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
2023.3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1-20每题1分,21-40每题2分)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
A. 以人为本 B. 天人合一 C. 崇德尚贤 D. 天下为公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地的运行自有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崇德尚贤意思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的特征,材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明史》中记载: “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谛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重其人,成与晋接。”利玛窦来华( )
A. 可能给万历帝进贡了钟表 B. 受到朝野上下群臣百姓的重视
C.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潮流 D. 翻译了柏拉图的《几何原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1573-1620年的西方尚未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但是当时西方的钟表业有所发展,因此利玛窦有可能给万历皇帝进贡了钟表,A项正确;利玛窦来华并不能波及基层,而且当时中国奉行的天朝观念使得民众的君臣对其并不是很重视,排除B项;当时中国尚未进入近代,并未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风潮,排除C项;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排除D项。故选A项。
3. 齐世荣等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在( )
A. 西亚地区 B. 东北非地区
C. 爱琴海中 D. 尤卡坦半岛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目前世界公认的人类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即今天的伊拉克地区,即西亚地区,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人类最早文字出现的地区,排除。故选A项。
4. 公元800年,查理把教皇利奥三世送回罗马,将反对教皇的贵族处以重刑。作为回报,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冕,并高声祝贺说:“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这说明( )
A. 基督教会的权力和权威从此衰弱 B. 查理大帝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
C. 世俗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D. 世俗王权和教会权力的并立合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800年,查理把教皇利奥三世送回罗马,将反对教皇的贵族处以重刑。作为回报,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冤,并高声祝贺”可知,在中古西欧国家,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体现的是世俗王权和教会权力的并立合作,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基督教会的权力和权威从此衰弱,排除A项;查理大帝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国家形成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A. 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 发明了“浮动园地”
C.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 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人在安迪斯山脉上建造了古城马丘比丘,用绳结记事,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C项正确;目前所知最早产生的史诗是西亚的《吉尔伽美什》,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排除B项;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C项。
6. 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判断,如图可以用于研究( )
A. 小麦在全球传播 B. 奴隶贸易 C. 印欧人早期迁徙 D. 华工出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印欧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平原,其游牧部落早期迁徙,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小麦在全球传播是以西亚为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奴隶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华工出国是以中国为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 海外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其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 Chinatown。“唐人街”曾居住着很多华工,这些华工( )
①最初因列强招募出国成为苦力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③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唐人街”曾居住着很多华工,这些华工最初因列强招募出国成为苦力,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但并不会因此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①③④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8. 1933年后,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德语母语作为他们过去表达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手段已经丧失了功能,“作家乌尔茨迪尔为了生存,甚至在美国成了一名皮革艺术手工匠,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这主要反映( )
A. 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 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
C. 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
D. 法西斯主义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可以看出知识难民在美国遇到了文化障碍,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新的语言,体现了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C项正确;“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文化的交融与认同,并未涉及美国的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西斯主义实行的恐怖独裁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9. 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有关唐代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辟通往印度洋的商路 B. 宫廷御苑开始饲养“汗血马”
C. 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D. 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可知从8世纪起,即唐朝时期,陶瓷尤其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早在西汉,我国便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商路,排除A项;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早在魏晋时期便已有玻璃传入中国,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此时唐朝早已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论及茶马贸易,《明史·食货志》中记载:“诸茶场地设茶客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以下选项不能从中得出的是( )
A. 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B. 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
C. 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D. 该贸易本质上是贡赐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贡赐贸易指周边各国派使臣向中原王朝进贡,中原王朝进行赏赐的一种贸易形式,材料并未体现茶马贸易是贡赐贸易,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诸茶场地设茶客司”可得出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可得出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定税额”可知,政府在贸易中征税,扩大了财政收入来源,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
