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总结提升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总结提升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22: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知识结构
专题知识纵横
一、宗法制的发展趋势和分封制在后世的变异
1.宗法制的发展趋势及流变
(1)“宗法”与“封建”本是互为表里的两种制度,至东周以降,逐渐发生复杂的离合变迁,总趋势是,“封建”走向衰微;“宗法”则从政制向社会组织转移,并由与“封建”结合变为与君主专制结合。
(2)秦汉以后的宗法制,已不是西周那种严格的、规范化的宗法制,而是一种较宽泛意义上的宗法制,突出表现是“忠君”压倒“孝亲”,从而大异于先秦以孝为先的宗法意识。
2.分封制在后世的变异
(1)西汉:统治者认为秦朝速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亲,以致孤立无援,故大封子弟。汉初,分封确实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后来诸侯王“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最终导致“七国之乱”。
(2)西晋初年:革魏除弊,大封同姓,以期“历纪长久,本支百世”。最后爆发了“八王之乱”,成为西晋亡国的重要因素。
(3)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末农民起义四起而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故广兴分封,希望利用皇室力量维护朱姓政权,但在他死后爆发了藩王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
(4)清初:迫于进取中原的需要,统治者将明朝降官分封为王,其中势力较大的有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后因其势力渐大,康熙帝决定撤藩,最终引发“三藩之乱”。
(5)“分封”在王朝建立之初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随着藩王势力的膨胀,往往又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威胁。
二、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 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三、古代中国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演变
时代 知识定位
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政权收归中央,削弱地方行政权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四、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
1.发展演变
(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
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
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公元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宗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
②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了广泛贯彻,通过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
③秦朝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
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
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
2.特点
(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
(2)鲜明特色: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
(3)司法与行政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4)古代法律影响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形成了中华法律体系。
五、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对比
国别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差异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民主政治制度
原因 政治 大一统的帝国 小国寡民的城邦
经济 小农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发达
文化 儒家、法家思想的影响 希腊先哲重视人的价值
地形 平原广大 多山多岛,临海,港湾多
政治特点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大型工程的兴建,有利于保障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消极作用 极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成为人类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轮流执政的极端民主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导致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主观大题培优
[典例] [2020·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素养透视]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唐、宋、元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治理措施,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解释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规律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尝试解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
1.答题限定语→要求回答“评述……措施”。(“评述”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先述后评,先说明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再进行评论)
2.答题提示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答案不仅限于材料,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科学、合理地调用所掌握的相应教材知识)
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
获取材料关键信息 解读信息
“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 唐朝设节度使,而且节度使权力较大
“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违背了设立节度使加强边防的初衷,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宋太祖即位后……度支经费外……悉送都下……派遣官员监察地方”“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 宋太祖、宋太宗的改革,削夺了地方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设立行省……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元朝开创行省制度,行省掌握地方经济、军事等大权,但行省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基本矛盾,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不断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势力。
3.唐朝为了加强边防、稳定边疆设立节度使,伴随着节度使权力的扩大,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威胁了中央集权。
4.宋朝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从财、政、军等方面分割、削弱地方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三冗两积”的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5.元朝中书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也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
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尝试解题]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
1.答题限定语→要求回答“规律”“发展趋势”。(“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即向哪个方向演变)
2.答题提示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注意答案不仅来源于材料,也来源于教材及自己的所学知识,回答时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
类别 获取材料关键信息 解读信息
规律 “节度使……独霸一方”“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中央与地方权力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趋势 “宋太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元朝……行省……不敢专决大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渐趋合理
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
1.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危及了唐朝政权的稳固,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太祖即位后,从财、政、军等方面分割地方权力,分化事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总体上,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引发了“三冗两积”问题。
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也具有一定的紧急事务处理权。元朝的行省制度发展了前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
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