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阅读-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课内文段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则文言文的题目是( ),选自《_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
3.惟弈秋之为听。(翻译句子的意思)
4.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人_____,另外一个人_____。
5.学习这则文言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弃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②通国:全国。③授,引,拉。④缴: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
6.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
7.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任选一题)。
(1)通国之善弈者也。 (2)思援弓缴而射之。
8.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任选一题)。
(1)通国之善弈者也。 (2)思援弓缴而射之。
9.借助已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任选一题)。
(1)好谋善断 (2)人人得而诛之
注料:①断:决断。 ②得:可以,能够。③诛:杀死。
二、文言文阅读
小古文阅读。
慈母败儿
司马光
为人母者,不患①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②,陷于大恶③,入于刑辟④,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⑤。
(选自《家范》)
注释:患:担心。不肖(xiào):品行不好。大恶:大罪过。刑辟(pì):犯了死罪。辟,法律,刑法。悉数:详细地一个一个列举。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B.慈母/败子
C.母/败之 D.若是者/多矣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 (2)知( )
1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
13.说说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文言文阅读。
[甲]
夸父与日逐①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海外北经》
[注释]①逐;竞争。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泽:湖。
[乙]
逮①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②草木,而民无所食。猰(yà)貐(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③后羿诛④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⑤封豨于桑林。
——(淮南子 本经训》
[注释]①逮:等到。②杀:晒死。③使:派。④诛:杀。⑤擒:擒获。
14.默读两则文言文,根据内容取题,[甲]是 _____;[乙]是 _____。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夸父与日逐走 _____
②弃其杖 _____
③十日并出 _____
④缴大风于青丘之泽 _____
16.下列对“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的描述最符合文意的是__________
A.让老百姓害怕的事物
B.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
C.被老百姓除掉的事物
D.用来保护太阳的事物
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把理由写下来。
17.这两则文言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找出两处写下来。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佣:雇佣。④大学:大学问家。
18.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 )
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1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0.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_______(用原句回答)。“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
小古文阅读。
《朱子家训》①(节录)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③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④,毋⑤临渴而掘井。
[注]①《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 ②庭除:庭院。 ③恒念:总想到。 ④绸缪(ch6u móu):修补好屋舍门窗。⑤毋(wú):不要。
21.文中“起“和“①_______”构成一对反义词。“即起”的意思是:②____________。
22.用自己的话写出句子②的意思。
_______
23.从句子③中找出一个成语“①_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字面的意思是②_________________,比喻③______________。
24.根据题目、节录的内容或者你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朱子家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小古文阅读。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5.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夫 菱 生 于 水 而 曰 土 产,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
26.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清热也 清( )
27.翻译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8.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钥匙尚在》
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也。”或问其故,答曰:“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昔有愚人入京选 _____;其人曰 _____或问其故 _____,_____
3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31.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2.面对愚人的可笑举动,你想说点什么?
古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_____
34.“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35.翻译“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6.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得句:得到佳句。 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 垢:责骂。 胡:为什么。
37.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38.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39.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
40.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注释】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 :下等、劣等。
41.文中的“此三者缺一不可。”的“此三者”指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42.文中“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了那个成语?__________。
43.关于读书,韩愈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
杜甫也道: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
颜真卿也叹: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_____。
4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认为 B.问其故 故:原因
C.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汤水 D.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4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说你很聪明呢?”
