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二中兴教中学2023年高三毕业复习语文冲刺卷三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当前,网络文艺发展势头强劲,呈现活力充沛、影响巨大等特点。除原创网络文艺,文学经典的网络再生产也蔚为壮观。文学经典彰显着中华审美的独特样式,其进驻网络,与原创网络文艺一道,成为网络文艺的主体内容。然而,文学经典的网络改编尽管产量可观,内容仍芜杂参差,能够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作品依然不多。如何做好文学经典在网络时代的再生产,使其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下真正焕发出新魅力,让文学经典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值得研究和重视。
在网络文学方面,网络重塑了文学创作的环境,粉丝构成网络文学阅读主体,内容生产逻辑由传统文学的“作者中心”向“粉丝中心”转换。随着网络文学产业化程度的加深,IP改编、线下出版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粉丝倾向。创作与阅读的双向转换催生了网文的类型化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随之陷入类型化创作的窠臼中。深受电影(大话西游》影响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曾引发网络文学风潮,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大话”风格的跟风戏谑之作。这部具有作者理想主义色彩的改编之作,引领了“大话”风潮,却没有推动个性化创作,兼具形式创新与立意高远的独创性改编作品乏善可陈。事实上,依托成熟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架构,文学经典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网络创意类型的“开路先锋”,而不必在已有类型的怪圈之中兜兜转转。
如果说阅读的点击率引导了网络文学写手的类型选择,那么网络剧片的生产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数据分析的影响。近些年,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对于网络剧片的创作来说,大数据不仅可以精准分层用户,还可以精细捕捉到用户的内容选择,筛选出受众观剧高峰的桥段,淘汰受众快进跳过的内容。这些高峰桥段反过来成为网络剧片编剧与制作的依据,导致一些作品的生产逻辑从个体主导转向集体拼凑,改编后的故事仅仅是热门桥段的大拼盘,剧情架构不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量商业资本涌入网络影视制作领域后,虽然带来炫酷视觉冲击却无法带来精良叙事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网络媒介生产的特性。数据分析无法也不应回避,但是在数据这一刚性参数指标之上,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文艺仍是一门叙事艺术,文学经典改编应该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
众网络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其内容消费几乎完全依赖于粉丝黏性。因此,文学经典网络再生产有着不同于传统改编的本质规定。其创新性应接地气,即面向网络受众,要足够年轻化和通俗化。同时也应尊重网络媒介属性,弥合古典与现代的话语鸿沟,适应碎片化的视听要求,要有十足的“网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作主体可以隐没在大数据与点击率之下,我们既要立足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网络碎片化的阅读与观看,不等于任意化的写作与破碎化的世界观。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秩序,提供的是一个多维的阐释空间,而不是一个可供肆意涂抹的白板。此外,文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审美风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样式,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网络文艺尽管主要面向普通大众,经典改编仍不应降低经典所蕴含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相反应该借力经典,找到经典文艺作品与网络空间的结合点,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化身网络文艺审美风潮的引领者。
(摘编自赵敏《文学经典如何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文化传播方式推陈出新,形态多样、异彩纷呈的文艺经典在网络上得以呈现。文艺经典的大众传播,将重要文化成果汇集在网络之中,为人们走近古今中外经典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利用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对各类经典作品进行转化和再创造,正在形成具有网络特点的新的文化形态。目前,文艺经典在网络上的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
其一,对文艺经典进行便捷式传播。现代生活丰富繁忙,人们很少能耐下心来细读经典,但对经典的精神需求并未减退。通过有声书的方式,人们得以随时随地聆听经典;通过“长图”“H5”等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古典文学作品得以生动再现。这类产品通过短视频、公众号、音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经典作品有一个基本把握。尤为可贵的是,部分经典通俗化的网络产品兼具专业性和系统性,给人的收获接近于原典阅读。
其二,善用多种形式,阐释经典的“门道”。互联网兴起后,对经典名著进行解说解读的产品丰富多样。让大众了解并把握经典的精髓、得到更多美的享受和思辨之乐,离不开内行专家的诠释。比如,有学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介绍各类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人们更好理解经典谱系提供参考。这些探索为人们深入理解文艺经典搭建了桥梁,让人们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
