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09 17:5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公安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Ⅰ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
C.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2. 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 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 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C. 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 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
3. 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 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 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 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4. 如图为生物群落的结构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草被层中相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体现了分层现象
B. 植物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利用
C. 图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
D. 该生物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5. 下图甲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表示图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物种间存在着生态位部分的重叠
B.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类型日趋没落
C. 环境资源短缺时,可能会使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
D. 两种群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6. 一个物种所能占据的生态位空间,是受竞争和捕食强度影响的。一般来说,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物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而一种生物实际占有的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蝙蝠栖息在不同的树洞中,这是三种蝙蝠各自占据的实际生态位
B. 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三种蝙蝠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 如果气候适宜、空间充足,三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
7. 研究人员调查了A、B、C三个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三个群落具有相同的物种组成
B. 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
C. 调查群落中某一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D. 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8. 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下列有关“绿色沙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害虫的制约,易爆发虫害
B. 植物不能很好地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种类比较少
C. 树冠密集,不利于阳光照射,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D.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9.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诗经·小雅·小宛》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C.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D.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
10. 如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的a点对应图二中甲对应曲线的最低点
B. 图一中的b点对应图二中乙对应曲线的最低点
C. 当图二中乙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为图一中的
D. 当图二中甲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为图一中的
11. 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农作物与杂草、狐与兔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图对应狐与兔,②图对应农作物与杂草,③图对应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B. 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①
C. 种间关系除了图示三种,主要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等
D. 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12. 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13. 如图是某地推广“稻-鳖-鱼-龙虾”生态种养模式示意图,最终实现全程化肥、农药零投入。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模式经济效益高离不开对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B. 水稻、水草和绿萍是组成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C元素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循环流动
D. 化肥和农药零投入的事实表明该系统已实现C中和
14.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已突破8000只,种质资源库保存了数以万计的野生植物种子、DNA材料、微生物菌株等。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B. 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物种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的结果
C. 模仿大熊猫设计吉祥物“冰墩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建立种质资源库来加强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属于就地保护措施
15. 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其实质就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B.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C. 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对珍稀濒危物种合理开发利用,不能盲目地猎杀或采伐
16. 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 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 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 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17.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K1为该地草原兔种群数量的K值,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B. a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 出现曲线c段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草原兔的天敌数量增加
D. 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
18. 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②中能量的一部分
B. 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③/①×100%
C. ⑧/③的数值较大时,不利于提高畜牧养殖的产量
D. ④的能量是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9. 某人工移栽的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演替,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竹林中的物种最终都会被麻栎林中的物种所取代
C. 该演替是植物相互竞争的结果,与非生物环境无关
D. 麻栎林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人工移栽的竹林
20. 鲑鱼在淡水中孵化,1年后游向大海,成熟的鲑鱼洄游到出生的溪流产卵并在此结束生命。棕熊会猎杀洄游的鲑鱼并带至林地深处食用,吃掉最有营养的部分后丢弃。鲑鱼残骸被鸟,昆虫等分食,最后由微生物降解,产生的N、Р滋养植物并汇入海洋。由此可知( )
A. 物质只能由森林流向海洋,不能从海洋流向森林
B. 微生物降解鲑鱼残骸滋养植物,说明能量可由分解者流向生产者
C. 大量猎杀棕熊可能会影响河岸和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
D. 在不威胁鲑鱼种群生存的情况下可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捕捞
21. 如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棉铃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B. 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总死亡率大于50%时棉铃虫种群数量下降
C. 影响一龄期和五龄期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捕食和寄生
