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
第二次月考生物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C
6.C
7.A
8.D
9.A
10.B
11.C
12.B
13.A
14.C
15.C
16.C
17.C
18.C
19.C
20.C
21.A
22.D
23.C
24.A
25.D
26.D
27.A
28.B
29.B
30.B
31.B
32.C
33.B
34.B
35.A
36.C
37.C
38.C
39.D
40.B
41.(1) 样方 随机取样 (2)标记重捕
(3)J (4) 不变 增长型
42.(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一
(2)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捕食和种间竞争
(3)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4)17/13
(5)渔网网目过小会导致幼鱼被捕,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低
43.(1) 关闭 避免空气中其他微生物进入发酵装置(或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 重铬酸钾溶液
(2) 酵母菌 醋酸菌 20%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可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能源物质,还可作为酒精发酵的原料 不会 酒精发酵是无氧环境,而醋酸发酵需要氧气,且酒精发酵与醋酸发酵的温度不同
44.(1) 唯一碳源 稀释涂布平板 2.2×108 小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2) 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酶变性失活
(3) 氧气(O2或溶解氧) 发酵罐内发酵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生物考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选题(共 60 分) 1 .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幼年个体数量大于成年个体数量时,种群密度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 增长 ③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条件反射,则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大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 其成年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的成年个体数 ⑤单独个体不具备种群特征 A .①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2 .某科研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 16 hm2 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 获鸟共 306 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10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 298 只, 捕获结果统计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捕获次数捕获鸟总数(只)灰喜鹊(只)画眉(只)第一次捕获30648(标记后放生)37(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29843(其中 6 只带标记)32(其中 8 只带标记)
A .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生活习性 B .根据统计结果可估算出该区域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 21.5 只/hm2 ,画眉的种群密度为 9.25 只/hm2 C .重捕时扩大调查的范围,重捕到的标记的个体数占重捕到的个体总数的比例上升 D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3 .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 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B .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研究者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C .研究小组调查得知当地的鼠群处于增长高峰期,根据鼠群性别比例预测今后还能增长一段时间 D .为了有效地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4 .下图为血细胞计数板正面和侧面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第 1页 共 12页 ◎ A .“XB-K-25”表示规格,其中的“25”表示每个中方格内的小方格数 B .血细胞计数板的厚度小于普通载玻片,便于显微镜观察 C .应先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然后从盖玻片边缘加样 D .将台盼蓝与菌液 1 :2 混合计数以区分细胞死活,相当于稀释了 3 倍 5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有关正确的是 ( ) A . 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形增长 B .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 C .ab 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 K 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 .曲线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巴西红耳龟 原产于美洲, 由于当地有鹭鸳、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其数量保持稳定。巴西红耳龟将龟卵埋在潮湿的 沙滩上,阳光的照射为其孵化提供适宜的温度。引入中国后,因养殖外逃、丢弃、放生等原因,已经在全国多地自然水 域里形成一个庞大的种族群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B .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原产地巴西红耳龟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鹭鸳、浣熊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孵化地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在巴西红耳角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7.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生态位包含区域范围和生物本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 作用。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生态位研究的是 ( ) A .对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进行解剖,对比身体结构差异 B .老鹰和猫头鹰均为食肉猛禽,老鹰昼间活动而猫头鹰夜间活动 第 2页 共 12页
C .加拿大一枝黄花喜阳,与周围植物争夺阳光和营养,种群密度增长很快
D .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但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
8 .群落的结构是认识群落的重要内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认识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这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物种可能会有变化
C .两物种间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例如可能同时存在捕食与竞争关系
D .湖泊的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布有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9 .青土湖原是甘肃省武威市境内几近干涸的湖泊,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青土湖呈合围之势。通过人工输水来恢
复青土湖,对阳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区别荒漠和湿地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B .青土湖区域沙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 .荒漠群落中有的植物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D .沙化综合治理改变了青土湖的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0.下列关于群落的主要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