其三,在经典基础上创作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在经典中获得创作灵感,并借力文艺经典品牌效应,进行“续写”“改编”“再创作”,是当今文化产品重要类型。比如,在《西游记》既有人物设定基础上,改编创作国漫作品,开发网络游戏。比如,根据《山海经》等神话经典,重新梳理线索、设置人物、搭建情节,开发新的文艺作品。这种续写和改造既保留了经典的重要元素,同时注入创作者个性解读,为经典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互联网正在深度影响文化传播,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并不是凭空而来,只有囊括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互联网才能担当起文化传播阵地的责任。文艺经典凝聚前人智慧,经历岁月淘洗,对人价值观的涵养、精神境界的陶冶、审美趣味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互联网便捷化、阐释化和延伸化传播,已经成为延续经典文脉的重要方式,赋予文艺经典以新鲜的生命活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经典的阐释与再创造不断涌现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既保存经典原味又符合时代需要,引领大众审美。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自觉意识到,文艺经典网络传播需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引起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又要保持对经典的尊重,让经典以新面貌为时代生活增添丰富色彩,为文化建设注入源源动力。
(摘编自张颐武《善用网络推动经典走向大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艺既包括原创网络文艺,也包括文学经典的网络再生产,具有活力充沛、影响巨大等特点,发展势头强劲。
B.古代文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多维的阐释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拓展与延伸,不受任何约束。
C.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音频等方式了解经典、把握经典,这与细读经典获得的感受并无区别。
D.互联网囊括了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传播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因此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的文学经典网络改编作品在产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缺少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优秀作品。
B.粉丝对网络文学阅读和创作中都有重要影响,这使网文呈现类型化的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不例外。
C.大数据技术能筛选受众观剧的高峰桥段,为网络剧片的创作提供依据,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D.我们要想从经典名著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思辨之乐,可以多听听内行专家对经典的解说解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网文《朱雀记》以现实世界为模板续写《西游记》,讲述了一个少年成为佛的故事,把佛理糅杂在故事剧情中,别有一番滋味
B.电影《西游降魔篇》创新了故事架构,一反《西游记》以取经之路作为主体的传统,而是把收服悟空、八戒、沙僧作为主体。
C.电影《倩狐传》对《聊斋志异》中聂小倩的角色进行了二度创作,并不拘泥于聂小倩的女鬼形象,而是将人物设定为被狐妖附身的普通人。
D.电视剧《功勋》创新采用了单元剧的形式,凭借独特的叙事形式、克制的情感表达、精良的视觉呈现,满足了年轻观众的观剧需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互联网时代,如何推动文学经典再生产的发展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扇中乾坤
石 兵
民国时期,外敌入侵,战火四起,世事纷乱,地处江南边陲的一座小城却仍是一派宁静祥和。
柳一诺是小城中首屈一指的制扇师。
柳一诺制扇,规矩极多。一年四季,只做四种折扇,每种只做十把--春扇、夏扇、秋扇、冬扇,每把扇子虽然都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求扇者多是达官显贵。只是,求得一把柳氏折扇并非易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用柳一诺的话说,扇子如人,要有机缘才能相遇,彼此投缘才能相依,一把折扇只能有一个主人。
这天,正值秋冬之交,柳一诺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一言不发,进得屋内,取出一把折扇放在桌上,家人不解其意,只得请来柳一诺。柳一诺一见此扇,立刻小心翼翼地打开,看了足足半晌。
柳一诺观扇之际,家人中有好奇者悄悄凑近观看,发现折扇上绘着一幅《千里江山图》,图上层峦叠嶂,山峻水秀,一派大气磅礴之势。
见柳一诺看扇出神,那客人也不说话,自顾自在一旁饮茶。直到柳一诺回过神来,那人才微微一笑,说:“我来此处,只送一扇,只为一诺!”
听了那人的话,柳一诺若有所思,许久才抬头看向对方,微微点头。那人也轻轻点头,随即转身离去。
第二天,柳一诺开始制扇。他为制一把折扇,竟闭门不出两月有余。扇面选用上等宣纸铺就,以桑树皮纸为内村。令柳家人惊奇不已的是,这次柳一诺竟没有雇佣画匠作画,而是亲自云笔,画了一幅《阳春白雪图》。
折扇制成之后,柳一诺每日都要反复观摩,还让家人亲友逐一欣赏,众人无不啧啧称奇。外界只知柳家制扁技艺了得,却不知柳一诺还有一手出神入化的丹青妙笔。他的画作梅红雪白雪上飞鸿顾盼生姿,阳春白雪之中却透着一股肃杀之气,折扇一打开便令人心生岁暮天寒的悲壮之感。
数月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那位为柳一诺送扇之人突然再次来到柳家,同样不发一言,似乎料定柳一诺知道他的来意。
柳一诺面色凝重,小心翼翼地取出新制的折扇,与那人上次送来的折扇一并交与对方。
那人打开两把折扇,细细观看半晌,突然大笑:“果然一模一样,柳氏折扇,名不虚传。这两把折扇我一起带走了!”
