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停》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枝,善怒窘穷,忧悲愉快……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达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另外,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和字是对等的。单体的字,像不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杷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宇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提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还有,在古代,中国人书写的笔是毛笔。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等区别,皆所以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未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者广、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燃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摘编自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书家的书法不仅能抒写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还能客观地表达出自然界山水崖谷、鸟兽虫鱼等各种变动的形象。
B.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书法则通过点、线、笔画,两者表现的方法虽然完全不同,但都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C.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地位独特,中国人将书法与绘画视为姐妹艺术,这些都与其使用的工具有很大关系。
D.书法艺术和音乐、建筑完全一样,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牌楼、亭子及庙宇等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都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可见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B.使用不如毛笔精妙的钢笔为书写工具,是欧美地区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独特的书法艺术的原因之一。
C.书家写字时需要解决千变万化的笔划结构问题,因而通过书法训练能够提升学者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
D.起始于象形的字,只有在达到“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后,才能成为美学对象。
3.结合材料,不列不能表现出书法具有生动形象之美的一项是(3分)
A.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李焕《赠零陵僧》
B.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C.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郑板桥《题画》
D.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偓《草书屏风》
4.中国书法具有能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特点,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4分)
5.东晋王羲之与发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其后乘带酒意,挥毫写成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记述当旧盛事,抒写人生感慨。传说王羲之后来曾再书《兰亭亭》,但均逊色于原作,其后历代书家、文人广为临摹,无一胜过原作。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三)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帖)”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洪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轻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红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礼,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哪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卷在他的为上,直摘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扶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侍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者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改)
文本二:
司马光宇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连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这预示着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来麻烦。
D.以史为鉴,推陈出新。两次砸缸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7.关于文本一中的工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摆在司马光宅院门口,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叙事上采取铺垫、伏笔等手法。
B.王拱辰在殿试时勇敢说出以前曾做过这个考试题目,让皇帝大悦,赐予他“诚信状元”称号。可见王拱辰最初也是个实诚人。
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中进士、殿试、出使、受排挤等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结尾“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彰显了主题。
8.文本一中塑造老年司马光时多次出现对“缸”的描述,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缸”的深层意蕴。(6分)
9.同样写了“砸缸”,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文本特点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
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①,五曰识谏。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人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正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②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祸;三也,侏儒③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因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俯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庄王猎于云梦,椒举④进谏曰:“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庄王曰:“善。不毅知诎强国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为富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戆谏:迁愚而刚直地劝谏。②隐士;善于说隐语的人。③侏儒:身材短小供奉宫廷的杂技艺人。④椒举:即春秋时楚国大夫伍举,为伍子胥祖父。因封于椒邑(在今安徽阜南),以邑为姓,故又称椒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B.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C.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D.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归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身而身不殆”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B. “乃屏钟鼓”与“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中的“钟鼓”含义不同。
C.“除竽瑟”与“扶辇下除”(《苏武传》)两句中的“除”字含义不同。
D. “敢有谏者死”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政”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平公下令有敢进谏的人处死罪,晋人咎犯说自己想凭借乐技拜见晋平公。咎犯坐到殿上,随即拿出钟磬竽瑟,但最终也没有演奏。
B.晋平公喜好声乐,不修整城邑,咎犯列举多点理由进行劝说。晋平公听后觉得有理,就废除声乐,与咎犯一起治理国政。
C.少孺子利用蝉、螳螂、黄雀见前不见后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王自悟其中的奥秘,达到说服吴王罢兵的目的。
D.椒举指出楚庄王打了许多猎物的原因是他的马好,使楚庄王领悟到自己兴兵对老百姓是没用的,应当善待百姓,于是楚庄王选择罢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4分)
(2)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这巡而不敢进。《过秦论》。(4分)
14.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文中咎犯、少孺子、椒举在讽谏君主时,分别采用丛了什么样的讽谏方法?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
司空曙
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
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
游客尽伤春色老,贫居还惜慕阴移。
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系诗人科考落第之作,诗人以给叔父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
B.诗歌首联使用的“微才”“末学”,二者含义虽略有不同、但都是诗人的自谦之词。C.由诗歌三、四句内容可知,叔父十分欣赏诗人的才华,诗人也因之先满感激与自豪。
D.“滞京师”的诗人不能像游客一样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故有辜负春色的慨叹。
16.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下第”的事情有怎样的态度?(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叠词和夸张手法描绘了一幅蜿蜒曲折的山路图。
(2)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3)古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兔,兽也”,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 ① 我们不禁感到诧异:a兔子是兽吗,是许惧错了,还是我们对“兽”的理解出了问题,抑我对“兔”与“兽”的认识古今不同?