A. 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 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C. 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D. 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人吸收了中国用瓷器喝茶的文化习俗,在饮茶中,又改进了茶具,向中国输出,体现了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主要”,排除A项。;料看不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广泛”,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 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 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 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 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④处于埃及亚历山大城,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 亚历山大帝国由著名征服者亚历山大开创,下列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与扩张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使西亚与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 B. 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希腊化时代”
C. 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D. 造成了希腊文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促使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是波斯帝国时期,A项符合题意;亚历山大帝国开创了三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和流域的广大地区、造成了希腊文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 有人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该言论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 B. 确立法国欧洲霸主地位
C 使欧洲文化呈现多样 D. 推动欧洲民族国家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评价者认为拿破仑战争“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由此可知题干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欧洲霸主地位的确立,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的民主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并非多样化,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民主思想的传播,并非民族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1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实际上唯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下列不能佐证法国大革命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是( )
A. 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B.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 华沙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D.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未受到其影响,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华沙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7. 1926年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亚洲本身都变了”表现在( )
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胡志明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③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④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6年”、“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指一战,它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亚洲本身都变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被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①符合题意,胡志明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②符合题意,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20世纪60——80年代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 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 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 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 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D项正确;埃及文化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其中博物馆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社会各领域的知识。下列著名博物馆(博物院)中建立于民国时期的是( )
①南通博物院 ②国立历史博物馆 ③故宫博物院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1912 年蔡元培主持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任命胡在缙为主任,②正确;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在北京故宫内,建于1925年,以历代艺术馆为主,设立各类专馆及陈列室,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③正确。②③正确,B项正确;南通博物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设于江苏通州,与材料中民国时期不符,①错误,排除A项;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材料中民国时期不符,④错误,①、④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0. “至一千四百四十年,有人制造火药,枪炮由兴,对垒交锋,胜于刀剑。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按以前之书籍,全是抄本,是以价值昂贵,富家方可购买,寒士即不能读书识字矣。嗣后印书法出,各处皆有书籍,而工省价廉,人人可获,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据此可知( )
A. “手抄本”消失 B. 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极大推进
C. 阶级对立缓和 D. 人类文化典籍自此得到有效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千四百四十年”“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极大的推进了文化传承与传播,B项正确;“消失”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阶级对立无关,排除C项;“有效”说法过于绝对,且金属活字印刷术与人类文化典籍的保护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1. “穆王三书”、《国语·齐语》《逸周书》等传世文献中的周穆王征巡四方,是深谋远虑、倦勤恳切、善于纳谏、雄心勃勃,追学于文武成康之业的有为君王;《国语·周语》中的周穆王则不听谏言态度强硬,最后西征犬戎导致“荒服者不至”。这些记载表明( )
A. 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 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
C. 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 民本思想取代朴素天命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周穆王征巡四方,是深谋远虑、倦勤恳切、善于纳谏、雄心勃勃,追学于文武成康之业的有为君王”可得出早期的君王在执政时已有仁德之心,说明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下的君臣关系是什么样的,排除A项;起源的说法不能证实,排除B项;“取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897年下半年,经元善、梁启超、康广仁、郑观应等有志之士,开始酝酿筹办女子学堂。梁启超为女学堂起草了《女学会书塾创办章程》和《创设女学堂启》。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也积极投身于女学堂的创建工作。从材料可知,维新变法( )
