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共36页)2022——2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共36页)2022——2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8 21:52: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番茄营养又好吃
但在几百年前
人们并不食用
认为是毒果
只色红好看 仅供观赏
相传大禹治水时代,阳澄湖有一种夹人虫,长相凶恶,每到夜晚就爬上岸边偷吃稻子,并且用那双强有力的钳子夹伤人。大禹派壮士巴解督工,巴解想出一个办法:在湖边挖沟。傍晚,夹人虫爬上来进入沟里,巴解用事先准备好的开水浇进去,夹人虫就被烫死了。
一会儿,一阵微风吹来,巴解闻到一股从未
体验过的香味,于是好奇地把夹人虫外壳
剥开,壮着胆子咬了一口,发现味道鲜美。
这个故事很快在阳澄湖区域传开了,于是
人们再也不怕夹人虫,而是将其作为餐桌上的美食。
后来大家为了感激巴解,便在“解”字的下
面加了个“虫”字,然后将夹人虫称为“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zhào)中
作者简介
丁肇(zhào)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并因此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背景资料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文章,授予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
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
读读写写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激发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liào wànɡ miǎn huái tàn chá tàn tǎo jiǎn tǎo páng huáng
jī fā ɡé wù zhì zhī xiù shǒu pánɡ ɡuān bù zhī suǒ cuò
成语
袖手旁观:形容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不予协助。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并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结合全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3.此观点从哪儿来?如何理解?放在现代学术中,即是什么?
4.举王阳明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1.第1段中做社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结合全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此观点从哪儿来?如何理解?放在现代学术中,即是什么?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格物致知,在现代学术中,即是实验。
4.举王阳明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结果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进而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第8段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举通过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13段: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要有实验的精神 怀疑求真的态度
靠时间来发现事情的真相
举11-12段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11段:
用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例子,
说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进而从反面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2段:
用作者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恐慌的经历的例子,
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而证明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
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
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结合全文和实际,说说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梳理演讲词层次结构
第1段:
第2-12段:
第13段:
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请仔细阅读第6—10段,简要说说这一部分的演讲思路。
提出观点(第6段)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分析原因(第7段)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
寻找对策(第8、9段)
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证明实验应是积极的探测。
阐述实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适当的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得出结论(第10段)
基本知识和学术进展很难突破——要重视实验精神。
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准确严谨。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1段: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大都”指大部分,从范围上限制,指多数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是全部,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11段: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指的是中国学生通常情况下功课成绩好,考试分数高,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第9段“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
第13段中“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是否太过绝对,可以删吗?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不能删,并不过于绝对。
这篇演讲词在遣词造句上运用了很多表限制的词语,表现出准确、严谨的特点;同时,因为是在庄重的大会上的演讲,知识性、逻辑性较强,用语准确、严谨。
本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演讲词?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知识链接——演讲词类型
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其见解可谓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劝说语重心长。它对我国学生是一剂良药,每个人读后都会终身受益。
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
16世纪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发现真理,而不是背
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著名物理
学家伽利略在所有人反对的情况
下,在比萨斜塔上作了两个质量
不等的小球抛下的实验,小球同
时到达地面,推翻了亚里士多德
的“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
错误理论。
走过千山万水方知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
李时珍与曼陀罗花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谢 谢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