“兽”,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守各者也,两足曰禽,四足曰兽”。所谓“守备者”,即需要守候时机,以备行猜的动物。b《辞海(第七版)》是这样解释的,“四足而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对“兽”的定义,古今相差不大。那为何我们会对将兔子视为“兽”感到诧异呢?c这在于我们所理解的“兔”与“兽”,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而是渗透着我们文化传统的文化意象。提及“兽”,我们常会想到“野兽”“猛兽”“怪兽”,甚至把普与具有卑劣行径的人联系起来,说他们是“ ② ”。可见,今天的我们对于“兽”的理解多持一种否定态度,而许慎的理解要更冲立一些。提及“兔”,我们脑海中呈现的多是 ③ 的家兔形象,而许慎对兔子的印象更有可能是活蹦乱跳、孔武有力的野兔。前者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联,而后者则更多与雄性化气质相关联,“家”“野”之别无形中深化了古今对免兽认识的对立与冲突,d因此,我们对把兔归为“兽”感到惊诧也就不足为奇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以下关于文中a b c d四个画线句子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句的逗号使用没有错误。
C. c句的关联词使用没有错误。
B. b句的括号使用没有错误。
D. d句的介词使用没有错误。
20.根据语段内容,概括我们对许慎“兔,兽也”的认知感到诧异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① ,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疗愁”等等。全世界范围内,萱草属有14个种,原产我国的就有11个种。因此,中国成为世界上萱草 ② 、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世界萱草属种质的自然分布中心。
萱草的花型与百合非常相似,英文名字为daylily,顾名思义就是只开一天的百合。萱草通常丛生生长,一枝花葶上会有多个花蕾,会陆续绽放。萱草的 ③ ,但群体花期长,有些品种能连续开花2~3个月,甚至达到半年之久。
萱草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古代游子要出门远行前,会在母亲居住的堂前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之情,忘却烦忧。唐朝的孟郊就曾在《游子》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同时,萱草耐寒、强健的优良特性也与中国母亲包容、韧性极强的优点是一致的。因此,早在母爱成为康乃馨的花语和寓意之前,我国就已经有把萱草作为母亲花的传统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现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范纸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结流畅,不超过8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做人要时时以“高线”来要求自我,不断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也有人认为,生活中一味高标,会疏离社会与人群,“水至清则无鱼”,无助于事业的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对“高线与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答案
1.C(A“客观地表达”错,材料一第2段说“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B“两者表现的方法主。完全不同”错,原文的表述是“不是完全像绘画”。D原文说书法“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这是拿书法与音乐、建筑类比,并不是说两者完全一样。)
2.A(因果推断不成立。据材料二,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美学的基础,是因为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可视为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中国人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作者以牌楼、庙宇等建筑为例,是为了说明“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虽然“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导源于中国书法的风格”也可以印证“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的观点,但不能推断出这个结论。)
3.C(题干要求是“书法具有生动形象之美”,而C项主要表达的是书画相通的意思。A“走笔如旋风”“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等句子体现出书法的生动之美;B“壁上龙蛇飞动”写出书法的灵动之美;D“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写出怀素书法的生动形象之美。)
