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阅读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
1. 灯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⑤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⑥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⑦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⑧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有删减)
(1) 作者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请说说在第③④⑤段中结的“缘”有哪些?
(2) 题目是《灯笼》文章开头却没有写灯笼,第一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请简要说说“灯笼”在文章中的作用?
(4) 品析下列语句的深刻内涵: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传统灯笼玩耍记
丁彩玲
①那些年,那些岁,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九前后,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孩子们,又迎来了一段兴奋激动的好日子,这就是年年岁岁必过的灯笼会。
②那时,普通人家照明多是15 W、25 W、40 W的电灯泡,晚上发着昏黄的光。街道巷子,隔很远一段栽着一根冒天高的电线杆,顶端安装着同样发着昏黄的光的电灯泡。到了天黑,院子是黑洞洞的,街上也是雾雾的黑。当一盏盏灯笼,尤其是那火红火红的圆灯笼,从一扇扇门里出现在院子里,出现在街头巷尾时,那是何等的景象啊!那种从心底扑扑涌动的热潮,那份因震撼而引起的微微颤抖。【甲】
③天还亮着,就盼着天快黑,急切的心情连晚饭也无了滋味。无了胃口的孩子们,好不容易挨到天麻胡黑,就开始催着大人点灯笼了。
④那时的灯笼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是小家庭作坊,主要原材料是竹子、绢、纱、纸张、颜料、浆糊、细铁丝,灯笼的光源是用羊油灌制的红蜡,蜡的中心有一根小木棍。每个灯笼底部都有铁丝扭成的一个圆环,是插入蜡棍的。棍下拽一个小萝卜块用以稳定小红蜡。点亮灯笼是个小心活儿,稍大意,蜡点亮了,拽蜡时灯笼就烧着了,还没耍灯,灯先烧了,那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孩子会无休止地和大人哭闹。所以点灯时,大人小心翼翼,孩子屏住呼吸,锁着眉头。孩子急切地看着大人:先抓住细棍,把红蜡顶出灯笼外,倾斜着用火柴慢慢将蜡点亮,然后扶正灯笼和蜡在同一直线,将蜡慢慢拽到铁环处,然后把蜡棍插入备好的萝卜块上。灯笼点亮了,大人松了口气,孩子喜笑颜开挑着灯笼出了门。【乙】
⑤站了一院子穿新衣、戴新帽的孩子们,一人手中挑着一个灯笼,火红蛋蛋灯笼,红光闪闪,地上红晕一圈圈;莲花灯,花朵水嫩水嫩,荷叶绿莹莹;鲤鱼灯肥肚子,鼓眼泡,摇头摆尾,影子映到院墙上,像演灯影戏;兔娃灯,大耳朵,短尾巴,豁豁嘴红嘟嘟的可爱;绵羊灯,雪白的绒毛,四个蹄蹄装着木轮,满院子地转。还有蚂蚱灯、花篮灯、长命百岁灯……各式各样的灯笼出自无数能工巧匠之手,五颜六色,夺目亮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丙】
⑥天上月亮已露出皎洁的面庞,院子的角角落落被点亮,平日的黑暗被驱散,院子成了灯笼的会所,灯笼的世界。孩子们叽叽喳喳换了一支又一支红蜡,大人们欢声笑语,看灯笼,扯闲话。【丁】
⑦院子玩够了,一溜一串,挑着灯笼,出了大门,到了街巷,呵!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不知谁的灯笼烧着了,一团火焰呼呼腾起,一阵惊呼!一阵骚动!……夜深了,蜡用完了,于是灯笼阵中唱起了“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明日晚上再来过灯笼会……”
⑧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得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
⑨不知由何时起,价贱的纸灯笼、绢灯笼、纱绸灯笼变成了摔不烂、打不散的电子灯、塑料灯;不知由何时起,孩子们已失去了玩灯笼的兴趣;不知由何时起,孩子已不会玩灯笼了。国人为什么越来越觉得年味淡了?祖祖辈辈传下的浓浓的、丰富的年风、年俗都到哪里去了?
(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
那种美妙的感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也!