B.“日初出沧沧凉凉”意思是“太阳刚出来时很苍茫凄凉”。
C.“而日中时近也”意思是“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D.“见两小儿辩斗”意思是“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
4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这句话的语气应该是( )
A.反问,带有嘲笑,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 B.疑问,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4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B.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了;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
C.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
D.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9.《学弈》选自《_____》。作者用_____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两人对待学弈的态度。他们两人的表现分别是 “_____”和“_____”。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是“_____”。(后三空填写文中的原句)
50.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51.《学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2.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来。
(1)一心以为(wéi wèi)有鸿鹄将至
(2)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
5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的)
B.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诲)
C.虽与之俱学(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D.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5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其一人/专心致志
C.惟弈秋之为/听
D.为是/其智弗若与
55.本文说明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人要守信。 B.做事要专心致志。
C.待人要有礼貌。 D.知错要改正。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56.根据原文补写句子,写在文中横线上并标上标点符号。
5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58.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 B.通国之善弈者也(好)
C.弗若之矣(不如) D.非然也(这样)
59.仔细观察,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是( )
A.夫战,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60.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以下哪句话所讲的道理和本文一样?( )
A.言必行,行必果。 B.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C.满招损,谦受益。 D.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不能两成。
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完成答题。
两小儿辩日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⑤,及⑥日中则如盘盂⑦,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者热而远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⑩为 汝 多知乎 ?”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②[辩斗]辩论,争论。③[以]认为。④[日中]正午。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蓬盖,像雨伞一样。⑥[及]到,到了。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⑧[沧沧凉凉]寒凉。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⑩[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知]同“智”,智慧。
61.读文言文要把握好句子的停顿,用“/”画出画“ ”句子的停顿。
62.借助注释,写出文言文的意思。
本文着重在于“辩”,一小孩认为:____________依据是: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另一小孩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是离得近让人感到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最后孔子都____________。
63.两小孩针对人们常见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体现出他们善于____________,勤于____________。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
小古文
楚人有鬻(音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4.用成语给故事加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
65.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曰____________________
66.用“/”为划线的句子划一处停顿节奏,并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直通车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7.破琴绝弦的“绝”和下面( )中的“绝”意思相近(填序号)
A.绝句 B.绝妙 C.绝技 D.断绝
68.伯牙“终身不复鼓”,是因为( )(填序号)
A.他觉得世界上没有配得上听他弹琴的人了。
B.他太伤心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C.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真正的知音了。
D.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69.这篇文言文,就是我们熟悉的成语“________”的来历,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_______。
小古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 jiǎ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ǔ yú)?曰:非然也。
70.请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7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使弈秋诲二人弈(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72.分别用“_______”和“ ”画出两人学弈时的表现。
73.本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事情,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道理。
阅读空间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目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7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以:______ 去:______
汝:______ 知:______
75.“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该句的语气应该是( )
A.疑问、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
76.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
77.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阅读理解。
学弈
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78.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诲:________ ②惟:________ ③援:________ ④俱:________
79.“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也出现了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________
③思援弓缴市射之。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________
80.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
81.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
8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辩斗:___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__
83.①在文中空白处补全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古文阅读,按要求做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4.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A.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
B.弗若之矣。 弗若: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__
85.请各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两个学弈者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86.解释加点的词。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______
(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______
87.联系课文,翻译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一儿认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89.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90.按原文内容填空。
91.写出“之”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虽与之俱学。( )
92.文中用__________的手法叙述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
93.用文中的话说说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9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如下《学弈》一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展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5.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C使弈秋/诲/二人/弈
96.解释加点词语。
思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矣( )
97.短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人____________,另一个人____________,我想劝第二个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轨为汝多知乎?”
9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孔子不能决也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
99.梳理信息,完成表格。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小儿乙 (4)______ (5)______ (6)______
100.文中两小儿一个从______的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的角度出发,所发得出相反的结论。从文中“______”这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101.两小儿辩日,从“辩日”的角度,说一说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02.这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03.请将短文中括号内的内容补充完整。
104.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在音节下面标出)
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 yǔ)?
10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②非然也( )
106.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
只听弈秋讲课。
107.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小古文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08.回顾“同读一本书”的交流策略后,我们就这样交流。
滨滨:我来说“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______(两字概括)的故事……
晓晓:我来说“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
琪琪:我来说“___________”。
109.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阅读《学弈》,回答问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弈秋之为听。 B.为/是其智弗若与?
11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
112.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 )
A.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B.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有独特的发现。
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月:非然也。
1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______________
(3)为是其智弗若与? 弗:______________
(4)非然也。 然:______________
114.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原文回答)
_
115.本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其一人______________,另一人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6.解释词语。
诣:__________乃:__________
117.请在下面的句子里填上人称。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118.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9.如果来的客人姓“柳”,杨氏之子会怎么回答?请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_________,一心以为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__。
120.把古文补充完整。
121.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_________、_________。
12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图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惟秋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25.按原文填空。
12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通国:_______ 援: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 非然也:______
127.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为是其智弗若与?
