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方式,学会珍爱美好事物。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法、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诗题。读题。
2.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而且这里面有个读音------“净慈寺”读一下。把题目再读一遍!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引导背诵。
4.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诗题所看到的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读准。
3、读出诗的节奏和味道,学生读前四个字,教师来读后三个字,再调换顺序读。
4、引导理解诗的意思,把预习时不太了解的字词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并说说诗的大意。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
别样:特别。
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6、再读古诗。
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读着读着,这首诗已经不知道被我们读了多少遍了,但要读出感情,咱还得走近诗中去细细品一品。
三、品读诗境
教师提问: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是什么?作者笔下的荷叶、荷花是怎样的呢?
找到诗句。
1、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的读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
用句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湖荷叶?
你看(出示荷叶),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湖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用句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湖荷叶?
无穷碧
站在西湖边,放眼望去,挨挨挤挤的荷叶铺满了整个湖面,不留一点缝隙,满眼都是绿色。读吧,读出这一份令人沉醉的绿吧!
接天
(出示图片),提问:接天,真的是说荷叶长到天上去了吗?引导理解荷叶的多。引导朗读。
2、荷叶真是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别样红
别样红是怎样的红呀?(出示图片)这西湖六月的荷花果真特别的娇艳,你看,他红得像什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是什么时候的太阳照射?
指名读,你觉得这景色美吗?想做其中的一朵吗?那就读吧。
3、师提问:面对这六月西湖的美景,八百多年前的杨万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百多年后的你想怎么来描绘它?
男女生读诗。
教师引导说出:怪不得诗人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来读一读。
你们想留在那里吗 那此刻让我们化作诗人一起来诵读这首美诗吧!
4.古诗新唱
这样的诗读起来已经让人沉醉了,唱起来还得了~你听~
我们跟着这优美的旋律一起唱唱这西湖美景吧!
四、总结升华
1、同学们,当我们从这美景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这是一首什么诗?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
2、出示背景资料: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事,也一同作诗,把对方当作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去福州做官。杨万里在送别林子方时,经过西湖,写下了这一首诗。
从这段资料中可以知道:林子方干什么去了?二人感情怎么样?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
诗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就像这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以画相送,还可以以景相送。这样的手法就叫做“以景寄情”。
3、同学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西湖的别样景,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现在,你们是杨万里,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林子方,我要走了,做官去了。来,用这首诗,送送我,好吗?
五、自选作业
1.请你用画笔把这西湖美景画出来吧!
2.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写一写吧!(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写话,一两句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