D. 具有捕食、寄生关系的生物,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22. 棉铃虫幼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是许多鸟类的食物,棉铃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时期,冬季蛹于地下越冬,通常在5至6月羽化为成虫(具有趋光性)。应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以卵期和初龄幼虫阶段为防治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直接决定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诱捕成虫可改变其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C. 使用样方法调查棉铃虫卵的密度时,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
D. 为了避免或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产生,要注意多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
23. 生态学中,“中度干扰假说”认为,在中等强度干扰(如人工间断砍伐、局部火灾等)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能达到最大。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工间断砍伐可使某灌木阶段的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B. 局部火灾后,幼苗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无机盐,迅速成长
C. 若干扰强度过低,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优势,挤占其他物种生存空间
D. 若干扰强度过高,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强的物种容易在群落中生存下来
24. 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 F 代表生产者,G 代表分解者
B. 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则甲是组织液
C. 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 A 代表消费者,C 代表分解者
D. 若图Ⅲ表示碳循环,则 B 代表大气中的 CO2库,D 代表生产者
25. 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I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I和Ⅱ的总能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等强度干扰下,自然生态系统I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Ⅱ
B.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分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自然条件下,I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可能大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D. 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26. 党的二十大提出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
B. “无废弃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循环原理
C. 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2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群落有关,还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仅有利于抵抗各种外来干扰,也有利于灾后恢复。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
B.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弱
C. 雨季的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
D. 其他因素相同时,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28.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腌制泡菜若时间过短,泡菜中杂菌少但酸性弱、亚硝酸盐含量高
B.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C. 家庭制作果醋时,表面产生菌膜由醋酸菌形成
D 制酸奶时加入少量抗生素可以避免杂菌污染
29. 目前市场上的果蔬汁发酵产品所利用的菌种主要为乳酸菌,而利用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等多种益生菌混合发酵果蔬汁风味更协调、营养更丰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醋酸菌和酵母菌均属于原核生物
B. 果蔬汁中的糖类物质可为益生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C. 果蔬汁发酵过程中需要防止杂菌污染
D. 混菌发酵是把所有益生菌混合并在相同条件下发酵
30. 在《诗经·邶风·谷风》中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记载“旨蓄”就是储藏的美味食品, 也就是今天腌制的酸菜、泡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泡菜时腌制时间过长会引起细菌大量繁殖
B. 条件适宜时蔬菜中的糖转化成醋酸降低溶液pH
C. 发酵坛表面可能出现一层由乳酸菌繁殖形成的白膜
D. 通过向泡菜坛沿边水槽注水可保持发酵所需的环境
二、非选择题
31. 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 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kg。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来源途径外,另一个来源是________。
(3)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
(4)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中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的目的是_________。
(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2. 罗氏沼虾属于热带虾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个体大,生长快,易养殖,市场前景广阔,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点发展的特优水产品之一。沼虾是一种杂食性虾类,适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水温为24~30 ℃的水体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传统养殖过程中,为保证产量,往往向养殖塘中投放大量饵料,一些残余饵料及虾的排出物沉到水底,被_____大量分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溶氧量降低,沼虾的数量减少。水温降到16 ℃时,罗氏沼虾行动迟缓,停止摄食,水温降到14 ℃以下时开始死亡。由此可见,沼虾的种群数量变动主要受______调节。
(2)为控制水体污染,专家建议在养殖塘中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鸢尾、苦草与轮叶黑藻在养殖塘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结构。它们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________等,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3)输入该养殖塘的总能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4)为了维持水质洁净,获得持续高产,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时往往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数量及比例,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A. 整体 B. 协调 C. 循环 D. 自生
(5)近几年,不少地方开展了稻田养殖,充分利用稻田良好的生态条件,获得稻、虾双丰收。这项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技术能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对产业进行综合优化,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3. 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
(1)高山、河流、村庄中的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若过度排污,将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锐减。
(3)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价值。
34. 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_____。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________。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________,捕食者的数量为_______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公安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题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 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Ⅰ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
C.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B
【解析】
【分析】1、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B、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Ⅰ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B正确;
