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8 07:45:26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高二下学期 4 月考试卷 概念的“画图员”,而必须既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本态度,又有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的创造能力,
从而能够以优秀作品艺术地、审美地、丰盈地表现生活、照亮生活。
语 文 “刘建东的《无法完成的画像》,幽微剔透,沉静隐忍,实现了革命英雄叙事传统的新变。张者的《山前该有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一棵树》中,坚韧不拔的胡杨闪耀着天山脚下兵团儿女的精神光谱。钟求是的《地上的天空》,富于想象力地在日
注意事项: 常生活裂隙中探测人性的高度。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中,‘家’与‘国’以朴素、诚挚的叙事达到了情感与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价值的深刻同构。蔡东的《月光下》映照人的疏离与亲情,古老的诗意转化为现代经验的内在光亮。”从第八届鲁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简短的授奖辞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获奖作家们在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的过程中,展现出的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阅读生活、提炼生活的创新创造能力。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大批反映警察、医生、消防队员、外卖小哥等职业群体工作生活的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爱。创作者们敏锐地从我们身边生活中寻找题材、激发灵感并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些人物形象上,能看到忠于职守
材料一: 的专业精神、互相理解的人间真情,能看到奋斗人生折射出来的璀璨光芒。这些作品色彩斑斓、情境丰富、余韵悠
要把深藏在文献中的故事转化为文艺作品,感动和激励今天的年轻人,需要作家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提炼加工。 长,共同演奏了时代生活的声光交响。它们不仅是记录,更是用理想照亮现实的艺术创造。
但这不代表创作可以信马由缰,全凭想象,只有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近年 时代波澜壮阔,生活气象万千。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高“脚力、眼力、
来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其感人之处首先就在于真实。 脑力、笔力”,才能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将生活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才能以高峰之作写透生活本质和时
中国的工业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作家需要准确把握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把 代精神,写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故事放置于真实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例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工业技术与国际先进 (摘编自康伟《在生活的基石上铸就文艺高峰》)
水平存在客观差距,学习和追赶是那一时期中国工业战线的主要任务。如果仅仅为了读者的口味,虚构一个研制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技术击败国外工业巨头的故事,非但不会振奋人心,还有损于那个年代工业战线的奋斗价值。 A. 要想让文献故事转化成的文艺作品感动和激励今天的年轻人,作家必须在生活、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
除了时代的真实性之外,符合工业逻辑也是工业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工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物和故
提炼加工。
事可以是虚构的,但创作不能脱离工业逻辑。例如,技术发展有迹可循,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需要有技术积累、研
B. 创作以中国工业发展为主题的小说,作家要把故事置于真实的时代背景之中,也不能背离工业逻辑,要以真实来
发投入、众多技术人员的协作攻关等。如果只是把技术进步归功于主人公的“灵机一动”,会让读者产生悬浮感。
工业企业的经营也有其规律,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内部管理都要有章法。越是成熟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就越完 感动读者。
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能为了情节需要而把企业的兴衰完全归结于个人因素,不能把工业生产和企业经营当 C. 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文艺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强烈意识和高超能力,能够直接决定创造出
成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要坚守工业题材创作应有的格调。(摘编自龚江辉《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 精品佳作。
材料二: D. 文艺工作者能够敏锐地从身边生活中寻找题材、激发灵感并进行艺术创作,这些作品于是共同演奏了时代生活的
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实现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这是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呼唤。深入
声光交响。
生活、扎根人民,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的可能,是艺术创造、艺术进步的前提。从来自人民生活的文艺的原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到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艺,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没有这种创造性劳动,生活就只能是原
A. 《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电视剧广受好评,说明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只能源自生活真实。
料,而不可能转化为艺术。文艺工作者是否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强烈意识和高超能力,直接决定了他能否在深入
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上创造精品佳作、攀登文艺高峰。 B. 作家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读者口味而虚构不可能存在的故事,并不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中国文艺史上,一批有追求、有本领的作家艺术家注重提高自身阅读生活的能力,致力于发掘代表时代精神的 C. 诗人李季拜农民为师,与信天游紧紧拥抱,才写出了开创性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
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了吸引人、打 D. 作家李迪用半年时间深入十八洞村,才写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
动人、感染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罗中立的经典油画《父亲》,以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3.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以对生活和时代的敏锐发现,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无数个农民父亲形象中,提炼、创造了充满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人物
A. 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是一部想象力丰富的武侠力作。
形象,其创作过程体现了艺术家在提炼生活时高超的创造性。文艺工作者不是生活原料的“搬运工”,不是理论、
B. 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高二语文 3月考试题 第1 页 共 4页
C.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朝兴亡的历史小说。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
D.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作家在湖南体验生活期间的杰作。
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4. 取材于《三国志》的小说《三国演义》,以其“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处理方法而大获成功。请结合材料一对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 分)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5. 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如何才能“写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也是教他做人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下跪何人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
阎秀丽 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 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
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 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
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 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将通名!”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 “下跪何人?”
