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仿真试卷(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 如图为胡考先生于1938年在《抗战漫画》上发表的一幅作品。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 强调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 赞扬抗日根据地军民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C. 指责汪精卫等国民政府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
D.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地区的阴谋
2. 历史结论的提出,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下列历史结论,正确的是( )
①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②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调整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④萨拉热窝事件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3. 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时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在此情形下,汉武帝( )
A.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B. 释放奴婢,减轻刑罚
C. 合并郡县,裁剪官员 D.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 《旧唐书 舆服志》记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诗人元稹在《法曲》一诗中这样写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都反映出唐代( )
A.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 绘画题材十分广泛 D.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5. 为了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王安石采取“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是王安石变法哪一项措施( )
A. 募役法 B. 保甲法 C. 农田水利法 D. 方田均税法
6. 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此举( )
A. 加强与少数民族政权联系 B. 促进了大陆同台湾的交往
C.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 挫败了外来势力入侵台湾
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北京设使馆、驻使节,日益不甘心以“外夷”身份同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而不是再通过礼部、理藩院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在此背景下,清政府( )
A. 设立总理衙门 B. 建立外务部 C. 签署《南京条约》 D. 收缴并销毁鸦片
8. 汪精卫与蒋介石先后叛变革命,实行清党分共政策,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基于这一现实,中国共产党果断( )
A.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B. 发动南昌起义
C. 进行战略转移 D. 创办黄埔军校
9. 如表为新中国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土地改革,这可以用来说明( )
形式 内容
农业生产合作社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集体林地三权分置 在依法保护集体林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林地经营权,建立林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林业产业化经营
A. 农业现代化已实现 B. 土地经营权的变化
C.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0. 基辛格博士曾说,先讨论非洲等国提案“那就几乎可以肯定,在我们的双重代表权提案还来不及交付表决之前,北京几乎就已被接纳加入联合国了”。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席位得益于( )
A. 非洲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B. 美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下降
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1. 克洛维统治时开始无条件地赏赐土地,不仅在经济上削弱了王权,而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据。为改变这一状况,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 )
A. 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 B. 保留罗马大地主土地
C. 实现全民信仰基督教 D. 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
12. 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欧洲一些国家以此为借口,武装干涉法国。这说明( )
A. 雅各宾派实行了革命恐怖政策 B. 攻占巴士底狱宣告法国革命爆发
C. 法国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D. 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13. 1861年后,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对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B.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C.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 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14. 在接受《凡尔赛条约》文本时,德国代表说:“有人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若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说:“这不是和平,不过是二十年的休战。”这反映出(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惩罚过于苛刻
C. 德国是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D. 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15. 汉武帝时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 )
A. 有利于巩固推恩令的实施成果 B. 均衡州郡和封国权力分配
C. 可消除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威胁 D. 主要是为了监视地方官吏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6. 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
判断: ______
改正: __ __ __
(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王的权力被剥夺,国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 _
(4)法国大革命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 ___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其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
(1)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学西渐”过程中向西方传播的中国文明,并分析其影响。
(2) 为什么说二者“顺序是相似的”?阐释“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的主要原因。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摘编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业生产终于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作物大面积增产,农业收入大幅度增加。随着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批新型中小城镇随之出现。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刘少奇所说的“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19. 阅读如表,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英国工业革命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 巴黎和会
(1) 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取得政权, 得以确立。俄国十月革命将 的理想变成现实。
(2)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三个历史事件,并结合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历史事件,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释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漫画可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及时而大胆地向敌占区进军,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所以胡考先生于1938年在《抗战漫画》上发表的这幅作品赞扬抗日根据地军民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故选:B。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殖民扩和掠夺使英国完成了早期的资本积累,是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①正确;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因此②正确,B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它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基础上,激起了许多新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战的祸根,世界只是暂时处于和平状态,因此③错误;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④错误;排除ACD项。
故选:B。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是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是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 故选:D。
4.【答案】A
