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总结提升9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总结提升9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22:4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知识结构
专题知识纵横 
一、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 民扩张 19世纪的 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
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
主要 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国 英、俄、法、美等国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 地区 大多只能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 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 全世界范围
方式 公开的殖民掠夺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 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分割世界
活动 掠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 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结果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推动了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将世界瓜分完毕,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异 发明来源 科学和技术结合不紧密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主要标志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
经济结构 以轻纺工业为主 以重化工业为主
开展规模 从英国开始,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 在多个国家同时展开(美、德是两个发源地和“中心”),发展迅速
生产组织 确立了现代工厂制 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对生产 力的影响   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 迎来的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同 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三、工业革命时期中西社会对比(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西方 中国
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
表现 经济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 法德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扩展 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等革命斗争
文化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理性主义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浪潮的发展,自由主义兴起,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西学东渐”新思潮萌发
对外 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四、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 生活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主观大题培优 
[典例] [2019·江苏高考]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 000万到2 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
[素养透视] 本题以“哥伦布大交换”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欧洲征服美洲的史实考查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尝试解题] 
第一步:精读设问
把握解题方向,先看问题,后读材料,学会审题,根据设问去寻找信息,提高解题的针对性和效率。
审设问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审清答案来源:非选择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材型”:其设问形式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二是“材料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指出”,答案源于材料;三是“结合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材料和教材。②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阅读理解材料,找准材料的核心内容,找准主题。注意引文出处、作者,省略号两头文字要特别注意,重视每段材料的两头多为段落中心语。
第三步:组织文字作答
所有材料都要恰当使用,归纳材料时字数要少于材料,看分值多少,详略得当。“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也就是要多角度地组织答案,答题用语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时应“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作答时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字迹要清楚,书写要工整。
[尝试解题]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得出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根据“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得出新疾病肆虐;由“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得出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从事种植园经济。第二小问结合当时欧洲社会的阶段特征从经济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欧洲人)……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得出欧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主导性,根据材料“生物大交换”等信息得出内容具有丰富性,从范围看,具有全球性,由“正负参半”说明既具有积极性,也具有消极性。第(3)问,抓住设问中的“积极影响”,从促进世界物种的交流、密切世界市场的联系和促进文明的融合交流角度分析。
[答案]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6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5分)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