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大单元教学】-宋元大单元学习8-宋元都市的吟唱: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大单元教学】-宋元大单元学习8-宋元都市的吟唱: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17:51:35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学习课时 学习主题 所学内容 所属课节
1 大单元学习规划,整体认知宋元时期的主题内容,准备后续大单元学习
2 民族 关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 6
3 契丹族和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7
4 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8
5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0
11
6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7 社会变化 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 9
8 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2
13
9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
10 大单元学习归纳,在完成内容的学习后,围绕主题归纳知识,加深理解
宋元时期大单元学习规划
四百年来纷乱事
——宋元大单元学习8
宋元都市的吟唱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两宋经济
农业上新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
商业贸易繁荣
表现1:新技术——耕种技术提高
表现2:新品种——高产 的占城稻
表现3:新地域——江南深度开发
表现1:南方手工业繁荣超过北方
表现2:棉纺织、制瓷业、造船业
表现1:商业空前繁荣——大城市
表现2:最早纸币出现——交 子
表现3: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
温故知新:宋代的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奠基
开始
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金灭北宋,南宋偏安),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北方战乱和
江南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的两大原因,
温故知新:经济重心的南移
序言告诉我们的
任务一:宋元的城市生活
任务二:宋元的文化创作
知新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任务一】两宋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
繁华的大都市,都市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课本54-56页,了解宋人的都市生活吧!
宋元的都市生活
1.有都市然后有都市生活
开封、临安、大都等都市
商贸文教发达,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2.都市生活的体现(案例)
大相国寺的繁华与热闹:
场地广阔,庙会热闹,既有交易,又有表演。
知新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元的都市生活
3.有都市然后有市民阶层
4.有市民然后有市井文化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瓦子中专供演出之地
夜市:商业夜市与文娱夜市
文娱:杂剧兴盛与蹴鞠流行
节日:春节、元宵、中秋…
知新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扩展:蹴鞠——中国古代的足球
都市生活
出现的基础
繁华的表现
表现1:大都市的出现
开封、临安、大都等
表现2:都市内的繁华
北宋大相国寺中的热闹
表现3:市民阶层的出现
表现4:市井文化的丰富
小结:宋元的都市生活
宋元繁荣的商业
瓦子兼营商业娱乐
有专供演出的勾栏
商业文娱夜市盛行
文娱活动杂剧蹴鞠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知新二:宋元的宋词元曲
【任务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造就了宋朝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元商业的繁荣催生了繁华的都市生活,进而孕育出了市民阶层,带来了市井文化的丰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本56-58页,一起领略宋词元曲的魅力吧。
知新二:宋元的宋词元曲
宋词: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代表: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知新二:宋元的宋词元曲
词人与词风:
苏轼:
豪迈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结合
李清照:
前期婉约,后期血泪
辛弃疾:
龙腾虎掷稼轩词
扩展:苏东坡的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豪迈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结合
跨学科融合:
文史融合鉴赏宋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的另一大风格(也是他本人最大的特点)——旷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这首词并不豪放,而是情真意切。
扩展:李清照的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早期的词风:感情中的思念和生活的无忧
跨学科融合:
文史融合鉴赏宋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忆秦娥·咏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本首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
我本山东女,流落在江南,夫亡故国陷,蕉叶不堪卷。(陈华友读后感)
扩展:李清照的诗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难金华,投奔当时在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陈氏第。在金华期间,李清照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跨学科融合:
文史融合鉴赏宋词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扩展:辛弃疾的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龙腾虎掷稼轩词,辛弃疾的词,豪放之外,更有雄奇阔大的杀伐气。
跨学科融合:
文史融合鉴赏宋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扩展:辛弃疾的词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跨学科融合:
文史融合鉴赏宋词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的一生都想做一个如同冠军侯霍去病一样的将军,北伐复中原,试手补天裂。我曾设想,他真有鲸饮心法,会吞海剑气,能率军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杀得胡儿头滚滚,不敢南下来牧马。但是很可惜,弃疾似去病,临安非长安,强汉可以支持冠军侯封狼居胥,南怂只会让辛弃疾“委屈”地成了一个词人……
视频:生不逢时辛弃疾
知新二:宋元的宋词元曲
