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总结提升1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总结提升1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22: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知识结构
专题知识纵横
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
1.萌芽
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
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需怀疑的世界主宰。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世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
14、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二、西方人文精神在不同阶段的内涵
西方人文主义历程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四个历史阶段;人文精神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
(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他们反对迷信,提倡怀疑,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成为人文主义的源头。苏格拉底更加注重人的伦理道德和知识,主张“美德即知识”,把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4)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
三、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
1.伦理(个性)自由主义思想
(1)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个性解放,追求物质享受、现世幸福,这驱使人们发财致富,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思想动力。
(2)宗教改革时期提倡“因信称义”,反对教会对个性的压抑,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这可以使资产阶级有更多时间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追求更多的财富。
(3)工业革命时期享乐主义流行。
2.科学自由主义思想与实践
近代人文主义者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逐步摆脱中世纪封建文化、信仰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怀疑、批判、理性和实证的近代科学态度和精神,成为近代欧洲科学技术革命的精神动力,如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起点的天文学革命、经典力学为标志的近代物理学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代表的生物学革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科学自由主义思想。
3.政治自由主义思想与实践
(1)文艺复兴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把国家看作世俗幸福的工具,为近现代欧洲政治体制的确立提供了价值取向。
(2)宗教改革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这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3)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主权、民主和法治等政治自由主义原则和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英、法、美首先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殖民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通过政权颁布法律来确立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如英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美国1776年颁布了《独立宣言》,1787年颁布了《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颁布了《人权宣言》等。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寻求人类解放,这种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相互结合,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4.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1)启蒙思想家确立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并把私人的“财产自由”与国家制度联系起来,这一原则写入了《人权宣言》。
(2)在工业革命期间,产生了以主张“自由生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原则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开始确立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政策。
5.文艺自由主义思想
启蒙运动推动了突显人的情感、尊重自然和宽容心态等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在此背景下,浪漫主义文艺兴盛,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拜伦、雪莱和浪漫主义音乐家贝多芬等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
四、古希腊人文思想与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如希腊先哲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强调;中国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等等。
(2)都强调道德的作用。如苏格拉底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培养好公民,以德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国。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古希腊人文思想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先秦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提倡人伦价值。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古希腊人文思想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不平等;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道德。
(3)对自然科学的态度:古希腊人文思想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如亚里士多德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五、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比较
1.提出的目的不同
儒家“民本”思想是站在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立场上提出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西方的“主权在民”思想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它是现代民主的前身,也是现代民主的根源。
2.权力的限制不同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君主不会对其统辖内的人民负责,是所谓的“主权在君”;而西方的“主权在民”理论发展到后来,主权者的权力是有限的,主权者的权力是人民和主权者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的形式“让渡”的,主权者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是所谓的“主权在民”。
3.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儒家的“民本”思想追求的价值是使人民顺服、臣服于国君的统治下,而西方的“主权在民”思想则是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如卢梭的主权者只是“人民的办事员”,更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
主观大题培优
[热点聚焦] 与科技发展交相辉映的西方人文精神,也是近年高考命题新的着力点,颇值得关注。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西方人文精神对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较好的历史借鉴功能。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而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基于这一点,2015年全国卷Ⅰ历史第41题考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2016年全国卷Ⅰ历史第41题则从“制度构想与实践”切入,突出了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典例] [2016·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析题——从哪些角度入题]
本题力图在试题中弘扬主旋律,渗透民主、自由、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体现高考的“立德树人”的功能。让学生养成以人为本,追求进步的进取精神,民主法治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等是命题的本意所在。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这一主题,明确指向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构想与欧美国家的制度建设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通史的理念。