A. 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 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 D.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梁启超为女学堂起草了《女学会书塾创办章程》和《创设女学堂启》。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也积极投身于女学堂的创建工作”,可知维新变法为近代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资金,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C项正确;旧式价值观念在当时并未被改变,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学生运动还未兴起,排除B项;维新变法主张改良,革命派主张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23. 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逐渐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下关于阿拉伯帝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B.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C. 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D. 突出的医学成就是伊本穆萨的《医典》
【答案】D
【解析】
【详解】伊本穆萨是数学家,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阿拉伯帝国是8世纪中期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4.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该学者强调
A. 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情 B.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C. 阿拉伯帝国统一是文化繁荣的根本 D. 阿拉伯文化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等信息可得,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情极高,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提到和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学习与吸收,而并没有关于其对世界历史影响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吸收,且帝国统一并不是文化繁荣的根本,排除C项;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柏拉图认为"学园""作为统治者的一个训练基地,不仅仅是维护一种特殊的政治理论,而且还对那些已经获得政权的成员们,提供实际的指导",因此"学园"积极承担政治咨询和法律的修改、制定等工作。这反映了柏拉图的“学园”( )
A. 注重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 B. 关注公民的个性解放
C. 传承了古希腊的城邦文化 D. 致力于维护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是一种公民政治,公民热心于政治活动,而柏拉图的"学园"训练“统治者”,进行政治咨询工作等,都体现了这种城邦政治文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功能,而非经济功能,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个性解放问题,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维护民主政治,只能看出其积极参与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6. 有学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 ②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③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 ④希腊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希腊人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可佐证材料中的“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故①正确;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可佐证材料中的“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故②正确;希腊的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可佐证材料中的“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故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除希腊字母外,拉丁字母也是欧洲字母文字的源头,④错误,排除B项;④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7. 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 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 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可分析出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C项正确;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而非都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8. 古代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列文化成就能佐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古代日本文化发展的是( )
①平假名和片假名 ②大和绘和浮世绘
③《源氏物语》 ④法隆寺和唐招提寺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是平假名和片假名,法隆寺和唐招提寺,①④D项正确;大和绘和浮世绘,《源氏物语》是日本本土文化,排除ABC项。故选D项。
29. 《西方那一块土》中如此介绍埃及: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埃及被并入波斯帝国,标志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后来,希腊人取代波斯人,罗马人又取代希腊人,古代埃及文明消失了,其他文明进入,成为主导性文明。最后,阿拉伯人统治了埃及,这已经是公元后7世纪了。对此解读最为正确的是( )
A. 古埃及文明影响着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世界 B. 古埃及文明随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消失殆尽
C. 埃及曾先后被罗马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征服 D. “今天的埃及”更多地具有外来文明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埃及被并入波斯帝国,标志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希腊人取代波斯人,罗马人又取代希腊人,古代埃及文明消失了,其他文明进入,成为主导性文明”,可以看出古埃及文明中间经历了断层,外来文明对埃及有更多的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外来文明对埃及的影响,排除A项;“消失殆尽”表述绝对,排除B项;先被亚历山大帝国征服,再被罗马帝国征服,排除C项。故选D项。
30. 如表是某学生关于美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的整理条目,其中正确的有
条目一 在加拿大,混血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二 在美国,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三 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
条目四 在秘鲁,印第安人超过人口半数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加拿大和美国,白色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在秘鲁,印第安人较多,但是并未超过人口半数,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1.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关于难民说法正确的是:( )
A. 难民在收留国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 此时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非洲
C. 确定世界难民日以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D. 目前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为阿富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可以看出难民问题越发的严重,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难民在收留国是否有国民权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难民产生的区域,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阿富汗是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32.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对应不准确的是:( )
A. 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B. 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C. 陆上丝绸之路:魏晋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影响,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D. 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在魏晋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影响,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暂时下降,隋唐时期又进入辉煌时期,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行的,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3.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是( )
