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一次月考答案
1. 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
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故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200×100%=5%,A 错误;虽然种群甲的种群密
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分布的面积不一定相同,故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
数量大,B错误;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小,如出现食物充足、
缺乏天敌、迁入率高等因素会使种群数量变大,C 正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
的数量,D错误。
2. D。解析: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不包括丰富度,A 错误;从草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
a~c 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b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
增长最快,故对草原田鼠的防治应在 b 点之前,B 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会在 K 值
附近上下波动,故该地草原田鼠的 K 值为 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 错误;为预防“蝗灾”,可
通过经常灌溉,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引入天敌等措施来降低蝗虫数量,
D正确。
3. B。解析:由图可知,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位于直线 p 上方,说明此时 Nt量表现为上升,A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 点同时位于曲线乙和直线 p 上,说明 Nt=Nt+1,即 F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0,B 错误;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低,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比
较类似于甲曲线 OA 段,C 正确;乙曲线显示乙种群在种群密度低时能迅速回升,符合家鼠等
繁殖力强的动物的繁殖特点,D 正确。
4. D。解析:“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温度影响,即种群数量变
化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A 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
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说明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不一
定都“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
进行蝗虫防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 K/2 时之前接种病毒最好,C 错误;由于大多数害虫的繁殖
能力强、出生率高,因此自古以来害虫难以防治,D正确。
5. C。解析:统计土壤中每种小动物的相对数量时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 正确;调
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应先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后,再进行采集、调查,B 正
确;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土壤动物具有避光、避热、趋湿的特点,诱虫器在使用时需
要打开电灯,C 错误;在同一块土壤中,不同时间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及数量的多少是不同的,
所以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 正确。
6. C。解析:A、由生态足迹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
标,A正确;
B、在生态足迹中,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B正确;
C、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
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C错误;
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因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正确。
7. C。解析: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
性直接价值的体现,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产生适应性变异,B错误;
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
的一部分,C正确;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种类更多,D错误。
8. D。解析: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因此
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A正确;据图可知,偶然洪泛区到
淹没区属于不同地形,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 正确;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
影响,水位变动区各种浮水植物的环境容纳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波动,C正确;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只是该区域的所有生物通过复杂的食
物关系无法实现物质循环,D错误。
9. A。解析:由于酵母菌培养环境为固定容器,故虽然培养液更换较为频繁,但由于生存空间
限制,①种群数量不能一直保持 J型增长,A错误;酵母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④中
由于营养条件缺乏和代谢产物积累等原因,随培养时间延长种群密度可能下降,B 正确;⑤pH
随培养时间延长可能发生变化: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可能使 pH 降低,C
正确;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 值会下降,
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 值会上升,换培养液的间隔时间越短,营养越充足,故培养液更换
的频率和 K 值呈正相关,D 正确。
10. C。解析:分解者利用的是流向粪便、落叶、尸体等碎屑的能量,A 正确;传递效率相邻
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 356.6/4777×100%=7.5%,
B 正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错误;据表格可知,第四营养
级总能量为 22.89,呼吸量为 12.47,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11. A。解析:A、人类活动导致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形成大小不等的区域,即野生大
熊猫之间因地理隔离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未必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
12. B。解析:鱼和蛙的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者)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但不能提供能量,A 错误;鱼和蛙呼吸释放的 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
作用,提高水稻的光合速率,B 正确;草鱼以田间杂草为食,青蛙取食田间害虫,故放养鱼和
蛙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的数量,C 错误;该种养模式可增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
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3. D。解析: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绿藻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
化学能,A错误;鲫鱼占有第二、三两个营养级,螺蛳和鲫鱼属于捕食关系和种间竞争关系,B
错误;图中所有成分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缺少分解者,C 错误;
图中食物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轮虫属于消费者,D 正确。
14. D。解析: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中
