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住首先打开关闭的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归纳、概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概述武装倒幕运动;理解并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述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武装倒幕运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对明治维新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和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武装倒幕运动,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重点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作用及性质。
难点:明治维新前夕的日本社会状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世纪50年代,当中国在西方列强的炮舰进攻下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面临着丧失民族独立的危险。但是这个又小又穷、资源贫乏的偏僻岛国,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的脱胎换骨,成为亚洲的一个“例外”,也成为世界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切的变化,都和一次伟大的改革息息相关,日本的这次改革是怎样进行的 它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今天让我们学习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来了解日本是怎样通过模仿他国,来重新创造自己的。
【新课探究】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回答:19世纪中期,在日本掌握实权的是谁 日本统治者在对内、对外各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材料一 日本的等级制
材料二 将军家齐及世子家庆的奢侈生活已达极点……制作糕点时,每日耗费砂糖千斤。家齐父子拥有 900多名侍婢。
材料三 锁国令
材料四 ……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围墙”,挡住了外界的影响,保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日本同中国一样,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制度变得陈腐、僵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答案提示:德川幕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存在哪些矛盾
材料一 大阪富商一怒,天下诸侯惊惧。
——黄尊严 冯瑞云《日本皇宫 100 年内幕》
材料二 1854年,全国雇佣 10 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300 多个。1857 年,全国有手工工场 400 多家。在丝织、酿酒、榨油、造纸、制陶、采矿、铸造等部门普遍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将军和大名常常停发或削减下级武士的俸禄,这就更加速了下级武士的贫困化,下级武士日益不满,有的武士“恨主如仇敌”。而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有的武士经营商业或组织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有的人已经上升为批发行资本家。
材料四 据统计,从 1804 年到 1843 年的近 40 年中,共发生了 320 多次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性质的手工工场主、商人、新兴地主和富农已经出现,下级武士也迫切希望改变现状,不满幕府的统治。幕府的腐败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威胁幕府的统治。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引导学生思考: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材料二
答案提示:日本民族危机严重,面临着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外势力的渗透,更加激化了国内的矛盾,使得幕府统治岌岌可危。
二、倒幕运动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幕府统治的危机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动倒幕运动的主要阶层是哪个 他们采取什么策略
材料一 日本开放后,农民和市民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起义 1860 年发生 43 次, 1865-1867 年年均 55 次,他们摧毁地主和富农的住宅,烧掉账目单,要求减租平分土地。城乡人民的反幕府斗争,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开展。
材料二 “不思国患,不顾国辱,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愤。”“只有那些不再为封建主君效力的浪人、爱国的豪农富商和粗食陋衣的农民等出身卑贱者,即被称为草莽的人们,才能献身于救国斗争。”
——吉田松阴
材料三
答案提示:国内的社会矛盾,外来侵略引起的民族矛盾导致了幕府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他们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比较 19 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有何异同点。
材料一 (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材料二 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1月27日,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
材料三
答案提示:相同点: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有所发展,国内都面临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及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不同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日本的封建势力相对薄弱,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日益激烈,而中国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三、明治维新
1.名词解释:
明治维新:“明治”是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维新”即改革。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 日本使团赴欧洲考察
材料二 1871 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 49 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 12 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词
答案提示:明治政府非常重视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说明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融合其他民族长处的国家。
3.教师展示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答:改革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
(1)政治方面: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2)经济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3)军事方面: 维护社会稳定,壮大军事实力。
(4)社会生活方面:提高国民素质,加速资本主义发展。
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并用多媒体展示五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对日本有什么积极影响 日本明治时期的改革派与中国戊戌变法时期的改革派有何不同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 时间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日 1868—1873 32.2%
英 1851—1873 3.3%
美 1861—1873 5%
德 1861—1873 3.8%
材料四 明治维新后,日本外交方面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废除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日本经过1878 年以来的多次与英国等国外交谈判,终于废除了治外法权,至于关税自主权,到 1911 年也得到了解决。
材料五 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废除了封建政治制度,加强了文化教育,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本逐渐富强起来,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一个“例外”。
(2)不同:日本明治时期的改革派指倒幕派,他们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部分大名支持。他们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中国戊戌变法时期的改革派指维新派,他们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无兵权和财权。
5.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产生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材料一 《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材料二 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答案提示:消极影响: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明治维新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常备军,但其尊天皇为“神”,以“武士道”精神为军人的行为准则,说明了改革的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为日本后来走上对外侵略道路埋下了伏笔。
【课堂小结】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建立。从1868年开始,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最终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同时也走上了殖民掠夺和对外扩张的道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