C、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错误;
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B
2. 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 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 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C. 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 甲狐、乙为羊、丙为鼠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根据曲线,狐的营养级较高,种群密度相对较低,丙应为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此时鼠泛滥成灾;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短期内银黑狐由于不适应环境,数量会减少,一段时间后,留存下来的银黑狐会大量捕食鼠,使鼠的数量大量减少,同时银黑狐的数量会较快增长,羊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比原来数量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故选C。
3. 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 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 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 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蜘蛛以害虫为食,所以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导致蜘蛛的数量减少,A错误;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B正确;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B期间发生的种群间相互作用有关,C错误;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捕食,D错误。
4. 如图为生物群落的结构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草被层中相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体现了分层现象
B. 植物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利用
C. 图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
D. 该生物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详解】A、草被层中不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属于几个种群的特征,不是群落的分层现象,A错误;
B、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的利用,B错误;
C、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C正确;
D、高低不同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地面不同位置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5. 下图甲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表示图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物种间存在着生态位部分的重叠
B.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类型日趋没落
C. 环境资源短缺时,可能会使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
D. 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以a为食的种群和以b为食种群都有各种的食物,也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这两个种群会因食物而进行竞争,图B是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经过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
【详解】A、两个种群,虽然有各自的食物,但它们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有生态位的重叠,A正确;
B、c减小表示经过自然选择,他们共同的食物的种类减小,而不是以c为食的类型减小,B错误;
C、由于两个种群存在生态位的重叠,所以如果环境资源短缺,导致物种的竞争加剧,C正确;
D、从图中看出,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D正确。
故选B。
6. 一个物种所能占据的生态位空间,是受竞争和捕食强度影响的。一般来说,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物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而一种生物实际占有的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蝙蝠栖息在不同的树洞中,这是三种蝙蝠各自占据的实际生态位
B. 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三种蝙蝠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 如果气候适宜、空间充足,三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相互重叠,说明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但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这种相互错开觅食,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一种生物实际占有的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所以三种蝙蝠的实际生态位不仅仅是它们所分别占据的树洞,还和食物和竞争者的分布有关,A错误;
B、由图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更晚,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三种蝙蝠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有利于对当地资源环境的充分利用,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生物的所有环境条件都是最适宜的,而且没有竞争者和捕食者,这样的生态位叫基础生态位,D错误。
故选C。
7. 研究人员调查了A、B、C三个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三个群落具有相同的物种组成
B. 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
C. 调查群落中某一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D. 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样方法: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常用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某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三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各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A错误;
B、根据不同群落的柱状图的高度之和可知,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B正确;
C、调查群落中某一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正确;
D、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分了三层,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A。
8. 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下列有关“绿色沙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害虫的制约,易爆发虫害
B. 植物不能很好地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种类比较少
C. 树冠密集,不利于阳光照射,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D.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因此其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详解】A、由题干可知,该人工林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动植物种类稀少,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易爆发病虫害,A正确;
B、该人工林树种单一,不能为动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种类较少,B正确;
C、树冠密集,林下植物因缺少眼光而生长缓慢,因此该地区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C正确;
D、该地区物种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稳态不易维持,D错误。
故选D。
9.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诗经·小雅·小宛》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C.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D.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的条件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详解】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述的是竞争关系;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述的是鹿捕食野苹,属于捕食关系;
D、“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表述老鹰出笼捕食兔子。
因此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B,B符合题意
故选B。
10. 如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的a点对应图二中甲对应曲线的最低点
B. 图一中b点对应图二中乙对应曲线的最低点