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我……我是你儿子……”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
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他袭来。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哼的啥?不知道。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 已经去世多年了。
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有删改)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A. 老刘喜欢唱戏却记不住唱词,暗示他并未真正懂得父亲借戏教给他的做人的道理。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B. 洽谈业务的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高二语文 3月考试题 第2 页 共 4页
C. 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论者或美介
D. 老刘父亲的一声“下跪何人”是明知故问,表现了他心底无私、大义灭亲的一面。 子以为奇功,过矣。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A. 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带 文本二:
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人与人相与,信义而已矣;信义之施,人与人之相与而已矣;未闻以信义施之虎狼与蜂虿也。楼兰王阳事汉而
B. 小说标题独具特色,以问题做题目有效设置了悬念,同时和老刘梦中父亲的问话形成呼应,揭示了唯有认清自己 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傅介子诱其主而斩
才能走出心灵困境的主题。 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
C.“冷森森的铡刀”“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这种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因为犯了错误而产生的惊惧之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D. 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调动读者的思维力。与想象力对其进行想象和推测,取得 A. 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B. 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8. 小说两次描写戏台上“哗啦啦”的小旗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C. 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9.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指的是文章见微知著,小中见大。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 D. 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这句话的理解。(6 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A. 生口,文中指俘虏。统治者多以俘虏充作奴隶,故也用来称奴隶。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B. 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文本一: C. “欲贱市以私其利”中的“市”与“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意思不同,前者为卖,后者为买。
博望侯既以通西域尊贵,其吏士争上书求使。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亦厌汉使, D.“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中的“赍”与“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中的“赍”,意思相同,都有“携带”
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
之义。
勿通时汉军正任文将兵玉门关,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王对曰:“小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上直其言,遣归国。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楼兰王死,匈奴 A. 博望侯张骞因出使西域而尊贵,所以申请出使的人增多,而这些使者重小利,私自将官府交给他们的财物据为己
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楼兰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 有。
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骏马监傅 B. 楼兰处在汉与匈奴间,两边依附,常为汉朝充当向导,送水担粮,送迎使者。后因受到匈奴离间,多次截杀汉使。
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皆谢服。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 C. 匈奴抢先一步拥立安归为楼兰王,汉朝命新王入朝,新王推辞不去,于是皇上下诏书捕捉楼兰王,押送长安审讯。
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 D. 傅介子以利诱杀楼兰王,并当众宣告背叛汉朝之罪,而后汉朝改立尉屠耆为王,更改国名为鄯善国,并刻制印章。
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即出金币以示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
(1)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即出金币以示译。
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弟尉屠耆在汉者。
(2)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 14. 对于傅介子斩杀楼兰,司马光与王夫之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善,为刻印章,备车骑辎重。丞相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高二语文 3月考试题 第3 页 共 4页
送项判官 打向城墙。瞬间,成百上千的铁水珠在冰冷的城墙上炸裂开来,绽放出朵朵金花,在城墙上、夜空中绽放,此起彼
王安石 伏,接天连地,形成一条金花流动的瀑布,好一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景象!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注】①泥滑滑:鸟鸣声。②青衿:学子的服装。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1864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发表了一篇长达 45页的论文,阐述醋的酿造工艺。他在文中第一
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次描述了一类不起眼的微生物——醋酸杆菌。醋酸杆菌对于丰富我们的餐桌来说, ① ——它为我们提供了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这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