A.【甲】 B.【乙】
C.【丙】 D.【丁】
(2)阅读文章第③④段,在横线上补充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人小心翼翼地点亮灯笼→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往日雾雾黑的街巷,从东头到西头,满都是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忽闪闪过来,忽闪闪过去,像游动的火龙,像灯笼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其中的“灯笼”的意蕴是否相同。
片段一 灯笼玩到正月十五时,也就基本上玩得烧光了,这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孩子满足,大人高兴啊! (丁彩玲《传统灯笼玩耍记》)
片段二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吴伯箫《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灯如红豆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连了。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1) 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故事情节,填写下表。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了“我”的启迪
第一盏(自制简单的煤油灯) 母亲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盏(②_______________) 父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盏(女同学推过来的煤油灯) 女同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上下文,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简述“灯如红豆”这个标题的妙处。请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说说文章和材料分别借“灯”回忆了哪些事,寄托了哪些感情?
【链接材料】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节选自吴伯箫《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永远的红灯笼
杨轶晨
①春节又到了。因为禁止燃放爆竹,街上院里干干净净。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
②逃离。是的,我几乎是逃离这座城市的。我在秦岭脚下沣河旁的奶奶家寻回我的春节,寻回我的红灯笼。车子掠过一个个村镇,乡村的集市,红艳艳的大灯笼,长长的对联在风中摇曳,小孩子玩的彩灯挂成长长一排。彩灯近些年愈加精致,塑料的外壳色泽艳丽,闪烁的灯泡发出明亮的光。儿时的彩灯不过是纸壳上用彩笔涂绘,在灯笼中间插根蜡烛,不似如今的精致,却给了我无尽的欢乐。而今,我再不会牵着爷爷的手挑选我喜欢的彩灯,再不会小心翼翼地举着彩灯,担心蜡烛倾倒,而纸质的彩灯也随之消失在喧闹中了。
③“吱呀”,古拙的黑色木门颤巍巍地打开,跨过齐膝高的门槛,走进中庭,庭中有些朦胧,充盈着浓郁而熟悉的烟火气息。奶奶一定在蒸包子。走进厨房,大铁锅中腾起的白雾和炊烟纠缠着旋转而上,模糊了视线,只隐约看见奶奶坐在那沉重而古老的小木凳上,悠悠地拉着那风尘满面的、古老得不知年代的风箱,不时弯腰抓起一把柴草或几根木棍添入灶膛中。炉火缓缓腾起,舔着大铁锅的锅底,红润了奶奶的脸。舒缓而有节奏的风箱“咣当咣当”声混杂着柴草的“噼噼啪啪”声,吟唱着重复千年的古老曲调。恍惚中,我记起儿时在玉米收获的时节,亲手掰下当年第一根玉米,扔进大铁锅里煮。我眼巴巴地趴在锅边,当锅盖揭开的一瞬,雾气升腾,甜甜的香气在厨房中弥漫开来。而如今,再名贵的玉米也没有了当年的香甜,也许是失去了柴火铁锅的味道吧。
④邻居端着一个粗瓷碗站在门口,两三米长的大对联已写好摆在桌上。我接过碗,里面是用最原始的植物纤维泡成的乳白色黏稠的糨糊,我用棕毛刷蘸了蘸,刷在对联背面,递给高高站在梯子上的父亲。梯子被邻居稳稳地扶着,另一个邻居远远站着,高声指挥着对联的高低左右,不时玩笑几句,大红灯笼在欢笑声中高悬在门前。然后父亲又去加入邻居家的帮忙大军中去了。一会儿工夫,整条街上家家贴上了对联,门前飘起大红灯笼,昭告着一年的欢乐幸福,笑声祝福声充满了整条街道。
⑤爷爷到祖坟祭祖回来,把写着世代祖辈名讳的“中堂”挂在墙上,供品、蜡烛、香炉依次摆在桌上,香烟袅袅,清幽的檀香气息又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增添了对祖先怀念的肃穆。
⑥院子的棕榈树高高地直立着,儿时被我燃放爆竹失手点着的棕毛已悄然长回,那件被爆竹烧了大洞的新衣早已穿不上了,而我也不再是拿着小花炮满院子跑的小丫头了。奶奶站在木门边:“来,比比,今年长高了多少。”木门的边缘,一道道刻痕记录着我长大的轨迹。垂眸,几代人踏过的木门槛斑斑驳驳,恍惚看到曾经那个小小的身影摇摇晃晃地站在门槛上,冲着爷爷骄傲地比画:“我要长到这么高!”一弹指,小小的人已比奶奶高了。是的,我已经长大了。大红灯笼被风微微吹起,抬头望着一年年挂在门口的红灯笼,我舒心地笑了,还好,红灯笼一直在这里。
⑦当我穿行在城市灰蒙蒙的街道,当我走过炫目而庸俗的彩灯,我知道,这不是我的春节。我的春节,永远是那个样子:黑夜中,火红的灯笼照亮了大红的春联,映红了厚厚的白雪。笑声、祝福声填满了整条街。爆竹为人们铺出一条长长的红地毯,地毯尽头,依然闪烁着暖人心脾的红灯笼。
(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逃离了城市,回到了向往已久的乡村,都看到了哪些乡村春节所特有的景象?有怎样的感受?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景 象 感 受
奶奶拉着风箱蒸包子 ①
② 欢乐、幸福
③ ④
(3) 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接过碗,里面是用最原始的植物纤维泡成的乳白色黏稠的糨糊,我用棕毛刷蘸了蘸,刷在对联背面,递给高高站在梯子上的父亲。梯子被邻居稳稳地扶着,另一个邻居远远站着,高声指挥着对联的高低左右,不时玩笑几句,大红灯笼在欢笑声中高悬在门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永远的红灯笼”的作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文中你能找到哪些有关春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
5. 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三、综合性学习
