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知识结构
专题知识纵横
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深化理解] 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思潮 态度 原因
洋务 思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
维新 思潮 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相结合 顽固势力强大,借孔子的名义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三民 主义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建设新文化 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新文化 运动 批判传统文化 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二、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比较
标志会议 核心或精髓 解决的问题 意义
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大会 民权主义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 指导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大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指导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三、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不同点 所处时代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 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
主要任务 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理论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影响 召唤了法国大革命 召唤了五四运动
深远影响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方面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相同点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深化理解] 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主观大题培优
[典例] [2015·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解题示范]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
答题限定语→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从不同时期的儒学内容中寻找不同,从不同中认识发展)
答题提示语→指出(要从比较中概括);概括(语言精练,体现创新之处)
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
关键语句 获取信息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宋代儒学重视孔孟儒学
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
1.不同之处
孔孟儒学: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汉代儒学: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
2.发展:宋明理学强调“理”,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
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
答题限定语→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共通之处”即“相同之处”,要从其“对儒学的认知”上分析)
答题提示语→指出(只须回答“是什么”,无须分析“为什么”“怎么样”)
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
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
关键语句 获取信息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后继者自居”“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主张回归孔孟;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 否定后世杜撰之说;回归原典、回归孔孟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
答题限定语→我们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即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肯定,是否定,还是批判地继承)
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
关键语句 获取信息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韩愈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开宋代“新儒学”之先河 儒学是不断发展的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周礼》《左传》系伪造,主张回归原典;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区别地看待,理解真正的儒学
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
教材中没有明确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我们可以拓展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
[阅卷者说]
对于本题,学生在第(1)问上最易失分。因为大部分考生对于儒学的发展仅局限于从儒学的“资政”一方面提取信息,比如早期儒学的“仁”“仁政”“民本”等,汉代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君权神授”等,而忽略了儒学的“教化”作用,也就是儒学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与约束,这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第(2)(3)问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大同小异,仅是叙述稍有差异,基本不会失分。
[满分观摩]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6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4分)
(2)共通之处: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