B 酿醋的历史,可以说和酿酒一样漫长——有酒之后就有了醋。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是两个彼此连续的过程——.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C 酵母将糖类酵解为乙醇,而乙醇又被醋酸杆菌氧化为醋酸。.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 早在 5000年前,古埃及人就注意到酿造的酒如果不密封保存的话, ② 。如果进行长时间的发酵,酸味会.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
16 大大增加,成为可以调味的醋汁。.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在我国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酒来酿造醋了。那时的醋,被称为酢,共有的酉字边, ③ 。只不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6 ) 由于当时醋的酿造技术还不算成熟,一些发酵副产物让醋带有明显的臭味和苦味,因此醋又有“苦酒”之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分
21. 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 , ”。
A. 张明同学,这支笔我暂时先不还给你,因为我想留做他用。
(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 , 。”
B.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 , ”
C. 在异地他乡,适逢中秋佳节,更增加了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分)
家乡太行,层层叠叠的大山褶皱里,处处绽放着温暖而璀璨的民间“烟火”。这来自民间的 ① 的文化哺
四、写作(60 分)
育着太行儿女长大,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根脉,也向世界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说,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送上了真诚、晶莹的雪花,那么,张家口的蔚县,
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
则为冬奥会开幕式送上了珍贵的民间“双花”—— ② 的窗花剪纸和火辣辣的“打树花”。
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
白雪飘飘、红灯摇曳时,正是窗花盛开得最烂漫的时节。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朵朵盛开的五颜六色的窗花都来
“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
自民间剪纸艺人的刻刀下和蔚县人一个个踏实奋斗的日子里。与持久盛开的窗花相比,那瞬间绽放到极致的蔚县暖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泉打树花,则为人们打开另一个绚烂的烟火世界。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月夜星光下,我们抵达蔚县暖泉镇,来到打树花的地点,堡门早已被围得 ③ ,古城墙巍然矗立。“掌勺
人”王德反穿着老羊皮袄,戴上用冰水浸湿的帽子、手套。先用柳木勺子迅速舀起一勺沸腾滚烫的铁水,然后用力
高二语文 3月考试题 第4 页 共 4页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创造性劳动的强烈意识和高超能力,能够直接决定创造出精品佳作”错误。原文“文艺工作者是否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强烈意识和高超能力,直接决定了他能否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上创造精品佳作”,“强烈意识和高超能力”“直接决定”的是他能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精品佳作”。
2. A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说明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只能源自生活真实”错误。原文“只有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说明文艺作品的生命力还可以建立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故选A。
3. 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论点、论据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造、艺术进步的前提。
A.《倚天屠龙记》是依靠想象力作品。
B.《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品。
C.《大秦帝国》是历史小说,主要依靠文献资料而创作,这三项都不能直接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D.《山乡巨变》是“作家在湖南体验生活期间的杰作”,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创造”,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4. ①文艺作品,只有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②《三国演义》内容的“七分史实”,使得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基本真实,因而能够感动读者。③《三国演义》的“三分虚构”,是作家把深藏在文献中的故事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提炼加工,因而更能打动读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只有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可见文艺作品,只有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
《三国演义》内容的“七分史实”,使得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基本真实,属于“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因而“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能够感动读者。
材料二“没有这种创造性劳动,生活就只能是原料,而不可能转化为艺术”“文艺工作者不是生活原料的‘搬运工’,不是理论、概念的‘画图员’,而必须既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本态度,又有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的创造能力,从而能够以优秀作品艺术地、审美地、丰盈地表现生活、照亮生活”,可见要打动读者还需要“创造性”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的“三分虚构”,是作家把深藏在文献中的故事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提炼加工,属于“创造性劳动”“艺术地、审美地、丰盈地表现生活、照亮生活”。因而更能打动读者。
5. ①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②文艺工作者要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本态度,又要有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的创造能力。③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将生活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一“只有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可得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建立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
