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温州实验中学 韩晓萍
一、教材分析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自然数的意义
自然数
自然数的用处
分数 分数(小数)的意义
(小数)
分数(小数)的形式
有理数的意义 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数轴
有理数 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相反数
绝对值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安排
1.1 从自然数到分数 1课时
1.2 有理数 1课时
1.3 数轴 1课时
1.4 绝对值 1课时
1.5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课时
复习评价 2课时
机动使用 1课时
共8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了解自然数的各种应用及自然数、分数扩充到有理数是源于生活实践;
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会用有理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感受用有理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4、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及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数学问题;
5、能综合应用有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及数轴 的概念及应用,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数轴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和绝对值教学中较复杂的符号
问题。
本章教材特点
1、 顺理成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现教学素材与学生现实紧密
结合;
2、 承上启下,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3、 直观教学,关注数形结合的思想;
4、 合作学习,鼓励师生互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二、教学建议
传统教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对概念逐字逐句推敲,常常背离数学现实意义;从而使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厌恶感,不愿意学习数学。新教材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材从各个环节提供了大量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索与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观察、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去;通过具体、生动的实际背景,让学生更具体、更深刻的感受有理数的意义,把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从自然数到分数
教学目标:
1 .回顾小学中关于“数”的知识;
2 .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背景和必然性;
3 .体验自然数与分数的意义和在计数、测量、排序、编号等方面的应用。
建议:
1 .了解小学教材中关于“数”的知识;
2 .以学生回顾为主,教师起穿针引线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自信心。
1.2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2 .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3 .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建议:
1 .在合作学习中感受有理数产生,组织学生以互动形式
讨论、交流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 .协助学生在课外完成设计题。
1.3 数轴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轴、相反数的概念;
2 .掌握数轴的画法、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3 .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相反数,探索他们的位置关系;
4 .感受数形结合与转化。
1.4 绝对值
教学目标:
1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与几何意义;
2 .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不涉及字母)及绝对值等于某一正数的有理数;
3 .探索绝对值的简单应用。
1.5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目标:
1 .从生活实例中探索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规律;
2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概括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
3 .了解关于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简单推理及书写。
三、教学评价
1、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设计了
课内练习和作业题;
2、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安排了设计题、探究题、课题学习;
3、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全方面的评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