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单向流动,B错误;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
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
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
÷31920×100%=25%,D 正确。
15. C。解析:C 为分解者,包含营腐生生活的所有生物,A 错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不断在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B 错误;⑩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 CO2,①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释放的 CO2,④表示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CO2,⑤表示消费者通过捕食从生产者那里获取的有机
物,⑥⑨表示遗体残骸中含有的有机物,C正确;经⑤流向 B 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
化碳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D 错误。
16.(1)乙 气候干旱 密度制约因素 (2)J 形 S形 虚线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解析:(1)据题意可知,为控制蝗虫的数量引入了它的天敌,说明蝗虫的实际数量应该大于了
环境容纳量,导致形成了蝗灾。故图 1 中乙表示蝗虫的种群数量。气候干旱蝗虫卵的孵化率提
高,容易引起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食物因素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属于密
度制约因素。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虚线表示种群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一直增加,与种
群数量无关,因此为形增长,实线表示的种群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与种群数量相关,表现为先
增加后减小为 0,因此为 S 形增长。蝗虫天敌被引入后的初期由于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气候
适宜、缺少天敌等,可表现为形增长,因此种群数量最可能呈现虚线所示变化。
17.(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泛 (2)200 (3)ABCD (4)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解析: (1)优势种的数量一般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泛,每个样方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甲的
频度最可能是 E 级;该频度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但每个样方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说明其种
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泛。 (2)由题图可知,D 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 8%,D 频度级
的植物有 16 种,故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16÷8%=200 种。 (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
通常要研究其在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A、
B、C、D 项符合题意。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
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18. (1)生态系统 垂直结构和水平 空间 生态位 (2)食草鱼摄入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
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 30 (3)生产者(水稻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
能 利用效率 河蟹为水稻除虫、除草,有利于减轻农业污染,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动物的
粪便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5)大于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题目描述中既有生物,
又含非生物环境,故构成生态系统;水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这体现了群落
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堤岸边有杨、柳等,这些反映了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
片状分布,垂直分层和水平结构使群落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水分、
营养物质等资源。 (2)食草鱼摄入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
排出,故与食草鱼相比,白鹭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 ;同化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
长发育繁的能量的百分比=(5-3.5)/5=30%。 (3)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不仅有生产者固
定的太阳能,还有饵料中的化学能,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泥鳅吃蟹粪,泥鳅粪肥田,
这有利于能量高效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河蟹为水稻除虫、除草,有利于减轻农业污染,
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动物的粪便可以转变为无机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因
此都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①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 CO2总量应等于
CO2排放总量,而 CO2排放总量除包括 Y1、Y2、Y3和 Z4过程释放的 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
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 CO2,故图中 X1过程吸收的 CO2总量大于 Y1、Y2、Y3和 Z4过程释放的 CO2
总量。②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19.(1)消费 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①五点取样 ②
基本一致 数量接近,且均低于对照区 ③ MeSA 处理以及 MeSA 与 OAP 共同处理区的瓢虫量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OAP 单独处理对瓢虫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 吸引麦蚜的天敌 (3)二者
混合施用。 因为这种处理能提高小麦的产量,降低麦蚜的数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解析:(1)题干中描述瓢虫是麦蚜的天敌,因此属于消费者;它同化的能量最终会有三个去路:
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①无翅蚜的活动能力弱、活
动范围小,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合使用样方法,由于调查地块面积为 10m×10m,因此适合
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统计百株蚜量。②分析图 1 中处理组和对照组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
发现虽然种群数量高低有别,但整体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处理区中 Mesa 和 OAP 以及二者
共同处理区的数量比较接近,均低于对照区。③图 2 中,与对照组相比,OAP 单独处理与对照
组 CK 差别不大,可判定其单独作用对瓢虫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MeSA 处理以及 MeSA 与 OAP
共同处理区的瓢虫数量明显较高,且高于其他处理的区域;由于可以判断 MeSA 既可以驱避蚜
虫,也可以吸引瓢虫,即麦蚜的天敌。 (3)根据图 3 可以看出,MeSA 和 OAP 共同使用的
时候,与对照组相比,提升产量最多,同时根据以上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两者共同使用还可
以降低麦蚜的数量,吸引麦蚜的天敌,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20.(1)食物链 (2)①利用 CO2制造有机物 ②ABD (3)密旋链霉菌产生酸性物质,使
Cd(OH)2等沉淀溶解,促进了植物对于镉的吸收。接种密旋链霉菌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提高了
