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元代学者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材料二:
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间和时代之间,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
(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两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其中很多成果就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
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
C.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D.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继承史论结合这一优良传统,就能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推动中国特色史学的大发展。
C.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 子
韩映山
“你这就去吗?”娘在屋里问,“早些回来,记着赶鸭子。”
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鸭子“噗隆隆”地飞到水里去了。中秋像嘱咐小孩儿似的说:“别老在水里玩!傍晚我撑船赶你们。大凸头再调皮,八月十五就杀肉吃。”鸭子好像没理会,扎着猛子跑了。
淀边有一只漂在水里的小船,油光锃亮。中秋提了锚,登上小船,小船轻轻一歪。他点了一篙,小船翘着头离开岸。
这个小村,在白洋淀的东南岸。潴泷河的水流到这儿,向西一拐,注入白洋淀。村东是河套,种着满洼的高粱、棒子。闲时,淀里可以搞副业。
别看中秋只有十八岁,摆弄小船是他的拿手戏,他撑的小船不偏不斜不晃。小船前头的水,涌得哗哗响。
这只小船,是他父亲亲手制造的。中秋小时受穷,全家就靠它摆脚度日。没脚摆,便到北淀摘菱角卖钱。父亲临死,把船遗留给他,嘱咐他好好珍重,说这是他们的“传家宝”。中秋记住父亲的遗言,小心地使用,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
小船穿过一片苇塘,来到河门,河门处,有一个人在打鱼,戴个大草帽。他知道这是支书李光月。
“叫嘛吓住了?把网拉得那么慢。”中秋笑着问。
支书抬起头来,笑着说:“紧打鱼,慢拉网——拉快了,有鱼也得跳喽。你这是干吗去呀?”
“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中秋近前看了看,笑了,指着篓里那条小黄瓜鱼说,“这条鱼有好几斤,可是得让它再活个百儿八十年的。”
支书也笑了,说:“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水?鱼们等着接水头?”
“不会吧。”中秋说,“鱼知道吗?”
“这是打鱼的经验,一没鱼,河里就要来水。常说:鱼知万里江洪。你没见前两天那场大雨浇山来?我们要防备着。”
中秋撑着小船,看着前边的河岸,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他想着,小船入了河门,顺着河往南撑。河里水很平静,金黄色的蜻蜓,一群群地,在河面上空飞舞。
小船又走一段路,靠了岸。中秋跳下来,拴好船,上了河岸,来到高粱地。
高粱正晒红米,沉甸甸的大穗头,左播右摆。那边地里的棒子,一棵上长两三个。花红线儿在微风中飘抖。有两棵叫风吹倒了,他赶紧过去扶好。又拣着脚儿走,生怕踩了垄间种植的豆丛。
他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摆,直搅中秋的身子。
中秋急忙出了高粱地,看见西北天际,一大片黑云,像野马一样,四面奔驰,一会儿布满天空。他担心地跑上河岸。
“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
水势非常汹涌,河中心漂着一片片的白沫,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小船被水冲得打转转,原先拴船的地方,现在满是水了,看着将要平槽。
中秋把船靠拢岸,跳了上去,小船自己就开了。他赶紧把锚提上船,点起一篙,小船顺流下去。他要急忙告诉村里去,叫大伙儿来护险——保护一年来辛勤劳累所种植的果实。
中秋撑的小船,离开了水皮,像要飞起来。
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
“哗哗哗哗”——这是流水的声音。中秋细听,有人喊:“快堵!我去寻秫秸。”
“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
他顺着声音,来到近前,支书李光月正领着三个人,慌慌张张地堵口子。
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
中秋使劲儿撑了一篙,小船靠了岸。他紧忙地拴好船,跳上岸,抓过别人的一只锨,往口子里填土。
口子越开越大,填上的土,都被水冲走了。天上又掉下雨来,支书急忙纵身一跃,跳到口子里;中秋紧跟着也下去,一面招呼那两个人:“我们挡着水,你俩赶快往我们身后填土,这样水流慢些。”
支书又说:“赶紧拿过我那网来堵上口子!”