听到这番话,柳一诺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下来,旁边的柳家人却是一脸疑惑。这两把折扇明明大相径庭,一个是山水画,一个是花鸟图,为何那人却说一模一样呢
转眼冬去春来,小城里已不复昔日的平静祥和。蜂拥而来的日军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江南富庶之地转眼间已四面楚歌。然而,今日军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竟在绵软的江南踩了钉子,处处碰壁。数月之后,数万日军被赶出了江南。
此时,民间流传,是两把折扇退了敌。更有人说,其中一把正是江南柳氏所制。有人登门询问柳一诺,柳一诺只是笑笑,言说此等无稽之谈,不必相信,也不必理会。
如此又过去了数年,日军大败,神州大地虽满目疮痍,但终是恢复了安宁。
这年秋高气爽时,那位不速之客再次造访了柳家。他与柳一诺痛饮一夜,时而相拥痛哭,时而击掌狂笑,清晨时分,那人留下一把折扇便起身告辞。
柳一诺与夫人一同送走来客。临别之际,柳夫人听到柳一诺口中轻轻说道:“却将妙质因风剪,为出新裁对月描。这折扇本是风雅之物,却因这乱世有了肃杀之气,看来,我柳家再也无制出一把好扇了。”
原来,那传言竟是真的,扇上阳春白雪掩映之下,是一张生死攸关的地图。其时,日军入侵处处先谋而后动,在江南之地预先留下了明暗棋子数十颗,这张图上标记的就是这些棋子的落子之地。那客人是当年与柳一诺一同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两人约定,有朝一日,国家危亡,一定竭尽所能,以热血报国。
柳一诺祖上曾传下一个技能,以特殊笔法在扇上藏下千言万语。那人带来的山水图标注着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柳一诺制扇,便是要将这扇上的地图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柳一诺耗尽心力才制得此扇,每朵梅花开处,每只鸿爪落处、每片雪花聚处,都隐藏着万千秘密。
柳一诺对夫人说:“扇有阴阳,人分优劣,我制出此扇,世上扇艺再无出我右者,但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我柳家制扇技艺传承百年,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此扇入世,柳家便功德圆满了。”从此,柳一诺不再制扇,百年柳氏折扇就此断绝。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讲述了江南小城制扇师柳一诺巧妙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日军在江南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情报的故事。
B.小说对柳一诺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C.小说详写了柳一诺制作折扇的过程等,而略写了日本人侵略江南的战争场面,叙事详略安排得当,又能突出重点,
D.小说写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充分表现了柳一诺忧惧不安的心态。
7.关于柳一诺不再制扇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一诺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高的扇艺了,缺少竞争对手。 B.柳一诺认为如今社会动荡不安,害怕制作折扇再惹来祸端。
C.柳一诺认为柳家的折扇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制扇已没有意义。
D.柳一诺认为自己兑现了诺言,也完成了柳家制扇的历史使命,已无遗憾
8.小说对客人造访的场景都作了具体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扇里乾坤”中的“乾坤”有何深刻意蕴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麇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煮易折众者难摧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平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 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前矣。葛藠中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 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 若之何去之 ”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讲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 人亦于汝何有 ”既而,华亥果亡。
(节选自《家范·治家》)
【注】①葛藠(lěi):植物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B.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C.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D.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奔走之疾”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以御外患”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御”字含义不同
C.“诗人刺之”与“引佩刀自刺”(《苏武传》)两句中的“刺”字含义不同。
D.“君其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要想不被其他动物吞食,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因此,圣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
B.圣人认为,一个宗族的人力量太过单薄,只有通过甥舅、婚姻等关系加以辅助才能安如泰山,实现自身的独立。
C.圣贤的人都同时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延及到他人身上,而愚人恰恰相反。愚人抛弃九族、远离兄弟,只想自己独占利益
D.乐豫反对宋昭公除掉群公子,认为那样做会动摇王室的根本。但宋昭公拒绝听从乐豫的意见,最终导致国家大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 (4分)
(2)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4分)
14.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杨秀才游蜀
张 祜
鄂渚逢游客,瞿塘上去船。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旧俗巴渝舞,新声蜀国弦。
不堪挥惨恨,一涕自潸然。
送友人游蜀
李 端
嘉陵天气好,百里见双流。
帆影缘巴字,钟声出汉州。
绿原春草晚,青木暮猿愁。
本是风流地,游人易白头。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和李诗的题目都点明了主题,都是因送朋友出游蜀地而作的送别诗。
B.张诗开篇写诗人与友人在江边不期而遇,李诗则从嘉陵的好天气开始写起。