4.①书家通过点、线、笔画表现生命形象,暗示着对这些形象的情感,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②汉字象形的构造特点使书家的字能达到“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艺术境界。③毛笔这一独特的书写工具便于书写者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4分,任答出一点得2分)
5.①书法作品不但讲究书写的技法,更讲究作品情境交融的意境,只有二者完英结合才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1分)
②《兰亭集序》之所以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除了王羲之的书法造诣高超外,还因为作品中融入他参加兰亭聚会时的兴致情感。(2分)
③王羲之再书时,技法虽在而其时的情感已不再,后世临摹者更难以真正感受他当时的激情,故都不如原作。(1分)
6.B(“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
7.D(“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翠前”错误。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职宰相而者意攀附,文中无证据表明他要陷害司马光。另外,“推至幕前”也表述不当,这里仍是以司马光为描写对象,并未对王拱辰做直接描写。)
8.①金钱的诱惑以及内心贪婪的欲望。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
②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
③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生活中的不明情况的发生,令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形象塑造上,文本一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既写到司马光坚守节操,也写到他犹疑、纠结;文木二真实客观,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
②叙事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有铺垫伏笔,曲折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文本二平铺直叙,简约明了。
③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句意为:晋平公喜好音乐,在国内征收赋税多,却不修整城邑,还说:“有敢进谏的人处死罪。”都城的人都为此担忧。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求见守宫门的门大夫说:“我听说主君喜好音乐,因此以乐技术见。”在“乐”前断,“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都是动宾结构,主语均是晋平公;且与其后“不治城郭”“曰”的主语一脉相承。如果在“乐”后断,“其贼敛”独立成句,做不了后文的主语,排除A和C。在“见”前断,“有……者”固定句式,咎犯做下文“见”“曰”的主语,所言内容符合下文内容:如果在“见”后断,“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变为“门大夫”之言,与下文不符,排除D。)
11.D(A.“在身刑身不殆”中的“殆”和“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殆”意为危险。B.“乃屏钟鼓”中的“钟鼓”指乐器;“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钟鼓”指击钟敲鼓,代指富贵生活。C.“除竽瑟”中“除”为动词,意为“清除、去掉”,“扶辇下除”《苏武传》)中“除”为名词,是“门与屏之间的通道”。D.“敢有谏者死。”中的“敢”是助动词,表示“有胆量做某件事情”;“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是自言冒昧的谦辞)
I2.A(A.“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中“则出钟磬竽瑟”的主语承前省略,应为“晋平公。”另外、“钟磬竽瑟”泛指各种打击与管弦乐器,咎犯不可能随身携带这么多乐器入殿,故“咎犯……随即拿出钟磐竽瑟”错误,应为“晋平公就摆出钟磬竽瑟等乐器”)
13.(1)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五指,晋平公向隐官问道:“猜猜这是什么意思?”(申:伸出、伸展,诎:弯曲,占:预测、猜测,每个要点1分,句意1分)
(2)秦国人打开关门迎击敌人,九国的军队却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延:迎击,师:军队,逡巡:迟疑不决、徘徊不前,每个要点1分,句意1分)
14.(1)咎犯:先投其所好,转而用隐语(或谜语)方式巧妙讽谏。
(2)少孺子:用比喻(以物喻人)方式讽谏。
(3)椒举:采用类比方式讽谏。(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进谏的方式有五种:一叫正谏,二叫降谏,三州忠谏,四川戆谏,五叫讽谏。君主有过过失而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还要坚特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但最终还不被采用,那进谏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明智的人揣测君主的心理,权衡时势,掌握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向上不危及君主,向下不危及自身。这祥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无危难,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