课内阅读:阅读古文,完成习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28.原文“ ”处应该填( )
A.未闻孔雀是君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29.请在文中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130.请解释下列字句意思。
(1)乃:__________________
(2)示:__________________
(3)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多选题)
A.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直接指出孔君平的错误。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132.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文言文阅读
论语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说:yuè,同“悦”,愉快。②愠:yùn,生气,发怒。】
133.这里的“子”指的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____________,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3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这三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谈了____________,谈了与朋友切磋学问,谈了与人沟通的气度。
136.以下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37.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1)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2)弗若之矣。( )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13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完全正确。( )
(2)“一人虽听之”中的“之”指的是弈秋的教导。( )
13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40.下列名言警句中,与学习态度无关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阅读理解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41.解释划线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
14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_________________
14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 。
14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试结合文章内容说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 《学弈》 孟子 2.wéi zhuó 3.只听弈秋的教导
4.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5.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1.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这则文言文的题目是《学弈》,选自《孟子》,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惟,读音wéi ;缴,读音zhuó。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选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三心二意之人不如专心致志学习的人的故事。
5.本题考查了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6.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7.(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8.(1)善:擅长。 9.(1)善:擅长。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6.本题考查故事说明的道理。
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7.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8.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善于,擅长。
(2)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之:它,指大雁。
9.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好谋善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善:擅长。
(2)人人得而诛之: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之:代词,指他。
10.A 11. 做 懂得 12.从古到今,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13.我们不能过分宠溺孩子。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虚词和结构判断。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的意思是:担心的是懂得慈爱却不懂得教育。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11.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能力。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意思:做母亲的,不担心不慈爱,担心的是懂得慈爱却不懂得教育。为:做。知:懂得。
1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意思是:从古到今,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本文讲了母亲过于疼爱孩子,而导致孩子不成材,堕落成为大坏蛋,遭受刑罚,走向灭亡。告诉我们作为母亲不能过于宠溺孩子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做母亲的,不担心不慈爱,担心的是懂得慈爱却不懂得教育。古人曾说过:“慈母败子。”慈爱却不教育,使子女变得不成材,堕落成为大坏蛋,遭受刑罚,走向灭亡,这不是别人使他一生失败,是他母亲让他失败啊。从古到今,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能详细的一个一个地数说。
14. 夸父逐日 羿射九日 15. 奔跑。 丢弃。 太阳。 用箭射。 16. B 原文说“皆为民害”,后被后羿一一消灭,解百姓与危难,故这些事物是用来祸害老百姓的。 17.①都是古代神话故事 ②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
【解析】14.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可以概括为:夸父逐日;结合“十日并出”“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可以概括为:羿射九日。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夸父与太阳赛跑。逐:奔跑。②句意为:丢弃他的手杖。弃:丢弃。③句意为: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日:太阳。④句意为: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缴:用箭射。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意思是: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可知: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1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他们都有其共同特点,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即坚持不懈,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乙】等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
18. B A 19.A 20. 匡衡 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解析】18.本题考查字或句子的意思。
(1)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来理解字的意思。“邻居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逮:到,及。故选:B。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的意思: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故选:A。
1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节奏划分。
A.“匡衡勤学而无烛”的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故:“匡衡/勤学/而无烛”停顿正确。
B.“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停顿应为“衡/乃穿壁/引其光”故停顿不正确。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停顿应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故停顿错误。
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结合译文可知,短文的主人公是匡衡,“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以书映光而读之。“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如:夜以继日。
【点睛】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21. 息 就起来 22.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 23. 未雨绸缪 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修补好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4.《朱子家训》成为了许多人治家育儿的范本,精辟地阐述了治家之道,被历代士大夫称为“治家之经”。
【解析】21.本题考查了字词翻译。
“黎明即起”的意思是天刚亮就要起床。所以“起”的意思是起床。而“既昏便息”的意思是到了黄昏就要休息。那么“息”的意思是休息。故“起”和“息”互为一组反义词。“即起”的意思是就起来。
22.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
“黎明”即“天刚亮”,“洒扫”即“打扫”。那么句意应是:天刚亮就要起床,洒扫庭院和台阶,要保持内外整洁。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可知文中的成语是“未雨绸缪”,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修补好,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4.本题考查了对内容的拓展。
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这段话言简意赅,面面俱到,字字受用,向往的是勤劳、质朴、长久和安康的田园生活,句句是居家度日的金玉良言。《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着。