C. 当图二中乙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为图一中的
D. 当图二中甲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为图一中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一中的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P2;图二呈现“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甲是被捕食者(猎物),乙是捕食者。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图一中a点,捕食者种群数量达到K值,猎物种群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甲对应曲线的最低点,A正确;
B、图一中b点,猎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捕食者的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乙对应曲线的最低点,B正确;
C、当图二中乙(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猎物)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其变化可为图一中的N2→N1→N2,C错误;
D、当图二中甲(猎物)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变化可为图一中的P2→P3→P2,D正确。
故选C。
11. 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农作物与杂草、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图对应狐与兔,②图对应农作物与杂草,③图对应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B. 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①
C. 种间关系除了图示三种,主要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等
D. 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①表示捕食关系;图②表示竞争关系;图③表示互利共生关系。
【详解】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对应③;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对应②;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①,A正确;
B、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②,这是由于②中的a和b属于种间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B错误;
C、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故种间关系除了图示三种,主要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等,C正确;
D、a、b属于种群,所以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故选B。
12. 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漫长 经历的时间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 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详解】A、题意显示,该演替过程的起点是原生裸地,故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A正确;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则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B正确;
C、根据题意“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可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森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C错误;
D、根据题意“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可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森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了演替的方向,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因此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D正确。
故选C。
13. 如图是某地推广“稻-鳖-鱼-龙虾”生态种养模式示意图,最终实现全程化肥、农药零投入。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模式经济效益高离不开对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B. 水稻、水草和绿萍是组成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C元素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循环流动
D. 化肥和农药零投入的事实表明该系统已实现C中和
【答案】CD
【解析】
【分析】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A、生态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A正确;
B、水稻、水草和绿萍是生产者,是组成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
C、C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C错误;
D、碳中和是全球性的,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不能单独实现碳中和,D错误。
故选CD。
14.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已突破8000只,种质资源库保存了数以万计的野生植物种子、DNA材料、微生物菌株等。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B. 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物种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的结果
C. 模仿大熊猫设计吉祥物“冰墩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建立种质资源库来加强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属于就地保护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是生态价值;直接价值包括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美学价值、研究价值等;潜在价值是目前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物种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
C、模仿大熊猫设计吉祥物“冰墩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就地保护指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建立种质资源库来加强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不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C。
15. 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其实质就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B.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C. 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对珍稀濒危物种合理开发利用,不能盲目地猎杀或采伐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有关,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成正相关,恢复力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成负相关。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合理措施,A正确;
B、利用基因工程等育种手段,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解决粮食生产的难题,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B正确;
C、人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错误;
D、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并不是绝对禁止利用,D正确。
故选C。
16. 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 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 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 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详解】猎物的气味信息属于化学信息,可以为狼追捕猎物提供依据,A正确;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占10%-20%,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大于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B错误;由于岛上狼的数量长期稳定在m+n+若干只,说明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C正确;从岛上狼的数量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则狼的数量会出现较大变化,D正确。故选B。
17.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K1为该地草原兔种群数量的K值,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B. a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 出现曲线c段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草原兔的天敌数量增加
D. 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
