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综合强化
、选择题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岸边和行船 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 D.都是岸边
我国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我俱东”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船、河岸 B.河岸、船 C.河岸、河岸 D.船、船
如图为某款身高体重测量仪。测量仪顶部向下发射传播速度为v的超声波,超声波经反射后返回,被测量仪接收,测量仪记录发射和接收的时间间隔;当测重台没有站人时,测量仪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0 ,某人站上测重台,测量仪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则他的身高为( )
A. B. C. D.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C.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 )
A.与力的大小有关
B.与力的方向有关
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 ( )
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竿发生形变
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图中能正确表示出物块受到的支持力的是( )
A.B.C.D.
下列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现象是( )
A.用力推车,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B.船工用撑杆推岸,船随之离岸而去
C.用力拉弓,弓发生形变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小军坐在奔驰的列车里:
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③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10-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填空题
5月31号的国际田径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比赛中,我国选手苏炳添以9.99秒获得季军,刷新了亚洲人在国际田联赛的记录,则黄炳添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如下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个为A1B1C1凸形,一个为A2B2C2凹形,两个相同小球分别进入两弧形槽的速度都为v,运动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为v,小球通过凸形槽的时间为t1,通过凹形槽的时间为t2,则t1、t2的关系为t1 t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周末,小美与爸妈自驾出游,汽车行驶中,小美与妈妈并肩地坐在后座,以妈妈为参照物,小美是 的,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小美是 的.
今年的“五一”假期,小丽同学和她的妈妈一起乘观光车在长沙橘子洲头游玩,如果以观光车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 的,如果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 的.(两空选填“运动”或“静止”)
如图所示是2015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米比赛瞬间.我国选手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是首个跑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起跑时用力向后瞪起跑器.身体迅速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同时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以苏炳添为参照物的观众是 的.他听到观众的欢呼声是通过 传到耳中的.
、实验题
轨道交通具有便捷、运量大、污染低、安全性高等优点,有利于减缓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已开始建设,其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1)建造单位长度的1号线地铁,地下比地上的成本要 (填“高”或“低”);
(2)目前我市城区公交车的平均行驶速度约25千米/时,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这一数值可能将更低。1号线一期(线路接近直线)建成前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高桥西到东外环至少可节省 时;
(3)若1号线全线建成,预计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达 千米/小时。
、解答题
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图中的各力。(力的作用点已给出)
(1)用100 N水平向左的力拉小车(图甲)。
(2)用大小为80 N、方向与斜面平行的力,推小车沿斜面向上运动(图乙)。
(3)用60 N水平向右的力顶住木块,使木块静止在竖直墙上(图丙)。
作图题,根据以下要求作图
(1)如下图,S为平面镜MN前的一个点光源,请画出通过A点的反射光线。
(2)如图一束平行光入射到凸透镜,请完成光路图。
(3)运动会上小科用力扔出质量为10kg的实心球,不计空气阻力,如图丙所示,作出实心球在空中受重力的示意图并标出力的大小。(g取10N/kg)
3.1-3.2综合强化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需要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运动是相对的,根据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是不同的。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根据其它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比较,如果发生变化即做运动。题中首先需理解诗句意义,判断出运动的物体,再确定参照物。
【解答】“两岸青山相对出”诗句中告诉我们“青山”在运动,以行船为参照物,船假定不动,此时青山与船位置的变化可理解是青山在运动,所以第一句诗中以行船为参照物。“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帆船从日边过来,帆船在运动,此时不能以船为参照物,被选为参照物的物体是假定为静止不动的,以岸为参照物帆船位置在改变,所以第二句诗中以岸边为参照物,B选项正确。
故选B
A
【解析】此题通过古诗句考查同学们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判断“我”以什么为参照物。
【解答】云不动是以船为参照物,由题意知“我”与云、船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对于岸的位置不断变化,则以岸(或地面)为参照物,A正确。
故选A
D
【解析】利用回声测距时,物体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波传播距离的一半,据此计算出测量仪到地板的高度以及测量仪到人的头部的高度,最后将二者相减就是人的身高。
【解答】测量仪到地板的高度:;
测量仪到人的头部的高度:;
则人的身高为:.