吸收镉的总量。接种密旋链霉菌提高了籽粒苋 CAT、SOD 的活性,增强了籽粒苋的抗镉性。(4)
有机肥可以为密旋链霉菌提供营养和能量,促进其繁殖。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后为植物提供营
养,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植物和密旋链霉菌生物量的增加提高了修复效果。
解析:(1)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营养级别越高,毒害越大。 (2)①籽粒苋是
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 CO2制造有机物,把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因
此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②由籽粒苋植株的 Cd 含量变化可看出,土壤中镉浓度与籽
粒苋植株的 Cd 含量呈正相关,说明籽粒苋植株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镉,对镉污染土壤有一定的
修复作用,A 正确;25mg/kg 镉条件下籽粒苋植株干重比 0mg/kg 镉条件下的相对值更大,而
50mg/kg 镉及 100mg/kg 镉条件下,籽粒苋植株干重与镉浓度呈反相关,表明高浓度的镉抑制
籽粒苋生长,B正确;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可清除活性氧,抵抗镉对植物
的毒害。50mg/kg 的镉条件下,籽粒苋叶片 SOD 活性高于 100mg/kg 的镉,可更好抵抗镉对植
物的毒害,所以 100mg/kg 的镉毒害大于 50mg/kg 的镉,C 错误;25mg/kg 镉比 0mg/kg 镉条件
下的土壤微生物总数更高,低浓度的镉可刺激微生物的繁殖,D 正确。故选 ABD。 (3)由表
2+
格数据可以看出,植株镉含量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而实验组 pH 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 Cd
2+
含量高于对照组,说明密旋链霉菌可产生酸性物质,使 Cd(OH)2等沉淀溶解产生 Cd ,促进了
植物对于镉的吸收。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植株干重值更高,说明接种密旋链霉菌促进了籽粒苋生
长,提高了吸收镉的总量。实验组中 CAT、SOD 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接种密旋链霉菌提
高了籽粒苋 CAT、SOD 的活性,增强了籽粒苋的抗镉性。 (4)密旋链霉菌的生长与繁殖需
要物质和能量,有机肥可以为密旋链霉菌提供营养和能量,促进其繁殖。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
后产生无机盐,可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微生物分解有机肥时可产生 CO2,利于籽粒苋光合作
用,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植物和密旋链霉菌生物量的增加,增强了生物对土壤中镉的吸收效果,
降低了土壤总镉含量,提高了修复效果。2024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有 200 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 10 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 10%
B.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的,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立即下降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2.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干旱
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图为某农田中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丰富度、性别比例等
B.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c 点之前及时控制蝗虫的种群密度
C.d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最大,因此 d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此地草原田鼠种群的K值
D.经常灌溉,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引入天敌等可有效预防“蝗灾” 3.如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 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t+1 之间的关系,直线 p表示 Nt= Nt+1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甲种群而言,B 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
B.对于乙种群而言,F 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OA 段
D.乙曲线OD 段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4.古籍中有许多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 虫不生” 。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 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蒲圻县乡土志》载有: “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 染,其种自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烈日乾暴、则虫不生” ,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
C.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 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D. 自古以来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
5.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统计土壤中每种小动物的相对数量时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在采样时,应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后再进行采样
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不能打开电灯,以免影响采集
D.在同一块土壤中,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6、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 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
B. 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
C. 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
D. 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
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目前已退耕还湿46万多亩。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
A. 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做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 现
B. 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 异更加适应环境的结果
C. 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D. 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量更多
8.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合理
利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缩小洪灾是十分必要的。下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区别湖泊和森林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
B.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水位变动区各种浮水植物的环境容纳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波动
D.该区域的所有生物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实现了物质循环
9. 某同学在固定容器中培养酵母菌,获得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 )
A.①种群数量可一直保持 J 型增长
B.④随培养时间延长种群密度可能下降
C.⑤pH 随培养时间延长可能发生变化
D.培养液更换的频率和K 值呈正相关
10.科研人员对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进行研究,其中第二、三、四营养级能量分配情
(
.