材料是引子,卢梭认为英国代议制构想在实践中变味了,并没有体现出人民主权来,因此,否定这种制度构想,这表现出制度构想与实践的差异。因此,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践行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主张”这一主题,从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制度实践三者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是破题的关键。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充分践行了启蒙思想,因此可以联系近代初期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结合卢梭的相关理论认识主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如美国的政治体制、英国的政治体制等。从这一角度入手,可结合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以及英国的《权利法案》等相关文献的内容阐释,虽然传统,但论据充分,易于组织答案。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和被代表,即践行得最佳途径是直接民主。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衡制度等,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主权不可转让、直接民主的观点。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引导考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之一,若将东西方民主做合理对比,从而得出“民主是一种政治设计”这一论点。这个角度虽然有点剑走偏锋的“味道”,但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体现了培养“通古今、知天下”的人文关怀,更易打动阅卷老师。
[答题——如何组织史实论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示例一] 论题:“人民主权”论引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2分)
阐释: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不可分割。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签订的契约,一旦统治者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在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如:因为殖民地人民在英国议会没有代表权,北美人民提出了捍卫自身权益的口号——“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在与英国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体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思想,彻底摧毁了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将“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这些以往只是写在学者著作中的思想第一次贯彻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建国实践中。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人民是政府权力的基础,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由人民选出的代表管理政府,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和代议共和制的原则,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8分)
因此,可以说“人民主权”思想在美国从独立到建制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2分)
[示例二] 论题:“主权在民”思想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2分)
阐释: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世袭,但国王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英国下议院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历史上出现几次议会改革,选区划分日趋合理,选举对象不断扩大,财产限制不断降低,性别歧视逐渐消失;议会改革进一步将“主权在民”思想付诸实践。另外,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体现了议会和人民对政府和行政权的监督制约,实质是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8分)
在英国,“主权在民”思想催生了责任内阁制、议会改革、质询制度,进而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2分)
[点评] 无论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是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其代议制中的政权机构设置都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从这两个国家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的知识角度切入,虽传统,但论据充分,易得高分。
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示例] 论题: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具有局限性。(2分)
阐释: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要求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法律制定,认为代议制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这种直接民主蕴含着民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然而直接民主制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一般的,只有在人口少、面积小,并且公民时间充足等情况下才能实现,如古希腊雅典共和国就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近代欧美绝大部分国家,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复杂,卢梭的直接民主无法实现,代之以间接民主制,即英法美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立法的途径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代议机构——议会是政治生活的中心: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民主制下政府主要官员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信任投票、质询等形式进行监督。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共和制下,议会也是三权中非常强势的一权,行政机关的预算等要经过议会批准,议会通过的法案行政机关必须执行。(5分)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该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为资产阶级服务,难以实现全人类真正的平等与自由。实践也证明,受卢梭影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所实现的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和民主。(3分)
近现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基本都有一个完善的代议制政府来主导。由此可见,卢梭关于“人民主权”的理想主义的设想和期待不能代替现实主义的实践和探索。(2分)
[点评]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具有局限性。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独辟蹊径,结合英美代议制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证,更易打动阅卷老师。
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示例] 论题:民主是一种政治设计。(2分)
阐释:古希腊雅典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这种直接民主随城邦的解体而消逝。代议制民主方案的出现,使近代思想家解决了一个困扰民主制度拥护者的难题,即在理论上必须承认人人平等,但在实践上,只能由少数精英掌握国家权力。如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间接选出,选择“共和”政体而不是“民主”政体,既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又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很多国家在代议制的政治架构下,同时规定了若干全民公决的事项及一系列程序。在法制健全和多元竞争的社会里,公民投票是直接民主的主要形式,有的国家在宪法上明确规定,在不同情况下,公民可以直接做出决定。在特定条件下,它也可为独裁者所用,如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利用过全民投票,可见全民公投并不一定导致民主。当代民主正经历着深刻的革命性变革,“人民主权”说作为一种政治构想,是有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的;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实践中是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只有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开创民主的新时代。(10分)
[点评] 当今社会转型期如何处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强化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如何实践民主政治,以及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人民主权”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这一角度入手实现了与命题人的“心有灵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