故选D。
A
【解析】【解答】在任何方向上弹簧的伸长都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所以各个方向上的力都可以测量,使用时不一定必须竖直放置,选A。
解题关键不在于记住仪器的使用规则条文,而在于理解它们的测量原理,才能举一反三。本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B
【解析】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结合题图中的信息,比较两个力的三要素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由题图可知,两个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只有力的方向不同,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故答案为:B。
A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解答】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球飞出后球不再受到脚的作用,使球继续飞行的原因是球具有惯性,解释错误,A正确;
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解释正确,B错误;
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解释正确,C错误;
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竿发生形变,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解释正确,D错误。
故选A
D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作用在物体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上,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B
【解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力的原理即可。
【解答】A.用力推车,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故A不合题意;
B.船工用撑杆推岸,撑杆对岸施加力的作用,而船随之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撑杆同时产生反作用力,故B符合题意;
C.用力拉弓,弓发生形变,说明力改变物体形状,故C不合题意;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是因为重力作用,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D
【解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①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小军的位置保持不变,则它是静止的,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若选地面为参照物,小军的位置不断改变,则它是运动的,故③错误,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A
【解析】从图像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速度公式s=vt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通过的路程,根据公式可知,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两个图像的交点的纵坐标为100m,即二者相遇的地方距离出发点100m,故B正确不合题意;
C.10~20s内,乙到出发点的距离始终为100m,则乙同学保持静止不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0~10s内,乙同学通过的距离为100m,则他的速度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填空题
10
【解答】解:路程s=100m,时间t=9.99s,
则苏炳添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v==≈10m/s.
故答案为:10.
知道路程s和时间t,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大于
【解析】首先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再根据比较运动时间的大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弧形槽A1B1C1凸形,动能先转化为重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即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v。而弧形槽A2B2C2凹形,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动能再转化为重力势能,即速度先增大后减小,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v。根据公式可知,运动的时间t1大于t2。
静止;运动
【解答】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小美与妈妈,以妈妈为参照物,小美相对妈妈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美是静止的;
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小美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小美是运动的.
故分别填:静止;运动.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一是要看选择谁作参照物,二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静止;运动
【解析】【解答】解:小丽同学和她的妈妈一起乘观光车在长沙橘子洲头游玩,小丽与观光车的位置没有变化,以观光车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静止的;
小丽与路旁的树木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相互 ;运动状态 ;运动 ;空气
【解析】【解答】解:起跑时用力向后瞪起跑器,身体迅速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以苏炳添为参照物,观众相对于苏炳添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说观众是运动的.他听到观众的欢呼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中的.
故答案为:相互;运动状态;运动;空气.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和气体中传播.
、实验题
(1)32.0
(2)变速直线;1.18
【解析】本题是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每隔l0秒蜗牛爬行的距离可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出;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每l0秒蜗牛爬的路程分别为l 2.0毫米、10.0毫米、10.0毫米、12.00毫米和15.00毫米,由于在相等时间内蜗牛爬行的距离不相等,所以蜗牛是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通过的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因s=58.9.0毫米,f=50秒,则v=1.18毫米/秒。
【解答】
1.
这个题的数据试从题目中读取的,所以序号4下面的数字显然应该是32.0。(考虑的数据格式的统一性。)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每l0秒蜗牛爬的路程分别为l 2.0毫米、10.0毫米、10.0毫米、12.00毫米和15.00毫米,由于在相等时间内蜗牛爬行的距离不相等,所以蜗牛是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的大小等于通过的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因s=58.9.0毫米,f=50秒,则v=1.18毫米/秒。
故答案为:1.32.0;
、解答题
(1)
(2)
(3)
【解析】根据图片和题目的描述,确定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然后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作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拉力作用在小车的左边缘上,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100N,此时线段的起点为作用点,则作图如下:
(2)推力作用在小车的左边缘上,方向与斜面垂直向上,大小为80N,注意此时线段的终点为作用力,如下图所示:
(3)推力作用在木块的左边缘上,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60N,此时线段的终点为作用点,如下图所示:
(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3)解:如图所示:
【解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这条反射光线还经过A点,那么就可以将A和像点连接起来确定入射点,最后补充光路即可。
(2)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解答;
(3)弄清重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即可。
【解答】(1)①通过S点做水面的垂线,然后在这条直线上另一侧根据“物像等距”找到像点S';
②连接AS',与水面的交点为入射点;
③连接S和入射点,为入射光线。连接入射点和A,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从凸透镜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实心球的重力G=mg=10kg×10N/kg=100N,作用在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如下图所示:
第 1 页(共 1 页)