元曲:元朝出现的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代表: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王实甫等人,其中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扩展:感天动地窦娥冤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借窦娥之口痛骂世道不公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关汉卿借窦娥之口痛骂官吏无能
扩展:元曲中脍炙人口的散曲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朴《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周浩《折桂令·题录鬼簿》
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
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温故知新三: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温故知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人文初祖( )和( )便开始创造文明了,《尚书》记述了三代遗事,《春秋》编订了东周百年,西汉时期,太史公(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因为连续的史籍,中国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几千年文明皆有史可查的文明国都。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浪花淘尽文明,古埃及的金字塔虽然屹立,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虽然现世,古印度的佛陀拈花仍笑,但这些古文明的历史都已成过往云烟,只留下只言片语的断章。唯有中国,祖先的故事载入史册,几千年后依然见字如面,翻开史册,祖先故事如数家珍。
炎帝
黄帝
司马迁
《史记》
温故知新三: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任务三】太史公司马迁曾与两个同样姓司马的人并称,一个并称叫做“西汉文章两司马”,这里的另一个司马是司马相如,太史公与之并称,是因为《史记》文笔优美,堪称无韵之离骚。除了这个并称外,还有另一个说法——“史学两司马”,你知道这个司马是谁吗?他为何能够与写出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太史公并称呢?从课本58页寻找一下答案吧!
史学两司马:
西汉司马迁(《史记》)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温故知新三: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地位:
内容:
目的: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鉴于往事,有资于道,
希望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温故知新勤思考: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是为了学习历史,你觉得他真的学到了吗?
本题答案开放,可以说有,毕竟书都编出来了;
但根据我们第6课学习的司马光尽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合理推测,他根本没学通历史,没学好商鞅变法强国的历史。
编年体通史巨著(不是第一部编年体)
总结:宋元的都市文化
本节课的学习到此便告一段落了: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宋元的都市文化,了解了北宋( )、南宋( )、元朝( )等大城市的繁华,尤其是北宋( )的庙会,堪称宋元都市繁华最典型的写照。
因为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宋代的( )阶层不断壮大,( )文化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存在有专供演出的圈子( ),宋代的夜市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 )夜市,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和( )最为普及,( )等传统节日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市民
大相国寺
临安
开封
杂剧
瓦子
勾栏
文娱
大都
市井
蹴鞠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
总结:宋元的都市文化
除了市井文化的丰富多彩外,因为宋朝( )的政策,大力发展科举制,注重发展( )事业,造就了宋朝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文学与史学领域也成就非凡:( )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豪放飘逸的( ),婉约细腻的( )和龙腾虎掷的( ),是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在史学领域,史学两司马中一位就生活在宋代,他就是( ),为了以历史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他选取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按年份编撰,写成了编年体通史巨著《 》。
苏轼
文教
重文轻武
资治通鉴
辛弃疾
司马光
宋词
李清照
总结:宋元的都市文化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你知道元朝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文学是什么吗?( )。
元朝空前发达的是( ),这是一种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的( )艺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 ),他的代表作是《 》。与他齐名的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人,其中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被誉为( )。
戏剧(元曲)
元曲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
综合性
都市生活
出现的基础
繁华的表现
表现1:大都市的出现
开封、临安、大都等
表现2:都市内的繁华
北宋大相国寺中的热闹
表现3:市民阶层的出现
表现4:市井文化的丰富
宋元繁荣的商业
瓦子兼营商业娱乐
有专供演出的勾栏
商业文娱夜市盛行
文娱活动杂剧蹴鞠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大单元学习七:宋元都市的吟唱
大单元学习七:宋元都市的吟唱
宋元文化
宋词
元曲
史学
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代表人物为关汉卿,代表作为《窦娥冤》
代表人物是司马光,代表作是《资治通鉴》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广西北部湾·4)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反映了宋朝
A.社会风气开放
B.都市商业繁荣
C.海外贸易频繁
D.科技成就突出
中考真题演练
2.(2022·湖北黄冈·16)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中考真题演练
3.(2022·湖南益阳·5)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中考真题演练
4.(2021·齐齐哈尔·9)某同学搜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中考真题演练
5.(中考真题改编)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中考真题演练