A. 张骞“凿空” B. 文成和亲 C. 鉴真东渡 D. 西学东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题干中的地区的商人在往来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实现了交汇贯通,A项正确;“文成和亲”只是联姻吐蕃,促进唐蕃友好,排除B项;鉴真东渡为中日两国的交流作出了贡献,排除C项;西学东渐也是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4. 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当·斯密《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①正确;亚当·斯密认为“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即主张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④正确,B项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强调的是要变革,这与材料亚当·斯密的主张不符,②错误;亚当·斯密并未强调政府的作用,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5. “1235年,窝阔台召开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俄罗斯等未服诸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帅出征军……1236年春,率师出发。”这次西征
A. 起因是花剌子模国杀害了蒙古使臣
B. 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
C. 以西亚地区为目标并攻占了巴格达
D. 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235年,窝阔台召开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俄罗斯等未服诸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帅出征军……1236年春,率师出发”可得出这一事件是指窝阔台西征,结合所学,西征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D项正确;A项不是其西征的原因,排除;其灭掉的是第二花剌子模国,排除B项;这次并没有攻占巴格达,排除C项。故选D项。
36. 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于是前者写信向国王控告说:“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由此并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出的是( )
①当时是托勒密埃及时期,埃及是被征服地区
②希腊人在当地属于统治者,享有偏袒和照顾
③北非文化在希腊化世界逐渐被希腊文化取代
④文中国王延续了埃及法老专制统治的传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托勒密埃及是在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 “公元前218年“正是托勒密埃及时期,当时的埃及是希腊化世界的一部分,是被征服地区,故①正确;从材料中的“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 一个外地人”可以看出,希腊人在当地属于统治者,享有偏袒和照顾,故②正确,在希腊化世界中,北非文化与希腊文化交相互映,并没有被希腊文化取代,故③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前者写信向国王控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国王延续了埃及法老专制统治的传统,故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7. 在一个初始力量的推动下,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列事件不属于蒙古西征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是
A. 火药等技术的西传 B. 马其顿王国被吞并
C. 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D. 马可·波罗自陆路来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公元前168年,第四次马其顿战争后,马其顿王国被罗马共和国吞并,蒙古西征是13世纪以后,因此马其顿王国被吞并不属于蒙古西征引发,符合题意,故选B项;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属于蒙古西征引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蒙古西征带来了蒙古军队由东向西迁徙,同时大批移民由西向东进入中原地区,因此蒙古西征引发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据所学,蒙古的西征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1275,马可·波罗自陆路来华,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自陆路来华是蒙古西征引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8. 1988年,新加坡政府通过《多元种族会议案》,正式倡导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并以之作为公正与稳定的基础。新加坡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和谐与成功的多元化和多元宗教社会之一”。下列项中不能佐证材料结论的是( )
A. 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 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C. 把阿拉伯文化和欧洲、西亚等地文化相融合
D. 各民族间彼此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新加坡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和欧洲、西亚等地文化相融合,C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正式倡导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并以之作为公正与稳定的基础”、“新加坡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和谐与成功的多元化和多元宗教社会之一”可知,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以及各民族间彼此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39. 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下列立法按颁布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②《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③《古物保存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颁布于1964年,《保存古物推广办法》颁布于1906年,《古物保存法》 颁布于19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于1982年,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与其特点或价值描述正确的是( )
①长城——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②昆曲——又名昆剧,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③阿布辛拜勒神庙——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巨型陵墓
④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阿布辛拜勒神庙是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建造并保存下来最为完整的神庙之一,但并不是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巨型陵墓,③错误;①②④的表述都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41.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规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钢》等
材料二 罗马法在其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历经王政、共和、帝政分权和帝政专权四种政治形态,不同时代的立法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当时,东罗马帝国已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主君主专制国家,对共和精神乃至帝政分权精神是绝对排斥的。历代皇帝为整理罗马法这一庞大的历史堆积物作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到了查士丁尼皇帝的时代,罗马法仍呈现“混乱”、“矛盾”的面貌。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从公元528年起到534年止,仅6年时间共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理概要》三部法律文件,他死后,法学家又编成《新法典》,这些法律合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徐国栋《查士丁尼及其立法事业》
材料三 2019年7月6日下午2点4分,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中发现了上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台上有多座大型高等级建筑,这应是城内最高等级的权贵一王的居所……这些墓葬不仅规模大,而且随葬品种类数量众多,有制作精良的玉器,包括带有神微的外方内圆的玉琼、圆形的玉壁等祭祀用具以及武器玉钺,一些墓葬人骨中可以看到被兵器砍后留下的痕迹。而同时期一般社会成员的墓葬随莽品则寥寥无几。
——整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概述查士丁尼编撰《民法大全》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民法大全》在西方法律史上的地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