【解析】“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说明政府音乐机构喜欢演奏少数民族的乐曲,汉族官僚喜欢少数民族的食品,官僚子女西汉穿少数民族服装。“……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说明汉族女子喜欢少数民族的妆容和音乐等,这都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与商品经济、绘画题材、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CD。 故选:A。
5.【答案】D
【解析】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有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方田均税法就是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D符合题意;募役法就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排除A;保甲法是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排除B;农田水利法就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排除C。 故选:D。
6.【答案】C
【解析】据“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可知,康熙帝认为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帝此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维护的国家统一,“加强与少数民族政权联系”说法错误,排除A项;“大陆同台湾的交往”“外来势力入侵台湾”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D项。 故选:C。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一般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为适应当时内忧外患并作的形势而设立的对外机构。A符合题意;外务部,是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负责清廷外交事务,班列六部之前,排除B项;签署《南京条约》与收缴并销毁鸦片发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与题意不相符,排除CD项。 故选:A。
8.【答案】B
【解析】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项正确;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确定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排除A项;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遭到严重挫折,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排除C项;创办黄埔军校是在1924年,黄埔军校的建立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排除D项。 故选:B。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是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家庭承包经营,三权分置是承包权、经营权可合一、可分开,这三个阶段体现的是土地经营权的变化,故B正确。农业现代化到2049年才实现,材料说的是农业而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土地所有制均是集体所有制,没有变化,排除ACD。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A.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非洲独立运动兴起,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被称为“非洲年”,随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取得民族独立,成为联合国的新成员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作出积极贡献,1971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和人民迎来一个重大的外交胜利,在非洲国家的帮助下,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符合题意。
B.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在联合国的地位下降,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理应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对外扩张、实现全民信仰基督教、保留罗马大地主土地无关,排除ABC。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雅各宾派实行了革命恐怖政策是在欧洲一些国家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后进行的,排除A项;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由此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法国大革命由此开始,但当时欧洲其他国家并没有意识到革命后续的发展形势,不会武装干涉法国,排除B项;
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故“法国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引起了欧洲各国君主的恐慌,他们害怕革命传播,决定联合起来绞杀法国大革命,D项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61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得赎买这块地。因此,对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最为正确的是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D项正确;俄国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不是导致人民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俄国人民发生变化的原因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而变化的原因不是“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排除B项;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人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若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这不是和平,不过是二十年的休战”可知,德国代表和协约国总司令福煦对《凡尔赛条约》的态度,表明凡尔赛体系限制并削弱了德国,严重侵犯了德国主权,对德国的惩罚过于苛刻,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双方为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战,对双方而言都是非正义的,同盟国与协约国都要负责任,德国也不是一战的唯一祸首。材料所反映的是《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并不是惩罚德国的原因,排除C项;《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巴黎和会的召开和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凡尔赛体系的确立以及影响。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太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刺史制度有利于巩固推恩令的实施成果,排除A;刺史制度没涉及均衡州郡和封国权力分配,排除B;刺史制度可消除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威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视地方官吏。
16.【答案】×;资产阶级改为奴隶主阶级;×;君主立宪制改为民主共和制;√;√;×;把“查理一世”改为“路易十六”.
【解析】(1)《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不是资产阶级.
(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政治体制.不是君主立宪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王的权力被剥夺,国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说法正确.
(4)法国大革命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不是查理一世.
故答案为:
(1)判断:×;改正:把“资产阶级”改为“奴隶主阶级”;
(2)判断:×;改正:把“君主立宪制”改为“民主共和制”;
(3)判断:√.改正:√.
(4)判断:×;改正:把“查理一世”改为“路易十六”.
(1)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
(2)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
(3)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
(4)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处死的国王.
17.【答案】【小题1】造纸术、指南针、瓷器、丝绸等;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小题2】从科学技术开始,逐步深入到文化。原因:中国古代经济、科技的发达;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欧洲天主教教会的精神控制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学西渐”过程中向西方传播的中国文明及影响、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古代中国文明向西方传播的相关史实。
18.【答案】【小题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小题2】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小题3】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9.【答案】【小题1】资本主义制度
【小题2】社会主义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取得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
(2)根据“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部分)”,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三个历史事件:英国工业革命、《共产党宣言》发表和俄国十月革命,拟定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关于阐述,主要从工业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与十月革命的关系展开分析,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故答案为:
(1)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
(2)观点: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论述: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