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仿真试卷(四)(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仿真试卷(四)(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8 09:0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仿真试卷(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 如图所示是云南省某中学绘画小组以孝文帝改革为主题设计的漫画。漫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孝文帝改革(  )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削弱了北魏实力 C. 沿袭了鲜卑习俗 D. 实现了南北统一
2. 《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 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 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 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3. 历史学家雷海宗提出:自公元383年亦即淝水之战后,中国文化便进入了“鞑靼佛教”的阶段。下列选项能支撑上述观点的是(  )
A. 甘英出使大秦沟通西亚 B. 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C. 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 D. 云冈、龙门石窟的开凿
4. “东欧五国除煤产量稍多以外,石油资源极其匮乏。但在苏联“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这些国家原本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转变为以石油、天然气为主,从而迫使它们在能源供应上严重依附苏联。”材料说明,东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 西方国家的颠覆和破坏 B. 矿产资源的严重匮乏
C. 放弃独立自主,依附苏联 D. 拒绝引进高新科技成果
5. 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  )
A.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 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 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 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采取的措施
6. 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 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7. 2018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首次访华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会谈时指出,中朝传统友谊是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自缔造和精心培育的,是双方共同的宝贵财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嘱开始了抗美援朝,下列有关这场战争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黄继光、邱少云等人在这场战争中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C. 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结束于同一年
D. 2019年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6周年
8. 一位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体现了(  )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 货殖列传》
A. 南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兴盛 B. 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
C.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9. 1943年春,在延安劳动竞赛中,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 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C. 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 D. 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
10. 东汉洛阳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可见洛阳的规划(  )
A. 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B. 布局十分严整统一 C.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1.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20世纪末,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上述两类地区最大的区别是(  )
A. 法律体系和对外关系不同 B. 享有的自治权限不同
C. 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 D. 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12. 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兴起,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原稿的发现,引起法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博洛尼亚大学率先开展研究并进行注释,由此形成注释法学派,他们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这(  )
A.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 推动了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D. 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
13. 康有为认为,只要朝野上下同心协力,“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法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材料主要强调了他(  )
A. 认为日本已经全面超越欧美 B. 深刻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
C. 对中国的改革前景充满信心 D. 认为中国民众维新意识淡薄
14. 法国的启蒙先驱笛卡尔既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又是哲学家;伏尔泰不仅对牛顿推崇备至,还亲自做了大量科学实验;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由此可见启蒙运动(  )
A. 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 B.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 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D.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15. 1993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同年9月,德国政府提出“新亚洲政策”,积极进军亚洲。在此之前,澳大利亚政府已提出“面向亚洲”的新方案。这说明(  )
A. 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B.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滞胀
C. 亚洲经济政治影响力扩大 D.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6.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______】(1)东汉时的宦官张仲景改进了造纸术,价格便宜,质量提高,促进了纸的普及。
改正:_____ _
【______】(2)宋应星的《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改正:___ ___
【______】(3)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在生产领域广泛使用后,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改正:____ __
【______】(4)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
改正:____ 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是维新派的主要活动(部分)。
1895年5月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1895年8月 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1896年1月 上海强学会创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1897年10月 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
1898年7月 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
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召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一一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三
观点一: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观点二: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1) 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派为推动变法采取的主要措施。
(2) 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价值。
(3) 材料三是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8. 历史发展中的危机,是险境也是机遇。抓住机遇化解危机,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 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一一改变了世界。
一一沃尔特 拉菲伯《美国世纪》
(1) 美国的“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的特点是什么?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 1853年,美国佩里将军的舰队陈兵东京湾,日本无力抵御它们。十年前,美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也曾这样耀武扬成……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宣告了一个迅速改革和西方化时代的到来。
——史兹 墨菲《亚洲史》
(2) 由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面临的相同困境。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日出现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材料三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3) 材料三中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指什么事件?其中,俄国和中国的改革与调整同材料二中日本的改革在实质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四在战争年代,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 材料四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写出该统一战线的名称。
(5) 综合以上探究,概括各国摆脱危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
19.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魏主”是谁?材料二中的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其改革具有什么意义?