①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②荒漠中动物多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③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宽大,表面有绒毛
④热带雨林地区,林中植物的花多为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11.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科学家调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如图。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
A .该过程为次生演替,前一阶段的生物会被后一阶段生物完全代替
B .群落演替达到森林阶段,群落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将不再变化
C .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D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12.某沿海区域的海藻林群落中生长着各种大型海洋褐藻,为大量的鱼类、贝类和无脊椎动物等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在其中生活的海獭通过捕食关系对不同种类的海胆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近年来,海獭被大量捕杀,海胆数量激增,
第 3页 共 12页
大量捕食海藻,从而使海藻林衰退,导致整个群落被严重破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海獭的捕食作用是决定该海藻林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B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海藻林中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由于人类对海獭的捕杀,改变了海藻林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一定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
13.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 ,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
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等的内脏。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 .该种蜣螂处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
C .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14.微山湖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字母代表能量数值。组织生长效率指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与
同化量的比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a
C .因为 c 的存在初级消费者的组织生长效率一定小于 1
D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为 f
15.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能量[J/ (hm2 ·a) ] 1.05×1010 3.50×109 4.55×109
A .田鼠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田鼠的同化量
B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 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 .田鼠的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和呼吸散失量即为同化量
D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 1.40×109/ (hm2 ·a)
◎ 第 4页 共 12页
16.下图是某开阔海洋的某生态金字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金字塔为下窄上宽的生物量金字塔
B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为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
C .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和底栖动物的数量一定大于浮游植物
D .该金字塔形态的形成与浮游植物个体小、繁殖快、含纤维素少等特点有关
17.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 。在北太平洋深海中,
鲸落维持了至少 43 个种类 12490 个生物体的生存,促进了深海生命的篱荣。厌氧细菌会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 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鲸落是一种可以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的特殊生态系统
B .该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能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
C .科学家发现了多种只存在于鲸落中的新物种,这些新物种具有潜在价值
D .厌氧细菌和硫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分解者
18.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
来的,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
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态农业是以高投入来获得农作物的高产出量
B .生态农业中物质不断循环,农民不需要对农作物增施氮肥
C .生态农业的建立能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能量利用率
D .设计生态农业应增加食物链中营养级数量, 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9.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
A . 甲图 D 与 B 间不可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 与 A 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 .丙图中A 代表生产者,B 代表消费者,C 代表分解者,D 代表大气中的 CO2 库
C .乙图中B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 占的比例为 a ,B 体重增加 x ,至少需要 A 的量为 y 则 y=20ax+5x
D .从研究内容来看, 甲、乙和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20.我国南方耕地经常相邻种植花生和木薯。研究人员发现,木薯根部会释放氰化物,邻近的花生感知后会释放乙烯。
在乙烯的影响下,花生植株会缩减地上部分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作为“召集信号” , 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 以进一步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木薯根部释放的氰化物对邻近的花生起毒害作用,从而提高自身的种间竞争能力
B .乙烯主要由根冠合成,在花生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 .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为花生根部提供了含氮、磷的无机盐,有利于花生根部吸收
D .借助氰化物和乙烯等化学信息,木薯、花生及土壤微生物之间能够实现能量流动
21.我国古文、古诗词中记载了很多的生物学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描述的是体内寄生关系
B .“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是利用根瘤菌和绿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肥田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繁衍的影响
D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22.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球范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等都与全球碳循环有着或多或少的