【点睛】参考译文: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自检查一下。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最好未雨绸缪,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来掘井。
25.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6. 吃 清除 27.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28.示例: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解析】25.本题考查了句子的停顿划分能力。
结合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根据句意应划为: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酒席上吃菱角。啖:吃。
②句意为:是想要清热解毒。清:清除。
2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土:土地;坐:因为;强:勉强。句意为: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28.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却说自己知道菱角,结果闹出了笑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道理: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29. 从前 那,那个 有的人 代词,指愚人 30.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 31.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32.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
【解析】2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句子意思来理解。
“昔有愚人入京选”意思是: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参加考选。“昔”:从前。
“其人曰”意思是:这个愚人说。“其”那,那个。
“或问其故”意思是:有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什么缘故。“或”:有的人;“其”代词,指愚人。
3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意思是:皮口袋的钥匙还拴在我的衣服带子上,贼能用什么东西来打开皮口袋上的锁呢?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题干要求和文言文内容,从文中“钥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可知,他以为钥匙在自己身上,小偷就打不开袋子,拿不走他的东西。
3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的愚人皮袋被偷走,自以为聪明,以为小偷得不到袋子里的东西,真是愚不可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愚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愚不可及。我们考虑事情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麻痹大意、自欺欺人。
【点睛】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进京城选官,(他的)皮袋被人偷走了.他说:“小偷虽然偷走了我的皮袋,但他永远不能得到我袋子里的东西。”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皮袋的钥匙还系在我的衣带上,那小偷拿什么打开它呢?”
33.狐假虎威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34.B 35.你跟随我身后,看看百兽见到我后会不会跑走? 36.这只狐狸很狡猾,他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
【解析】33.本题考查了对成语的理解运用及对寓意的理解能力。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34.本题考查了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虎求百兽而食之: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故“求”的意思是寻找。故选B。
35.本题考查了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字词:子:你。走:逃跑。翻译:你跟随我身后,看看百兽见到我后会不会跑走?
36.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中这只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很狡猾。
【点睛】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37.B 38.D 39.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0.张丞相自己。 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解析】37.本题考查加点字的理解
“使侄录之”译为:让侄子来抄录。故“录”译为“抄录”。
3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通读全文结合“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可知他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说明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3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熟视:反复地看;亦: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的翻译是:“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4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
结合原文可知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快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因此主要是张丞相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而怪别人看不懂,不早问。因此应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快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当抄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就停了下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这是什么字呢 ”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于是责骂他的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问,使得我也忘记了。”
41. 有志 有识 有恒 42.井底之蛙 43.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下笔如有神 白首方悔读书迟 44.文中“有恒”的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喜欢读书,但缺少恒心,许多书只看一半就扔下了,结果收获有限。以后,我一定要用“有恒”来告诫自己,读书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解析】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译文,联系上下文,从句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答案。
42.本题考查成语的掌握。
“井蛙之窥天”意思是:这句话说的就是青蛙在井底看天空,比喻见识短浅。与“井底之蛙”意思相同。
43.本题考查名人名言默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意思是: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44.本题考查读书的启示。
本文讲了古人读书必须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这三者缺一不可。结合文章读书的方法,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你的启发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
45.C 46.B 47.A 48.D
【分析】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45.考查字词解释。
C项错误,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
46.考查句子翻译。
B项错误,“日初出沧沧凉凉”意思是“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
47.考查句子理解。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这是一个反问句,略带、嘲笑,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
48.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项错误,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49. 孟子·告子上 对比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0.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51.学习要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分析】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4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熟记。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结合学过的知识可知,《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两人对待学弈的态度。他们两人的表现分别是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和“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5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主旨一般分为:情感、道理、批判和品质。
结合短文可知,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2.(1)wéi
(2)wèi 53.A 54.C 55.B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52.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辨析。
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平时要多读多练。
(1)以为:yǐ wéi,认为。
(2)本题中“为”的读音为wèi,意思是因为。
5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项字词解释错误。“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之”为代词,它,指大雁。
