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救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自然情怀的文化渊源,是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和产生这种诗性特质的中国人文
环境和地理条件。按照道家的自然观,人和自然是完整的统一体,人与自然互相照应,相生相克
相互依存,人的情感和自然事物同感同构。
亲近自然、远离尘嚣,是古代诗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
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瑚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的典故从侧面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
五》中,作者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决心归于自然,放弃对权力、地位和名誉的私欲和纷争,
是一种隐逸思想、自然情怀。“心远地自偏”之“远”是玄学常用语,指超脱世俗羁绊、功名利害。
“心远”指疏离了争名夺利的俗世,居处也就自然变得“僻静”,“而无车马喧”一语双关,指摆脱了
世事纷扰和精神枷锁,最终处于一种淡然自足的生活状态。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
古流传,往往为文人墨客吟味不倦,嗟叹有余。
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苏轼始终没有在嫉贤妒能者的流放之下表现出悲观落寞、消极处世情
绪状态,而是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在最为偏远的民间,他和乡下老百
姓交朋友,聊闲天;在田间地头,在披星戴月的泥泞小路,在烟雨中身披蓑衣斗笠蜘瞬而行,从没
有因颠沛流离而愤懑。这种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
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绘画,相对于文学,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传统
文化的式微,中国当代字画产业行业中,山水画相对来说在市场上较为走俏的原因,或许正在于
它的表情意象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在山水画中,观赏
【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31549Z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古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体现为亲近自然、远离尘嚣”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亲近自然、远
离尘嚣,是古代诗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B项,强加因果,苏轼成为宋代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并不
是他与人文自然融为一体。C项,“自然诗性情愫成为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这一特
点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
2.C(“摈弃‘志当存高远’等带励志言语的书法作品”错误,原文表述是“远比挂一幅‘志当存高远'的书法作品来
得具体生动而又赏心悦目”,并未说“摈弃”书法作品。)
3.D(《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虽有自然风物,但总体表现的是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
4.①总体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总写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分别从诗词、画作展开,分析其
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最后总结自然诗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并且将不断延续;②主要运
用举例论证:列举《庄子》、苏轼等多个事例来论证充满自然情怀的中国文化底蕴。(每点2分,意对即可)
5.①马远将自然风景作为表现对象:《苇岸泊舟图》以简约的笔法寥宴淡染远山,勾勒出平远的景色,近处一叶
孤舟,几片苇草,水岸在即,满目萧疏。一人蜷缩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着远处的半壁山水。②画作中,人
与自然互相呼应,融洽和谐:画中岸边芦苇看似疏杂无致,实际上是画家内心的流露。荒野的此岸不是真正
可以停靠的地方,画家所要寻找的世界是在别处。③马远善于以小见大,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寄寓丰富
的内容与情感:画面上只见苇草、远山、水岸、孤舟与人,大幅度地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空阔的寄望,暗
含当时画家委身江南偏安一隅的忿懑情绪以及对远方故园的深深思恋之情。(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
对即可)
6.D(“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过度解读。)》
7.C(“突显顺子的绝望”错误,根据后文,顺子虽然因母亲过世而感到伤心,但不至于绝望。)
8.①通过“昏黄的路灯”、“被风吹散”的落叶等,既描绘了冬季的寒冷萧瑟,又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带若一点温暖
的氛围:②为后文顺子带着给母亲买的棉衣回家做铺垫:③烘托顺子此时的心情:虽然生活清寒,但家里有等
待自己、关心自己的父母,内心洋溢者温暖:④被人们踩在脚下的落叶具有象征义:象征顺子身处社会底层,
物质生活无依无靠的现状。(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9.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与前文描绘的冬季景象形成对照,在时间变化中顺子的生活也将迎来春天,充满希
望;②“爱无声,却常在”意指母亲为顺子做棉衣,即使母亲不在了,但依然可以让顺子感受到母爱;③体现生
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虽然处境艰苦,但亲情之爱可以给生活带来希望、温暖和支撑。(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10.C(“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要在“也”后面断开,排除A项、D项;“念”的宾语是“悲其远”,所以要在“念”的
前面断开,排除B项。原文标点为: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
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故选C项。)
11.D(“填沟壑,与‘乞骸骨'意思相近”是错误的。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
的谦虚说法。而“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时候的说法,让自己的骨骸能够回到故乡安葬。)
12.C(“还为幼子谋得一个好前程”是错误的。触龙只是想用自己替幼子谋得一个好前程来引导赵太后让长安
君去齐国做人质。并不是真的想要为幼子谋得一个好前程。)
13.(1)老臣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体也比较舒适
了。(“殊”“强”“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被封侯的子孙,还有后继人在的吗?(“微“独“在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嘘寒问暖消除戒备情绪:②谈爱子的话题唤起共鸣:③避开矛盾,以轻松的话题迂回。(每点1分,意对
即可)
【高一年级4月份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154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