由材料二“文艺工作者不是生活原料的‘搬运工’,不是理论、概念的‘画图员’,而必须既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本态度,又有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的创造能力,从而能够以优秀作品艺术地、审美地、丰盈地表现生活、照亮生活”可得出:文艺工作者要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本态度,又要有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的创造能力。
由材料二“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将生活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才能以高峰之作写透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写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可得出: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将生活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
6.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大义灭亲”错,老刘父亲“明知故问”可以体现其心底无私,不徇私情;后文父亲怒斥老刘,且用“狗头铡伺候”的情节才表现了其“大义灭亲”。故选D。
7.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B.“揭示了唯有认清自己才能走出心灵困境的主题”错。小说的主题不是“唯有认清自己才能走出心灵困境”,而是做人要坦荡无私,勇于面对,知错能改。故选B。
8. 第一次描写的作用:
①以声衬静,哗啦啦的旗声反衬出戏台如今的萧条冷清(或营造出冷清萧条的寂静氛围);
②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后文老刘的一系列回忆。
第二次描写的作用:
①激发了老刘在戏中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
②照应第一次描写,使文脉贯通,结构严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描写的作用:“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表明现在戏台萧条冷清;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这是以声衬静,哗啦啦的旗声反衬出戏台如今的萧条冷清(或营造出冷清萧条的寂静氛围);结构上,“翻卷着老刘的记忆”一句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后文老刘的一系列回忆。
第二次描写的作用:“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在台上唱戏,“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让老刘“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可见旗子的声音激发了老刘在戏中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结构上,照应第一次描写,两次写旗子互相呼应,使文脉贯通,结构严谨。
9. ①小说直接出现的人物只有老刘一个,却涉及多个人物,展现了两代人的新旧生活。
②小说虽然只写了老刘在单位、在老家的事,却把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时空,表现了丰富的写作内容。
③小说所写事件虽小,却借之表现了为人应当坦荡无私、知错能改的大主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分析鉴赏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意思是“见微知著,小中见大”。
从人物来看,小说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一个,就是老刘,写他独自在戏台上唱戏,但却通过他的回忆引出了众多人物,如他爹“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他娘“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还有老刘媳妇“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公司里的人“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还有那个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等。有老刘牵引出众多人物,展现了两代人的新旧生活。
从写作内容看,小说写老刘在公司常常哼哼戏,写他被洽谈业务的老总蒙骗签了合同,醒来后“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常常到戏台上宣泄,这是写老刘在单位、在老家的事;但小说却并未局限于“现实”,而是把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在一起,回忆如“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梦境如“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这样的手法极大地拓展了时空,表现了丰富的写作内容。
小说写的是小事,写老刘因为种种原因签了不该签的合同,心生愧疚,回到老家,梦见老爹化身包龙图,要将他铡了,于是他猛然醒悟“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小说所写事件虽小,却借之表现了为人应当坦荡无私、知错能改的大主题。
10.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匈奴听说李广利率兵征讨大宛,曾经企图拦截,后见汉军声势浩大,不敢与汉军交战,便派骑兵前往楼兰国,等候袭击在大军后面的汉朝使臣,要断其通道。
“征大宛”为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应在宾语“大宛”后断开,排除AD;
“汉使后过者”为定语后置句,做“候”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
1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实词的能力。
D“赍钱三百万”的“赍”是赠送的意思。
12.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捕捉、押送长安审讯的不是“安归”。结合原文“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可见捕捉、押送长安审讯的应是原楼兰王,是安归的父亲。故选C。
13. (1)傅介子便假意率兵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就拿出黄金布帛给翻译看。
(2)傅介子就砍下楼兰国王安归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京都长安,将楼兰国王的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阳”,假装;“引”,率领;“示”,给……看。
(2)“驰传”,用驿马快速传送;“诣阙”,到朝廷;“县”,通“悬”,悬挂。
14. 司马光:楼兰已经臣服,再设计诱杀,有损大国信义,傅介子之举不应被过度赞美。
王夫之:楼兰不值得信任,不必讲求信义,傅介子斩杀楼兰王伟大之举。(一点1分,两点3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
司马光认为“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大意是圣明的君王,对待戎狄外族的态度应当是:如果背叛,就发兵征讨;如果臣服,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既已服罪,却又加以诛杀,则以后再有背叛者,就不能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一定要征讨,也应堂堂正正地派遣军队,公开地施行惩罚。而今竟派使臣用金宝财物进行引诱,然后乘机将其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使者,还能再让人信任吗!有人评论此事,赞美傅介子立了一件奇功,未免太过分了。
由此得出司马光的观点:楼兰已经臣服,再设计诱杀,有损大国信义,傅介子之举不应被过度赞美。
王夫之认为“楼兰王阳事汉而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大意是楼兰王表面侍奉汉朝而暗中做匈奴的间谍,傅介子奉诏命去责备他却又服罪。夷狄不知有羞耻,怎么会吝惜一次服罪呢,没过多久匈奴的使者就在他们国家了。傅介子引诱他们的国王然后斩杀了,用来震慑他们的魂魄,而使得匈奴胆寒,难道不是伟大之举吗!
