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轴对称
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312365 黄文光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是学生已经学过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入,也是进一步学习中垂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图形的平移、旋转、中心对称以及相似(全等)图形的预备知识,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本节课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现象及其共同特征,掌握“轴对称图形”以及“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印墨迹以及欣赏与分析图形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合作、交流和反思的主动意识。
三、教学对象起点能力分析:
1、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具有下列知识:
(1)基本图形的知识;
(2)(正)多边形的概念和内角和、外角和等基本性质;
2、在技能方面:
(1)已具备观察直观图象的能力;
(2)已具有折叠、剪纸、印黑迹等操作能力;
(3)已具备初步欣赏美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和录像片段。
片段1:人体、植物花果树叶、古典建筑等图片。
片段2:山东潍坊风筝艺人正在扎制风筝,风筝在空中随风翩翩起舞,画外音介绍“风筝”的对称性。
片段3:飞机在凌空翱翔,轮船在海中航行,画外音“飞机、轮船的平衡”。
片段4:“山倒映在湖水中”的景象。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段中你有什么感受
(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吗
(它反映了现代生活中非常普遍的轴对称现象)
(同学们踊跃发言,注意力完全吸引到了课堂上)
导语: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从人体到植物花果树叶;从小巧精致的艺术珍宝到雄伟壮丽的建筑;甚至小到肉眼难见的原子结构,大多具有对称性。
这些对称不仅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而且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的规律,探索宇宙的奥秘。(通过导语,学生们学《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兴趣更浓了一些)
(二)图片收集
教师收集学生讨论中的图片,增加自己的图片,如下面的一些图片。
(三)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有人用“轴对称”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3、你能将上图中的一些图案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四)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对称轴”的概念:如果某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强调:
1、 “如果对折”——有时可能是假想的对折活动;左右匀称、协调;左右在一定条件下能重合。
2、讨论轴对称现象,有时并不需要真正的折叠。沿图中的每个图形上所画的直线直立放置一面镜子,镜子所反映出来的一半正好把图补成完整的(和原来的图形一样)。你也可以按照镜子所示的方式验证前面的一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五)解释、应用与拓广
问题“如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案”
1、分组让学生先讨论做的方案,然后分别合作完成。
2、小组完成后,两个组之间分别交流。
3、各组交流各自的做法,尤其是,要讲明这种做法的道理,以及你是如何想到这样做的。
4、教师选择上面做轴对称图形的三种方法(墨迹、折叠、剪纸),分别请一位同学在班上演示自己的做法。
(六)拓展与延伸
1、每个学生用一张纸、一滴墨水,做“墨迹”图案;
2、教师挑典型的“墨迹”图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且让相应的“作者”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名字”,如“绵羊”、“昆虫”等。
3、教师选择其中的左右两边连在一起的几个“墨迹”图案,以及不连在一起的几个“墨迹”图案,分析其差异,提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含义: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显然,轴对称图形(或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它的对应线段(对折后重合的线段)相等,对应角(对折后重合的角)相等。
(七)课堂练习
(除书上的两道题目外,还有下面五道题目)
1、观察下列图形,哪些图案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折纸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你可以先利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纸复制下图中的图案,再折纸。
2、判断下图中的图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简述你的理由。
3、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在那条横线上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形(草图):
4、下面的这两幅图都成轴对称,它们的对称轴只有一条吗 如果还有其他的对称轴,你能找出它们吗
5、在日常生活中,事物所呈现的对称性能给人们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请你观察如图所示的英文字母,回答问题(笔画的粗细和书写的方法可忽略不计):
(1)在以上的图示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将字母的原型填在横线上)。
(2)我们的汉语也有类似的情况,呈现轴对称图形的汉字有 (请举出两个例子)。
五、实践反思: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本节课一开始出示的大量图片、录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对称图形”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在“如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案”中,有的学生是通过“在纸上滴一滴墨水,沿纸的中部将纸对折、压平、然后打开,通过对折得到一个墨迹”,有的学生则是通过对折一张纸的方式得到一张轴对称图案,也有的学生是通过将纸对折、利用手撕或剪刀剪等方式得到一个或偶数个轴对称的图案。在这里,不同的学生所依附的生活经验(墨迹、折叠、剪纸)有所不同,他们对制作轴对称纸片的活动经验也有所差异。
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彼此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他们对轴对称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大家在交流中都能获得理解,分享成功的快乐!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而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和把握,从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了数学活动的方法,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也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创设的几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轴对称图形两个部分是一模一样的,怎样去验证一模一样呢?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轴对称中的要素“对称轴”以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性质,又提出用一张纸、一滴墨水,做“墨迹”图案?这是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图案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轴对称的性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