6.(2021·四川泸州·11)《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史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A.夏朝建立
B.北魏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秦灭六国
D.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将近三千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将近1300多年的历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大单元教学设计】
宋元大单元学习8:宋元都市的吟唱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东明县第二初级中学 陈华友
【单元分析与大单元设计建议】
宋元时期的表层主题有二,一为民族关系发展,一为社会变化,暗藏的主题为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本单元的8节课内容便是围绕这两个主题来编撰的,其中第6课讲北宋的统治和重文轻武的政策,第7课讲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战和关系发展,第8课讲金的崛起和南宋偏安,第9课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展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发展,第10课和11课讲述了蒙古的崛起,元朝的统一和元朝对民族交融、边疆治理的贡献,第12课和13课从都市生活、文化科技和中外交通等方面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历史贡献。
其中,6-8课加上10-11课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对峙与民族关系的发展,9课加上12-13课,与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有关。
在进行大单元整合学习时,不必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但是可以通过简单调整课节的顺序,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重组,前5个课时围绕“民族关系发展”来学习,完成6-8课的学习后,暂时跳过第9课,开始10和11课的学习;完成宋元政治史的学习后,后3个课时围绕“社会变化”学习,回过头来学习第9课与12-13课。
【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重点:宋元都市文化繁荣的表现,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难点:全面了解宋元市井文化,感受宋词元曲的文学魅力。
【大单元教学目标】
2022新课标要求如下: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大单元主题上,应该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化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表现。
在学习“民族关系发展”这一主题时,应该通过对6、7、8、10、11课的学习,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社会变化”这一主题时,应该通过对:9、12、13课的学习,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英雄人物事迹,感悟中华民族精神,通过8课中岳飞和10课中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大单元学习规划】
计划用10个课时完成本单元的大单元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其中第1课时与第10课时为大单元学习导言和总结,课程安排紧张的老师可以略过第10课时,但是第1课时不建议跳过,我认为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在开始学习前,尝试培养学生对大单元大概念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大单元学习规划和课件标题,展示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列出学习目标,通过一目了然的课时规划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为本单元的每课时都是完整的一节课,所以可以利用好每课前面的序言,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重点。
二、新课讲授
温故知新:宋代的经济发展
师:温故知新,带领学生回顾宋代的经济发展,以商业繁荣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宋元都市文化的繁荣与商业繁荣之间的关系。
生:温故知新,回顾宋代经济的发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第12课的序言(红字部分),从中提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与学生共同序言中的关键信息时,可以通过自己拟定的题目“任务一:宋元的都市生活;任务二:宋元的文化创作”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度。
生:阅读序言,获取关键信息。
知新学习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师:设置【任务一】,温故知新,以上节课所学的宋代商业繁荣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两宋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都市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54-56页,了解宋人的都市生活。
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的都市生活。
师:鉴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琐碎,以事物发展的逻辑引导学生,从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市井文化这一线索学习本部分内容。
宋元的都市生活
1.有都市然后有都市生活:开封、临安、大都等都市;商贸文教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2.都市生活的体现(案例)
大相国寺的繁华与热闹:场地广阔,庙会热闹,既有交易,又有表演。
3.有都市然后有市民阶层
4.有市民然后有市井文化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瓦子中专供演出之地
夜市:商业夜市与文娱夜市
文娱:杂剧兴盛与蹴鞠流行
节日:春节、元宵、中秋…
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梳理宋元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与表现。
师:通过视频扩展补充蹴鞠运动,展现宋代的娱乐活动。
生:通过视频了解宋代的蹴鞠运动。
师:趁热打铁,总结都市生活这一部分的学习。
生:总结所学,全面了解宋元的都市生活。
知新学习二:宋元的宋词元曲
师:设置【任务二】,温故知新,从北宋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的积极影响出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56-58页内容,了解宋词元曲。
生:阅读教材56-58页内容,了解宋词元曲。
师:首先带领学生从大概念上了解宋词以及宋词的代表人物,接着借助课本简单了解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词风,最后通过跨学科教学的形式,精选几首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以真正的诗词展现作者的词风,带领学生感悟宋词的魅力。