54.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划分节奏时应联系句意,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
C项节奏划分错误。“惟弈秋之为听”是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式。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正确划分为:惟/弈秋之/为听。
5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
文章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选B。
56.为是其智弗若与? 57.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8.B 59.C 60.D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56.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学生注意平时要多读、多背。
结合原文可知,横线处应填上“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5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结合句子意思作答。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根据句子意思可知应划为:一人虽听之/—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8.本题考查加点字的字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A项,“使弈秋诲二人弈”意思是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诲”指教诲。故正确。
B项有误,“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善”在这里意为擅长。故答案选B。
C项,“弗若之矣”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弗若”意为不如。故正确。
D项,“非然也”意思是不是这样的。“然”意为这样。故正确。
5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A、B、D项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相同,都是判断句。
C项,“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状语提前。故选C。
60.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短文分析。
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事只有专心致志才会成功。
A项,“言必行,行必果”意思是说话一定要算数,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与本文道理不一样。
B项,“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意思是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比喻做事有阻力,必须努力从事。 与本文道理不一样。
C项,“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骄傲自满招来损失,谦虚谨慎得到益处。说的是不能骄傲,要谦虚的道理。与本文道理不一样。
D项,“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不能两成”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所讲的道理和本文一样。故选D。
6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2.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63. 观察
探索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分析】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61.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
作答时,学生可以根据翻译或者一些关键字词进行划分停顿,平时要多做题。文言文停顿的规律有主谓宾之间要停顿;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等。“日初出”后接结果可停顿,“及日中”后接结果也停顿,“此不为”引出结论可停顿,转折连词“而”要停顿,该句停顿节奏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2.本题考查语句翻译。
作答时,找出与人物对话相对应的语句,逐字进行翻译,语句要通顺合理。一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另一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是离得近让人感到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6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作答时,学生要仔细阅读原文,了解人物之间的互动,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平时要多做题。本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
64.自相矛盾 65. 穿透、刺穿 有人 66.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分析】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4.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
6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方法:一、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解释的方法:(1)借助前后语境比如:“解素衣,衣缁衣而返”中的“素、缁”依据下文可以判断是黑白的意思。(2)借助对称结构比如:要知晓“追亡逐北”中的“北”的意思,就要要结合“追、逐”字,它们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所以“亡、北”也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那么它们的语义相同或相近,因此断定“北”是名词,意为“败北的人”。(3)借助相邻字词比如:“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中的“秩”字,可根据相邻的“俸”字推断是“官吏的俸禄”的意思。(4)借助现代汉语比如:文言文中的“期行”一词,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不期而遇”,可以推断“期”是“约定日期”的意思,“期行”就是“相约出行”的意思。(5)借助汉字字形等比如:“齐师伐我”中的“伐”,可以分解成“人、戈”,人拿着兵器当然就是“攻打”的意思。二、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的也有很多,而且用法也不一而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比如: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一)表示并列关系。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七)表示因果关系。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助词(一)相当于“以”,表范围。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二)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4)动词:同“如”,好像,如同。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陷:穿透、刺穿。或:有人。
6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翻译句子。
文言断句的技巧:①看关键词(1)凡看到“曰”字者必定是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要加冒号和前后双引号。如:滕文公问曰:“……”孟子对曰:“……”。(2)也,乎,矣,哉,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表达某种语气,他可以提示句子结束的位置。如“……能及也”“……可为也”“事齐乎”。又如“夫”“盖”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而“故(是故)”常位于分句之首,表示顺承关系。而“岂”常位于句首表反问语气。(3)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如:滕文公、孟子都是主语,位于句首。(4)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②看句式(1)看固定搭配。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都有固定的搭配。如“滕,小国也”是“也”位于句尾的判断句。其他如“……者,……也”,“……者也”也是判断句。如“事齐乎?事楚乎”中“……乎,……乎”就是一个选择文句的固定搭配。(2)注意整句与对偶文言文为了追求音韵的和谐和句式的整齐,常常采用整句,前后句子字数相同,有时还会有对偶和押韵。如“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两个句子就非常整齐,应该从“也”后断句。③看文意如“则有一焉”,“焉”后是解释说明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总说与分说的关系,因此应用冒号。④掌握必备的文史知识如上滕、楚、齐是国名,而滕文公是滕国国君,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等。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7.D 68.C 69. 高山流水 挚友、至交的弥足珍贵
【分析】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6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破琴绝弦”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鼓琴。“绝”意思是“断绝”,故D项正确。
6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原文,体会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平时要多做题。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他认为至此后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真正的知音了。故C项最符合。
6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作答时,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出成语,体会人物之间的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让我们知道了挚友、至交的弥足珍贵。
70.zhuó yú 71. 教导 不如 7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73. 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 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
【解析】70.本题考查字音。
“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缴”的读音是“zhuó”,意思是系在箭上的丝绳。
“为是其智弗若与”的“与”的读音是“yú”,是语气词。
7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使弈秋诲二人弈”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悔:教导。