6. 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广泛、非常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仅名称叫法就有二十多种,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里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观点论辩】在如今的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请你就这一情况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材料探究】2009年9月,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从下列材料中梳理概括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丰富端午 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精心举办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关注传统文化习俗。
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可以产生多种积极影响:可以向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而这一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续写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对应的下联。
上联:弘扬传统文化
下联: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④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宵夜食品;第⑤段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
【小题2】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回忆灯笼往事做铺垫。
【小题3】文章的线索,串起文章材料;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小题4】
(1)表面是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的家族早已衰败。
(2)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整体意识,任何一个句子或语段都不是空设的,都与前后文内容息息相关。揣摩原因时更要这样,不仅在理解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还要找到相关的关键语句,根据理解提取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分析要全面,拟答尽量周全,不遗漏。阅读文本可知第③④⑤段中结的“缘”有: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④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宵夜食品;第⑤段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开头段落的作用有: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作用;在结构上,起到……作用(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内容上的作用包括“含义、思想情感”;结构上的作用包括“呼应、过渡、铺垫、总结”等。依据以上分析,文章开头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回忆灯笼往事做铺垫。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的“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物象”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显示线索,作铺垫,构成对比,(开头) 引起下文,(结尾) 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创造美感,创造意境;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答题格式为:自身作用十环境作用十人物作用十情节结构作用十主题作用十艺术手法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可知:“灯笼”是文章的线索,串起文章材料;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结合语境可知:(1)句表面是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的家族早已衰败。(2)句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2.【答案】(1)A
(2)孩子急切地期待灯笼 孩子喜笑颜开地挑着灯笼出门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孩子们夜晚玩灯笼的盛况,表现了孩子们愉悦的心情。
(4)由灯笼联想到当下年味的淡化,深化了主题;以问句结尾,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思考。
(5)不同。片段一中的“灯笼”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年味;片段二中的“灯笼”为夜行人指路,代表着光明与温暖。
【解析】(1)答此类题时,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甲】处前文“那种从心底扑扑涌动的热潮,那份因震撼而引起的微微颤抖”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后面应接“那种美妙的感觉”,故选A项。
3.【答案】【小题1】①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②玻璃做的煤油灯 ③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④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小题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油灯比作母亲;突出了小油灯和母亲渺小、柔弱却明亮的共性;这盏小油灯是母亲形象的象征,体现了“我”对辛劳付出的母亲的疼惜之爱,以及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对“我”的启迪之大、影响之深。
【小题3】
(1)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2)①文章借“灯”回忆了母亲灯下制新衣、父亲灯下对账、女同学教室推灯给“我”照明的往事,它们如“灯”一般照亮了“我”的人生,给了“我”启迪,表达了“我”对人性的爱、正直、善良、宽容等美好品质的赞美;②材料中,作者借“灯笼”回忆了童年挑灯上学、母亲留宵夜的往事,表达了漂泊游子对故乡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段落去概括。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一天”“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概括即可。