C.张诗中“明月夜”一句表明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在晚上,李诗却恰恰相反。
D.张诗重点描写想象中蜀地的自然景观,李诗则重在刻画送别时的美丽景色。
16.这两首诗的结尾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写词人想象金陵现状,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慨叹之情。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阿房宫中音乐声的繁多与嘈杂。
(3)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因此,杜鹃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意联系在一起,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小城也不例外,家中来客人了,主人便忙着做粄——客家人通常把用大米米浆的食品统称为“粄”,做粄是最高待客的礼貌。粄的种类有很多,有些粄在岁时节令才做,而簸箕粄则随时可做,日日可食。
① ,簸箕粄因在竹制簸箕中制作而得名。簸箕粄店做的是早点生意,手艺人拂晓就得从美梦中醒来,边听鸡打鸣,边 ② 地做准备工作:磨米浆和炒馅料。他们用石磨磨米浆,然后把米浆均匀地摊在簸箕中蒸熟,最后包馅。让簸箕粄生动起来的是各种馅料:香菇瘦肉、包菜虾米、肉末豆角……山里人依应季蔬菜配馅料,平常却不简单。
提前一天煎制的葱油是簸箕粄 ③ 的伴侣,将一勺葱油浇在热乎乎的簸箕粄上,顿时香气四溢。熬制葱油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把葱切碎,放进油锅里,火候要掌握好,火大了会烧焦,小了又煎不出葱味。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店家将刚蒸熟的粄皮切成15厘米宽的长条,把馅料捆紧裹实,一份外皮如羊脂白玉般的簸箕粄就上桌了。浇上葱油和辣椒酱,再来一份加了当地草药的炖罐汤,让人品出小城生活的 ④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墨是书法绘画的用品,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油松墨等三类。松烟墨是采用松木烧烟,后再加入胶和香料制作而成,墨色深重,但是缺乏光泽;油烟墨是采用桐油或菜油烧烟为主要料,再掺入胶和香料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油松墨是由松烟和油烟混合而成。作画时多用油大墨,书法时油烟墨与油松墨皆可,因为它们不仅墨色黑、有光泽,而且质地较为细腻。 ① 先要看质地是否细腻;其次看墨色,尤以黝黑而发紫光者为上;再看所含胶质轻重,以不涩笔、不泥砚为其标准;最后听研磨(或者叩击)的声音,以细腻清脆为准则。
徽墨是最有名的墨,被人们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徽墨色泽黑润,舐纸不胶,入不润,香味浓郁,宜书宜画。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产于晚唐时期, ② 。徽墨原名“奚墨”。南唐时墨工奚超、奥廷圭父子被李后主册封为墨官,并赐给他们“国姓”李氏, ③ 。宋代宣和年间,李墨的产地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又随之更名为“徽墨”。用徽墨书写或绘画,墨色经久不变,至今似漆有光,故徽墨被人称为“千秋光”,驰名中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过12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等”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古代,家畜主要有猪、马、羊、牛、鸡、狗等六种。
B.王老师对无故请假的张明、王强、刘明等三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C.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四大名旦代表了京剧旦行艺术的最高成就。
D.在奥运会的滑雪、滑冰、冰球等比赛项目中,我国体育健儿有着出色的表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常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面对困境,我们也各有各的选择。“行到水穷处,坐观云起时”是选择,“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是选择,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带上拳套,奋力搏击。
身为新青年的你,或将进入大学求知深造,或将迈入社会发光发热,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你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2023年高三毕业复习语文冲刺卷三参考答案
1.A(B.“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展与延伸受约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内容可知,古代文学经典不能肆意涂抹,也不应经典所蕴含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味。C.“这与细经典获得的感受并无区别”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知,通过短视频、等方式了解经典、把握经典,与细读经典所获得的收获并不完全相同。D.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二说的是“有囊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互联网才能担当起文化传播阵地的责任”。)
2.A(根据材料“文学经典络尽管量可观内容芜杂参差能够兼具艺术与场的作品依然不多”可知,“都存在明显的短板,缺少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优秀作品”说法有误。)
3.D(材料一主要论述了文学经典的网络再创作,《功勋》并不属于文学经典的改编。)
4.首先,分析文学经典网络改编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文章论点;其次,从阅读的点击率论证文学经典改编应注意避免类型化创作;然后数术典作响最后强调改文经典立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4分)
5.①避免类型化创作,对文化经典进行独创性改编。②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③尊重经典,既保存经典原味又符合时代需要。(每点2分,若学生答”借力经典,找到经典文艺作品与网络空间的结合点”“既要引起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又要保持对经典的尊重”也可酌情给分)
6.D(柳一诺打开客人的折扇和取出自己新制的折扇时都是“小心翼翼”,表明他紧张的心理,并非“忧惧不安”。)
7.D(根据原文“千金之诺却比一纸折扇重要许多”“扇如人心,不可轻慢,我柳家制扇技艺传承百年,就是为了制这救人之扇。此扇人世,柳家便功德圆满了”,说明柳一诺认为自己制作出救人之扇,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也完成了柳家制扇的历史使命,所以不再制扇。