“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弗若:不如。
7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从“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7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
结合内容可知,本文讲述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74. 认为 离 你 知识“知”为古字,“智”为今字。 75.B 76. 形状 温度 77. C A
【分析】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74.考查了对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的理解。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以”是认为的意思,“去”距离;
“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你智慧多呢?“汝”是你的意思。“知”知识“知”为古字,“智”为今字。
75.考查了对短文中句子的朗读情况的掌握。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表现出了两个孩子对孔子“不能决也”的嘲讽,因此要读出反问和嘲讽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
76.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太阳的形状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苍苍凉凉”;一儿从太阳的温度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77.考查了对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掌握情况。
《两小儿辩日》通过讲述两小儿辩论太阳距人远近的问题连孔子也答不上来的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渊博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78. 教导 只 引、拉 一起 79. 的 指弈秋的教导 指天鹅 他,指前一个人 80.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81.因为他的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78.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
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诲:教导。惟:只。援:引、拉。俱:一起。
79.本题考查的是多义字。
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之”,的。
②“一人虽听之。”意思是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之”,指弈秋的教导。
③“思援弓缴市射之。”意思是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之”,指天鹅。
④“虽与之俱学。”意思是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之”,他,指前一个人。
8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81.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两人中,其中一人学习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虽然两人一块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82. 辩论、争论。 寒凉。 83.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示例: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分析】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8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词义的掌握。
见两小儿辩斗: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辩斗,争辩的意思。
日初出沧沧凉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沧沧凉凉,清凉,寒凉的意思。
8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识记及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84. 引,拉 指鸿鹊 不如 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85.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84.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之:指鸿鹊。
B.弗若之矣: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弗若:不如。之: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85.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文章写了两个学弈者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一个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在学习上肯定学有所成。另一个三心二意,在学习上肯定一无所获。
形容学习专心的成语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等。
形容学习不专心的成语有: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等。
形容学习有所成就的成语有:学有所成、功成名就等。
形容学习没有成就的成语有:一无所获、一事无成等。
86. 认为。 到,到了。 87.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88.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89. C A
【分析】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86.考查字词解释。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以:认为。
(2)及日中则如盘盂 :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及:到,到了。
87.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孔子不能决也:决:决断、判断。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多知:知识渊博。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88.考查对文段的理解。
阅读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可知,这是第一个小孩的观点。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阅读句子“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这是第二个小孩的观点。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89.考查了对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掌握情况。《两小儿辩日》通过讲述两小儿辩论太阳距人远近的问题连孔子也答不上来的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渊博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故选C;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故选A。
90.诲二人弈 专心致志 鸿鹄将至 非然也 91. 的 弈秋的教导 代指鸿鹄 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92.对比 9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94.意在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分析】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90.本题考查了课文的背诵、根据课文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
出自先秦孟子《学弈》。原文: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之:的。
(2)“一人虽听之”的意思是: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教导。之: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
(3)“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之:代指鸿鹄。
(4)“虽与之俱学”的意思是: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之:代词,他,指前一个人。
9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对比是把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叙述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运用这种写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更有说服力。
93.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答案。
9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95.B 96. 代词,指鸿鹄,即天鹅。 不如 97. 专心致志 心不在焉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否则的话会一事无成的。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9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使弈秋诲二人弈”意思是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所以停顿可划分为:使/弈秋/诲/二人弈 。
9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思援弓缴而射之: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之:代词,指鸿鹄,即天鹅。
弗若之矣: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弗若:不如。
97.本题考查按课文内容填空。根据译文完成填空。《学奕》通过奕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中第二个人学习三心二意,不认真学习,结果什么也没学到。
98. 决定、判断。 同“智”,智慧。 99.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近者大,远者小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远者凉 100. 视觉效果 温度的感知 孔子不能决也 101.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分析】译文参考: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