2、据图分析,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型曲线,b达到最大值;c段种群数量下降;d段种群数量下降后保持不变,d段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就是K值。
3、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详解】A、由于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正确;
B、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型曲线,其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B正确;
C、曲线c段,数量迅速下降,甚至灭绝,可能是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等,天敌数量增加不会导致某生物灭绝,C错误;
D、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为N=M×n/m,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m更小,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D正确。
故选C。
18. 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②中能量的一部分
B. 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③/①×100%
C. ⑧/③的数值较大时,不利于提高畜牧养殖的产量
D. ④的能量是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可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
【详解】A、消费者的摄入量=消费者的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②中能量的一部分,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不知道,故无法计算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⑧植食性动物呼吸消耗量与③植食性动物同化量的比值越大,说明呼吸消耗的能量更多,不利于提高畜牧养殖的产量,C正确;
D、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积累的有机物量),故④的能量是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19. 某人工移栽的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演替,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竹林中的物种最终都会被麻栎林中的物种所取代
C. 该演替是植物相互竞争的结果,与非生物环境无关
D. 麻栎林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人工移栽的竹林
【答案】AD
【解析】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竹林无人管理后,其演替起点的物种数目不是0,因此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的替代,而不是一种物种被另外一种物种取而代之,B错误;
C、该演替是植物相互竞争的结果,与阳光、水分等非生物环境有关,C错误;
D、相对于人工移栽的竹林,麻栎林的物种丰富度更高,食物链食物网更复杂,因此自我调节能力更高,D正确。
故选AD。
20. 鲑鱼在淡水中孵化,1年后游向大海,成熟的鲑鱼洄游到出生的溪流产卵并在此结束生命。棕熊会猎杀洄游的鲑鱼并带至林地深处食用,吃掉最有营养的部分后丢弃。鲑鱼残骸被鸟,昆虫等分食,最后由微生物降解,产生的N、Р滋养植物并汇入海洋。由此可知( )
A. 物质只能由森林流向海洋,不能从海洋流向森林
B. 微生物降解鲑鱼残骸滋养植物,说明能量可由分解者流向生产者
C. 大量猎杀棕熊可能会影响河岸和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
D. 在不威胁鲑鱼种群生存的情况下可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捕捞
【答案】C
【解析】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例如,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禁渔;相反,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不仅能获得渔业产品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幼鱼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这正是“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科学道理。
【详解】A、在生物圈内物质可以循环利用,物质能从森林流向海洋,也能从海洋流向森林,A错误;
B、微生物降解鲑鱼残骸滋养植物,植物利用的是无机物,分解者的能量并没有流向生产者,B错误;
C、棕熊猎杀洄鲑鱼并带至林地食用,鲑鱼残骸被鸟,昆虫等分食,最后由微生物降解,产生的N、Р滋养植物并汇入海洋,故大量猎杀棕熊可能会影响河岸和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C正确;
D、对于野生生物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不能大规模捕捞,D错误。
故选C。
21. 如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棉铃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B. 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总死亡率大于50%时棉铃虫种群数量下降
C. 影响一龄期和五龄期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捕食和寄生
D. 具有捕食、寄生关系的生物,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当不考虑迁移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就是影响棉铃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A正确;
B、由图中曲线不能确定,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是否一定下降,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影响一龄期和五龄期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捕食和寄生,C正确;
D、具有捕食、寄生关系的生物,两者数量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22. 棉铃虫幼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是许多鸟类的食物,棉铃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时期,冬季蛹于地下越冬,通常在5至6月羽化为成虫(具有趋光性)。应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以卵期和初龄幼虫阶段为防治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直接决定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诱捕成虫可改变其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C. 使用样方法调查棉铃虫卵的密度时,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
D. 为了避免或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产生,要注意多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正确;
B、黑光灯诱捕法不针对某一特定的性别,故不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B错误;
C、使用样方法调查棉铃虫卵的密度时,样方的多少会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C正确;
D、长期使用某种药剂会造成棉铃虫的抗药性增强,故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是延缓棉铃虫产生抗药性的措施之一,D正确。
故选B。
23. 生态学中,“中度干扰假说”认为,在中等强度干扰(如人工间断砍伐、局部火灾等)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能达到最大。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工间断砍伐可使某灌木阶段的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B. 局部火灾后,幼苗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无机盐,迅速成长
C. 若干扰强度过低,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优势,挤占其他物种生存空间
D. 若干扰强度过高,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强的物种容易在群落中生存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中度干扰假说”由美国生态学家康奈尔(J.H.Connell)等人于1978年提出的一个假说,认为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如果干扰频率过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完全优势;如果干扰频率过高,只有那些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特强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只有当干扰频率中等时,物种生存的机会才是最多的,群落多样性最高。其生态意义:保持物种多样性。
【详解】A、人类活动也会导致群落演替,人工间断砍伐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局部火灾后,其上生物被焚烧为无机盐进入土壤,幼苗无高大植物竞争空间资源,将会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无机盐,迅速成长,B正确;
C、如果干扰强度过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完全优势,但不会挤占比其侵占能力特强的物种的生存空间,错误;
D、如果干扰频率过高,只有那些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特强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D正确。
故选C。
24. 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 F 代表生产者,G 代表分解者
B. 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则甲是组织液
C. 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 A 代表消费者,C 代表分解者