8①情节上:客人的到来让柳一诺通过《阳春白雪图》传递情报显得顺理成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②人物形象上:通过客人与柳一诺之间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丰富了柳一诺的性格和形象。(2分)(若学生具体分析客人三次造访场景的作用或者设置悬念等亦可酌情给分)
9.①客人的折扇中暗藏“乾坤”:《千里江山图》中标注着日军的地理方位与据点分布。(2分)②柳一诺制作的折扇中蕴含秘密:将《千里江山图》中的地图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2分)③扇如人心,蕴含心内“乾坤”客人与柳一诺都是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他们心怀爱国情、胸怀报国志。(2分)
10.C(原句标点:阿豺曰:“汝曹知否 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11.A(“奔走之疾”的“疾”指快速,“声非加疾也”的“疾”指猛烈。)
12.B(文中是说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同时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并非是“只有通过甥舅、婚姻等关系加以辅助才能安如泰山”
13.(1)竟然不知道自己一旦孤立无援后,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 (“殊”“既”“戕”各1分,句意3分)
(2(华刻想取代他的院长合比成为右师,便到平公那里去说合比的坏话,让平公把合比赶走。(“代”“逐”、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14.示例一:对比论证。文章将圣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与愚人抛弃九族,疏远自己的兄弟而独占利益进行对比,阐述了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示例二:举例论证。文章举宋昭公不听劝诚,除去诸位公子,以及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两个事例,论述宗族不互相保护的严重后果。(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5D(张诗重点描写了想象中蜀地的人文景观。)
同: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2分)不同:张诗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悲;(2)分)李诗则以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具有洒脱之意。(2分)
17.(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3)又闻子归啼夜月,杜鹃啼血猿哀鸣
18.顾名思义 ②有条不紊③不可或缺 ④怡然自得(每空1分)
19.客家人通常把用大米米浆制作的食品统称为“”,做是待客的最高礼仪。(4分)20.D(画波浪线句子与D项都用了比喻的手法。A.夸张。B.拟人。C.设问。)21.①辨别墨的品质优劣②有着悠久的历史③李墨之名由此而来(每空2分)
22.D(文中的“等”与A、B、C三项中的“等”都表示列举的煞尾。D项中的“等”指列举未尽。)
23.【参考立意】①选择无处不在,自主选择,青春无悔。②答案不止在选择,更在乎行动。③多样的人生,多样的精彩。④乐观、勇敢地面对困境。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麇鹿;飞得再高,也比不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患,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让他们知道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一个人如果爱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他的兄弟;爱他的祖宗,就同样会爱他的宗族。(人与自己家庭的关系)就如同枝叶依附于根干,手脚长在身体上,不可分离。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 实在是希望互相保护,抵御外敌啊。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你们各拿一支箭给我,我要演示个游戏。”一会儿对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去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慕利延却不能折断。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知道吗 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戮力同心,国家就可以稳固。”说完就死了。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没有不先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能够施加到他人身上。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与自己的兄弟们的关系,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竟然不知道自己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 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君王广施仁德国家才会安宁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坚强护卫。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如是什么事都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宋昭公将要除去群公子,乐豫说:“不能这样做,整个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庇护了。连葛藠这种植物都懂得去庇护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藠来比喻做人的道理,况且是国君呢 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受到它的保护却任由别人用斧子砍掉它’,这肯定不行,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对待本家公族,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的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 为什么要去掉他们呢 ”昭公不听乐豫的话,果然导致了国家大乱。华亥想取代他的兄长合比成为右师,便到平公那里去说合比的坏话,让平公把合比赶走。左师说:“你这个华亥呀,早晚必定要灭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对别人会怎么样呢 别人又会对你怎么样呢 ”过了不久,华亥果然逃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