..
)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t/ (km2 ·a))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营养级 被捕食量 海产品捕捞量 流向碎屑量 呼吸量 系统总能量
二 356.6 2.06 1508 2910 4777
三 22.89 1.249 153.8 178.7 356.6
四 1.206 0.288 8.923 12.47 22.89
A.分解者利用的是流向碎屑的能量
B.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7.5%
C.第二营养级的系统总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第四营养级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11.森林砍伐、修路和农业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使野生大熊猫面临着栖息地碎片化的局 面。现有大熊猫被分割为33个孤立种群,其中24个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 由于栖息地碎片化,造成33个孤立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
B. 对于小种群区域,可引入新个体增加种群数量和改善基因多样性
C. 可修建栖息地走廊加强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改善基因多样性
D. 就地保护,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最有效措施
1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稻田中的繁荣景,也反映了稻田群落的特征。南方 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放养了草鱼和青蛙,形成了“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鱼和蛙的粪便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和能量
B.鱼和蛙呼吸释放的 CO2 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
C.鱼和蛙不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 田间杂草的数量
D.该种养模式可增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
13.为了保护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多地实行休渔和禁渔政策,渔民开始进行人工养殖。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的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绿藻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
B.鲫鱼占有第二、三两个营养级,螺蛳和鲫鱼关系是捕食
C.图中所有成分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图中食物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轮虫属于消费者 1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 (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 ·m-2 ·a-1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357 J ·m-2 ·a-1
D.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
15.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A、B、C、D 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C 代表的生物为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B.碳循环是指 CO2 不断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C.①②③④⑩为 CO2 形式,⑤⑥⑨为有机物形式
D.经⑤流向 B 的碳全部储存于 B 体内的有机物中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 (8分) 在某草原上爆发了蝗灾后,研究者对蝗虫以及植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如图 1 所
示。为控制蝗虫的数量引入了蝗虫的天敌。回答下列问题。
(1) 图 1 中的______ (填“甲”或“乙”) 表示蝗虫的种群数量。_________ (填“气候干旱”
或“降水充足”) 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食物也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 素,食物因素属于______________ (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2) 图 2 表示随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 (dN/dt) 的变化情况。则虚线表示 _________形增长, 实线表示_________形增长。蝗虫天敌被引入后的初期种群数量最可能呈现 _________ (填“虚线”或“实线”) 所示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8分) 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 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
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级
1%~20% A
21%~40% B
41%~60% C
61%~80% D
81%~100% E
1() 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
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 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 D 频度级的植物有 16 种,则该 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
(3) 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 4 点)。 18 (16分) 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下渚湖,河水清澈,水草丰茂,白鹭点点,形成了独特的湿
地景观。
(1) 湿地中阳光、清风、芦苇、游鱼、 白鹭等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其中植物种类多 样 , 如水 中有沉水植物 、 浮游植物 、挺水植物等 , 堤岸边有杨 、柳等 ,这反映 了群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这样的分布使群落种群的_________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 照、 水分、营养物质等资源。
