潘又安)。
茜雪—— (有冤)欠雪 坠儿——赘儿 ;罪儿
平儿,“平”表示公平、公正,而且平儿本人也是一个公平待人的丫鬟,她并不像她主子王熙凤那样仗势欺人。 平儿性格和顺,夹在贾琏和熙凤之间搞平衡走钢丝,将关系处理得很“平”。同时又把许多被琏凤二人惹来的矛盾麻烦拒于门外,巧妙化解。故平者,“平(衡)”也;平者,“摒”也。平儿是“瓶儿(摆设)” 。
甄英莲——真应怜。香菱,相怜。 秋菱,秋怜,秋零
得到湘云绛纹石戒指的四个大丫鬟:袭人、鸳鸯、金钏儿、平儿谐音“昔怨(或冤)今平”
其 他 人 物:丫鬟
其他人物:管家,仆人,佣人
除了贴身丫环命名以外,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命名,曹雪芹也把她们的身份、职业联系起来。如管跑腿送东西的叫“老宋妈”;管种庄稼的叫“老田妈”;管竹子的叫“老祝妈”;管花草的叫“老叶妈”;管荷塘的叫“何妈”;看树木花草的叫“柳妈”;金钏妈叫白老媳妇,暗指金钏“白劳”等。处处可见曹雪芹良苦用心。
戴良——粮袋 戴 权——大权 ;带权;代权
秦业——情孽 夏秉忠——瞎秉忠
秦钟——情种 乌进孝——无进孝 王柱——忘主 吴新登——无星戥
郑华——真滑 石呆子——实呆子
余信——愚性 郑耗时——真耗时
钱华——花钱 王二调——王二条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