(3) 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积极推行汉化改革,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向汉文化学习,排除C项;北魏并未统一南北,排除D项。
故选:A。
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国家实力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开始改变,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排除;C项说法不准确,实力只是受到削弱,但话语权没有失去,排除;D项美国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俄国在一战中损失巨大,排除。
故选:B。
3.【答案】D
【解析】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东欧五国除煤产量稍多以外,石油资源极其匮乏”“这些国家原本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转变为以石油、天然气为主,从而迫使它们在能源供应上严重依附苏联”,由此看出,东欧各国存在的问题是放弃独立自主,依附苏联。
故选:C。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清政府对于西藏的管辖;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清政府对于新疆地区的管辖。
故选:D。
6.【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据“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C
【解析】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AB正确。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于1952年,C错误。2019-1953=66,所以2019年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6周年,D正确。
8.【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南宋手工业发展,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排除B项;
材料主要体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与唐代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当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项正确。
故选:D。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3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组织的大生产运动是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的表现,有利于打破敌人的封锁,B项正确;此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杜林森开荒多,没有体现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排除C项;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但又不改变地主对土地所有权的政策,排除D项。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材料并未体现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排除A。
B.材料并不是强调东汉洛阳城的布局特征,不符合主旨,排除B。
C.据材料“采用《易经》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与《礼记》‘左祖右社’布局吻合。”可知,《易经》和《礼记》都属于儒家的经典著作,说明东汉洛阳城的建筑深受儒家礼制观念的影响,故C正确。
D.材料反映的是洛阳城的布局理念,并不是强调维护君主制统治,排除D。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济特区是在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上述两类地区最大的区别是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D项正确;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在外交中均服从中央政府,排除A项;特别行政区有一定自治权,经济特区没有自治权,排除B项;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是重要区别,不是最大区别,排除C项。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据题干“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兴起”和“博洛尼亚大学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可知,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欧城市法规的制定,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D项正确;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与“11世纪以来”不符,排除A项;14-16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传播人文主义,排除B项;2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体系,排除C项。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从材料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法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可知康有为认为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用了300年,日本用了30年,中国十年便可成功,这在强调康有为对其变法的前景充满信心,C符合题意。ABD与材料意思无关,排除。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进一步发展,A选项“普及”一词不准确,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启蒙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科学推崇备至,并且亲自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著述,体现了运用科学精神和方法即理性思考的精神,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运用了科学精神和方法,无法体现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启蒙运动之前,排除D项。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
1993年欧盟成立,其GDP就达到6.76万亿美元,能与美国一较高下,是中国的15.2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滞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根据材料“亚洲政策”“太平洋共同体”“面向亚洲”表明亚洲经济政治影响力扩大,C项正确;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发生在1991年,排除D项。 故选:C。
16.【答案】×;张仲景改为蔡伦;×;《齐民要术》改为《天工开物》;×;电气时代改为蒸汽时代;√;√
【解析】(1)东汉时改进的人物是蔡伦,张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因此题干错误,张仲景改为蔡伦。
(2)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是《天工开物》而不是《齐民要术》,因此题干错误,《齐民要术》改为《天工开物》。
(3)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工作机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因此题干错误,电气时代改为蒸汽时代。
(4)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符合史实,正确。
故答案为:
(1)×;张仲景改为蔡伦。
(2)×;《齐民要术》改为《天工开物》。
(3)×;电气时代改为蒸汽时代。
(4)√。
17.【答案】【小题1】主要措施: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兴办学会、主张开议院、号召变法图强、创办新式学堂。
【小题2】历史价值:传播了爱国民主思想,有利于激励国人的救国救民精神;推动了思想解放,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小题3】观点二;理由: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政治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所以说两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维新派为推动变法采取的主要措施,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价值。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识记维新派为推动变法采取的主要措施,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小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小题2】外国侵略引发的民族危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富国强兵道路,中国洋务运动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小题3】俄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俄国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小题4】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小题5】因素:进行革命;推行改革;团结协作:思想解放;科技创新等。(任写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知与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知与理解,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题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小题3】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等。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