由此得出王夫之的观点:楼兰不值得信任,不必讲求信义,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是伟大之举。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博望侯因为通西域之功而显贵,他的部下争上书请求出使。这些出使外国的人都是贫家子弟,他们将所带的国家财物据为私有,打算贱卖后私吞利益。西域各国也厌恶汉使,估计汉朝军队路远难至,就拒绝为汉使提供食物,给他们制造困难。匈奴听说李广利率兵征讨大宛,曾经企图拦截,后见汉军声势浩大,不敢与汉军交战,便派骑兵前往楼兰国,等候袭击在大军后面的汉朝使臣,要断其通道。当时汉军军正任文率兵屯驻玉门关,抓到匈奴俘虏,得知这一消息后报告朝廷。汉武帝下诏命任文率兵顺路捕捉楼兰王,押到长安问罪。楼兰王分辩说:“楼兰作为一个小国,夹在汉朝与匈奴两大国之间,如不两边听命,便无法自保平安,我愿率本国百姓迁入汉朝境内。”汉武帝认为他的话正确,放他回国。自从大宛被打败后,西域各国十分震恐。楼兰国国王去世,匈奴先得到这个消息,便将在匈奴做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归送回国,得以当上了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者前往楼兰国传达汉昭帝的诏令,命令新即位的楼兰王来长安朝见,楼兰王推辞不来。楼兰国位于西域最东边,靠近汉朝,中间隔着白龙堆沙漠。此地缺乏水草,以往楼兰国经常负责派出向导,命人背水担粮,迎送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因多次受到汉朝官吏和兵卒的欺负,逐渐对汉朝产生了戒惧,不愿再与汉朝来往。后来,又受到匈奴的离间,多次拦截阻杀汉朝使臣。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大宛,王下诏命令他去指责楼兰、龟兹国。两国都谢罪臣服。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反复无常而不去讨伐,就没有惩罚的办法了。介子路过龟兹时,发现龟兹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其他各国示威。”大将军说:“龟兹路远,暂且到楼兰试一下。”于是,大将军禀告皇上后,就派介子出发了。介子与士兵一起携带黄金财物,扬言要用来送给外国人。到了楼兰,楼兰王流露出不喜欢介子的神情,傅介子便假意率兵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就拿出黄金布帛给翻译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的使者。介子与他坐着饮酒,等到楼兰王和他的手下都喝醉了,介子对楼兰王说:“汉朝派我秘密地和你谈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介子进到帐篷里,让其他人退避,二人单独讲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两把剑刺穿了胸,楼兰王立刻死去。介子宣布说:“楼兰王背弃汉朝,有罪,皇帝派我来诛杀他,应当改立以前在汉朝做人质的他的弟弟尉屠耆为王。汉朝大军将到,不得动,动就灭亡楼兰!”傅介子就砍下楼兰国王安归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京都长安,将楼兰国王的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于是立尉屠耆为王,更改国名为鄯善,为他刻印章,准备车骑辎重。丞相率领百官送到横门外,祭路后让他回去。
臣司马光认为:圣明的君王,对待戎狄外族的态度应当是:如果背叛,就发兵征讨;如果臣服,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既已服罪,却又加以诛杀,则以后再有背叛者,就不能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一定要征讨,也应堂堂正正地派遣军队,公开地施行惩罚。而今竟派使臣用金宝财物进行引诱,然后乘机将其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使者,还能再让人信任吗!有人评论此事,赞美傅介子立了一件奇功,未免太过分了。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文本二:
人与人相处,讲究信义罢了;施行了信义,人与人相处就很容易了;没有听说过对虎狼和蜂虿施行信义的。楼兰王表面侍奉汉朝而暗中做匈奴的间谍,傅介子奉诏命去责备他却又服罪。夷狄不知有羞耻,怎么会吝惜一次服罪呢,没过多久匈奴的使者就在他们国家了。傅介子引诱他们的国王然后斩杀了,用来震慑他们的魂魄,而使得匈奴胆寒,难道不是伟大之举吗!
