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8 22:14: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下《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竺可桢(zhú)  翩然(piān) 孕育(yùn) 重峦叠嶂(zhàng)
B. 萌发(méng) 农谚(yàn) 延迟(yán) 销声匿迹(nuò)
C. 簌簌(sù) 丘陵(líng)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 经度(jìng) 差别(chā) 海棠(táng) 草长莺飞(yī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苏醒 悬殊 次第 淋漓尽至 B. 区域 调察 避免 北雁南飞
C. 榆树 丘陵 海堂 周而复始 D. 瑰丽 显著 损害 割麦插禾
3.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 载途的寒冬(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B.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C.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 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斡旋:周旋,在人多的地方旋转)
D.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垂珠帘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 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6. 本文《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由时间到空间 B. 由空间到时间
C. 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D. 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
7.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 文中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C.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D. 结合文中介绍的影响物候来临的四大因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纬度的差异。
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生于贫困家庭的保尔·柯察金,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
B. 我梦见了那条熟悉的大街,像我当时一样大小的孩子们,在街上奔跑、嬉闹,他们的笑脸显得格外好看……
C.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5G网络的结合,会让以前觉得难以实现的事情变得简单。”史广顺说:“这将催生更多创新运用及业态。”
D. 善于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善于学习,其结果或者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甚至会适得其反。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①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方便记忆,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段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一幅风景画,请你写一个片段来描写一下“春天”的美丽。(200字左右)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1. 你所在的“青春风采”文学社正开展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
传统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丁兴旺、迎祥纳福;冬至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请从“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中任选一个节气(示例除外),阐释其含义。
【示例】节气:惊蛰
含义: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地下蛰伏冬眠的昆虫。
节气:__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孔佳零
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竟然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②青冈栎又叫青冈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是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晴天,它的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合成占了优势,所以叶片呈绿色。而青冈栎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久旱将要下雨前,干旱、闷热的天气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占了优势,因而叶片变红;当雨后转晴,叶绿素的合成又占了优势,所以树叶又变成了绿色。于是,青冈栎树叶的颜色变化,就成了预报天气的“晴雨表”。
④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红花葱兰开花的时候,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这种神奇植物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红花葱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种植。
⑤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其实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它的叶片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们预报了天气:如果叶片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明天天气晴朗;反过来,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⑥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气温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
(选自《科学探秘》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采用了_________顺序,依次介绍了青冈树、_________、_________、预报天气的奇特功能。
(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 (1)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2) 年迟十天左右,比 (3)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⑧段中的“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前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分析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
【解答】
A.准确,注意“竺可桢”的读音。
B.有误,“销声匿迹”的准确读音“xiāo shēng nì jì”。
C.有误,“风雪载途”的准确读音“fēng xuě zài tú”。
D.有误,“经度”的读音是“jīng dù”。
故选A。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
A项,“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
B项,“调察”应为“调查”;
C项,“海堂”应为“海棠”。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与运用能力。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不仅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要注意它的感彩等。学习与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平常容易用错的词语,重点标记或抄在小本子上,多加复习。若对某个词语有疑问,要及时翻阅字典,以便准确记忆并且加强记忆。
【解答】
A.“载途”的意思是“满路,有遍地的意思”,用在这里合适。故A正确。
B.“ 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这里合适。故B正确。
C.“斡旋”的意思是“调解周旋;扭转 ;挽回”,用在这里不合适。故C不正确。
D.“垂珠帘珑”的意思是“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用在这里合适。故D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解答】
A.正确;
B.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活动”;
C.“连胜三局”表意不明,可以在“连胜三局”之前加上“阿尔法狗”,“再次”不合逻辑,句中没有“第一次”。
D.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故选A。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
此题可通过读,结合逻辑顺序排列。语境中提到气候与物候两个名词,再结合空格后提到的“小满”可知空格中要以“小满”为描述重点,③为第一句;结合上句中的“节气”一词进一步阐释,④为第二句;结合“物”这一语境理解①为第三句;②对以上描述作了小结,是尾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④①②。故C排序正确。
ABD排序错误。
故选C。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的判断,首选应该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多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其次,寻找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多有表示时间的推移、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词;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往往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因此”等。最后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解答】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是一种逻辑顺序。
故选C。
7.【答案】D
【解析】该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需要认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注意典型例句中的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的话要用引号。
【解答】
ABD正确。
C项错误。把“冒号”改为“逗号”。
故选C。
9.【答案】①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 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补写要看示例,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做此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这样才能让上下句联系紧密,内容完整。①本句续写要看前面的句子内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是写农业的,后面是一个表示结果的句子“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是写农事和季节变化关系的,中间续写的句子需要把农业和气象联系起来,应该写“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②句中前面写目的“为了方便记忆”,后面写一首节气歌,中间续写的句子应该是把这两句连接起来,所以应该写“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10.【答案】答案示例:
春天来了,看!小燕子从南方赶回来,在湛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小鸟站在枝头,唱起了动听的歌儿;柳枝摇着长长的辫子,摆来摆去;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美丽的花朵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清凉的河水欢快地流着,在叮咚叮咚地弹琴。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下“春天”的美丽。(200字左右)。春天的景物描写注意抓住燕子、小鸟、花儿、柳枝、河水等动植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下春天美丽的景色,
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1.【答案】(1)示例:春节挂灯笼 寓意红红火火 吉祥如意(意对即可)
(2)示例:雨水 开始降水,雨量逐渐增多。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作答时仔细读题,注意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传统节日+活动,寓意……(四字短语)、……(四字短语)。
(2)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作答时应首先理解所选节气的含义,注意题干在选择节气方面的限制,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节气的含义即可。
12.【答案】(1)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逻辑 红花葱兰(或:风雨花) 含羞草 三色堇
(2)结构上,这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由上文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能预测天气,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解释。
(3)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表明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这种现象预示着有下雨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三色堇的叶片比作温度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
(5)示例: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
【解析】略
13.【答案】【小题1】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小题2】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小题3】
(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复杂灵敏这一“活”的特点。
(2)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两种说明方法即可)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4】
(1)“可能”表示估计推测,因为造成损失的原因很多,能注意到物候,选择到适宜的播种日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避免损失。“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凡是”表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运用“凡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
“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把握能力。说明对象就是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它所要说明的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它所要说明的事理。通读全文可知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选文主要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这四个词语,可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所以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此题考查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锁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阅读文本可知,选文第⑧段中的“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此题考查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题时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本题(1)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复杂灵敏这一“活”的特点。(2)句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两种说明方法即可)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能力。完成这类考题,可从以下两点入手:①在语境中体会加点词语的准确性;②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答题的方法是“抄下它,解释它,带入它,比较它(正反两面说清它),肯定它(得结论)”。本题(1)句中“可能”表示估计推测,因为造成损失的原因很多,能注意到物候,选择到适宜的播种日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避免损失。“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凡是”表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运用“凡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分析能力。文章题目往往关联文章的中心,意蕴深邃,有丰富的意义,不可只从字面理解。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说明对象。③吸引读者兴趣。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