关系,每一个人都应从我做起关心碳循环。下列关于目前全球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生物群落能够反复利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碳
B .二氧化碳浓度在生物圈中的持续增高可引起温室效应
C .工业化加速了碳排放,不利于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碳的速率远大于生物圈中释放碳的速率
23.碳达峰就是指某一区域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
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
A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导致碳循环失衡的重要因素
B .新能源客车的应用有利于减小碳足迹实现碳中和
C .实现碳中和可以减少雾霾、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D .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依然会增加
24.某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收获玉米后,秸秆往往被焚烧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
工程,将废弃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农场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设计“生态桥”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循环的基本原理
B .废弃秸秆加工成的有机肥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C .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于森林生态系统
D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第 5页 共 12页 ◎ 第 6页 共 12页
25.绍兴是黄酒之乡“麦曲酶长,酵米复芳; 白梅酒酿,伴淋寒香;压滤琼浆,煎煮陈藏”是对绍兴黄酒精致复杂酿造工 艺的描述。在黄酒的主要发酵过程中,“开耙” (搅拌) 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接种麦曲有利于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糖,有利于“酒酿”菌种发酵
B .煎煮的目的是除去发酵产品中的酵母菌等微生物,利于储藏
C .发酵过程中“开耙”可适当提供 O2 ,活化酵母
D .黄酒酿造过程中发酵液出现的气体都在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26.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就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
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在发酵的初期,乳酸菌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
B .在发酵的中期, 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乳酸菌的种内竞争趋于激烈
C .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
D .在发酵的中期,泡菜坛内各种微生物大量繁殖
27.为加速我国北方冬春季秸秆原位还田的腐化过程,研究人员以冻牛粪为材料筛选出耐低温 (10℃) 的纤维素降解菌。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选用冻牛粪为材料与其富含纤维素及含耐低温微生物有关
B .初筛菌种前,要利用固体培养基在 37℃条件下扩大培养目标菌种
C .用于筛选的培养基是加入刚果红染料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 .应选择菌落直径与周围红色透明圈直径比值大的菌落进行纯化
28.野生型伤寒沙门氏菌 (his+ ) 可合成组氨酸,某种突变体丧失了这种能力,必须在添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称为组氨酸营养缺陷型 (his ) ,现用两种接种方法接种,甲为平板划线法,乙为稀释涂布平板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两种方法所用培养基均为固体培养基
B . 甲接种方法可用于对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
C . 甲、乙两种接种方法均可纯化微生物
D .his 菌株接种在含有组氨酸的培养基上能长出菌落
29.用啤酒酵母和麦芽汁发酵生产啤酒时,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在主发酵阶段,液体表面先后出现
低泡期、高泡期和落泡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主发酵前需对原麦芽汁蒸煮以破坏酶并灭菌
B .在落泡期酵母菌能快速、大量的繁殖
C .在高泡期应注意散热,防止发酵温度升高
D .后发酵应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进行
30.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第 7页 共 12页
A .分离、提纯获得微生物细胞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
B .利用黑曲霉水解大豆中的蛋白质,经过淋洗、调制成酱油产品
C .发酵过程中不需要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目、产物浓度
D .利用放线菌产生的井冈霉素防治水稻枯纹病属于化学防治
31.2022 年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化合物 S 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用菌株 C 可生产 S ,S 的产量与菌株 C
培养所利用的碳源关系密切。为此,某科学家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 S 产量的影响,结果见表。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
碳源 细胞干重/ (g/L) S 产量/ (g/L)
葡萄糖 3. 12 0. 15
淀粉 0.01 0.00
制糖废液 2.30 0. 18
A .实验室培养微生物时,除碳源外,还需要提供水、氮源和无机盐等
B .由实验结果可知,菌株 C 生长的最适碳源是制糖废液
C .由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 C 不能生长,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淀粉酶
D .利用制糖废液生产 S 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其意义是减少污染、节省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32.某研究小组研究了X 物质的抑菌效果。在平板中央处打孔后加入 X ,测量抑菌圈的大小和计算抑菌圈直径平均增幅
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培养该细菌的培养基含有该细菌所需的全部营养
B .抑菌圈大,表明X 物质的抑菌效果较好
C .实验 2h 后,抑菌圈直径平均增幅速率下降的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D .在图 2 中,24h 时比 2h 时的抑菌圈更大
33.黄鼬 (俗称“黄鼠狼”) 主要捕食鼠类,它们体内有臭腺,在遇到威胁时可排出臭气麻痹敌人, 鼠类闻到臭气时往往
选择逃离。以下有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 )
◎ 第 8页 共 12页
A .释放的臭气是一种化学信息
B .这种气味信息只对黄鼬有利
C .释放臭气有利于黄鼬躲避危险
D .臭气作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
3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循环往复说明所有的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 .只有生物能对信息作出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35.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
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
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 .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 .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 .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36.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 .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 .第 25 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 .50 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 K 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 .绵羊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7.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原理