苏轼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简单解读:豪迈而飘逸,写景抒情议论结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单解读:苏轼词的另一大风格(也是他本人最大的特点)——旷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单解读: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这首词并不豪放,而是情真意切。
解释说明:本人认为,历史课上的跨语文学科教学,不必拘泥于语文的详细解读,而主要是通过引用文学作品作为素材,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清照代表作: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单解读:李清照早期的词风:感情中的思念和生活的无忧
忆秦娥·咏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本首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
我本山东女,流落在江南,夫亡故国陷,蕉叶不堪卷。(陈华友读后感)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难金华,投奔当时在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陈氏第。在金华期间,李清照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解释说明:着重引用李清照后期的词,展现靖康之变后词人的遭遇;专门引用李清照的“骂人”诗,一则全面展现易安居士的性格,二则讽刺宋朝的懦弱,与前面所学内容呼应。这样安排也意在提示学生,文史不分,历史引用文学作品,历史面貌更还原,文学增加了历史背景,更容易感悟文学中蕴含的情感与原因。
辛弃疾代表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简单解读:龙腾虎掷稼轩词,辛弃疾的词,豪放之外,更有雄奇阔大的杀伐气。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的一生都想做一个如同冠军侯霍去病一样的将军,北伐复中原,试手补天裂。我曾设想,他真有鲸饮心法,会吞海剑气,能率军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杀得胡儿头滚滚,不敢南下来牧马。但是很可惜,弃疾似去病,临安非长安,强汉可以支持冠军侯封狼居胥,南怂只会让辛弃疾“委屈”地成了一个词人……
简单解说:辛弃疾的词作引用上,前两首是展现他的豪放雄奇、龙腾虎掷,中间两首展现他的壮志,最后两首展现他的失意与无奈,最后以一段话总结,再次抨击南宋的懦弱。
生:从诗词中感悟历史,进行跨学科学习。
师:播放视频“生不逢时辛弃疾”,以视频加深学生对文学历史的感悟。
生:观看视频,全面了解辛弃疾,感受历史与文学交融后的魅力。
师:学习完宋词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元曲的学习,主要了解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和代表人物。
生:了解元曲这一文学形式,知道关汉卿等代表人物。
师:引用关汉卿的《窦娥冤》,带领学生一起吟诵戏文,感受元曲的文学魅力。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借窦娥之口痛骂世道不公!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关汉卿借窦娥之口痛骂官吏无能!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吟诵《窦娥冤》,体会元曲这种音韵朗朗上口,文字相比唐诗、宋词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感悟元曲的魅力。
师:选取几首知名元曲,展现元曲的广泛内容,元曲既可以抒写天涯羁旅的愁绪(马致远),也可以感叹王朝兴亡(张养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朴《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周浩《折桂令·题录鬼簿》
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
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生:朗诵元曲,感受元曲内容的丰富多彩。
知新学习三: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通过温故知新,创设填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引出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学习。
温故知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便开始创造文明了,《尚书》记述了三代遗事,《春秋》编订了东周百年,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因为连续的史籍,中国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几千年文明皆有史可查的文明国都。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浪花淘尽文明,古埃及的金字塔虽然屹立,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虽然现世,古印度的佛陀拈花仍笑,但这些古文明的历史都已成过往云烟,只留下只言片语的断章。唯有中国,祖先的故事载入史册,几千年后依然见字如面,翻开史册,祖先故事如数家珍。
生:温故知新,了解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师:创设【任务三】,以“两司马”为切入点,创设问题,引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58页的内容寻找答案。
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通过列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学习,了解《资治通鉴》的地位、内容和目的。
生:根据表格,寻找答案,回答问题,完成学习。
师:进行扩展提问,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是为了学习历史,你觉得他真的学到了吗?
生:思考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三、总结与练习
师:总结本节课所学,挖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填写挖空内容,检验学习成果。
师:再次展示思维导图,进行结构化总结。
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练习巩固:中考真题
1.(2022·广西北部湾·4)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反映了宋朝
A.社会风气开放
B.都市商业繁荣
C.海外贸易频繁
D.科技成就突出
2.(2022·湖北黄冈·16)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3.(2022·湖南益阳·5)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4.(2021·齐齐哈尔·9)某同学搜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A.汉赋的兴起
B.唐诗的繁荣
C.宋词的发展
D.元曲的流行
5.(中考真题改编)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6.(2021·四川泸州·11)《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史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A.夏朝建立
B.北魏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秦灭六国
D.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参考答案】BAACD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