D. 若图Ⅲ表示碳循环,则 B 代表大气中的 CO2库,D 代表生产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Ⅰ:若图表示食物网示意图,起点为生产者,其他都是消费者,故F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分析图Ⅱ:若图表示某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因此丙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甲是血浆,丁是淋巴。分析图Ⅲ:若图表示碳循环,生物都会有箭头指向CO2库,则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和消费者箭头都会指向分解者,则C表示分解者,生产者与CO2库是双向的,则B表示生产者,则A表示消费者。
【详解】A、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且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因此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生产者是F,而E、G、H都是消费者,食物网(捕食关系形成的)中不包括分解者,A错误;
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根据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为双向渗透,而淋巴是由组织液单向渗透形成,且淋巴单向渗透进入血浆,因此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丁是淋巴,B错误;
C、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示可表示物质循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因此都有箭头指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可固定CO2,故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间是双向的箭头,所以B代表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会被分解者分解,因此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则C表示分解者,A代表消费者,C正确;
D、若图Ⅲ表示碳循环,根据C项分析可知,D可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25. 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I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I和Ⅱ的总能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等强度干扰下,自然生态系统I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Ⅱ
B.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分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自然条件下,I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可能大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D. 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柱状图:生态系统I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Ⅱ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I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I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但消费者所含总能量均小于生产者所含有的能量。
【详解】A、据图无法判断Ⅰ和Ⅱ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因此无法判断Ⅰ和Ⅱ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A错误;
B、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分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方面流向分解者,一方面流向下一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I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Ⅱ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I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I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C正确;
D、各营养级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够成生物群落,两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C。
26. 党的二十大提出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
B. “无废弃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循环原理
C. 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等,是保护野生大熊猫最有效的方式,A正确;
B、“无废弃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遵循循环原理,B正确;
C、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生态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故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已经超出环境的承受力,D正确。
故选C。
2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群落有关,还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仅有利于抵抗各种外来干扰,也有利于灾后恢复。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
B.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弱
C. 雨季的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
D. 其他因素相同时,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稳态。
【详解】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A正确;
B、一般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但是存在特殊的生态系统,如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错误;
C、雨季非洲草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高于旱季,C正确;
D、其他因素相同时,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正确。
故选B。
【点睛】
28.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腌制泡菜若时间过短,泡菜中杂菌少但酸性弱、亚硝酸盐含量高
B.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C. 家庭制作果醋时,表面产生菌膜由醋酸菌形成
D. 制酸奶时加入少量抗生素可以避免杂菌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腌制泡菜是,若时间过短,食盐用量过少、发酵温度过高,都会导致发酵液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多。
果酒和果醋制作分别利用的是酵母菌和醋酸菌。
【详解】A、腌制泡菜时若腌制时间太短,坛内液体酸性较弱,导致杂菌较多,产生的亚硝酸盐较多,A错误;
B、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都逐渐降低,B错误;
C、家庭制作果醋时,表面产生的菌膜由醋酸菌繁殖形成的,C正确;
D、制酸奶时加入少量抗生素也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无法完成发酵,D错误。
故选C。
29. 目前市场上的果蔬汁发酵产品所利用的菌种主要为乳酸菌,而利用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等多种益生菌混合发酵果蔬汁风味更协调、营养更丰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醋酸菌和酵母菌均属于原核生物
B. 果蔬汁中的糖类物质可为益生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C. 果蔬汁发酵过程中需要防止杂菌污染
D. 混菌发酵是把所有益生菌混合并在相同条件下发酵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拟核;原核生物除了支原体都具有细胞壁,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原核生物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DNA为环状裸露的,不构成染色体。
【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糖类不含氮元素,果蔬汁中的糖类物质可为益生菌提供碳源,B错误;
C、果蔬汁发酵过程中需要防止杂菌污染,杂菌污染不但影响口味,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C正确;
D、发酵需要根据不同菌种的适宜生活条件调节发酵条件,D错误。
故选C。
30. 在《诗经·邶风·谷风》中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记载“旨蓄”就是储藏的美味食品, 也就是今天腌制的酸菜、泡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泡菜时腌制时间过长会引起细菌大量繁殖
B. 条件适宜时蔬菜中的糖转化成醋酸降低溶液pH
C. 发酵坛表面可能出现一层由乳酸菌繁殖形成的白膜
D. 通过向泡菜坛沿边水槽注水可保持发酵所需的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A错误;
B、条件适宜时乳酸菌可将蔬菜汁中的糖分解成乳酸,B错误;
C、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发酵坛表面含有氧气,乳酸菌不能繁殖,出现的白膜一般是酵母菌繁殖所致,C错误;
D、乳酸菌需要在无氧环境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故腌制泡菜时可通过向泡菜坛沿边水槽注水保持发酵所需环境,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 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 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kg。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来源途径外,另一个来源是________。