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动静结合”错,颔联视听结合,写送别耳闻目睹的实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写的都是动景。故选C。
16.(1)不贪图荣华富贵。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2分)(2)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能够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的意思是: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第一、二联写景,第三联写人,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第四联写作者的祝愿,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
17. (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二)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示例三)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胁 坐 陨
①生生不息; ②五彩缤纷; ③水泄不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形容太行山民间文化,特点是不断繁衍,哺育着太行儿女成长,可用“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
②处形容窗花剪纸,根据下一段“朵朵盛开的五颜六色的窗花”,可用“五彩缤纷”。五彩缤纷: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
③处作动词“围”的补语,形容现场人很多,可用“水泄不通”。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围得非常严密。
蔚县人在一个个日子里踏实奋斗,五颜六色的窗花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朵朵盛开,窗花都来自民间剪纸艺人的刻刀。 (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4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先提取句子主干,“窗花来自刻刀下和日子里”。
然后将这个主干拆分成两个句子,一是“窗花来自……刻刀下”,插入定语“民间剪纸艺人”,即“窗花都来自民间剪纸艺人的刻刀”;二是“日子里”做时间状语,让“蔚县人”作主语,“踏实奋斗”作谓语,改成“蔚县人在一个个日子里踏实奋斗”。
接着把“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朵朵盛开的五颜六色的窗花”改成以“五颜六色的窗花”作主语的句子,即“五颜六色的窗花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朵朵盛开”。
整理语序,先说“蔚县人在一个个日子里踏实奋斗”,再说“五颜六色的窗花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朵朵盛开”,最后说“窗花都来自民间剪纸艺人的刻刀”。
20.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意思是“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原词描述正月十五元宵灯节的盛景,文中借来形容打树花现场“火树银花”的狂欢景象,表达作者的欣赏赞叹之情,使读者体会到奇幻壮观的气氛。引用修辞增添了文采,使文段增强感染力。(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所引诗句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上阕开头,意思是“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原句形容元宵佳节的盛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此处引用诗句将“火树银花”的景象比作东风吹散千树繁花,流星雨降落大地。内容上,照应前文“成百上千的铁水珠在冰冷的城墙上炸裂开,绽放出金花朵朵”,写出“打树花”的壮丽绚烂,描绘出了观赏表演的狂欢景象;用感叹句表达作者对传统技艺的赞美。
艺术效果上,引用古诗词能够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
21.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横线处的“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特指句子的主语“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
A.“他用”指别的用处,“他”表示别的。
B.“他”特指某个人,由末一分句“最是风流袁隆平”,可知指代“袁隆平”。
C.“异地他乡”的“他”泛指除故乡以外的其他地方。
D.“他山”指别的山,“他”表示别的。故选B。
22. ①立下了大大的功劳
②就会产生出酸性的物质
③无疑显露着醋和酒的关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后文“它为我们提供了醋这种生活中不可或缺调味品”可以看出,醋酸杆菌对人类的餐桌有着巨大的贡献,很有功劳。故可以填入“立下了大大的功劳”。
第二空,从后文“如果进行长时间的发酵,酸味会大大增加,成为可以调味的醋汁”可知,酿造的酒如果不密封保存的话,就会产生酸性的东西,从而让酒变酸。故可以填入“就会产生出酸性的物质”。
第三空,从前文“在我国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酒来酿造醋了。那时的醋,被称为酢,共有的酉字边”可知,古代用酒造醋,这可以从“酒”与“醋”两个字共有的酉字边看出两者的联系,故可以填入“无疑显露着醋和酒的关系”。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万物生长的相关论述。材料分别论述对生长的看法,有人认为人生应努力“向上”,向阳生长,从这个点可以思考,人生也是如此,要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有人认为生长是向下“扎根”,深钻地底。由此可思考,人生应当要沉潜、修行、丰富自身,充实自己的能力。还有人是把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认为向下生长是为向上生长积蓄能量,打好基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由这个点可以思考,向下生长和向上生长二者不可偏废,对立统一的。向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在立意时,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进行写作。还可以综合二者立意,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接下来先论述扎根厚土,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沉潜下来,积蓄力量。再论述在打好基础前提下,应当向上向阳,要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为沉潜修行指明方向。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应当奋力向上生长,又应当努力向下积聚力量。
立意:
1.奋力向上,向阳生长。
2.厚植深土,积蓄力量。
3.向下沉潜,向上奋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