晋平公喜好音乐,他增加贼税征收,却不修整城邑,并且说:“有敢劝谏的人处死刑。”都城的人都为此而忧虑。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求见宫城的守门长官,说:“我听说国君喜好音乐,所以凭借乐技术见君主。”守门长官进去报告:“晋国人咎犯打算凭借乐技拜见君上。”平公说:“请他进来。”咎犯坐到殿上,平公就拿出钟磬竽瑟,让咎犯演奏。咎犯坐了一会儿,平公说:“你倒是奏乐啊?”咎犯答道:“我不会奏乐,我善于猜谜。”平公召来十二个善于隐语的官员。(隐官:专说隐语度辞以供皇帝取乐的人。)咎犯说:“我情愿冒死侍奉主君。”平公说:“好的。”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五指,平公向隐官问道:“猜猜这是什么意思?”隐官们都说:“不知道。”平公说:“你们都下去吧。”咎犯就依次伸出手指说:“第一点,君王所游之处雕梁画栋,但城池却年久失修。第二点,君王宫殿里梁柱上都裹着绣制布料、而士民连麻布衣服都没得穿。第三点,为君王取乐的侏儒都有喝不完的酒,而敢死之士反而忍受饥渴。第四点,老百姓忍饥挨饿,而君王的马反而有粮食吃。第五点,亲近的大臣不敢劝谏,远方的臣子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平公说:“说得好。”于是撤去钟鼓声乐,去掉(撤去)竽瑟,便和咎犯一同治理国家。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左右的人说:“有敢于劝谏的人处死。”舍人中有个名叫少孺子的,想要进谏却又不敢,就怀揣弹丸拿着弹弓,在后花园游走。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有三个早上。吴王问他:“你过来,何苦把衣服打湿成这样?”少孺予回答说:“园中有棵树,那树上有只蝉。蝉在高处唱表歌饮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者身子屈着前肢在树枝上想要捕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取樊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边。这三种动物,都想要努力获取它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身后有祸患。”吴王说:“讲得好啊!”于是就罢兵停止进攻楚国。
楚庄王攻打阳夏,出师很久而不罢兵,群臣想要劝谏却没人敢。楚庄王在云梦打猎,伍举上前劝谏说:“大王之所以能多猎获禽兽,是因为有马。如果大王的国家灭亡了,大王又怎么能得到马呢?”楚庄王说:“好。我知道降服强国可以称霸诸侯,知道获得土地可以成为富国,却忘记了我的百姓不愿为此效力。”第二天,楚庄王请众大夫饮酒,并让伍举作上座之客,撤回了进攻阳夏的军队。
15.D(D.“不能像游客一样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故有辜负春色的慨叹”错,“游客尽伤春色老”中“伤春”的真正原因是落地,无心欣赏春色。)
16.含意:自己想归隐江海纵情山水,希望叔父将来能告知自己“得桂枝”的人。(2分)
态度:①一方面对“下第”难以释怀,想归隐山水以排遣;(2分)
②另六面又关心“得桂枝”之人,希望自己日后能够登科及第(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评价作者思想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尾联“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江海寻山”代表纵情山水的生活,“欲”表明诗人想要过这样的生活;“得桂枝”意为“蟾宫折桂”,代表科举中第。此句意思是:自己想归隐江海纵情山冰,希望叔父将来能告知自己“得桂枝”的人。
第二问:从题目“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可知,诗人此次科举落地,因而“欲归江海寻山去”是想要通过游山玩水派遣落第之苦闷;同时又渴望从叔父那里得知今年缩宫折桂的人是谁,表明诗人并不甘心落第,仍有登科及第的想法。可见,一方面对“下第”难以释怀,想归隐山水以排遗;另一方面又关心“得桂枝”之人,希望自己日后能够登科及第。
17.(1)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示例一: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胎
示例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示例三: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示例四: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提升(每空1分)
18.①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②衣冠禽兽
③静如处子
(每空1分,第2空填“人面兽心”从宽也可得分,第3空填“温顺可爱”等四字词语不得分)
【详解】第①处,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许慎说“兔,兽也”,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故此处可填“相去甚远”或“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大相径庭:指彼此有很大差距或完全相反。