(3)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
(4)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中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的目的是_________。
(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答案】(1)125 (2)矿石燃料的燃烧
(3) ①. A ②.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种间关系
【解析】
【分析】由图1可知,丙为生产者,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图2中A代表同化量,B代表粪便中含有的能量,C和D代表用于鼠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二者可互换)。
【小问1详解】
考虑“至少要消耗生产者”,则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食物链含有四个营养级,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 kg,需要消耗的生产者为1÷20%÷20%÷20%=125kg。
【小问2详解】
图1中丙为生产者,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来自于图1中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外,还可以来源于矿石燃料的燃烧。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包含的能量,且同化量可以分为用于鼠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由此推测A代表同化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小问4详解】
去除杂草、害虫、田鼠等是为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小问5详解】
由题干可知,气味等化学信息或其他信息在狼和鼠之间进行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2. 罗氏沼虾属于热带虾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个体大,生长快,易养殖,市场前景广阔,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点发展的特优水产品之一。沼虾是一种杂食性虾类,适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水温为24~30 ℃的水体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传统养殖过程中,为保证产量,往往向养殖塘中投放大量饵料,一些残余饵料及虾的排出物沉到水底,被_____大量分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溶氧量降低,沼虾的数量减少。水温降到16 ℃时,罗氏沼虾行动迟缓,停止摄食,水温降到14 ℃以下时开始死亡。由此可见,沼虾的种群数量变动主要受______调节。
(2)为控制水体污染,专家建议在养殖塘中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鸢尾、苦草与轮叶黑藻在养殖塘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结构。它们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________等,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3)输入该养殖塘的总能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4)为了维持水质洁净,获得持续高产,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时往往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数量及比例,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A. 整体 B. 协调 C. 循环 D. 自生
(5)近几年,不少地方开展了稻田养殖,充分利用稻田良好的生态条件,获得稻、虾双丰收。这项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技术能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对产业进行综合优化,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答案】(1) ①. 分解者 ②. 食物、氧气、温度等外源性因素
(2) ①. 垂直 ②. 阳光和无机盐 (3)大于 (4)AB
(5)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优化(或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种养结合)
【解析】
【分析】1、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2、种群数量受多种外源性因素影响,常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由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3、生态工程的原理包括:自生、循环、协调、整体原理。
【小问1详解】
分解者可以将虾的排遗物和残余饵料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中包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由题干描述可知,投放饵料的目的是保证沼虾产量,溶氧量降低导致沼虾数量减少、温度下降导致罗氏沼虾行动迟缓,停止摄食,甚至死亡,因此沼虾的种群数量变动主要受食物、氧气和温度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鸢尾、苦草与轮叶黑藻在养殖塘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些植物可以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水体中无机盐等,从而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小问3详解】
输入该生态系统除了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人为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因此输入该养殖塘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小问4详解】
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时往往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数量及比例,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和整体原理。故选AB。
【小问5详解】
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优化(或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种养结合),使该生态系统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3. 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
(1)高山、河流、村庄中的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若过度排污,将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锐减。
(3)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价值。
【答案】 ①. 物种组成 ②. 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水排污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③. 抵抗力
④. 生物多样性 ⑤.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⑥. 直接和间接
【解析】
【详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但也有工厂、村庄污水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抗外界干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若过度排污,将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因此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
(4)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直接价值,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体现了间接价值。
34. 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_____。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________。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________,捕食者的数量为_______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1) ①. 垂直结构 ②. 种类数
(2) ①. 次生演替 ②. 增加
(3) ①. N2 ②. P2/2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可知,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植物种类处于动态变化中,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图2显示,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图中显示猎物的K值为N2,捕食者的K值在P2。
【小问1详解】
图1中的信息显示出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
【小问2详解】
图1表示的是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因为A~I阶段的植物物种数没有从零开始,因而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因而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小问3详解】
图2模型显示,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猎物种群K值为N2,捕食者种群K值为P2,而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种群数量为K/2,因此,捕食者的数量为P2/2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