【答案】(1)时间阶段:大约5—15世纪左右
文化特征:基督教文化占主导(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关联:基督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的思想(或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哲学)。
(2)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罗马皇帝历来就有整理罗马法的传统;原有罗马法存在较多弊端,不适应时代需要。
地位: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3)名称:良渚古城遗址。
【解析】
【详解】(1)时间阶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时间阶段是大约5—15世纪左右。
文化特征:依据材料“……新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得出基督教文化占主导(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关联:依据材料“……新宗教规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得出基督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依据材料“吸收了希腊哲学流派的思想”,得出吸收了希腊哲学的思想(或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哲学)。
(2)原因:依据材料“东罗马帝国已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主君主专制国家”,得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依据材料“历代皇帝为整理罗马法这一庞大的历史堆积物作了极大的努力”,得出罗马皇帝历来就有整理罗马法的传统;从罗马法本身的弊端分析,得出原有罗马法存在较多弊端,不适应时代需要。
地位:从古罗马法律角度分析,得出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从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影响分析,得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3)名称:依据材料“而且随葬品种类数量众多,有制作精良的玉器,包括带有神微的外方内圆的玉琼、圆形的玉壁等祭祀用具以及武器玉钺,一些墓葬人骨中可以看到被兵器砍后留下的痕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良渚古城遗址。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①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可知,这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内部大融合,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材料“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可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次文化融合,是东方国家之间文化内部的融合;材料“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知,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开始了融合。
(2)内涵:材料中“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等”可知,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现了爱国爱家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史实:材料“天下责任、朝贡责任”在明清时期体现的就是朝贡贸易,天朝上国;材料中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则可以从抗美援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非洲国家的支援等方面进行表述。
(3)根据材料“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多价值,如: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43. 人口迁移为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3—6世纪的中国为例,论证“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并回答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举两例“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文字方面的成就,并回答人口迁移对美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3)认真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正确。
【答案】(1)论证: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迁徙到中原;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
影响: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2)成就:玛雅人的玛雅文字;阿兹特克人的图画文字。
影响:传统的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形成以欧洲文化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新文化;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历史解释:从趋势看,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从原因看,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而引起,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澳洲,非洲奴隶和华工被作为苦力流向美洲、澳洲。现代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的结果,如西欧和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不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参考:角度清晰,叙述完整,史实正确;角度较为清晰,叙述较为完整;)
【解析】
【详解】(1)论证:根据材料“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并结合所学,可以以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渐迁徙到中原;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等方面论证“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等。
(2)成就:根据材料“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的玛雅文字;阿兹特克人的图画文字。影响:根据材料“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并结合所学可知,传统的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根据材料“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以欧洲文化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新文化;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历史解释: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趋势和原因等方面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趋势方面:根据材料中的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人口迁移数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等方面分析。原因方面:根据材料时间、迁移方向以及迁移人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奴隶贸易、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分析原因等等。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
2023.3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1-20每题1分,21-40每题2分)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
A. 以人为本 B. 天人合一 C. 崇德尚贤 D. 天下为公
2. 《明史》中记载: “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谛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重其人,成与晋接。”利玛窦来华( )
A. 可能给万历帝进贡了钟表 B. 受到朝野上下群臣百姓的重视
C.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D. 翻译了柏拉图的《几何原本》
3. 齐世荣等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在( )
A. 西亚地区 B. 东北非地区
C. 爱琴海中 D. 尤卡坦半岛
4. 公元800年,查理把教皇利奥三世送回罗马,将反对教皇的贵族处以重刑。作为回报,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冕,并高声祝贺说:“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这说明( )
A. 基督教会的权力和权威从此衰弱 B. 查理大帝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
C. 世俗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D. 世俗王权和教会权力的并立合作
5.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A. 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 发明了“浮动园地”