(2) 在食物链“植物→食草鱼→ 白鹭”中,与食草鱼相比, 白鹭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
较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发
现该白鹭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 J/ (hm2 ·a)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6.0×108 5.0×108 3.5×108
该白鹭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_______%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3) 技术人员依据泥鳅可以利用残饵、鱼粪为食,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 地结合起来,形成稻护蟹,蟹吃饵料、杂草、昆虫,泥鳅吃残饵、蟹粪, 泥鳅粪肥田的“稻-蟹-
泥鳅田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泥鳅吃蟹粪, 泥鳅粪肥田,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大大提高了能量的_______。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请 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承诺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CO2 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净零排放) 的目标。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
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 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 达 到“碳中和”时,图中 X1 过程吸收的 CO2 总量_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Y1、 Y2 、 Y3 和 Z4 过程释放的 CO2 总量。
②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3分) 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蚜虫是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瓢虫是麦蚜的天敌。直至 目前,麦蚜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合成农药。
( 1 ) 在 此 生 态 系 统 的 组 成 成 分 中 , 瓢 虫属 于 ______ 者 , 它 同 化 的 能 量 去 向 包 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研发麦蚜绿色防控新技术,比较了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水杨酸甲酯 (MeSA) 海藻酸钠缓释 球和植物免疫激发子寡糖 ·链蛋白 (OAP) 以及二者共同处理对麦蚜及其天敌瓢虫种群数量动态的 影响。
共设置 3 个实验组,分别为 OAP 处理、MeSA 缓释球处理、OAP 与 MeSA 缓释球共同处理,另设空白 对照。重复三次。每个实验小区面积为 10m×10m。
①调查方法:有翅蚜采用黄板 (20cm×25cm) 诱集,将 1 张黄板悬挂于小区中央。无翅蚜采用
________法取样,统计百株蚜量。瓢虫用黄盆诱集。
②据图 1 可知,在调查期间,处理区与对照区麦蚜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________,Mesa 和 OAP 以 及二者共同处理区蚜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图 2 分析 MeSA 和 OAP 对瓢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 明 MeSA 在驱避蚜虫的同时还能__________________。
(3) MeSA 和OAP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见图 3,综合以上结果,你会选择哪种处理办法防控麦蚜 并 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0分) 镉(Cd) 是土壤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土壤镉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通过盆栽实验,对利用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进行了研究。
(1) 镉在土壤中主要以难溶的 Cd(OH)2 、CdCO3 等沉淀或 Cd2+形式存在。Cd2+进入植物体内,会诱导 活性氧的产生。植物的抗氧化系统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 等) 可清除活性氧, 抵抗镉对植物的毒害。镉可通过_______逐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2) 取未污染农田表层土,加入不同比例的镉,制成不同镉浓度的土壤。将籽粒苋种子点播在土 壤中,90 天后检测,结果如下图。
① 籽粒苋能够_______,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② 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有_______。
A. 籽粒苋对镉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B. 籽粒苋植株干重变化表明,高浓度的镉抑制籽粒苋生长
C. SOD 活性变化表明,100mg/kg 的镉毒害小于 50mg/kg 的镉
D. 低浓度的镉可刺激微生物的繁殖
(3) 密旋链霉菌是一种营腐生生活的放线菌。向镉污染土壤中接种 1.5g ·kg-1 的密旋链霉菌菌 剂,然后点播籽粒苋种子,90 天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如下表。
分组 籽粒苋 土壤
植株镉含量 (mg ·kg-1 ) 植株干重 (g/株) SOD 活性 (U ·g-1 ) CAT 活性 (U ·g-1 ·min-1) 总 镉 含 量 (mg ·kg-1 ) Cd2+ 含 量 (mg ·kg-1 ) pH
对照组 70.05 15.10 75 2.50 45.83 12.12 6.65
实验组 90.26 22.52 90 2.80 40.62 14.51 6.47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接种密旋链霉菌对籽粒苋修复镉污染土壤具有促进作用。请解释这种促进作 用的可能原因 (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研究表明,适当施加有机肥 (鸡粪) 可提高密旋链霉菌-籽粒苋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 试分析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