雨越下越大,两只锹不顶事,放上的土,还没冲走的多。口子越开越宽,看看将有一丈多宽了。
中秋看看满洼的庄稼,又看看支书。他突地从水中跳上来说:“光月叔!你也上来。”他三步两步走到船上。对于他的举动谁也不明白。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
两个人看看油光锃亮的小船,有点犹豫。支书说:“只有这样了!填吧。”
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嘘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
村里赶来好多人,知道了这件事,都受了很大感动。雨渐渐停了,中秋脱下湿透的衣服,拧了拧又穿上。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
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
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
支书点点头,笑了笑。
中秋顺着河沿跑下去了。
(原载《天津日报》1952年10月6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充分体现了中秋对这个“传家宝”的爱惜,这也是对父亲遗言的遵从。
B.支书李光月由打鱼的情况联想到河里可能要发水并表示“要防备着”,显示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
C.中秋在回村叫大伙儿来护险途中把小船撑得“像要飞起来”,以致震塌河岸的土块,可见他当时心情何等急迫。
D.小船沉入水底堵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嘘了口气”,这一细节表明他一心只想护岸保粮,完全不计个人损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中秋对鸭子说的一番话,就像嘱咐小孩子似的,情趣盎然,读之令人忍俊不禁,生动地展现出这个十八岁青年天真纯朴的一面。
B.小说中巧妙运用插叙手法,交代小船的来历及其对于中秋一家的重要意义,这样更能彰显后文中秋为保护河岸而舍弃小船的无私奉献精神。
C.小说叙述中秋一天之内的经历,时间集中,情节紧凑,故事简单但写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主人公中秋的形象随着情节发展愈来愈丰满。
D.小说将清丽幽静的水乡风景与纯朴善良的美好人性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非常富有诗情画意。
8.请以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9.小说中两次写到支书“笑”,请分析“笑”中所包含的支书心理以及这样写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
D.善刀而藏之 善:认为……好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
B.进乎技矣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D.官知止而神欲行 提刀而立
12. 对下面两句话的翻译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未尝见全牛也。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B.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C.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
D.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诗意化地展现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艺术。
B.第二段写文惠君的赞叹与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精湛,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C.第三段中,庖丁以自己解牛的经历、感悟、表现等诠释了自己对“道”的追求。
D.末段表明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兴趣,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
14.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每空2分)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本原因是他“所好者道也”。解牛时,他能够“①______”、“②_____”地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而当他面对牛筋骨交错聚结的难解之处时,他又能够以“③_____”的态度与“④_____”的动作去谨慎面对、细心处理,不鲁莽、草率地对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④。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维、保三州,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围绕“望”字展开,首联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抒写“望”之感慨,尾联点出由“望”引发的忧虑。
B.首联视野开阔,从终年积雪的西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写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由近及远地写所“望”。
C.颔联“海内风尘”指战乱,呼应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有关的“南浦”“万里桥”等内容。
D.诗人虽身居草堂,但依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感情深沉,体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16. 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在弟子曾皙说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不同时,孔子用这句话来鼓励弟子:“ , ”。
(2)本册书中孔子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 , ”。
(3)孔子哂笑弟子子路的原因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皮影戏又名“皮人戏”,在腾冲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腾冲皮影戏以牛皮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开始雕刻前,需要先进行浆皮、压皮、晾晒、打磨等环节,让牛皮变得坚韧透亮,再将画好的画稿附着在皮子上,用小刀雕刻成形后上色。“《封神演义》里的神兽谁也没见过,但刘永周可以根据书里的描述,将它们画出来,并制作成 ① 的皮影。”腾冲市文化馆馆长段应宗说。除了皮影做得好,刘永周的演技也 ② 。他对台词过目不忘,登台的第一场戏《水浒传之三打祝家庄》,面对上千观众,近4个小时的戏,刘永周未出现任何纰漏。他唱腔高亢嘹亮,表演《杨家将》里的杨六郎哭灵,刘永周一出“悲腔”唱哭了台下观众。
据统计,腾冲皮影戏的剧目约有三四百出,尤以三国、封神、水浒、西游等连台本戏居多。有着“土电影”之称的皮影戏,曾是农村百姓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一声声唱腔里,皮影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 地根植进他们心中。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个别国家和集团的“家法”和“帮规”不能取代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B.现实证明,长期过度的自由主义治理使不少西方国家丧失了在危机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胆识与能力,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C.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D.数据显示,在打造中国新的“电竞之都”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开展六年之后,绍兴已经为位于上虞区的e游小镇招徕大约1.1万名专业人才。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花椒的麻味主要由酰胺类物质产生,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酰胺,包括各类山椒素与花椒素等,主要存在于花椒果实表面的凸起中。我们咬到花椒的时候会觉得特别麻,其实 ① ,使含有花椒麻素的花椒油渗出。 ② ,那就是一看、二捏、三闻、四尝。首先看外表,主要是看花椒的色泽、椒粒的大小、开口的多少以及有无杂质,花椒表面的小疙瘩越多,说明花椒越香越麻。其次捏,感受花椒是否干燥,干燥的花椒捏起来会发出“沙沙”的响声。然后是闻气味,抓起一小把花椒,握住片刻, ③ ,而不是霉变的味道或其他杂味的,就说明是好的花椒。最后是尝,( ),这时你再仔细揣摩这花椒是否带有苦味、涩味等异常味道,只有麻味醇正者,方称得是上品。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意取一粒花椒,用舌尖去感触,然后用牙齿轻轻咬开它。
B.取花椒中的任何一粒,牙齿轻轻咬开它,然后用舌尖去感触。
C.随意取一粒花椒,用牙齿轻轻咬开它,然后用舌尖去感触。
D.取花椒中的任何一粒,用舌尖去感触,牙齿轻轻咬开它。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处2分,共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书法、印章、京剧、武术、茶道、乐器、国画、对联,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服饰文化、美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
B 2. C 3. D
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每条1分)
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答对其中3条即满分)
【解析】
B(“两种”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应该是“三种”。)
C(“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
D(A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项,“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
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每点1分,共4分) (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据此可概括出: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据此可概括出: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出: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出: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
6. C 7. D
8. ①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