C.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 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6. 历史图片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判断,如图可以用于研究( )
A. 小麦在全球传播 B. 奴隶贸易 C. 印欧人早期迁徙 D. 华工出国
7. 海外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其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 Chinatown。“唐人街”曾居住着很多华工,这些华工( )
①最初因列强招募出国成为苦力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③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1933年后,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德语母语作为他们过去表达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手段已经丧失了功能,“作家乌尔茨迪尔为了生存,甚至在美国成了一名皮革艺术手工匠,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这主要反映( )
A. 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 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
C. 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
D. 法西斯主义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9. 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下列有关唐代商路及其文化交流成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辟通往印度洋的商路 B. 宫廷御苑开始饲养“汗血马”
C. 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D. 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地区
10. 论及茶马贸易,《明史·食货志》中记载:“诸茶场地设茶客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以下选项不能从中得出的是( )
A. 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B. 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
C. 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D. 该贸易本质上是贡赐贸易
11. 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
A. 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 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C. 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D. 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12. 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 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 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 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13. 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亚历山大帝国由著名征服者亚历山大开创,下列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与扩张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使西亚与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 B. 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希腊化时代”
C. 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D. 造成了希腊文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
15. 有人评价拿破仑战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决定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的原则的殊死斗争”。该言论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 B. 确立法国欧洲霸主地位
C. 使欧洲文化呈现多样 D. 推动欧洲民族国家产生
1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实际上唯有法国革命才真正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革命性改造。事实上,它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下列不能佐证法国大革命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是( )
A. 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B.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 华沙争取民族独立起义 D.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7. 1926年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亚洲本身都变了”表现在( )
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胡志明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③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④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 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 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 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 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19. 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其中博物馆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社会各领域的知识。下列著名博物馆(博物院)中建立于民国时期的是( )
①南通博物院 ②国立历史博物馆 ③故宫博物院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 “至一千四百四十年,有人制造火药,枪炮由兴,对垒交锋,胜于刀剑。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按以前之书籍,全是抄本,是以价值昂贵,富家方可购买,寒士即不能读书识字矣。嗣后印书法出,各处皆有书籍,而工省价廉,人人可获,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据此可知( )
A. “手抄本”消失 B. 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极大推进
C. 阶级对立缓和 D. 人类文化典籍自此得到有效保护
21. “穆王三书”、《国语·齐语》《逸周书》等传世文献中的周穆王征巡四方,是深谋远虑、倦勤恳切、善于纳谏、雄心勃勃,追学于文武成康之业的有为君王;《国语·周语》中的周穆王则不听谏言态度强硬,最后西征犬戎导致“荒服者不至”。这些记载表明( )
A. 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 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
C. 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 民本思想取代朴素天命观
22. 1897年下半年,经元善、梁启超、康广仁、郑观应等有志之士,开始酝酿筹办女子学堂。梁启超为女学堂起草了《女学会书塾创办章程》和《创设女学堂启》。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也积极投身于女学堂的创建工作。从材料可知,维新变法( )
A. 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 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 D.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23. 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逐渐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下关于阿拉伯帝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B.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C. 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D. 突出的医学成就是伊本穆萨的《医典》
24.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该学者强调
A. 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情 B.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C. 阿拉伯帝国统一是文化繁荣的根本 D. 阿拉伯文化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
25. 柏拉图认为"学园""作为统治者的一个训练基地,不仅仅是维护一种特殊的政治理论,而且还对那些已经获得政权的成员们,提供实际的指导",因此"学园"积极承担政治咨询和法律的修改、制定等工作。这反映了柏拉图的“学园”( )
A. 注重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 B. 关注公民的个性解放
C. 传承了古希腊的城邦文化 D. 致力于维护民主政治