2.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怎么样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油灯比作母亲;突出了小油灯和母亲渺小、柔弱却明亮的共性;这盏小油灯是母亲形象的象征,体现了“我”对辛劳付出的母亲的疼惜之爱,以及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对“我”的启迪之大、影响之深。
3.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仔细阅读文章,文章和材料分别借“灯”回忆了: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①文章借“灯”回忆了母亲灯下制新衣、父亲灯下对账、女同学教室推灯给“我”照明的往事,它们如“灯”一般照亮了“我”的人生,给了“我”启迪,表达了“我”对人性的爱、正直、善良、宽容等美好品质的赞美;②材料中,作者借“灯笼”回忆了童年挑灯上学、母亲留宵夜的往事,表达了漂泊游子对故乡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4.【答案】【小题1】内容上,写城市春节的孤寂,与下文家乡春节的热闹形成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家乡春节的描写。
【小题2】①温暖、熟悉 ②“我”和父亲与邻居互助贴春联 ③爷爷祭祖 ④清幽、肃穆
【小题3】(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市中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索然无味,表现了作者对红灯笼的珍视以及对家乡的春节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2)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过春节时邻里互相帮助贴春联的情景,表现了家乡人的纯朴和相处的融洽。
【小题4】标题中的“红灯笼”,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红灯笼”是家乡春节的象征,用“永远的”来修饰,揭示了“我”珍视红灯笼、热爱家乡的主题。
【小题5】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蒸包子、祭祖先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开头段落作用的能力。开头段落的作用有: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照应下文);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通过分析可知,内容上,写城市春节的孤寂,下文家乡春节的热闹形成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家乡春节的描写。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熟读全文,锁定相关段落,然后概括作答。从“走进中庭,庭中有些朦胧,充盈着浓郁而熟悉的烟火气息”中可以得出:①处应填“温暖、熟悉”;②③处可根据第④⑤段来概括;从“清幽的檀香气息又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增添了对祖先怀念的肃穆”中提取“清幽”和“肃穆”两个关键词语,作为④处的答案。
3.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1)题,首先从句子中“诉说”“俯视”“嘲笑”等词语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喜欢城市中的春节,觉得这样的春节十分可笑,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春节的向往和喜爱。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情感)。(2)题,这段话运用了细节描写,“我”蘸糨糊刷对联递给父亲,父亲贴对联,邻居扶梯子,另一个邻居远远地看对联的位置,描绘了和谐温馨的一幕。
4. 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标题常见的作用有: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红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家乡春节的象征。用“永远的”来修饰,揭示了“我”珍视红灯笼、热爱家乡的主题。
5.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这里从文中找到有关春节的习俗即可。如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蒸包子、祭祖先等。
5.【答案】亲情 在除夕夜得以拉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解答此题,考生在重视句式相同的同时,尤其注意仿写句的语意,要与整句风格相融合,不能太生硬。此题不变内容有:“在除夕夜得以……”,注意上下句构成排比即可。如:亲情,在除夕夜得以拉近。
6.【答案】(1)【示例】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①传统和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③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⑤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等。
(2)①民间机构和媒体应精心举办相关的活动,精心制作相关的节目;②由政府部门牵头,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
(3)示例:传承民族精神
【解析】第一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与概括;第三题考查对联的拟写。
(1)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表达观点类的题一般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题围绕着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来阐述观点即可。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与概括。从材料中可见,“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精心举办活动,精心制作节目”来解决;第二段中主要从旅游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达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目的。
(3)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根据对联拟写的要求: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我们可对出下联如:传承民族精神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