B .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的措施是植被恢复
C .对湿地的恢复,只要注意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
D .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依据是循环原理
38.雾霾天气常常笼罩大江南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C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出现反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 .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
39.下列对生态学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 9 个大肠杆菌,该结果反映了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
B .某农场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物种多样性下降
C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种类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D .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时,科学地向生态系统中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0.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
A .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 .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C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二、综合题(共 40 分)
41.(12 分) 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
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47% 。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 种群增长模型为 Nt=N0 λt ,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______型增长。
(4)如图 1 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 2 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 (R) 的变化曲线 (R=出生率/死亡率) 。据图回答问题:
第 9页 共 12页 ◎ 第 10页 共 12页
图 1 中种群数量以 A 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 。图 2 中,当 R 值为b 点对应的数值 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_。 42.(8 分) 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应采取节约使用、综合利用,避免浪费和破坏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 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将种桑和养鱼配合生产而形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图 1 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 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图 2 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 。图中 C 可表示为___________ 的能量。蚕沙 (蚕的粪便) 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属 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来看,图 2 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___________ 。图 2 中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人工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优势是___________。 (4)如果将图 2 中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 :2 调整为甲:乙=2 :3 。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按 20%计算,丙获得相等的能量,需要消耗的甲是原来的___________倍 (结果用分数表示)。 (5)《孟子 ·梁惠王上》提到,“数置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鳌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请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渔网网目过小会影响来年鱼产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10 分) 青梅果肉营养丰富,成熟的青梅果实易腐烂,不易运输保存。进行青梅果酒研究,既可提高青梅资源利用率, 又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图 1 为制作青梅果酒的简易装置图; 由于青梅果肉含糖量低,往往在青梅果浆中加入白砂糖后再 进行酿制,图 2 为在青梅果浆中添加白砂糖对酒精度和果酒感官评分的影响 (感官评分越高,果酒的品质越高)。 第 11页 共 12页 ◎ ( 1)在青梅果酒发酵过程中,图 1 装置中的充气口应处于______状态,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目 的是______ 。可在酸性条件下,用______ (填试剂名称) 检测有无果酒产生。 (2)生产酒和醋都需要严格筛选菌种和控制温度条件。在酒精发酵时,使用的菌种为______ ;在醋酸发酵时,使用的菌种 为______ 。从图 2 可看出,青梅果酒酿制时果浆中初始糖浓度为______时效果最佳,在此浓度之前,果酒酒精度随初始 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______ 。在青梅果酒酿制过程中,若发酵时间过长,产酒率不再增加,但会增加被杂菌污 染的风险,若被醋酸菌污染,______ (填“会”或“不会”) 经发酵产生大量醋酸,理由是______。 44.(10 分) 中国科学家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 H ,以糖蜜 (甘蔗榨糖后的废弃液,含较多蔗糖) 为 原料,在实验室发酵生产 PHA 等新型高附加值可降解材料,期望提高甘蔗的整体利用价值,工艺流程如图。请回答问题。 ( 1)为提高菌株 H 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将蔗糖作为______ ,并不断提高其浓度,经多次传代 培养 (指培养一段时间后,将部分培养物转入新配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以获得目标菌株。培养过程中宜采用______法 对样品中的活菌进行接种和计数,以评估菌株增殖状况。若某次取样中,对菌液稀释了 105 倍后,在每个平板上涂布菌液 的体积为 0. 1mL ,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 220 个,则菌液中H 菌的细胞数为______个/mL 。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 较实际值______ ,原因是______ 。菌落数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次,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做 的目的是______。 (2)基于菌株 H 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需要灭菌的发酵系统,其培养基盐浓度设为 60g/L, pH 为 10,菌株 H 可正常持续发酵 60d 以上、分析该系统不需要灭菌的原因是培养基的盐浓度设为 60g/L,导致杂菌______; pH 为 10 的条件导致杂菌______。 (3)研究人员在工厂进行扩大培养,在适宜的营养物浓度、温度、pH 条件下发酵,结果发现发酵液中菌株 H 细胞增殖和 PHA 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______可能是高密度培养的限制因素。发酵工程的 中心环节是_____ 第 12页 共 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