26. 有学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 ②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③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 ④希腊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7. 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 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 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28. 古代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列文化成就能佐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古代日本文化发展的是( )
①平假名和片假名 ②大和绘和浮世绘
③《源氏物语》 ④法隆寺和唐招提寺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9. 《西方那一块土》中如此介绍埃及: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埃及被并入波斯帝国,标志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后来,希腊人取代波斯人,罗马人又取代希腊人,古代埃及文明消失了,其他文明进入,成为主导性文明。最后,阿拉伯人统治了埃及,这已经是公元后7世纪了。对此解读最为正确的是( )
A. 古埃及文明影响着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世界 B. 古埃及文明随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消失殆尽
C. 埃及曾先后被罗马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征服 D. “今天的埃及”更多地具有外来文明的特征
30. 如表是某学生关于美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的整理条目,其中正确的有
条目一 在加拿大,混血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二 在美国,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三 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
条目四 秘鲁,印第安人超过人口半数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31.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关于难民说法正确的是:( )
A. 难民在收留国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 此时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非洲
C. 确定世界难民日以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D. 目前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为阿富汗
32.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对应不准确的是:( )
A. 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B. 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C. 陆上丝绸之路:魏晋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影响,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D. 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是( )
A. 张骞“凿空” B. 文成和亲 C. 鉴真东渡 D. 西学东渐
34. 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5. “1235年,窝阔台召开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俄罗斯等未服诸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帅出征军……1236年春,率师出发。”这次西征
A. 起因是花剌子模国杀害了蒙古使臣
B. 灭掉花剌子模国并直抵黑海北岸
C. 以西亚地区为目标并攻占了巴格达
D. 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36. 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于是前者写信向国王控告说:“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由此并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出的是( )
①当时是托勒密埃及时期,埃及是被征服地区
②希腊人在当地属于统治者,享有偏袒和照顾
③北非文化在希腊化世界逐渐被希腊文化取代
④文中的国王延续了埃及法老专制统治的传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7. 在一个初始力量的推动下,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列事件不属于蒙古西征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是
A. 火药等技术的西传 B. 马其顿王国被吞并
C. 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D. 马可·波罗自陆路来华
38. 1988年,新加坡政府通过《多元种族会议案》,正式倡导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并以之作为公正与稳定的基础。新加坡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和谐与成功的多元化和多元宗教社会之一”。下列项中不能佐证材料结论的是( )
A. 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 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C. 把阿拉伯文化和欧洲、西亚等地文化相融合
D. 各民族间彼此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39. 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下列立法按颁布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②《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③《古物保存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③④①
4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与其特点或价值描述正确的是( )
①长城——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②昆曲——又名昆剧,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③阿布辛拜勒神庙——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巨型陵墓
④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41.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规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钢》等
材料二 罗马法在其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历经王政、共和、帝政分权和帝政专权四种政治形态,不同时代的立法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当时,东罗马帝国已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主君主专制国家,对共和精神乃至帝政分权精神是绝对排斥的。历代皇帝为整理罗马法这一庞大的历史堆积物作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到了查士丁尼皇帝的时代,罗马法仍呈现“混乱”、“矛盾”的面貌。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从公元528年起到534年止,仅6年时间共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理概要》三部法律文件,他死后,法学家又编成《新法典》,这些法律合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徐国栋《查士丁尼及其立法事业》
材料三 2019年7月6日下午2点4分,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中发现了上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台上有多座大型高等级建筑,这应是城内最高等级的权贵一王的居所……这些墓葬不仅规模大,而且随葬品种类数量众多,有制作精良的玉器,包括带有神微的外方内圆的玉琼、圆形的玉壁等祭祀用具以及武器玉钺,一些墓葬人骨中可以看到被兵器砍后留下的痕迹。而同时期一般社会成员的墓葬随莽品则寥寥无几。
——整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概述查士丁尼编撰《民法大全》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民法大全》在西方法律史上的地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55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①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43. 人口迁移为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3—6世纪的中国为例,论证“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并回答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举两例“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文字方面的成就,并回答人口迁移对美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3)认真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