第②处,结合“把兽与具有卑劣行径的人联系起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行为华劣,如同禽兽的人,故此处可填“衣冠禽兽”。衣冠禽兽:指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生的人。
第③处,根据与后文“活蹦乱跳、孔武有力”的“雄性化气质”相对立,与后文“前者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联”相匹配,故选择描写温柔、和顺、安静的词语,故此处可填“静如处子”。静如处子:意思是不动的时候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
19.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 a句第一个句子为独立问句,“吗”后的逗号应改为问号。B. b向括号里的内容是对《辞海》这部书的补充说明,故而应把括号移到书名号外。C. c句的关联词“不只是……而是……”搭配不当,根据句意,应改为“不只是……更是……”
20.①兔有温和柔顺的女性气质;
②兽字在文化上带眨义色彩。(每点2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中强调“我们感到诧异的原因”,故要从我们对“兔”与“兽”的理解上切入。由原文“前者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联”可知,兔有温和柔顺的女性气质;由原文“提及‘兽’,我们常会想到‘野兽’‘猛兽’‘怪兽’,甚至把兽与具有卑劣行径的人联系起来”“今天的我们对于‘兽’的理解多持一种否定态度”可知,兽字在文化上带贬义色彩。
21.①萱草别名众多(萱草有许多别名)
②种类最多(极多)
③单朵花只能绽放一天(单朵花花期短)(每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有‘金针’‘黄花莱’‘忘忧草’‘疗愁’等等”名称和“萤草属……”推断①处是说蓝草的名称很多,可以填入“萱草别名众多(萱草有许多别名)”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文“萤草属有14个种,原产我国的就有11个种”,推断此处是说中国的萱草种类极多,②处可以填入“种类最多(极多)”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后文“但群体花期长……”可知,所填内容与后文构成转折关系:再结合上文“只开一天的百合”,可以推断③处可以填入“单朵花只能绽放一天(单朵花花期短)”之类的内容。
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22.因为古代游子远行前,会在母亲堂前种植查草,以减轻母亲的思念,(1分)同时,萱草耐寒、强健的特性与母亲包容、韧性极强的优点一致,(1分)所以我国有把萱草作为母亲花的传统。(因果关系1分,句子通顺无语病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要提取第三段的关键信息“古代游子要出门远行前,会在母亲居住的堂前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之情,忘却烦忧”“同时,萱草耐寒、强健的优良特性也与中国母亲包容、韧性极强的优点是一致的”“因此,早在母爱成为康乃馨的花语和寓意之前,我国就已经有把萱草作为母亲花的传统了”然后,再根据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
23.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两种观点,一种是做人应以“高线”来要求自我,提高人生境界;另一种是认为一味高标,会疏离社会与人群,无助于事业的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任务要求是以“高线与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具体看来,“高线”是白我追求的理想境界,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完善人品操行来接近它:“底线”是做人不应该去轻易触碰的警戒线。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做人的“高线”和“底线”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如“真”“善”“美”为做人的高线,而“假”“丑”“恶”则为做人的底线。追求“高线”可能会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收获的会是精神的充实和人格境界的提升。突破“底线”,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成功,但败坏的却是自我的修行、内心的道德和社会的风气。
行文构思时,需要围绕“高线”与“底线”这两个词的内涵进行思辨。或以“高线”为目标,以“底线”为基准;或思考守住“底线”、追求“高线”的同时,如何与他者、社会智慧相处。写作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表达个人的看法。如以“培养高尚情操,恪守底线原则”为论点,可分别从对精神层次的高追求与做人的基本原则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二者缺一不可。无原则的追求精神的高格就会流于虚无,无“高线”地恪守原则就没有境界的提升,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品德修养的要求既要有高标准,又要有基本原则。
立意:
1.树立道德“高线”,守牢规则“底线”。
2.培养高尚情操,恪守底线原则。
3.修养造就人生的高度,底线决定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