②路遇支书,担心河里发水;
③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
④回村叫人护险,被支书喊住帮忙;
⑤沉下小船,堵住口子;
⑥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大意正确即可)
9. 心理:①第一次“笑”是为中秋舍弃小船并成功地堵塞住河岸口子而感到轻松、高兴;
②第二次“笑”是对中秋的观点表示赞成,为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感到欣慰。(每条3分)
作用:从侧面衬托了中秋机智果断、大公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美好形象,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把小船撑得‘像要飞起来’,以致震塌河岸的土块”说法错误。原文中只说“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这更有可能是由于河水浸泡而塌下来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将清丽幽静的水乡风景与纯朴善良的美好人性有机结合”中“清丽幽静”说法错误,小说中的景物特点应是热烈、绚丽、生机勃勃的;“天人合一”也不妥当,大家众志成城,用小船堵住缺口,体现了人定胜天。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
小说的开头,从“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 “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可知,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
接着,从“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水?鱼们等着接水头?”“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可知,中秋路遇支书,担心河里发水。
从“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摆,直搅中秋的身子”“ ‘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等内容可知,中秋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
从“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可知,中秋回村叫人护险,被支书喊住帮忙。
从“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可知,中秋沉下小船,堵住口子。
最后,从“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可知,中秋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支书第一次“笑”,“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嘘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此处支书笑了,是因为经历刚才的险情,如果不是中秋大公无私的舍弃小船,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庄稼可能就会受灾。所以此处的笑是支书因中秋舍弃小船并成功地堵塞住河岸口子而感到轻松、高兴。
支书第二次“笑”,“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支书点点头,笑了笑”,此处支书的“笑”以及“点头”,表明支书对中秋的观点表示赞成,中秋年龄不大,却对事物看得如此通透,从中也可以看出中秋大公无私和爱惜财物的品格。支书是感到欣慰的“笑”。
两次“笑”的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中秋这一人物形象,点明小说的主旨。因为中秋大公无私的行为,为了集体的庄稼不受水灾,他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小船,但他又对财产非常爱惜,不愿让财产无端受到损失。所以,对支书两次“笑”的描写,侧面衬托了中秋机智果断、大公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美好形象,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答案】
10.D 11.C 12.A 13.D
14.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 动刀甚微(每空2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善:揩拭。句意: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为,介词,替,给。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为,动词,做、下刀。句意: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B.介词,相当于“于”,比。句意:比技术更进一筹。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C.以,都是介词,凭借,用。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D.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全牛”,指完整的牛。句意: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②“若新发于硎”,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句意: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兴趣,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错误,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并非“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而是从这番话里悟出了养生的道理。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的提示,可筛选出原文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两句话。
根据“面对牛筋骨交错聚结的难解之处时”,可找出态度为“怵然为戒”,动作为“动刀甚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
B
16. ①对时局的感伤(或“忧国忧民之情”):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对国家局势充满担忧。
②对亲人的思念:战乱频仍,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④对自己未能报国的惭愧: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语含惭愧。(每条2分,答对3条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由近及远地写所‘望’”错误。“西山白雪三城戍”为远景,“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近景,应该是“由远及近”地写所“望”。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颈联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而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答案】
17、(1)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每空1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答案】
18. ①惟妙惟肖 ②炉火纯青 ③潜移默化 (第一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应是形容刘永周雕出的神兽非 常生动、逼真。可以填入“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第二空,从前文“除了皮影做得好,刘永周的演技也”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刘永周的演技水平高。可以填入“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第三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农村百姓的心中,可以填入“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每空1分)
19. D(文中“土电影”引号表特定称谓。A.“家法”和“帮规”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画虎不成反类犬”中引号表示引用。C.“钦差大臣”中引号表示讽刺否定。D.“电竞之都”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0. 正确的句子: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改对1处给2分,2处给5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逻辑顺序不当,应调整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②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对”,应在“延续”前加上介词“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C(语境强调人的一系列动作,主语都为人,所以“用牙齿轻轻咬开它”与前后文衔接更好,排除BD;再比较AC,“用牙齿轻轻咬开它,然后用舌尖去感触”更符合逻辑,排除A。)
22. ①就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
②挑选花椒时主要有四个步骤
③可以闻到花椒香气的(每空2分)
(第①空,依据前文“主要存在于花椒果实表面的凸起中”可知,我们咬到花椒的时候会觉得特别麻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所以可填:就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第②空,所填句子是个统领句,依据后文“那就是一看、二捏、三闻、四尝”,这里可填:挑选花椒时主要有四个步骤。第③空,结合前文的“然后是闻气味”、后文的“而不是霉变的味道或其他杂味的”可知,闻到的应是花椒的香味。所以可填:可以闻到花椒香气的。)
四、写作(60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23.【写作提示】
从材料来看,关键词是中国传统文化,话题是怎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那么,作文立意就应该尊重材料的指向和意图。审视题目,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文章要回答为什么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挖掘或展开。
由此,我们可从如下角度立意:
①传统文化魅力无穷;
②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③抢救传统艺术势在必行;
④传承和发扬不是复古;
⑤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自信和自立之本;
⑥传承是必须的,发扬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