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总结提升1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总结提升1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22:4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知识结构 
专题知识纵横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普遍衰落。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况: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美国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波动。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深化理解]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
项目 近代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成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建立 方式 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暴力方式) 多边协商和组织协调(和平方式)
力量 中心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运行 机制 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突,应对危机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 15、16世纪之交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世界市场 陷入困境 一战至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战后资本 主义世界 经济体系 形成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经济全 球化趋 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
三、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联系 时期   与全球化 关系 全球化 阶段 原因
明清时期 (17世纪至 1840年) 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近代(1840 ~1949年)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建国以后 (1949~ 1978年) 被孤立、被封锁 制度化、体系化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 放以来 (1978年 至今) 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主观大题培优
[热点聚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没有提出GDP增长或者翻番类的目标要求。这固然反映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已不再是中国经济特征的现实,以及强调改变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政绩观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把宏伟目标更直接更鲜明地指向发展目的本身,把提高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加突出出来,立足于围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典例] [2021·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19世纪以来主要大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简表(%,世界总量=100%)。

——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中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俄国
1820年 32.5 1.8 5.2 5.5 3.8 3 5.4
1870年 17.2 8.9 9.1 8.9 6.5 2.3 7.6
1913年 8.9 19.1 8.3 5.3 8.8 2.6 8.6
1950年 4.5 27.3 6.5 4.1 5.0 3.0 9.6
1973年 4.6 22.0 4.2 4.3 5.9 7.7 9.4
2017年 14.8 24.3 3.9 3.3 4.5 5.9 1.8
[析题——从哪些角度入题]
本题是提取信息类阐释题,首先要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适合的论证角度,再回归教材,联系所学,概括合理的观点,最后亮明观点,组织论据,条理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从主流观点视角求稳可结合中国发展历程,纵向得出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近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求高可结合材料,既考虑到纵向,又考虑到横向,得出论题:二战后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发展不均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论点。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从求异思维角度求新可结合相差悬殊的两个国家进行比较,找差异,比如从美英两国得出论题:20世纪上半期美英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论述可以从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衰落和美国世界霸主的确立角度进行论述。
三个角度只要能结合所学知识自圆其说,均可得高分。
[答题——如何组织史实论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分)
阐释: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政局的动荡等,致使中国经济的长期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对外开放等,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分)
小结: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2分)
[点评]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大家比较熟悉,知识储备丰富;而且依据阶段分析,线索也比较清晰。由此形成论题,进行阐释,不仅符合主流认识,而且论据充分,较容易贴近参考答案,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示例] 论题:二战后世界主要大国经济发展不均衡。(2分)
阐释: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GDP所占份额较低;英法等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财富,沦为二三流国家;德日发动侵略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并最终战败;苏联虽然也经历了战火,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证了二战后苏联的GDP总量;美国是世界大战的最大获益者,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8分)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受国际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2分)
[点评]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受国际国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既有国际也有国内,既有历史也有现实,既有政治也有军事等,因此,综合分析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可以体现考生的唯物主义核心素养,也可体现考生深厚的学科素养,使阐释内容丰富全面,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欣赏。
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示例] 论题:20世纪上半期美英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2分)
阐释:美国经济总量领先于世界,而英国衰落。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获益者,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缺乏创新,两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沉重的打击,英国逐渐丧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8分)
小结:珍惜和平发展的机遇、不断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2分)
[点评] 纵向分析一国经济的变化,比较符合认知的规律,而且可使阐释脉络清晰、简单明了,对比两个或几个国家经济发展差异,需要综合思考,进行分析比较,虽然不易于说明论证,但从求异思维的角度,更能体现考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